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内容: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诸上善人慈悲! 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今天接着讲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诸位留心听着! 下面分三段来讲:1. 随喜功德的释义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 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 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 先说随喜佛的功德: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富居皇宫,娇妻婇女,常随承事,五欲之乐,任其享受。 而本师竟不为环境所迷,因观察众生受苦,遂即舍弃国城妻子,毅然出家! 这出家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本师出家之后,为成佛道而在最荒凉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 每日只食一麻一麦,瘦得皮骨连立,终不退道心。 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重发大愿:「若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觉。 这种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本师成佛之后,即将自己所证的佛法,讲给一切众生听,「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直至双林树下,临入涅槃的时候,尚且问诸弟子:「吾将涅槃,汝等对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来问!」这种说法度生,诲人不倦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本师涅槃之后,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养舍利的众生,灭罪生福。 这种身虽入灭,仍留「身分」以泽被众生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次说随喜菩萨的功德:菩萨是佛果的「因位」,在发菩提心之后,成妙觉果之前,历劫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菩萨的功德,都应当随喜。 菩萨修「布施」时,一切身内之财、身外之财,皆须布施。 身外之财,不但衣服饮食,金银珍宝须布施;即家园国城,妻子眷属亦须布施。 身内之财,不但眼耳手足须布施,即身命亦须布施。 《法华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菩萨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 菩萨为甚么要舍身命呢? 一则为佛法,二则为众生。 且说一个「雪山童子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给诸位听听。 这个公案,出在《涅槃经》,经上说:「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故,变其身为罗剎。 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心生欢喜! 四顾唯见罗剎。 乃言:善哉大士! 若能说余半偈,吾当终身为汝弟子。 罗剎云:我今实饥,故不能说。 我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食,罗剎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以奉罗剎。」这就是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 我们想想看:世尊为菩萨时,是如何的轻视身命,重视佛法! 现在《大藏经》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无量数的偈。 这都是世尊在过去劫中,用身命换来的,可是我们竟把这些希有珍贵的法宝,束之高阁,不肯一读,未免太对不起世尊了! 所以不但对于为法舍身的功德,应当随喜;即是菩萨所修的一切难行难忍的功德,都应当随喜。 复次说到随喜二乘圣人的功德:二乘即是声闻、缘觉。 「声闻」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法。 他们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们能证阿罗汉果。 「缘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 他们能以观察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十二因缘之流转,因之用功而将十二因缘还灭。 所以他们证得的果位,称为「缘觉」。 二乘人所修的法门虽然不同,但其结果都能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称为圣人。 这二乘圣人的功德,我们亦当随喜。 现在再讲随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凡夫。 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禅定,无色界天修四空定,这些功德,都应随喜。 阿修罗此云「非天」,他们有天之福,无天之德,虽似天道众生而实不是,故曰非天。 阿修罗既然无德,我们随喜他的甚么呢? 我们应当注意:随喜功德,不是随喜罪过。 阿修罗既然「有天之福」,这就是他的功德,我们即应随喜。 至于「无天之德」,这是他的罪过,我们切勿随喜。 人道的众生,佛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其善法。 儒教以仁、义、礼、智、信为其善法,其意义颇相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即是随喜他的功德。 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随喜他的罪过。 畜生道的众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负责。 鸡能司晨,即是守信。 又如鸦能反哺,即是孝顺。 雁不二配,即是贞节。 如是功德,皆当随喜。 鬼亦有善有恶,如《地藏经》中所说的「主命鬼王」「坚牢地神」,其功德亦当随喜。 地狱道的众生,作恶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资随喜呢? 须知地狱众生,受苦极重! 为苦所逼时,必生后悔。 每一念悔过之心,即其功德,即应随喜。 又者阎罗王亦属于地狱道,如《地藏经》中所说,他能以亲近地藏菩萨。 又如公案中所讲,他能以礼拜永明禅师之像,这都算是地狱里功德。 既是功德,自应随喜了。 以上所讲的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应当随顺喜悦,故名随喜功德。 2. 随喜功德的利益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属。 前一是对治的恶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灭恶生善,故须发此大愿。 昨天曾讲到三障,即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是约三世因果配的。 若就现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 三、贪欲重障。 按大乘百法中说:「根本烦恼」有六种,贪欲与我慢居其二。 「随烦恼」有二十种,嫉妒居其一。 如是说来,则根本烦恼中,除了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种:为甚么只将贪与慢列为「重障」,而不将其他四种列为重障呢? 再说随烦恼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种,为甚么只将嫉妒列为「重障」,而不将其他十九种列为重障呢? 这就是因这三种恶法障碍善法最重之故。 其他的烦恼法,虽然同是恶法,同能障碍善法,但是比较起来,都没有这三种恶力厉害,故特标重障之名。 比方说,有二十六个坏人,其中有三个最坏的,因为他们害善人,害得最凶! 故特标其名,以便预防,而利缉捕。 我慢重障,须用第一愿王礼敬诸佛之法,对治除灭之,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经讲过了。 贪欲重障,须用第三愿王广修供养之法,以及第四愿王忏悔业障之法,对治除灭之,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讲过了。 现在专讲嫉妒重障,必须用随喜功德之法,以对治除灭之。 所谓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 见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觉着不欢喜;见到他人荣华富贵,自己心中便感觉到不能忍耐,这便是嫉妒心现前了! 我们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不论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统统有的。 不过学佛的人,既然知道有这种烦恼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让它生起来。 设若嫉妒心生起来,就要忌害贤人,障碍善事了! 若约世间凡夫之法来讲,假使他人要来害我,我也要来害他,这种报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 然而嫉妒心奇怪得很! 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与我不相干,但是因为他人有光荣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里才觉着痛快! 这不是很奇怪吗? 有一本世间书,记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时代,有一个人,性好嫉妒。 他的邻居,中了「举人」,把大门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庆贺之意。 这个嫉妒成性的人,听说邻居中了举人,心里就觉着不好受,及至见到人家油漆大门,他心里更加生气,直气得不能入睡! 半夜起来,把水沟里的臭泥,抹在人家大门上,心里才觉着安然。 诸位想想看:邻居中了举人,对自己不是亦有光荣吗? 纵令没有光荣,亦没有害处呀! 为甚么这样放不下呢? 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书上亦有这样一则公案:说是有一座大寺院,请一位法师来讲经,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 内中有一青年,看见迎接法师的仪式太隆重了,他气不过,跑出来拖着法师打了一顿! 诸位想想看:寺院里请法师讲经,即使礼节有过于隆重之处,亦是佛教内部之事,与这个青年有何相干? 有何害处? 他为甚么把法师打一顿? 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驱使他啊! 现在再讲到我们自己身上,比方说:我们看到某一寺院很兴隆,就要说他几句坏话。 听到某一法师讲经讲得很好,也要说他几句坏话。 试问:某一寺院很兴隆,某一法师讲得好,对于佛教不是很光荣吗? 为甚么要说他的坏话呢? 此无他故,只是嫉妒心现前而已。 嫉妒虽不是根本烦恼,但确是重障! 因为它能以「忌害贤人」,它能以「障碍善事」! 作善事的人,就叫贤人。 设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毁谤,加以破坏,不但障碍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贤人,其罪过不是很大吗? 佛门中有句成语,说某人「嫉妒障碍」。 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碍当然也是障碍他人了。 但要知道,障碍他人即障碍自己,因为忌害贤人,自然会亲近恶人。 障碍善事,自然会做恶事。 近恶人,做恶事,不是障碍自己吗? 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对治之法,要用随喜功德。 见到他人作功德之事,无论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随喜。 或以身业随喜助成之,或以口业随喜赞叹之,或以意业随喜而发欣悦之心。 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乐善之心常常现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断了。 嫉妒之恶法,既已伏断,自能「生起平等善法」。 将来度脱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属」亲近拥护,这都是随喜功德的利益啊! 3. 念佛与随喜功德如前几天所讲的:礼敬诸佛的功德,应当随喜。 称赞如来的功德,应当随喜。 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的功德,均应随喜。 乃至拭佛前桌,扫佛堂地,都是功德,都应随喜。 如是拭桌不碍念佛,念佛不碍扫地,便将随喜功德的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发布时间:2025-02-09 13:21: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