标题: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柒、六离合释讲话 内容: 柒、六离合释讲话我们如果不先研究《法华玄义》,看到天台家的注疏一起头的“五重玄义”,你就会没有根据,莫明其所以然。 所以要阅天台家的著述,最低的限度,也要先把《妙玄节要》研究一下。 贤首家又何尝不然? “十门分别”就是他的家法。 研究法相宗,你若不把《六离合释》先研究一下,我包你看到解题目的时候,甚么“依主释”或“持业释”,就会碰大钉子。 所以我劝研究法相宗的人,请你先研究一下《六离合释》。 【西方释名,有其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 以此六种,有离合故。 一一具二,若单一字名,即非六释,以不得成,离合相故。】“西方”是对我们“东土”说的,就是指现在的印度地方,并不是《弥陀经》上所说的极乐世界那个“西方”,这倒不要误会。 在印度当时解释名辞有一种规矩,无论是书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只要是名称的话,都可以用六种方法来解释,那六种呢? (1)依主释(2)持业释(3)有财释(4)相违释(5)带数释(6)邻近释为甚么要用这六种方法呢? 因为这六种都有“离”与“合”的原故。 但是要知道,每一个名词的解释都有两种,那两种呢? (1)先“离开”来解释。 (2)后“合拢”来解释。 例如“中华民国”这个名词:(1)先解释怎样叫做“中”。 (2)次解释怎样叫做“华”。 (3)后合拢起来解释怎样叫做“中华”。 (4)再解释怎样叫做“民”。 (5)次解释怎样叫做“国”。 (6)后合拢起来解释怎样叫做“民国”。 (7)再总起来解释怎样叫做“中华民国”。 怎样叫做“离合释”呢? 就是无论甚么名字,最少要有两个字,最好是两个字以上。 若是单单一个字的名词,既然不能离开来,当然也就合不拢,这一层我们应当要先知道的。 【初依主释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故,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表于识。 亦名依士,此即分取他名,如名色识。 如子取父名,名为依主;父取子名,即名依士,所依劣故。】现在先讲第一种“依主释”,所以名“初”。 怎样叫做“依主”呢? “依”是依托,含有“能依”和“所依”两义,所依的是“主”,能依的是“客”。 所依是胜,就如“父”;能依是劣,就如“子”;比子之依父,故叫做“主”。 这个“依主”的意思譬如现说的“眼识”,眼识这一个“识”字是依托眼“根”得名的,所以叫做眼识,也就是眼根之识。 若是依托耳根,就叫做耳识;依托鼻根,叫做鼻识;依托舌根,叫做舌识;依托身根,叫做身识。 “根”是“能生”,是胜,是主;“识”是“所生”,是劣,是宾。 “根”如父,“识”如子,如子依父,所以叫做“依主”。 识依眼得名,故名“眼识”。 这是举出“眼根”是所依的“主”,来表出能依的是“识”。 但是,又有一个名字,叫做“依士识”。 怎样叫做“依士”呢? 士是子义;依士就比依子,依主就比依父。 这个“依士”的意思譬如现说的“色识”,色是外境,是眼识所缘;“识”是能缘,“色”是所缘。 能缘是主,所缘是子;主是胜,子是劣,这“色识”是依劣得名。 凡取名有两种:(1)是“全取”,是完全取的意思。 (2)是“分取”,是一分取的意思。 现在所说的“分取”就是取它一分得名,如果把上面两种总起来说:例如儿子取父为名,这是叫做“依主”。 如说“眼识”——眼根之识。 又如父亲取子为名,这是叫做“依士”。 如说“色识”——色尘之识。 大乘叫做“眼识”,取“依”得名,识依眼故。 小乘叫做“色识”,取“缘”得名,识缘色故。 因为小乘是主张心外有法,大乘是不共许的。 【言离合相者,离,谓眼者是根,识者了别:合,谓此二合名眼识;余五离合,准此应知。】上面用“眼识”两个字来做譬如,是说明怎样叫做离合。 离是先把“眼”和“识”两个字拆开来讲,因为眼是眼根,根是生长的意义。 识是认识,识是了别的意义。 这两个字的意义虽然是不同,然而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名词,所以叫做“眼识”。 眼识的道理既然明白了,其余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一样,都可以用离合的方法来解释。 【言持业者,如说藏识,识者是体,藏是业用,用能显体,体能持业,藏即识故,名为藏识,故名持业。】现在讲第二种“持业识”。 怎样叫做“持业”呢? 持是执持,业是业用,譬如说“藏识”,藏识本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名称。 要知道,“识”是阿赖耶识的“体”,“藏”是阿赖耶识的“用”,这体和用是互相有关系的。 因为藏的用能够显识的体,识的体又能执持藏的用;那末,“藏”就是“识”,所以叫做“藏识”。 因为“体”能够“执持业用”,所以叫做“持业释”。 【亦名同依释,藏取含藏用,识取了别用,此二同一所依。 故名同依也。】又有一个名称,叫做“同依释”,怎样叫做“同依”呢? 就是两种“用”,同依一个“体”。 就拿“藏识”两个字来说吧,藏的功用是“含藏”,识的功用是“了别”;这两个“功用”是共同依托一个第八阿赖耶识的“识体”,所以叫做“同依”,也就是“从体起用,摄用归体”的说法。 【言有财者,谓从所有以得其名。 一如佛陀,此云觉者,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分取他名。】现在讲第三种“有财释”。 怎样叫做“有财”呢? 是用此作譬喻义,例如:因为这人很有财,所以他的名字叫做有财,这是因财而得名;若是有屋,他取的名即叫做有屋;若是有车,他取的名即叫做有车;这有财、有屋、有车都是以所有得名。 譬如现说的“觉者”,就是凡能觉悟的人,即可叫做觉者;若是迷昧的人,那就叫做迷者。 这是取他一分,所以叫做“分取他名”。 【二如俱舍,非对法藏,对法藏者,是本论名,为依根本对法藏造,故此亦名为对法藏论,此全取他名,亦名有财释。】这“有财释”有两个例:一如佛陀,上面已讲过了。 二如《阿昆达磨俱舍论》,阿毗云对,达磨云法,俱舍云藏,合之叫做“对法藏论”,这是“全取他名”。 其实《阿毗达磨》是“论”之通名,凡“论”都叫做《阿毗达磨》,有大乘《阿毗达磨》和小乘“阿毗达磨”的分别。 现在指的是《发智论》、《六足论》和《大毗婆沙论》,一切小乘的《阿毗达磨》。 不过此《俱舍论》摄“彼”之义,依“彼”而造,这两个“彼”字就是指《发智论》等而言。 所谓“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这是完全取他为名。 【言相违者,如说眼及耳等,各别所诠,皆自为主,不相随顺,故曰相违,为有及与二言,非前二释,义通带数有财。】现在来讲第四种“相违释”。 怎样叫做“相违”呢? 譬如一个名词,有两个以上的字,这两个字虽然是连属在一处,但是他们各具一义,两无关系。 例如“水火”“眼耳”“新旧”“天地”“山河”等字,这许多字在一句当中都是各有其义,因为水不是火,眼不是耳,新不是旧,天不是地,山不是河啊。 这不是相违是甚么? 不过中间加了一个“及”字或一个“与”字罢了。 它是一个孤独性,决定无“依主”和“持业”的关系,可能含有“带数”或“有财”两个“相违”的意义。 【言带数者,以数显义,通于三释:如五蕴,二谛等,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即持业带数。】现在讲第五种“带数释”。 怎样叫做“带数”呢? “数”是数目,“带”是挟带;就是说,这名词上挟带了有一种数目在上面,计有三类——(1)“持业带数”,(2)“依主带数”,(3)“有财带数”。 怎样叫“持业带数”呢? 例如“五蕴”和“二谛”,“五”和“二”这都是数目。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蕴”是积聚义,就是说,每蕴里面都积聚了许多东西。 但这五样本身就是蕴,并不是五外有蕴,或者蕴外有五。 要知道:五即是蕴,蕴即是五,五蕴的“体”都有“积聚的业用”;体持业用,所以叫做“持业带数”。 “二谛”就是真谛和俗谛。 “真”是真实,“俗”是世俗,“谛”是实在不错;就是说,这“真实”和“世俗”两意义都是实有其理的,所以叫做“谛”。 但二外无谛,谛外也无二,要知道,二就是谛,谛就是二,二谛的“体”亦有“实在的业用”;体持业用,所以也叫做“持业带数”。 【如眼等六识,取自他为名,即依主带数。】这例是说“依主”的“带数”。 因为“六”是带数,“识”是依根;“根”是主,根是能生,识是所生。 “六识”是依六根得名,“六根”是主,所以叫做“依主带数”。 【如说五逆为五无间,无间是果,即因谈果,此全取他名,即有财带数。】这例是说“有财”的“带数”。 因为“五”是带数,“逆”是忤逆,不顺天理的事情。 “五逆”就是:(1)弑父,(2)弑母,(3)弑阿罗汉,(4)破和合僧,(5)出佛身血。 由这五逆的因,感得地狱中五无间的果——①趣果无间,舍身受报故。 ②受苦无间,中无乐故。 ③时无间,定一劫故。 ④命无间,中不绝故。 ⑤形无间,一人多人皆满故。 五逆是“因”,五无间是“果”,现在说五无间业,是即果明,以果为名,是全取他名,所以叫做“有财带数”。 【言邻近者,从近为名,如四念住,以慧为体,以慧近念,故名念住。】现在讲第六种“邻近释”。 怎样叫做邻近呢? “邻”是相邻,“近”是靠近。 无论是五根或五力(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即可知道“念”和“慧”,只隔一个“定”在中间,好像两家邻居,隔一墙界,所以叫做“邻近”。 例如“四念住”,又名“四念处”,即:①观身不净,②观受是苦,③观心无常,④观法无我,这四种观法都是以“慧”为体,本来应当叫“四慧住”,但为甚么又要叫“四念住”呢? 这就是因“念”和“慧”是“邻近”,同时也就是因为这四种观法,都是用“慧”去观“念”啊。 【违是邻近,不同以自为名,无持业义,通余二释。】持业释是“以自为名”,说到“邻近”,只有两种;因为自己不能同自己邻近,所以没有“持业邻近”,只有“依主邻近”和“有财邻近”。 【一依主邻近。 如有人近长安住,有人问言:为何处住? 答云:长安住。 此人非长安,以近长安,故云:长安住。 以分取他名,复是依主邻近。】长安是从前的西京,唐朝建都在此,就是陕西省西安。 这个譬喻是说,这人本来不是住在长安城内,不过住在长安附近,他为甚么要说是住在长安呢? 这是因为他是“依主”在长安,所以叫做“依主邻近”。 【二有财邻近。 如问何处人,答曰:长安。 以全取他处,以标人名,即是有财,以近长安,复名邻近。】长安本来是地名,现在却变成了人名;以地作人,这完全是“取他”为名,所以叫做“有财”;又因为他住长安,所以又叫做“有财邻近”。 【颂曰:用自及用他,自他用俱非,通二通三种,如是六种释。】六离合释的意义已依次讲完了,现在把它总起来说一说:(1)“持业”唯用自——以自为名,叫做“持业释”。 (2)“有财”唯用他——以他为名,叫做“有财释”。 (3)“依主”自他用——自他为名,叫做“依主释”。 (4)“相违”用俱非——两相互违,叫做“相违释”。 (5)“邻近”通二释——“依主邻近”、“有财邻近”均叫做“邻近择”。 (6)“带数”通三释——“依主带数”、“有财带数”、“持业带数”均叫做“带数释”。 即说偈曰:【六种离合 相宗宜学首释名题 由简赅博】 发布时间:2025-02-13 13:58:2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