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二讲~第十四讲 内容: 第十二讲 八月二十一日第十三讲 八月二十七日第十四讲 九月五日次决定开悟之支分,即四加行。 【狮子贤义疏】:初业者,由此教言,获得决定开悟之支分,出生决定开悟之支分。 颂云 所缘及行相 因圆满摄持 菩萨之所依 如暖等体性四分别俱离 能依小中大 声闻具足等 超胜有差别如是颂云者:谓诸菩萨若能於此听闻等,於至极彼岸究竟解脱,能得一分或全分信等之善根性相。 以后於四谛之证,及随行共同决定开悟之分全四种世间修行业,能得出生暖法,成就所作之根本体,由此以后顶成就,由此以后忍成就,由此以后凡胜法所作小等中次第生起能作。 一、此中所缘者,谓菩萨及中根、钝根、等补特伽罗,分别小中大各各成就清净所缘及自性者,完全真实寂定(三摩地)之实质为所缘。 二、法上见上之对治性,现前失实以无有(空)等之行相为趋入。 三、忆持凡三乘证解之因。 四、善知识性相具足方便善完全摄持具足。 五、见修所断所作之所取能取,种种分别四遍计之转变之理刻念。 六、及随行联合出生於声闻等之暖等业中修行殊胜之圣者(二十僧)。 是六种也。 复次,暖法转成等之善根者,依於身业与色等相应等之性相,实我体性与四谛为所缘及我见之对治者,以无常等相行而入,及於自乘唯大之了解,与完全摄持,及离行相分别(思)四种非具足出生故也。 复次,分辩诸菩萨,决定开悟之分全等,别有方便善巧。 具势有力之说者,一说为因门者,一说为果门者,一说为自性门者,一说为法性清净门者,如其所作四谛之实体为所缘者也。 如前所作行相,於他义上清净励力,缘於四谛等一切应作应知,略语亦无也。 何以故,此中行相唯收他义故,彼多乘者,於此以后依於他义拔取之道,当应如何所作,皆厌言之也。 【清凉记】:初业者谓修大般若之初业者,即於中下士道已修行之菩萨,於四阿含、律藏、六足、毗沙、已学修者。 由于教言闻思究竟,成就信等五根。 次总依六法修四加行而得见道。 六法者:一、所缘。 即修四加行所对之境。 二、行相。 即於境上所起之对治。 三、因。 为证三乘之共因。 四、摄持。 为大乘善知识之所摄持。 五、具四分别。 谓见修所断能取所取四种分别。 六、各依小、中、大三品次第出生。 声闻缘觉修加行唯缘四谛,行相唯修十六行观(即第一表)。 菩萨则於四谛十六行观之上,加上大瑜伽之特法(即第三表)。 是所缘行相之差别也;声缘唯为证自乘而修,是因差别也;离於善知识圆满摄持,是摄持差别也;又不具四种分别及小中大之次第。 故菩萨所修四加行较声缘所修四加行为超胜也。 此四加行各有小中大,故所缘行相各有十二。 此十二次第,如梯之有级、次第升进,必能见道。 十六行观亦然,成一观即得一分开悟,分分积累,集积完全,最后刹那,即是见道。 此四加行修行方式甚多,此论中唯就修般若而言也。 【狮子贤义疏】:问此中所缘及行相之差别云何? 以此之故,於此中所缘及行相之体类,集为文颂分别如下之七颂云。 所缘(小)无常等 以谛等为依 行相现欲灭 得三乘共因色流(中)合集住 住安(大)立离言 (行相非证智 现前无见故?)凡此所说彼中小所缘者,是由苦等四谛中依於无常等十六行相故也。 此之行相者,於苦等谛上现前错失之贪及於所缘等能作遮止故也。 此是於暖等四(加行)及一切三乘等得证自性之因,非但是小之所作也。 中所缘者,能作胜解及真如性体如数与适应色等修行,及以无我遮止所缘而复能(内无)见之作用故也。 行相者,不可得,一切无性,如流不等不似,及不等不似之流不复隐含无我(主体)之作用故也。 大所缘者,色与大觉所作之法,一切皆是安立之法言说之所显示若如是也。 行相善等性之所作,许亦皆无,亦言说不可得故,应如是知。 如是者,行相非正智,现前无见故。 此上暖等成就修行之所缘及行相三种是也。 【清凉记】:四加行中,修暖为首,暖之所修,即见道之所见也。 生暖方便有四:一、依禅定於四大生起暖触。 二、依於三宝生起深信。 三、依通达谛理。 四、依勇猛断烦恼。 此四者中,随得其一,馀三亦随起。 本论修法重在谛理。 由见谛生般若而断执,是为较难。 次者,由戒定力断烦恼,亦能生暖。 暖位无错失,以后一切顶等分位,亦即无错失。 欲速得暖位,四种方便应同时并修。 般若经中多说生信方便,依三宝生暖也。 亦多说循身观,依四大生暖也。 今正所明者,唯就谛理而言。 小中大者,或就修行先后次第言,或就修行之人有钝中利三根言,非就三乘言。 暖小所缘者,即四谛十六行相(第一表)。 於蕴处界上,各各安立十六行相而观。 行相者,即於所缘四谛十六行相之上,各各能遮止其现前错失之贪(即於境上之贪著),并遮止所缘(即於境上有所得也)。 此是能证四加行及三乘之共因,非但暖小所修也。 (初从无常修起,参考无常五想颂。)修此暖法,应以中下士道为基础,须从俱舍、毗沙中出。 法句集经、法句譬喻经、本行集经、本生经等,皆须结合,方有入手之处。 宗大师以后,发明其义之小品著作甚多,六加行、上师瑜伽等皆是。 凡难入之处,皆有修法助其通达。 三大寺开示即讲本论,但进行甚缓。 今学习太快,仅可能得其大意。 欲细绎其义,非经反覆多次研寻不可。 现前应修者,重在此暖小之修法,及其前之加行。 然今学顶忍胜法等有何用耶? 譬如灌溉,水未发时,即应先疏通沟渠,水发之时,方不致泛滥无归。 智慧未开发,即应先学般若深理,一旦智慧开发,即能豁然贯通。 否则,如有一类修行人,智慧开发,无所用之,唯用于诗文书画,甚至流於五邪命,更下者且生恶见,颠倒坏法,甚为可惜也。 如是小中大所缘行相,四加行共有二十四法,一一须配合四谛十六行相(第一表及第三表)。 又复须配合下文所说四九三十六种分别及二十种僧之位次。 如是繁复,闻者勿生畏怯,次第修去。 暇满人身,不作此事,又作何事乎? 如是先於色蕴观色蕴苦,於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无表色,观一一皆苦。 次观受想行识,一一莫不如是。 次观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於苦之行相,又复分为三苦八苦等。 次又观此色与苦皆是无常等。 如是辗转细密依世俗谛修,即能对治现行贪等烦恼。 次归入空义,依胜义谛修,观四谛十六行相皆无所缘,断除实执。 何故不但修无所缘之总相,而须依蕴处界四谛十六行相等差别而修耶? 不如是则成笼统真如,不能真正断烦恼。 如捕小鱼,必须细网,断微细烦恼种子,非有细密之方便不可也。 暖中所缘者,谓胜解十六行观及真如空性,如其次第配合色等修行对治错失,及以无我遮止所缘上所起之实执,且亦遮内在能见之我也。 行相者,谓此外之所缘,内之能缘,皆如水流注,非实相续,离於断常,亦非实相似。 於此相似相续之中,似隐含有实相续能起作用之我,实无此我也。 暖小所明者,所缘色空等皆非实有,是外空。 此中所明者,是内外空。 论云色流合集住者,色等法皆合集而成,无孤立整体之物,亦无究竟不可分之物。 不可分者,即是无有,有即可分。 诸法由合集而成,即金刚经所说一合相。 凡夫执实,於非整体合集而成之物,见为整体。 诸法不相到,不相入,无真正之合集。 合砖瓦木石而成房屋,彼砖瓦等,仍各各独立,不相涉入。 金银铜铁等,其构成之分子,中间仍有空隙。 照片宛然人面,以显微镜照之,唯有一些大小黑点。 故一切色法,析之即空,是名析色空。 心法无有形体,不可分析,然前后三际刹那不停。 色法亦生住异灭刹那不停。 昨日之山,仍似今日之山,今日之我,仍似昨日之我。 小乘诸部及唯识等,许有相似相续,中观不许。 如灯焰、河流、檐溜、壶中倒水。 前后似相续,实不相续,似相似,亦实不相似,故无实相续也。 外境即是相分。 内之能缘境者,即是见分。 知我能见之自证分,即隐含之内我。 此似有相似相续之内我,即般若所断之遍行。 照见无我不易,我执藏在所缘境上,故须先无倒认识所缘,而后能断我执。 内外同时断,利根方能也。 此所谓相似相续者,当体即非相似相续。 颂云住者,应言离住或不住也。 暖大所缘者,谓世俗色等蕴处界诸法及胜义乃至成佛诸法,真俗二谛皆是安立言说之所显示。 安立即组织施设。 行相者,谓所施设谛缘度等一切善法,亦皆无自性。 般若经中处处说一切法但有名言,无实自体,亦多处问既名言非实,施设名言何用? 若无名言施设安立一切法,即不能断烦恼,能断烦恼即是证,证了,佛法亦可以不要。 未证以前,一个支分亦不能缺减,一点次第亦不能错乱。 既证以后,任运自与佛法符合,不说佛法,亦不违佛法。 行相是修行之过渡既证以后,即离行相。 所证得者,亦不可见,而能任运起用。 如习书画等艺术者,先由师授以种种法度,再再依之练习,技术纯熟之后,任运挥洒自如,不斤斤於法度,而自合法度。 其所得之技术,不可以其手中指上取以示人,亦非无善书画之能力也。 故曰佛法离言者,要依佛言教实修乃得,不可徒玩言说章句。 未证以前不能离佛法施设,既证以后亦不违佛法设施也。 不离言说,又不可执着言说,故暖位大之所修较难,其所缘行相,即等於见道之所缘行相也。 【狮子贤义疏】:颂云 所有(小缘)色无住 由彼自性无 彼等(小行)一性一 无常等非住彼等(中缘)彼性空 所有自性一 诸法(中行)皆无执(不可得) 性相无见故般若(大二)圆知解 一切所缘无如是顶中小所缘者,色等与色等之自体之自性即是离性(消散不合),铜之自性即是空性,由师色性住止无性故也。 行相者,依胜义色等之一切法者,彼与空性彼此互为自性。 自性是无性,即空性,无常等性皆是无性。 是故凡所有色等之性,常与无常等性,皆非定性及住止性(刹那不住)故。 中所缘者,总括全体众法之自性,皆是无常等性及空性等。 自体皆无自性,无常性等之上,与空性体对看,彼此体性是一故。 行相者,由遮止自性,则色等中无自性作用,能作者是何体相,不可得故也。 大所缘者,自性无性,以凡色等彼体之上,皆是空性表徽之标号,量无实量可见故。 行相者,般若正等法上,决定了知炽然光照开悟之实体,一切皆无所缘,决定了知如是,名应知之行相故。 以上是善根转移之顶法,及顶法成就修行之所缘、及行相差别三种具足也。 【清凉记】:顶小所缘者,谓所有色等法,自性散离,当体即空。 譬如铜等,似甚坚固,其分子亦分分散离,自性不住。 自性空故,说色等空。 行相者,谓於胜义中,色等与彼等空性互为自性,如水与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常等即缘起,缘起与空一性,皆是无性。 空是不动,缘起是无常。 非定性者,既非实有,非住止性,即不存在。 色等之空与缘起皆非实有,一空一切空也。 暖之所缘行相,即顶小之所缘,故四加行前后联接。 顶中所缘者,总括真俗二谛全体诸法,皆是无常缘起,亦即是空性。 缘起与空,同无自性,故无常与空同一体性。 行相者,谓色等无自性,即无实能作者,作者体相不可得故。 若谓心是作者,心亦非实有。 心三际相续,是流动相,亦无实自性,故不可说心是作者。 心若不动,同於木石,即不名心。 河水若固定即不能流。 心能忆持,亦是刹那相续。 唯有种子熏习因缘,无实作者。 心若实有,即乃能熏习成种。 心体相不可得,故不可执有作用也。 顶大所缘者,谓色等唯有标识,其性是空故不可以现量见。 现量见者,即是空也。 故有所见皆非现量。 既决定空,修空可也,何故须经以前多次第? 不了解内外等法,空不能悟入也。 行相者,谓般若正遍了知诸法实体一切无所得。 炽然光照开悟之体者,如法蕴足论四修定中修殊胜智见之光明想及三身修法等,皆从光明观用功以事相助修也。 【狮子贤义疏】:颂云 色等自性无 彼无即其性 无生无出离 彼等所相无量无所依故 解非解尽知此中所云忍(加行)小所缘者,性相之自性及自性之性相,体皆是空,性亦是一,色等中之自性是无性故也。 行相者,於士夫之所缘上,有面目形色(喜笑忧恼)等,而实质是无自性,即以无性为自性故也。 忍中之所缘者,自性无生无性,由是色等亦无生无性,涅槃亦是无生无性所作故。 行相者,证知一切法自性空,於身等行相上,唯是一切清净本体如是应知也。 忍大之所缘者,自相与共相(皆空)法法恰当(如如)平等(不异),一切法之相无性也。 应知行相者,唯依自性,於色等之量等所依及离性,由胜解作意分分脱离。 虽不作胜解而真如性上作意完全之心不可得是无,如是应知。 以上是不堕恶趣之大忍法故,此忍法成就之所缘及行相等三种具足也。 【清凉记】:忍者,顶法之深入深忍欲乐故名为忍。 又谦下亦名忍,心不低下不能见道也。 忍小所缘者,性相之自性,即色等一切法及其空性,二者皆空故互为一性。 色等四大所造,四大不可见,唯见青黄等相,故佛法不称物质而称色也。 青黄等亦非实有,由光线、眼根等缘而显,如孔雀羽、如虹,随光影而异色,非定有青黄等也。 行相者,无实自性,唯由自心分别,如见人哭笑,便知其是忧是喜,忧喜在其人心中,不在面上,知如是为笑如是为哭,皆由见者心中成见。 如看戏看电影,悲欢离合,不懂戏者看去,毫无悲欢离合之感。 故凡所见者,皆外之众缘与内心分别和合显现,非实有也。 忍中所缘者,诸法自性无生,亦无涅槃。 涅槃亦唯是法之施设所证,有功能作用,亦无所缘也。 行相者,证知一切法自性空故,身等行相之本体亦唯是清净之空性也。 忍大所缘者,自相谓一切法差别相,共相谓空相;亦可自相指本体(即空),共相指条件(即缘起)。 空与缘起诸法平等,故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自性而起之修行,所谓胜解作意,亦是刹那相续,无实自性。 即正智缘真如之定心,亦是微细刹那相续,非完全凝然不动之实体也。 【狮子贤义疏】:颂云 彼三昧能作 教言及惑尽 三互自性一 三昧相无证判出离分全 小中大如是胜法中小所缘者,一切法无生,及殷勤行者等之三昧修行所作也。 行相者,自己愿道,及福德智慧,及法界力之双运成就,凡世间一切类别之相续,如其所有之三昧等,能作吸收,应如是也。 中所缘者,契入三昧之正轨度及具足瑜伽,依诸佛经教,能作指示及彼彼法性如是等能作也。 行相者,一切非理分别,依菩萨三昧自性力,了知我者,自性分别相似主宰之建立也。 思想等所知之行境不生,是应所作也。 胜法之大所缘者,法性之三昧,及菩萨、及般若彼岸等,如是等三义,彼此是一自性,应如是作。 行相者,一切有法、法性、有可记性之三昧行相,未了知者,方便正作,是所应知也。 以上者,是世间一切法之最胜故,此胜法之所作之所缘及行相等三种具足说竟。 【清凉记】:胜法言略义广,总摄暖顶忍之义。 小所缘者,以无生为提纲。 殷勤行者等三昧,即狮子奋迅等三昧也。 行相者,总摄一切学修而成法界体性智。 世间一切类别者,谓一切宗派,包含外道在内。 相续,谓有传承者也。 中所缘者,三昧之正轨度,即是止观。 具足瑜伽即是总持。 即三摩地门与陀罗尼门也。 行相者,谓时以无我之理智浸润,令非理分别不生。 非理者,谓不合戒者也。 大所缘者,谓三昧、菩萨、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是一,此义经中多处宣说。 法性之三昧者,依经教修之三昧也。 行相者,谓菩萨六度行之成就名为菩萨。 未了知者,应作方便令知。 胜法位中是未知当知根也。 发布时间:2025-02-13 11:30: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