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五、第七识的无明 内容: 一五、第七识的无明第七识的本名叫做“末那”,翻成中国的意义就是“意”,意的解释,就是“思量”。 “思”是思虑,“量”是量度;为甚么要叫它是思量呢? 因为它是心识啊! 那末,八个识都是心识,都应当叫做思量,为甚么它——第七识独得其名呢? 这是要用“恒审”二字来简别它。 “恒”是恒常,“审”是审察,因为第六识虽然是有审察的思量,然而没有恒常的思量;第八识虽有恒常的思量,而又缺了审察的思量;前五识虽有思量,恒审都没有了。 唯有第七识又是恒,又是审,所以要恒审思量,才独得其名叫做“意”。 在凡夫的有漏位中,第七识就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到了圣人无漏位中,第七识不思量有我,而思量无我,不过“有我”和“无我”两种观点不同,而思量还是有的,第七识因为有恒审思量的原故,所以特别叫做“意”。 然而第七识的“意”,和第六识的“意”,又有甚么地方不同呢? 第七识的意,是以自己得名,因为它自己本身就是意。 至于第六识,它本身不叫做意,它是依第七识的意得名,所以叫做“意识”。 意思就是“意根的识”,完全是依他人得名。 所以在六离合释中说:第七识的意识,是持业释,依自得名,意即识——意就是识。 第六识的意识,是依主释,依他得名,意之识——意根的识。 要知道怎样叫做“持业释”和“依主释”? 那是要先去研究那本《六离合释》专门的书。 一讲到心王,一定有心所;第七识的心所,本来有十八个——遍行五个,别境一个,大随烦恼八个,根本烦恼四个。 本来根本烦恼是有六个,因为第七识非常爱第八识,爱和瞋是相反的,有爱一定无瞋,所以第七识没有“瞋心所”。 有爱一定是信仰它,有信一定无疑,所以第七识没有“疑心所”。 六个根本烦恼,除了瞋和疑两个,所以留下来的只有——贪、痴、慢、见——四个了。 然而这贪痴慢见四种,有向外和向内的分别:向外的范围宽,对于一切境界都起贪,而向内的范围狭,它只贪爱第八识一个人为我,所以每个字上加上一个“我”字,所以叫做“我贪,我痴,我慢,我见”。 范围虽然是狭,然而力量却非常的大,外面的一切恶法,都是由内面这四个人指使。 十八个心所,现在只讲四个,而重要的就是我痴。 它们的次第是——痴见慢爱——因为有痴,所以才有妄见;因为有妄见,所以才有我慢;因为有慢,所以才有贪爱。 我们也就可以知道:爱从慢来,慢从见来,见从痴来。 假定痴灭了,当然就没有妄见;妄见既然没有,也就会没有慢;慢既没有了,当然就没有贪爱:所以归根结蒂,就要先研究这“我痴”。 痴的别号,就是“无明”。 然无明又有两种:一是“相应无明”二是“不共无明”。 怎样叫做“相应无明”呢? 就是说,这无明生起的时候,同贪心相应,明白一点说,有贪心一定有无明。 或者同瞋心相应,心也一定有无明,这就叫“相应无明”。 这相应无明唯有前六识有,而第七识是绝对没有的。 怎样叫做“不共无明”呢? 又分两种,一是“独行不共无明”二是“恒行不共无明”。 怎样叫做“独行不共无明”呢? 就是和贪瞋痴慢不共,它是孤独生起的,和前五识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前五识是没有忿恨等十个小随烦恼相应,它却和十个小随烦恼相应,然而又是独来独去的,所以唯有和第六意识有关系,前五识及第七识也是绝对没有的。 怎样叫做“恒行不共无明”呢? 唯有第七识才有,而前六识是绝对没有的。 因为“恒”是恒常,“行”是现行;就是说,无论是恶事或无记,甚至于善事,也难不了这个无明。 怎样知道呢? 就举个例来说明吧? 例如拿钱去做好事,这总是对吧? 然而总觉得自己很有钱,并且很慈悲,那种人很可怜! 如果我不救济他的话,老早也就死了,还留得到现在吗? 为什他看见我,也不和我客气一下,也不谢我一声? 这许多我相、人相、众生相、法相、非法相,不是无明是甚么? 不过一般人不能觉察到这也是无明,总以为发脾气,起无明火才是无明,殊不知假慈悲,纵然做了一点善事,总逃不了这三界的牢狱——果报,不是无明用事是么? 这第七识恒行不共无明,才是“根本无明”,其余的都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若不灭除,“我执”尚且破不了,想望成佛,连阿罗汉也不能成,所以想希望了生脱死的人,非先把这“恒行不共根本无明”破除不可。 发布时间:2025-02-11 11:34: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