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密大师: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七 内容: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七(之上)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撰疏第二法空中。 二一略销文。 云此非色灭空者。 净名经也。 缘生即空。 中论偈意也。 余皆可知。 二然法空中。 广释义。 于中四。 一举意。 二所言下标宗。 (外者心外实有之法)三凡夫者下牒释。 四如上执下结名。 三中二。 一境空。 二心空。 境中二。 一凡夫。 二宗计。 凡中四。 一叙能。 (有情)所(心外实法)计执。 二约倒正明空。 三牒释空义。 四结理劝修。 初中四生六趣。 至下弥勒章中当释。 未必师承者。 不妨或亦因世人倒执巧智。 妄说心外之法。 生起因由。 祸福之理。 令后幼稚之流展转相习。 亦似涉师承之义故。 今但云未必。 未必之言。 含两势也。 问上开凡夫及宗计二章。 然已自拣讫。 此中何不但言不因师承。 答然此类。 但是习俗生常。 又不成典教。 未为世训故。 不同后儒道宗计也。 无始俱生者。 法执有俱生分别二种。 此是俱生。 后宗计者即是分别。 分别俱生之义。 如别卷说。 力有余者。 亦任捡叙。 不叙亦好。 触向皆执心心所之有缘虑爱恶(去声)执色声等有变碍好恶(入声)。 ▲疏所执下。 二约倒(情也)正(理也)明空也。 疏情有下。 三牒释空义。 文二。 一叙情有。 次破倒情。 二显理无。 以成正觉。 初中又二。 一释。 二结。 一中二。 一直释。 唯识本偈云。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据彼疏释二种假中。 今当世间无体随情假也。 故当情有。 (余一是圣教施设假)但是情想所变似有故。 如梦所见物。 已如前释。 起信者。 文云。 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唯是妄情所作。 本来无实。 如病眼见空华等)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疑云。 何以得知依妄念生。 释云。 此圣智无妄。 既无此境即知定从妄生)注云心等生者。 亦是起信也。 此在列释五意讫。 后结蹄心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顺结也。 三界是前一心。 随无明动。 作五种识故故说三界唯心转也。 虚伪之状。 虽有种种。 然穷其因缘。 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反结也。 离彼现识。 则无尘境。 反验尘境唯是心也)此义云何。 (现有尘境。 云何唯心)以一切法皆从心起。 (以一切法皆是此心。 随熏所起。 更无异体。 故说唯心。 又疑云。 何以此心作诸法耶。 故下释云)妄念而生(由忘念熏故。 生起诸法也)一切分别。 分别自心。 (境界唯识。 无外实法。 是故分别。 但分别自心此一句显无尘唯识义)心不见心。 (既尘无相。 识不自缘。 是故无尘识不生也)无相可得。 (能所俱寂也。 摄论云。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当知世间一切境界。 皆依众生无明(根本)妄心。 (业识)而得住持。 (以一切境由此而成。 若无明未尽已还。 此识住持。 境界不息。 此则结相[为]心也)是故一切法。 如镜中像。 无体可得。 (离心之外无体。 又即心故无体。 又疑云。 既其无体。 何以宛然显现故下释云)唯心虚妄。 (此并真心之上虚妄显现。 何处有体而可得取问何以得知心上显现。 下答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反验唯心显现成妄也。 以心生法生等。 故知也。 此中以无明力不觉心动。 乃至现一切境等故言心生种种法生此则心随熏动。 故云生也。 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识分别皆是灭无余故。 言心灭则种种法灭。 此则心源还净。 故云灭也。 既心随不觉。 妄现诸境。 即验诸境唯心无体也。 今疏但引心生法生等。 取唯心之文显也。 其义并在钞中须具释之)疏二十唯识云者。 最初偈。 便是论宗。 长行释云。 初句立义。 谓但有内心。 无色香等外诸境界。 问以何验知色等法无但内心妄见。 次句答云。 以无尘妄见。 谓毕竟无色等境界。 但有内心。 妄生分别。 能见诸境。 (释破半云)譬如人目。 或有翳热气病等。 是故。 于空中。 妄见种种诸事毛轮第二月及梦幻干城等。 (长行[渌]山喻则毛月也)实无前事。 但虚妄见。 而有受用。 色香触等。 外诸境界。 皆亦如是。 无始世来。 内心倒惑。 妄见有用。 ▲疏问若无下。 二通难也。 亦皆是彼论文。 但引之撮要耳。 文六。 一能所见不不齐难。 二梦鬼见不不齐答三。 法喻有用无用难。 四喻中亦有妄用答。 五法喻有体无体难。 六法中悟亦无体答。 初中。 彼先有偈云。 若但心无尘。 离外境妄见。 处时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今疏但是彼长行。 释此偈之文。 以偈文义隐。 故不引之。 今难出之。 令知讲时亦不须引。 文中二。 一一能望多所不齐。 二多能望一处不齐。 今初也。 时处等者。 若就时难。 应云。 昼无日轮。 但妄见者。 夜无曰轮。 亦应妄见。 或冬时应见华叶荣茂。 夏时应见霜雪凝冻等。 约处难者。 应云。 空中无日轮。 但妄见者。 地上无日轮。 亦应于地上妄见。 或脊后皆见眉眼等。 故云应一切时处皆见有色也。 言我皆不见者。 约时。 应云。 夜无日光。 既不妄见日光。 昼既无日光。 亦不应妄见。 或应冬不妄见霜雪等。 夏不妄见华叶等。 以昼夜冬夏同皆一切无故。 约处。 应云。 地无日轮。 既不于地上妄见。 空中无日轮。 亦不应妄见。 故云或皆不见也。 何故下指目睹现量事。 结难也。 论文具云。 何故于有色处。 眼则见色。 余无色处。 则不见色。 又若色等但妄见者。 何故取彼见处。 于有色时。 眼则见色。 于无色时。 则不见色。 意云。 何故偏于空中则见有日轮。 于地面一。 即不见有。 又即彼空中。 于昼时即见。 夜即不见。 疏又多人下。 二多能望一处不齐也。 论文具云。 且如空华本无。 而翳者妄见故。 净眼者多人同处同时。 皆不见之。 既一切色等皆空。 但迷心妄见者。 何故多人共集。 同处同时。 于有色处。 (空中是日轮处也)则见色。 于无色处。 (地面是无日处也)则同不见。 △疏彼论偈下。 二梦鬼见不不齐答也。 上半却定义宗。 后半正答所难。 长行释意云。 谓如梦中虽无实境或有处见村园男女等。 (或于某州县界内见)非一切处。 (不于余州县境内见)即于此处。 或时见有彼村园等。 非一切时常见此。 虽离识无实境。 而处时定非不得成。 此通一能望多所之难也。 饿鬼等者。 通多能望一所也。 长行释云。 谓如饿鬼。 或百同业。 或千同业。 同见河中。 悉皆是脓。 或皆是血。 (小便大便流铁例之)或见清水。 则两岸被人执刀杖防守。 不令得饮。 法合以答。 意皆可知色。 △疏问翳见下。 三法喻有用(法也)无用难也。 (喻也)诸若色等诸法。 如空中华梦中物。 离心本无。 但妄见者。 何故树上之华。 有结果之功用。 不似翳见空华无功用。 又诸色等。 各有功能。 或损或益。 不似梦物。 都无损益等用耶。 △疏偈答下。 四喻中亦有妄用答也。 长行释云。 梦中之境。 实无女人。 而梦与女人。 身交会。 漏失不净。 通畅梦情。 损失精血等。 用众生无始来由此虽虚妄受用香味等。 皆亦如是。 无离识实境。 而有虚妄作用义故成(又迷心妄见有用。 而理实推之而谓有用。 亦如梦中之相亦谓有用)。 △疏问世梦下。 五法喻有体(法也)无体(喻也)难也。 △六若得下。 法中悟亦无体答也。 谓作此疑难者。 无是迷梦之人。 岂是悟也。 故令待得出世对治无分别智。 方名如实觉了。 由彼论据大乘始教。 犹计地前一向未如实觉。 似待修习福智。 满一僧祇劫。 方得出离世智。 若以圆顿宗说。 得出世智。 有二意。 一解悟。 谓初发心时。 顿悟实法。 了达生死烦恼本空。 元是菩提涅槃。 即名梦窹。 二证悟。 谓虽顿解当体全真。 然多生妄执。 习已性成。 故心行难符智解。 须以顿悟之力。 习气渐息。 圣力渐通。 登地证悟。 八地已去。 无相无功。 念念不间。 方名出梦。 具上二者如华严说。 ▲疏由斯下。 大文第二结也。 疏言理无者下。 二显理无。 以成正见也。 文二。 一标。 二析色下别释。 文云。 如疏。 初中二。 一破粗也。 二又推下破细色。 今初也。 (此中虽不有破尘等言。 而但约不念方便。 未推尘体。 故且云粗)言折色者。 无著金刚般若论。 破色有二方便。 一细末方便。 二不念方便。 以释经中三千世界所有微尘等。 又唯以不念方便。 破世界即非等。 初细末者。 是破色影像第一方便。 论云。 彼不限量攀缘作念。 菩萨。 恒于世界。 攀缘作意修习故。 说三千界中。 为破色身影像相故。 释曰。 此意。 是明诸小菩萨不作限量攀缘世界。 此世界是有情界。 (彼以众生为世界也)不了色身自性空寂。 是故攀缘。 为离攀缘故。 破色身影像无矣。 (此下六句是唯识文。 大略引之但三五字别耳也)谓诸瑜伽师。 (瑜伽者。 此云相应。 此有五义。 故不别翻。 谓一与境。 二与行。 三与理。 四与果。 五与机相应也。 虽有多说。 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 师者。 即观行人。 是师之称。 如云禅师)以假想慧。 (不待刀斧破断。 但以慧想其各离)而于粗色。 (所析之色)渐次分折。 至不可折。 名为极微(谓初折一身为两段。 段各为二。 成四段。 段又各二。 渐次乃至。 大如一指节。 又折一指节。 为七麦。 每一麦为七虱。 一虱为七蠛。 乃至七微。 每微为七极微。 极微邻虚。 不可折也。 故慈恩云。 半半破之。 渐次而折。 从粗至细。 至不可折。 假说极微。 不同小乘体无分而不可折)是定心中。 了见细色。 (非散心境)若更折之。 便似空现。 故至细极。 名之为微。 色相摄尘。 是意识境。 法处所摄是极细略色。 从粗至细。 名细末矣。 彼经云。 如来说非微尘者。 第二不念方便。 谓于微尘色。 离微尘念。 则于定中。 微尘不现故。 二方便色影无矣。 余如别卷。 △疏又推极微下。 二破细色也。 成唯识云。 (彼破小乘。 今虽引用。 意通一切)谓诸极微。 若有质碍。 应如瓶等。 是假非实。 (瓶等积微尘成故。 是假也)若无质碍。 应如非色。 (无为不相应行心心所也)如何和集成瓶衣等。 (恐有异计。 复说无碍。 故说破之)又诸极微。 若有方分(方即分也)必可分折。 便非实有。 (同喻如粗色等)若无方分。 则如非色。 如何和合。 承光发影。 (以萨婆多宗。 计极微等。 即是和合色。 和合色外无别极微。 极微色外无别和合。 故作此破。 量云汝和合色等。 不能承光发影无方分故。 如非色等)日轮才举。 照柱等时。 东西两边光影各现(东边承光。 西边发影)承光发影。 处既不同。 所执极微。 定有方分。 (若无方分者应日照东处两边有光方分故应无所摄)又若见触涂等物时。 唯得此边。 不得彼分。 既和合物。 即诸极微故。 此极微必有方分。 又诸极微。 随所住处。 必有上下四方差别。 不尔便无六和集义。 或相涉入。 应不成粗。 由此极微定有方分云云。 乃至许有极微。 尚致此失。 况无识外真实极微。 由此定知。 自识所变。 乃至然识变时。 随量大小。 顿现一相。 非别变作众多极微令成一物。 为执粗色有实体者。 佛说极微。 令其除折。 非谓诸色实有极微。 诸瑜伽师。 以假想慧。 于粗色想。 渐次除折。 至不可折。 假说极微(如前细末方便也。 又令知是假说故复以不念方便破之)虽此极微。 犹有少分。 (以此极微体即是分。 而体有乃。 故言极微。 犹有方分。 分有二义。 一方之分。 二方即分粗其二种。 细唯后一)而不可折。 若更折之。 便似空现。 (若更除折则心相变似虚空相现。 不作色相现所折之物。 即非极微。 非极微细。 故不可折。 非如心等。 故有方分。 方即分故。 非更有分)不名为色。 故说极微是色边际。 (以此微相与空相邻。 故诸经论。 皆说极微是色边际。 边际者。 是穷尽义边。 此更折便为非色。 此微非肉天眼境。 唯余三眼境。 唯慧折之。 非实有故此下更有论结文云云)诸有对色现有色相。 以理推究。 离识尚无。 况无对色。 理无色相而可说为真实色法。 (结前说破无对)二十唯识。 亦破极微。 论颂曰。 (唐三藏所译之本也。 此下三颂。 别破小乘。 然今疏意。 但通破执有微者)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等。 广如别卷引长行及彼疏释。 疏二体色中。 约因缘说。 故肇公云。 缘会本无。 何者。 谓一切诸法。 缘会而生。 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 (既待缘会。 即未遇缘。 诸法本无)缘离即灭。 (既藉缘生。 缘离即灭)如其真有。 有即无灭。 (若是实有者。 虽缘离而不灭。 今缘离既灭。 即显非有)以此而推。 故知虽今现有。 而性常自空。 乃至实相自无。 非推之使无。 故云本无。 释曰。 达者体之即无。 不待分折。 故云体色明空异于前也。 疏谓自他共等者。 即中观论因缘品中偈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无不因。 是故知无生。 是直就法释。 一切皆无生者。 谓如空华。 若是眼目能生彼华。 应不假热气之翳。 若热翳能生。 热气冲耳鼻等。 余处应亦生华。 若言眼及热翳共生华者。 亦无此理。 何者若各有能生之力和合故能生。 既各全无生理。 何以共即能生。 若言各少许生力以劣故不能生。 要共并力方能生者。 即未并力之时。 各有皆生得少分空华既。 各推求不得生得分豪之华。 故知并合二种之无能。 岂成全能乎。 如热气与眼。 既各全不能生故。 相共之时。 亦都不生。 又惑者犹执云。 虽自与共皆无能生之月。 然不妨定有幻华撩乱生起。 此亦非理。 何者若无生因华得生者。 遍一切时处。 遍虚空界。 皆应常生幻华。 以皆无因故。 由此幻华无所从生故是无法。 虽见之撩乱满空。 一一皆无也。 世间一切内外诸法。 (内谓十二因缘。 外谓种子为自因。 水土为他缘)一一皆无所从生。 (一一皆于四处推征。 无能生之理故)当知法本无生。 今无可灭。 故皆空也。 破苦品中。 亦云。 自作及他作。 共作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若对诸宗计。 破四句皆不生者。 自有其四。 一约破外道。 谓十二门论。 观作者第十偈云。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不可得。 是则无有苦。 长行以因缘门释。 则通小乘大乘。 大意同上所说。 次约破外道。 先总叙云。 如经说。 有裸形迦叶。 问佛。 苦自作耶。 佛默不答。 世尊。 若苦自不作者。 是他作耶。 (自他作耶。 无因[先]缘作耶。 问而不答。 一一例上)释曰。 论破有二意。 一约性空。 结云。 如是四问佛不答。 当知苦则是空。 二约破外道。 谓彼迦叶计。 神所作。 神常清净。 能作好丑苦乐。 还受种种身。 以是邪见问佛。 佛不答者。 苦实非我作。 若我是因。 则无解脱。 何以故。 我若作苦。 离苦无我。 能作苦者。 以无身故。 若无身而能作苦者。 得解脱亦应是苦。 (上破自行了。 下破他作云)他作苦亦不然。 何以故。 若从自在天作者。 (彼作此计)性相违故。 如牛还生牛。 若万物从自在天生。 皆应自在。 是其子故。 又不应以苦为子。 (上皆论文云云甚广)破共作有上二过。 故非共作。 假因和合。 故非无因。 四皆邪见。 故佛不答。 (破梵天能生。 例同自在。 上初门论破外道了)二约小乘。 非同类因自作。 亦非异熟因他作。 以皆相待无自性故。 三约因缘相待。 谓对法论云。 自种有故不从他。 待众缘故非自作。 无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无因。 (斯则以因为自。 以缘为他假因遣缘。 假缘遣因。 假无因以遣共。 假有功以遣无因)十地论亦云。 四约以因望果。 则相宗说。 谓中论破空品云。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此即初总标之偈。 皆自他言。 含于二意。 一以果为自。 以因为他。 论云。 果法不能自作己体。 (此则青目释上因缘品中不自生义)次偈释。 破自作云。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纵其因作不成。 则不从因生也)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 (示其因缘明非自作)次偈破他作云。 若谓此五阴。 (今也)异彼五阴(后也)者。 如是则应言从他而作苦。 (此但反显不他。 以今此阴。 必不异后。 故不他作。 必若今异因。 则异果因非因。 自作他作。 俱不从缘。 如何得果。 以待于因。 故不可也)次偈释共及无因云。 若彼(他也)此(自也)共成。 应有共作共。 (破共也。 离既不成。 合亦不成)彼此尚无作。 何况无因作。 有因尚不成。 无因何得成。 (破无因可知)二以因为自。 以缘为他。 此明不从因缘无果待对故。 (此虽同杂集。 杂集即因缘相夺。 此即当句以辨缘生无果待对。 正释偈中于果则不然也)疏未曾有下总证。 约缘生体色空也。 △疏三空中必无下。 第三辨空违色也。 亦名空色凌达夺。 虚空无有等者。 以空三义。 破于色也。 一无边际义。 谓空若有边。 则有色法在空界外。 空既无有际畔。 则占尽十方边量。 无有其外。 更于何处。 而有色等法耶。 二无坏义。 谓惑者云。 空虽无外。 何妨色等。 只在空界之中故。 以无坏义破之。 谓若有物。 入于空中。 则随此物大小分量。 穿破虚空。 以容其物。 如栓入地中钉锥之类入于木中。 皆随栓等大小分量。 穿于色地等。 若地等不破。 则不容栓等而入。 (救曰。 如水不可穿破而容。 物入水中何妨。 虚空亦尔。 破曰水虽不破。 然物入时。 随物大小分量。 排之容物。 以水性至柔不妨流动移转故。 虚空量同。 此彼排之转动[耶])三无杂义。 谓惑者又云。 空界无外。 空体无坏。 不妨万物皆在空中。 以空是虚通无挂碍故。 能含容故。 破曰。 若物在空中。 空又不坏不转。 其物与空即应相杂。 如一团坚密之物方停一尺。 此一尺分量之空。 既不坏不转。 无在本一尺分量之处。 则与此一尺之物。 岂非杂耶。 若言不杂。 则须一去一存。 若言俱存又不杂者。 则一尺之分。 各占五寸之地。 如此转不应也。 若言俱存俱遍一尺之分。 理亦不然。 何者。 以空与色有二相违。 不应全体同遍当处。 何者二违。 一空是无物。 色是质碍。 不可一尺分中言全是无有物。 二空是虚通。 色是质碍。 不可一尺分中言全是无物复言全是有物。 不可言全是虚通复言全是质碍。 岂有此理耶。 是知虚空既无边无坏。 无坏无杂。 即空中必定无有色等。 故云若有色体。 空则坏杂等也。 然空中必无色一句。 是法界观门真空绝相观中之文也。 具云。 良由会色归空。 空中必无色。 般若心经亦云。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界。 乃至无三科四科十二缘等。 问既空中无色等。 何故如今历然现见。 答岂不前云。 皆是情有如梦等耶。 良由据实道理的无。 故知定是情有矣。 是则理无故是情有。 情有故是理无。 但约前后。 二义早已更互相成。 况二门中各有多义。 问凡夫妄情计云妄见色等。 诸贤圣智者。 岂可都不见一物耶。 答情执既尽。 都不见计有定实之物质碍之物。 所见之色。 色色皆空。 一一皆是全空之色。 如镜像水月海印文等。 故色与空都不相违。 且如水火相违之法。 不可二物同处俱存。 然若一虚一实。 即不相违。 谓如水中有一尺火影。 痴孩子。 见一尺之外皆是清水一尺之分焰焰炎赤。 闻智人云。 一尺之分体全是水。 的不信之。 以情有火故。 若智者了之。 不待去火。 火本全空。 不待益水。 水体全遍。 以火是虚相即空故不碍水。 水是实有故能现火。 如此则火即是水。 水即是火。 火不异水。 水不异火。 以一虚一实故。 若便两实俱存。 火水的不可同一尺之处。 以相违故。 如经中所言。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者。 良由从缘之色全虚而般若之空全实故。 若使俱实。 岂得无碍。 以相违故。 如此见者。 方是真空之理。 问疏云虚空无有边等。 何故今云真空。 答为欲破所执色故。 立无物之空。 今以破色之理成就。 义势连环。 便至真空。 故云尔也。 若见色外之空。 亦为妄执。 故下文中亦破空也。 疏故诸凡夫下。 大文第四。 结理劝修也。 净名等经。 令依智不依识。 其在此矣。 上来多义不同。 总当通破一切凡夫竟。 (中间释义虽亦有对破宗计盖是因便傍来疏家本意在通破一切)。 疏诸宗计中。 文三。 一标列。 (余乘即小乘也。 显是此大乘之余)二外道小下。 叙破。 三总结。 二中又二。 一破邪小。 二破儒道。 初中又二。 一通破。 二心别。 今初也(言通破者。 有二意。 一则今外道小乘。 一处破之故云通。 通邪通小故。 二别。 邪小各自有通有别。 今于二中。 各通非别)此亦唯识之文也。 谓破所执之法。 通三聚法。 除心心所。 为简自许依他起性心及心所所变色等诸法。 法性真如。 与心等法。 不一异等。 不同彼执。 一向异故。 无过失也。 谓立量云。 外道余乘所执三聚。 如前诸法。 是有法也。 异心心所。 非实有性。 即是法也。 合名为宗。 因云是所取故。 喻云如心心所。 (若心心所亦是所立。 今此比量。 即有一分相符之过。 故今除之)此成所取也。 疏能取彼觉下。 成能取。 亦不缘彼。 谓萨婆多言。 若境无实。 云何缘时生心心所。 今立量云。 汝言能取彼色等觉。 亦不缘彼色等诸法。 是能取故。 知缘此觉之所有觉。 觉者心心所之总名。 此者即是心心所也。 缘心等心。 即他心智等。 (然有法中。 先言汝所执法。 能缘之觉。 不缘于彼故无。 自岂相违又无违自宗等。 不许缘彼心外实法生心故前我执。 亦有此结)。 △疏然西域下。 二心别也。 (止而不述)谓成唯识论及疏文。 广叙西域十三家外道二十部小乘宗计。 一一破之。 百纸已上。 缘是偏僻屈曲之义。 繁杂劫杂。 于深法柱无限心力。 都无所益耳。 夫药无贵贱。 差病为先。 法无浅深。 当根者妙。 则所设药意在其病。 无病服药。 药即为病。 今大唐国。 说计典教。 与彼不同。 彼所计者此无其事。 何必虚设。 若回此功夫。 学大乘深经。 自合解得一本要妙之法。 今觉此弊。 故不叙之。 前所叙者。 皆是通途之执。 皆涉著一切人意。 故略叙也。 请智者审详此损益如何。 问外道宗教虽多。 不出自然无因邪因等计。 亦通此方道教等类及诸不信因缘业果等。 阿妨例破防塞其源。 答约彼例破。 何如当显自叙儒道。 分明推征破之显邪。 问小乘宗教。 传于此方。 何不叙破。 答虽有其教。 而无其执。 谓此方小乘学人。 尽知是半字不了方便浅教。 尽皆深信大乘。 不同西域执小毁大。 二宗阻隔分河饮水。 故知成唯识论。 广引教理。 立有大乘经典。 亦是徒烦也。 问北方佛法外人。 亦有不信大乘经者。 何妨叙之。 答彼论所引故。 理成立大乘。 皆约小乘所信之教。 此方诤法之人。 兼小乘不信。 引破有何益耶。 疏儒道二教中。 文云。 一述所以。 二破其计。 三存其教。 今初也。 攸所也。 是此国之所遵故。 依病处方也。 疏虽二宗主下。 二破计中又二。 一叙。 二破。 一中又二。 一标。 二列。 今初也。 二宗主者。 孔老二圣也。 设教不同者。 孔教忠孝仁义。 礼乐益国。 荣亲宗。 乐于名行。 老教。 弃于荣名。 外于礼乐。 养性保身。 而逍遥屏繁慎静也。 而皆下所计天地人畜万类之所从生也。 此即二宗不殊。 △疏老云下。 二列也。 又二。 谓道与儒。 今即道也。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者。 河上云。 谓道也无形混沌。 而混成万物。 乃在天地之前。 次文云。 寂兮(无音声)寥兮。 (空无形)独立(无双)而不改。 (无化有常)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我不见道之形。 答不知当何以名之。 见万物皆从道所生。 故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其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 故强名大也)大曰逝(非若天常在上地常在下。 反乃复逝。 云无常处)逝曰远。 (远者穷于无穷。 布气天地。 无所不通。 )远曰返。 (远不越绝乃复返在人身)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生。 王居一焉。 (八极之内也)人法地。 云云(如下所引也。 侧注者皆依河上也)疏又云道生一等者。 一者冲气。 谓道初动出冲元之气。 (即道生一)于生成之理未足。 又生阴阳二气。 (一生二也)阴气下凝为地。 阳气上腾为天。 和气中为人伦。 (二生三也)三戈成八卦。 万物生焉。 (三生万物)若河上注。 即冲气生阳气。 (一生二也)阳气生阴气。 (二生三也)阴阳含孕。 冲气调和。 然后万物生成。 (三生万物)此但增一名。 为一生二二生三。 详义似阙。 故别为前释。 疏人法地等者。 河上云人谓王也。 王者先当法地。 安静既尔。 又当法天。 运用生成既尔。 又当法道清净无为。 令物自化。 人若能尔者。 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笺云。 由前所说。 人从天地生。 天地从道生。 故为人王者。 还法于本也。 如佛教说。 一切凡圣从法界生故称法界。 而修万行以证法界也。 今引此者。 成上道生一等也。 疏易云下。 二儒教也。 太极生两仪者。 韩注云。 夫有(两仪)必始于无。 (太极)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 不可得名。 取其之所极。 谓之太极。 孔疏云。 太极者。 天地未分之前。 混而为一。 即是太初太一也。 老子道生一。 即此太极之谓也。 混元既分。 即有天地。 故云太极生两仪。 即老子一生二也。 不言天者。 指其物体。 下与四象相对。 故云两仪。 谓两体容仪也。 若准例是。 列子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 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彼注云。 质性也。 又释太易指周易太极便成。 太极在初。 若准易钩命诀。 说有五运。 前四同列子。 第五名太极。 太极则非初也。 释与列子大同。 运请运数。 易谓改易。 元气未分。 谓之太易。 元气始散。 谓之太初。 气形之端。 谓之太始。 形变有质。 谓之太素。 质形已具。 谓之太极。 虽小异同。 皆是元气生天地也。 疏两仪生四象等者。 谓木金水火。 禀天地而有。 土则分生四时。 又地之别。 故唯四象。 生八卦者。 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 各主一时又。 巽同震木。 干同兑金。 加以坤艮之在为八卦。 八卦既立。 爻象相推。 有吉凶。 故生大业。 谓万事皆有吉凶。 广大悉备故。 能生天下大事业也。 ▲疏若以自然下。 第二破也。 文三。 一破邪因。 二破无因。 三双叙例破。 今初。 又二。 一指。 二破。 今初指也。 由道生一。 是道自(更不从诸法生故)常者。 非新生也。 即是不可道之常道矣。 遍者。 如庄子中说。 道遍于稊[禾*((白-日+田)/廾)]乃至屎尿等。 邪因者正指也。 言邪者。 次下自释邪之所以。 疏若法能下。 二破也。 又二。 一直破。 二质破。 今初也。 若法能生必非常者。 如地水火风四大种能生一切。 而四大亦无常。 (余法能生他者。 必从他生。 唯四大。 唯是能生。 故成同喻)应立量云。 自然大道。 决应非是常。 是能生故。 如地水等(若对浅智目观物者。 如母能生子。 草木生华果等。 乃至地生万物等。 皆非坚固。 若道能生万物。 道即非常)问若尔。 佛教中。 真如能生一切。 应亦非常。 答无明为因。 生一切染。 悟修为因。 生一切净故。 无明如梦中人醒不可得。 修证无别始觉之异。 皆是无常。 真如非能生。 能生但随缘。 应现所现。 染净始终皆空故。 真如元来不变。 是常住也。 道教都无此义。 故不应例。 非常必不遍者。 初以能生。 而破于常。 成无常已。 即以为因。 而破于遍。 立量云。 大道决定非遍。 以非常故。 (已上破所执常说。 故得为因。 )如瓶盆等物。 现见草木人畜千般万类无常之物。 皆不同太虚遍一切处也。 不遍非实者。 既非常遍。 实义不成。 已破遍说。 又以不遍为因。 破真实也。 还以瓶等。 为喻主三量可知。 此一段。 疏借唯识破计自在天能生之文。 前陈虽别。 常遍能生之宗同故。 下质破。 亦有彼义势。 而文小异。 疏本来下。 二质破。 文二。 一反征所以。 言一因者。 自然道也。 因是一种。 果即多类。 故成难也。 如一粟种为因生麦豆爪菜等种多类。 或如一桃为因种之生李奈松桂蒺藜荆种多类。 或如一棘。 岂有是理。 言多果者。 愚智贵贱贫富苦乐。 疏若能生下。 二纵之出过。 文三。 一纵其能生。 成无穷过。 顿生者。 人畜草木万类。 皆应一时齐生。 日日时时。 常合如此。 以有自然之道。 常为能生因故。 能生既已辨定。 不应无所生故。 不应有生时不生时生此物不生彼物。 遍生者。 能生之因既遍一切处。 则处处皆应生一切人物等类。 不应有生处不生处。 疏若待时下。 纵待时缘。 成失宗过。 汝复若谓。 体虽遍常。 以待时故。 不一切时生。 及待缘故。 不一切处生者。 自违汝宗。 汝宗云唯大道一法为因。 何故复言待时及诸法缘。 即多法为因量。 岂不便违自一因义。 疏或时及下。 三彰其无穷。 结指因过。 谓设许待时缘。 早已违于自宗。 况推时缘。 展转成过。 谓此时缘。 复从何生。 若从大道之外别法而生。 即不得言万物皆从道生。 若时缘从大道生。 大道常遍故。 应一切时常生时缘。 一切处遍生时缘。 例如上说。 何得更有所待。 △疏若谓万物下。 二破无因也。 不因别缘自然而生。 故云若谓自然而生即是无因也。 谓若自然生。 不待时缘。 亦一切时处。 常生遍生。 以无所待故。 △疏若谓一阴下。 三双叙例破。 此即用周易中义也。 彼文具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韩(即韩康伯)注云。 道者何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 不由也。 况之行道寂然无体。 不可为象。 必用之用。 用极而无。 无而功显。 故至神无方而易。 无体而道可见矣。 故穷变以尽神。 因神以明道。 阴阳虽殊。 无一以待之。 在阴为无阴。 阴以之生。 在阳为无阳。 阳以之成。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孔(不是夫子。 即孔颖达也。 造诸疏也)疏云。 一谓无也。 无阳乃谓之道。 一得无名者。 无是虚无。 如虚空。 不可分别。 唯一而已。 故以一为无也。 若有境。 即有彼此相形。 即有二三。 不得为一。 故在阴之时。 而不见为阴之功。 在阳之时。 而不见为阳之力。 自然而有阴阳。 自然而有营为。 此则道之谓也。 故言之。 谓一谓道。 以数言之谓之一。 以体言之谓之无。 以物得开道。 谓之道。 以微妙不测。 谓之神。 以应机变化。 谓之易。 总而言之。 皆虚无之谓也。 圣人以人事名之。 随其义理。 以立称号。 疏变易能生等者。 正是疏家用文之意。 若立此大道为本。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若救云。 道体虚无。 何有邪正可得。 谁言是因。 然不妨万物生者。 即是无因皆应顿生。 适生例上立理。 故云。 同前也。 疏然但破下。 大文第三。 存其教也。 破执不破教。 破解不破行。 以教行是治国养亲忠孝之至道。 修身慎祸仁让之宗源。 但破其病。 不除其法。 况儒资戒律。 道助禅那。 唯于慧解证入。 有累而无益。 故有破有存也。 亦大同会二乘入一乘之意矣。 文中云。 但破谬执万物生因者。 是破谬解。 不责下。 是存教行。 勤行之言。 义即贯通下二文。 即是老经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五常者。 儒教所诠之行也。 即仁义礼智信。 君子常行此五事。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不欺闇室。 故云常也。 常即勤义。 然此五德。 大同五戒。 仁是愍物。 博施恩慧。 广济患难。 即不杀戒也。 义者。 有志有准。 非理不为。 即不盗戒故也。 临财无苟得。 临难无苟免。 义然后取。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非义之财。 尚与而不取。 况偷盗耶。 故盗戒亦云不与取戒。 礼者。 别尊卑。 息讥嫌。 分内外。 禁诤乱。 即不邪淫戒也。 邪淫非礼之极也。 信者。 发言无二。 不亏其约。 即不妄语戒也。 智者。 识达分明。 即不饮酒食肉戒也。 唯此戒与智不得全同。 然亦是其事类。 谓饮酒昏乱。 识鉴不明。 饱食膻腥。 脏腑秽浊。 神不爽利故也。 然孔子所制法。 则皆恭谨谦顺。 与佛戒律。 无所乖背。 道德者。 道教所诠之行也。 老经有道德二篇。 道经首云。 道可道非常道。 其德篇首云。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又云。 道尊德贵。 孔子云。 志于道。 (志慕也道不可体。 故志之而已)据于德。 (德有成形。 故可据也)此亦尊于道德也。 疏由上所计下。 第三结也。 上来破所执外境竟。 疏诸心心所下。 大文第二。 明心空也。 仍恐许心等实有。 故复破之。 此亦唯识之文。 然意即全取破相宗心境俱空之义。 已如悬谈中辨。 (傅大士云。 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 境亡心亦灭。 无境亦无心)于中四。 一正明。 诸心心所。 非实有性。 依他起故。 如幻事等。 今且据此论中。 比量应云。 诸心心所。 非真实有。 (宗也)依他起故。 (因也)如幻事(喻也)。 △疏为遣下。 二通妨。 谓有难云。 若心境俱空。 更无差别。 何故。 乃说唯有识耶。 故彼论为此释也。 为遣外道凡夫心心所外执实有境故。 说唯有识。 非唯识言便为实有。 △疏若执唯下。 三出过患。 由是理故。 但应是彼心外之境同兔角无。 能缘彼心。 如幻事有。 故少不同。 非谓即心亦是实有。 量云。 执心所取真实唯识。 (有法)体非实有。 (宗也)执所取故。 (因也)如所执色等。 (喻也)执实唯识心等。 (有法)不是法执。 (宗也)执实有法故。 (因也)如执色等心。 (喻也)上三段论。 皆慈恩法疏所释。 △疏故金刚下。 四引证。 其侧注者。 皆依经之论也。 今更以彼论备释之。 言本无本处者。 谓一切心相种子为本。 求此种子。 永不可得。 三世皆无理故。 又生灭心生。 必依本处。 本处既无。 即不得生。 此本处者。 五色根色。 (上种子是一切本。 今色根但是生灭心本)有力无力。 皆无理故空寂。 无生者。 既本无种。 复无本处。 故无生也。 若心无生下。 观无生时。 能观心亦无所生。 是时即入空寂。 空寂即是一心。 一切所依。 名之为地。 空心心空。 二语无异。 据此经文。 是破妄心空无。 显真心地实有。 然今所引者。 证此妄心空无。 便密预证后段所显真也。 疏如上执情下。 大文第四。 结名也。 疏大文下。 显理中。 文二。 无释义。 后文中二。 下释文。 疏寻伺如实者。 前二空观也。 此显理一门。 还是文略而易。 意深而要。 前众多科段门户。 破执本为此也。 善须明示。 (若隐略而过。 如饥饿人吃尽一瓮浆水到瓮底一碗饭便休吃)生起法界观之初。 疏印前者。 前二空观也。 显后者。 法界观也。 此科甚要。 可明示之。 (要意甚多。 谓不执我法一毫之相。 方堪修法界观等。 云又法相宗。 以此二空观为宗极。 今乃以之。 为前方便。 即深浅可知也。 故前云。 权教之中无实果。 且法界观彼宗尚无况处。 况有佛果耶)。 疏我空法寂者。 依蕴即离所计之我一向是无。 依倒情横计。 故直云空。 蕴界处及余一切诸法。 虽无其执不坏其相。 故但云寂。 故法华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寂灭相故。 一切融通根识尘。 大清净遍满矣。 疏初喻中。 文四。 一释标告之意。 二谓摩尼下。 (此云如意。 得此珠者。 如意中所欲无不遂故)正释此喻之相。 青黄等者。 五方正色。 经云。 随方现故。 三以之合法。 四简二喻别。 三中二。 初然此下标。 二言印前下。 释文二。 一释印前。 又二。 一正释文。 言五色喻五道者。 此有二释。 一直依本配之。 黑喻地狱。 黑黑业故。 青喻饥鬼。 鬼多面青故。 饿瘦带青色故。 赤喻畜生。 天台止观云。 血涂之道。 故黄喻人道。 黄是中方之色。 (易云黄裳。 取其中也)人道不在天上之乐。 不在三涂之苦。 处其中故。 白是天道。 纯善白业所感故。 二约正法念经。 于白色中。 开出白白。 以配六道。 彼经云。 心如画师。 手画出五彩。 黑青赤黄白及白白。 清凉大师如次配地狱鬼畜修罗人天。 三涂同前。 余则黄配修罗。 修罗非天非人。 处中间故。 白配于人。 多善业故。 白白配天。 因果俱善故。 (华严九地中亦说)故华严下。 证于见色迷珠之喻。 但以经文合之。 意即显矣。 谓初句中。 诸法合青黄。 凡夫见合愚人。 次两句。 但见合令是青黄。 后句合则不见珠体。 疏若以下。 二配三性。 言前所显者。 二空所显真如也。 前幻者。 文云。 幻灭亦灭等也。 前尘垢者。 文云。 垢尽明现。 又云。 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垢相永灭。 十方清净。 身心等相者。 从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已来尽二空观矣。 △疏言显下。 二释显后也。 于中。 初且结印前之意。 以起后圆净之义势。 次若无计下。 正明此门之义。 然此印前显后一段之意。 结撮至此。 美而复妙。 文势亦甚易见。 宜可在意。 以前后经文乃至一切清净遍满等。 而发扬之。 ▲疏然前之镜下。 四简二喻别也。 相对说之。 亦甚易甚妙。 必须再三分明。 显此深意。 此经宗要文相。 于是乎大影。 疏论云。 一切等者。 是本觉体相之因。 显觉性圆净之义故。 以彼证此。 彼显四种大义。 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 (此亦云清净宝珠)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镜界相。 无法可现。 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 悉于中现。 (明一切法离真心外无别体性。 如镜现像。 正同此摩尼现色也)不出(明心待熏故现。 非于[中]有色自出。 同此随方各现)不入。 (离心无别能熏故不从外入)不失不坏。 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 所不能染云云。 即疏所引。 是也。 但证当科之文。 言染法不能深者。 以性净故。 虽现染法。 染法所不能污。 非直染不能污。 亦乃由现染故。 反显本净。 如镜现秽物反显镜净。 岂污镜也。 正同此疏云显圆觉虽现非是定实故也。 智体不动者。 以本无染。 今无始净。 是故本觉之智。 未曾移动。 又虽现染。 不被所染。 即不动之义。 具足无漏等者。 此本觉中。 恒沙性德。 无所少也。 又与众生。 作内熏之因。 令起厌求等故。 论次此文云。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 出烦恼碍。 离和合相。 智淳净故。 (同此摩尼清净也。 彼约障尽而显。 此约观成而显。 然所显法。 俱是性净本觉)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 遍照众生之心。 令修善根。 随念示现故(同此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及法中现于身心。 随类各应也。 然镜有四义。 摩尼亦然。 所显圆觉亦同彼具四义但疏恐繁不具引)。 疏拂迹入玄者。 为欲入生佛平等称性圆净究竟之法故。 宜拂前垢净迷情始修分限之迹也。 此一段疏文。 甚深。 甚妙。 甚当。 甚显。 甚易。 可发扬其美。 文中二。 一释文。 但一一以疏。 属当经文。 文自显矣。 言对垢者者。 经末者字贯于此也。 故疏皆云者。 ▲疏然上人法下。 二配对。 言各三者。 人是三能。 法是三所。 言三对者。 一众生是能执。 垢是所执。 二菩萨是能离。 垢是所离。 三佛是能说。 执离垢净人法等名数皆是所说。 六只单数可知。 并是经文。 非别建立。 疏言一真等者。 文二。 先释科文。 然此迥异诸宗。 非二谛三谛八谛五法三性所能配属。 然强以三谛配者。 一真是中道第一义谛。 未明理事空有者。 真俗二谛。 (境界难齐。 故云强也。 谓此一真融下三重法界归于此一量。 此一外更有三重。 三重尚不出一真量。 况更有真俗二谛与此相对而说乎。 故云迥异诸宗也。 问天台说。 一境三谛空假皆中。 岂异此耶答三谛融摄。 方成下三重中第二理事无碍观也。 事事无碍重重无尽。 尚未显著问此云未明理事岂总摄耶。 答正由合为此一。 而未开显。 故未明也)。 疏今初下举经消释。 释文又二。 一释初六句。 言外见东西者。 肇公宝藏论云。 夫约天地为上下。 约日月为东西。 约身为彼此。 约心为是非。 今取意随便用之。 谓若不约身以对日月。 日月何准。 彼举四事。 故得相对。 今单取身对。 方以释无我。 即无方故。 宜云尔。 疏虚空下。 二释无边下二句也。 疏撮二句为一句牒之。 文二。 一破空。 二显觉。 谓前二破二执。 显于空理。 今又超空理。 至于觉也。 初中四。 一标。 二若言有下释。 三结。 四证。 二中二。 一开辟。 二若体下牒破。 又二。 一破体一。 二破体多。 初中又二。 一合色不合色破。 二在色不在色破。 前中又三。 今初。 各与法合成多失故。 初二句牒。 外计随能下。 二正难成。 多以虚空。 容受色等法。 随其一一色等诸法。 合虚空体。 故应成多。 次二句释成多所以。 如前一处色所合空处。 余处色不合。 故如余处色。 余处色合处。 彼色不合。 故体非是一虚空。 亦应尔。 故云体应成多。 (且如瓶与虚空合时。 余盆等即不与此合。 瓶之空相。 合如盆合处。 瓶不合故)然此一段。 是一比量。 但阙喻故。 谓初二句是有法。 次二句宗法。 后二句因也。 应立喻云。 如余处色。 疏不尔诸下。 三通与法合杂乱失。 谓若非此处。 色合时。 余处色不合。 (释不尔字)即色等法。 应亦相遍。 以此处色合时。 余处色亦合。 此处色即余处色。 故一一色等。 应互遍。 随彼虚空。 其量遍故。 (此明虚空合一色时。 余亦合余色。 即此一色。 便是若色。 如此彼空故成相遍也。 据诸法互遍。 但有其宗。 若将不尔字为因。 立量亦得。 即此彼空为喻。 应云诸色法是有法。 应互相遍是此宗法。 此色合空余色亦合故如此色处空及余色处空合也)疏若谓下。 三不与法合。 非受失。 谓合是容受义。 故如镜水等。 清明容受万影。 故与影相合。 不容受外质。 故不与外质相合。 设外质久。 水水开避故。 不名合也。 即知受即必合。 合即必受。 应立量云。 虚空不容受诸色。 不与色合故。 如水不合炎火之质。 彼论以余二无为为喻者。 对小乘故。 △疏又色下。 第二在色不在色破也。 初二句审于外计。 后二句有无并难。 若色有空。 色体与空体。 应相杂。 岂云色中虚空体。 应即色处无别故。 如此处色体相离者。 是一切义。 若此色体中。 无有虚空。 空应不遍一切法。 不遍一切法故。 应是有为。 如地水等。 △疏若体下。 第二破体多也。 此有三过。 一有品类。 二非遍三非受。 初谓体若是多应有品类。 此处空非彼处空故。 如色等法。 二谓色等中无。 故非是遍。 三谓无色处方有。 故非容受。 ▲疏故知下。 第三结也。 结空无体。 归于识矣。 谓有问云。 今现见虚空。 遍一切处。 无生灭变异。 又诸经亦说有虚空。 如何破之。 故此破已。 法归唯识。 唯识亦说虚空。 略有二种。 一依识变。 假施设有。 谓曾闻说虚空等名。 随分别有虚空等相。 (闻佛菩萨说名随名。 起分别心。 有虚空相。 以为缘力)数习力故。 心等生时。 似虚空现。 此所现相前后相似。 无有变易。 假说为常。 (所显空相。 前后相似无有变易。 唯有一类。 豁虚之相。 故假说之。 为常及无常等。 如极微等。 定无本质。 唯心所变也)二依法性假施设。 有谓空无。 我所显真如。 有无俱非。 心言路绝。 与一切法。 非一异等。 (此上总显法性之理)是法真理。 故名法性。 (上皆显所依讫)离诸障碍。 故名虚空。 (此显能依也。 即此真如。 离诸障碍故名虚空也。 下因说余无为法)然此上破空之疏。 皆唯识文。 亦依彼疏所释。 兼或注助。 令其易见。 然所用之意。 稍与彼殊。 彼正破萨婆多业诸部。 计心外实有三种无为。 空是其一。 今即俱通对一切凡愚空相。 不融色相不泯者也。 以此土无的。 定坚执宗计。 但有泛尔。 妄想之计故。 幸诸智者。 详其存废之利害。 用功之多。 少取悟之难易。 修证之迟速。 即见余之深志焉。 前后用之。 意多如此。 ▲疏故首楞下。 (佛顶经也)四引证也。 据文似俱证无空。 若以义求。 亦证识现。 言发真者。 真发也。 谓真性开发。 正同此觉。 故显发还源。 始觉合本觉也。 然佛有觉照二义。 上觉。 此照矣。 殒者灭也。 虚空既从心识分别熏习相现。 今破和合识相。 显发真净觉智。 故所变空相殒灭矣。 即起信中。 心灭则种种法灭之义也。 问若一人还源。 十方空灭。 今何皆见空相耶。 答上岂不云自识变耶。 何不自觉分别之念。 却嫌空相在耶。 疏谓迷情下。 第二显觉也。 文三。 一破。 计执之空故觉显。 觉处见空者。 如人有摩尼宝珠置于琉璃幢上。 当其所处座之前。 焚香启愿。 珠出万般珍宝。 遍于一堂。 保惜之甚。 自守护之。 忽然睡眠。 梦见珠及所现宝等并己堂屋库藏及城郭。 一切空无所有。 梦中意云。 曾经失火焚烧千万之家故。 四面瞻顾。 坦然露地。 无一碍物。 荡荡虚豁。 唯一段空。 (识现之空正。 同梦所现也)心生苦恼。 叹忆宝等。 及乎寤来。 此空都无。 但见幢上如意宝珠及诸珍宝堂屋城郭千家万家连檐接宇。 法合可知。 故有人云。 鱼不见水。 人不见风。 迷不见性。 悟不见空。 显谓下二句。 上句慧解脱。 下句心解脱。 故觉现心开。 非重言也。 问经说所泯之空无边耶。 为说所显之觉无边耶。 故疏答云。 翻覆俱无边也。 谓无边之空既亡。 无边之觉即显。 ▲疏故首楞下。 二合。 依他相空故觉显。 约经释也。 即佛敕文殊。 判二十五圣所得解脱。 唯观音菩萨。 从闻中入。 独得圆通。 其文具云。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旋闻[音]脱也。 此虽非所引要之生起文意)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云云(次五句兼此一句即疏中是也。 次下云)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了喻超尘也)首末之文。 如别卷具引及释。 注空生大觉中者。 此却是何前之文。 谓文殊欲判二十五圣。 先标宗说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标湛本源)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发照遗真)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述相生故)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喻真生妄)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妄起即空)释曰。 今所引者。 但证空亦是无。 依觉妄现耳。 ▲疏是知空下。 三克体指觉。 便是结上绝待之文矣。 三重法界中。 三重者。 即四法界中之三也。 一真空等者。 初即理法界。 后即事事无碍法界。 二则名同其事法界。 即经中根识尘大世出世间一切法数。 乃至八万四千是也。 经依此等。 说三重义理。 名三法界也。 (事如前陈有法。 三重如后说宗法谓眼根等是有法定皆清净绝相是宗法等)疏全同华严等者。 题云修(熏习造诣)方广华严(所依经也)法界(经所诠法也。 是华严所说之法界。 非余经所说之法界也)观(泯情照彼法界也。 是华严法界之观非数息等观)门(门即教也。 是所制述七八纸已来文书名句文也。 故法华亦指教。 云其智慧门)有三重。 (如上引)京终南山杜顺作。 (姓杜名法顺。 是华严宗源之师。 即文殊化身也。 瑞德甚多。 具在传记。 其师所居处今见置华严寺。 寺有和上塔庙)今此一段经意。 正令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观。 故与彼同。 但文句之异耳。 疏先示观门者。 但取义意。 撮略显示。 不具其文。 今亦俱消现文。 更不能繁引本文也。 真空者。 即灵妙心源。 但约不虚妄故言真。 非色相故云空。 (经前二等者。 具在文中)复四者。 前三简情。 后一显理。 前中。 一简断空。 二简实色。 三简影像。 观门之中。 每上句一一云不即者。 正是遮简之词也。 初中断空者。 非真实心性故。 自体不知故。 不应诸缘故。 即空豁断灭。 谓离物所显之空。 色灭所显之空也。 故中论云。 先有而后无是则为断灭。 然外道断灭。 归于太虚。 (故楞伽云。 若心体灭者。 不异外道断见戏论)二乘断灭。 归于涅槃。 (故肇云。 涅槃论云。 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 劳勤莫先于有智。 故绝智以沦华等。 )言色不即者。 谓诸经中。 云色即空者。 不是即于此断空也(上句)谓是即于心体离相之真空也。 (下句)何者。 谓诸色法。 本从真心所现故。 推之一一无体。 理合还真心之空。 不归断空。 以本非断空所现故。 如水结成冰。 镕之归水。 不归地风火等。 (遍计空也)镜明现色。 推之无体。 即归于明。 不归余物。 (依他空也)故上引外道小乘所归如归水火等也。 疏青等非是等者。 简实色也。 谓诸经所言色即空者。 此色是真心所现。 虚幻之色。 非谓定有实色可说空也。 若定有色。 即须待灭了方空。 良由是真心所现无体之色故。 下句云即真空也。 若实青黄长短等定实之色。 岂是真空之理。 故云非也。 然此中无体之言。 正是遮简文也。 然文中。 唯标青黄显色。 云等者。 以实况假也。 谓显色是实。 尚即是空。 况长短等者是假。 岂不空耶。 有人不晓此意。 见文中有青黄等言。 便科文云。 一简形色。 二简显色。 不应理也。 此简显色。 云青等。 前简形色。 应云长短等。 又非真空。 理之言唯简显色。 岂长短等是真空理耶。 疏色不等者。 简影像也。 谓闻前所简已。 免谓是断空实色。 知是真空幻色。 然犹带幻色之想。 未得迥然洞彻真空体相。 故此更简之。 云空中必无色等。 令真空绝相观行成就。 (此四句十门。 虽有空色二名。 而宗旨唯显空相故。 第三句云。 色尽而空现等文。 总名真空绝相观矣)方能不住诸相。 不住诸相故。 于一切事相。 自在无碍故。 成下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等也。 故此经观门之首。 亦云。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据此则觉圆明故。 显心清净等文。 已是观成之相。 显示此成相。 令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观未成者仿之而修故。 此三重全同法界观也。 今云空中必无色者。 正是彻底简尽之词也。 如水中必无火等。 故云必也。 若向水中见火。 定知此火全无矣。 问若必无色。 何以经云非色灭而后空。 故下句云。 以会色无色。 无色。 故无可灭坏。 故云非色灭及不坏色等。 由无色可灭故。 本来但是真空。 非谓有幻影之色可说是真空也。 若有幻影之色。 虽非定体质碍。 且还有长短分限。 如镜中见青处不遍于青。 二寸短影。 不得云丈尺长影。 岂得眼耳鼻舌周遍十方世界耶。 故知欲成下两重无碍之观。 必须不带幻色之想。 方能造诣矣。 问欲得成下无碍。 亦不应作空想。 何以。 偏云简色。 答若有空想。 即是断空。 前已简讫。 为有色想对色便成空想。 色想既亡。 自然无想。 即下泯绝无寄也。 又以世人凡见诸境。 皆有色等之想。 未曾有人对诸境时见空相也。 故唯委细重简影像云色。 注上三句。 以法简情者。 法是所执之境。 情是能执之心。 由见有境。 故执计之。 但简诸境本无。 了悟法空。 自无情执。 故云以法简情。 然上三句。 亦可简三种空乱意菩萨。 三种者。 宝性论云。 地前菩萨于此真空。 有三种疑。 一疑。 空灭色。 取断灭空。 (此失空如来藏。 即损灭也)初句简之。 二疑。 空异色。 取色外空。 第三句简之。 (若云空中有色。 色则无空异也以色无故不异也)三疑。 空是物。 取空为有。 第二句简之。 (谓空若是物。 物应是空。 物非空理。 故云青黄之相。 非是真空理也)故十地经。 明地智同相云。 (对次下经不同相)自性本空寂有不二不尽。 亦是简三种空也。 彼论云。 释上句总。 下句别。 总中。 是彼智相故云自体。 此智自体。 以何为相。 谓以本空寂。 何以言同。 此则净性涅槃。 上同诸佛。 下同众生。 一切众生皆有此故。 横同诸法。 诸法如故。 此如即是自然空故。 智性色性。 本性无差故。 下句别者。 论云。 此智空寂。 其相云何。 谓离三种空摄。 是真空相。 初云有者。 即离谤摄。 (即此初句。 谓此空是实有之法。 但以无相。 故云岂非断灭之空。 断灭即是谤也)不二者。 即离异摄。 不谓异此空智更有异空智。 (即第三句。 空中有色。 便成二也。 空中必无色。 故云不二。 彼论云。 智者十地智也。 谓若有色则别有观。 色空之智。 空中既无色可观。 即空体本自能知。 便名为智故云不谓异此空智更有异空智也。 此释经中不二也)不尽者。 离尽灭摄。 不谓有彼此自体彼此转灭故。 清凉释云。 此明非灭有体之智成有体之空。 亦非空有物可转灭也。 (第二句也。 谓若有青黄可说。 此青黄性空。 即青黄消灭时性空亦尽。 今以即此本无青黄本无。 本是真空故。 经云不尽也。 论云离灭尽也。 无色体可观为空故。 无智体可灭转也)。 △疏四凡是下。 第二显理也。 谓一切法本无自性元是真空(从缘故。 依他无性。 即是圆成)但以情执于实故。 前简云即不即等。 今简情既尽即非灭色离色存色。 不即不离故。 色即空也。 注云一切皆然者。 谓色是法相之首。 五蕴之初。 故大般若经。 每以一门之义。 历八十余科法数。 皆以色为头也。 如云色清净一切清净等。 若据今经云。 一切者。 即根识尘大。 乃至八万四千等也。 应云。 眼不即空。 以即空故等。 一一历之。 可知矣。 疏第二明空即色中。 亦二。 谓简与显及简中三皆同前名。 一二之中。 全翻前段一二。 唯第三中文异于前。 前云。 空中必无色。 若敌对翻之。 应云。 色中必无空。 今不云尔者。 不应理故。 谓空中无色有理(真空绝相故。 水中现火相时。 水中必无火故也)有文(经云。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界等)色中无空。 文理俱绝。 (未曾见有此经文故。 真体遍法界。 不应有一法中无真空故)故不翻前而乃约能依所依简也。 谓真空随缘现色时。 色依于空故。 空名所依。 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 又非别有色自体来向空中而现。 但是真空全体而现故即色。 详之可知。 故观门云。 是所依故不即色。 是所依故即色。 因同而宗异。 此义实为玄也。 照之有味。 然此文亦兼反显。 不应翻对云色中无空之意。 谓真空随缘现色时。 全体不变故。 前云空中必无色。 以若有色。 即是此空变为色故。 岂名不变。 如水现火时。 水中必无火。 以现火时水全不变。 故必无火。 据此后意。 则虽文势非翻对之例。 而亦当简影像之义矣。 可去情思之(简情唯上)。 ▲疏四空即下。 第二显解也。 以真空之理本不可以空相色相而取。 但以情计于色故。 简云不即色等。 令简情既尽。 故空色相即俱无等也。 以色非情计之色故。 前第四句云即空。 空非情计之空故。 此第四句云即色。 如水中现火。 智者见之。 计为火。 火非情计之火故即水。 水非对眼根显之水故即火。 两处第四句结成般若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言显解者。 显真实道理令生解也。 故虽云即色。 不名显事。 下句释之。 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者。 有二意。 一以色非自体之色。 但是真空之色。 故不断灭。 二以真空不守自性故。 虽不变而能即色。 云非断灭。 (注例一切亦准上知)。 疏第三中。 即当般若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 互不相异故。 云无碍色。 举体全空者。 无分毫是空有。 色尽空现者。 既色等荡尽。 三界十方。 更无一切。 唯是一段真言。 荡荡无边。 非心识境。 问胜鬘云。 如来色无尽。 云何此云色尽。 答正以色相举体自尽不待坏。 本无所有也。 故全同真空。 同真空故无断尽也。 故华严云。 分别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义。 然此色等。 非思议境。 故胜鬘前偈云。 无比不思议。 亦有本云。 色不尽而空现。 即离情之色也。 二文皆通。 既非情想之色。 即与真空。 无分毫之异。 故次云。 空举体不异色。 全尽空之色空不隐也。 若余情计之分毫不尽也者。 焉得真空之不异也。 又焉得真空不隐一味耶。 可去想而观之。 故观门具足本云。 是故看色无不见空。 观空莫非见色。 无障无碍。 为一味法也。 疏第四中。 言所观真空等者。 虽云不即色不即空。 然本说真空。 非说色也。 故特标之。 方云不即等。 乃至迥绝无寄也。 不可言即色者。 就法就人。 各有二失故。 就人者。 一圣应同凡见妄色。 以圣见真空时即是色故。 二凡应同圣见真空。 以凡迷见色尘时即是真空之色故。 就法者。 一坏真谛过。 以空是青黄即无真谛无相之空故。 二坏俗谛过。 既即以真空为色。 即别无青黄长短俗谛之色故。 疏不即色者。 若云不即。 就人就法。 亦各二失故。 就人者。 一圣智不成过。 以取色外非真空故。 二圣不从凡过。 以空异色圣自圣故。 就法者。 一坏真谛过。 以色外断空理非真故。 二坏俗谛过。 以空非色妄无依故。 疏即空不即空者。 若但此所标。 真空为前陈。 云即不即者。 则唯是拂迹离言。 若翻上空即色等。 云色即空不即空者。 则亦就人就法。 各有二失。 色即空。 就人二失者。 一凡迷同圣过。 以凡夫所见妄色即是见真空故。 二圣智同凡过。 以所证真空即是凡所见之色故。 法者。 一坏俗谛过。 以青等色即是真空。 则无别俗故。 二坏真谛过。 既即以青等为真空。 则无真空故。 疏不即空者。 若云不即空。 就人就法。 亦名二失。 就人者。 一凡迷不成过。 以所见色非颠倒故。 二凡无悟圣过。 以所见妄色永隔真空故。 就法者。 一坏俗谛过。 以色非无性待缘不得有故。 二坏真谛过。 以不会色归空则无真故。 疏一切法皆不可下。 皆展转拂迹无遗故。 云非言及所也。 上皆不可以识识。 非解所到者。 不可以智知。 是为行境定心之境也。 以生心下。 释成不可识知之意也。 谓真如自体。 本自有实识知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 若更别生心起解。 志乖本体。 故云尔也。 注初二句入门等者。 文皆可知。 然初云显解。 但是闻思信解也。 行者定也。 正成解体者。 从定发慧也。 解绝者。 闻思信解不存也。 亦始觉合本之意矣。 又此四句中。 一简情显解至色即空。 是空观。 观真谛。 二简情显解至空即色。 是假观。 观俗谛。 第三双照。 第四双遮。 皆明中观。 观第一义谛。 以义取意。 撮略显示。 观门已竟。 释经义中疏此下皆云下。 文二。 一通释七段。 二别释此章。 初中十一。 今初。 指文标解也。 二空观。 乃至垢尽明现。 摩尼清净。 为远方便。 拂迹文云。 垢尽对除。 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灭影。 文云。 证得诸幻。 灭影像故。 此等为近方便。 故同观门解绝也。 虚空觉所显发者。 行起也。 故云泯绝无寄。 问若即此段经文。 但同观门泯绝无寄中行起之言。 其前三句。 简情显解。 自同前段。 何得以观门配此段耶。 答经与观门。 拂迹泯绝行起等。 观门皆无前后。 但文不顿彰故。 约相由之意。 似前后耳。 故钞前云。 此经是观成之相也。 ▲疏故智论下。 二引证也。 ▲疏意言下。 三释所引也。 大般若等者。 即难信解品云。 善现。 色清净故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 若色清净。 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若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如是历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八十余科。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悉同此例也。 大品。 即直云空者。 但改清净云空。 其所历诸法。 即无差别。 今引此二处经文。 证清净与空同。 是绝相离过之义。 证成此所科七段之经色相空净矣。 ▲疏若就下。 四就心释。 谓若心颠倒妄想。 即七段中所历根识尘大一切诸法。 皆是定有。 有则不净。 但心无妄计。 则此诸法皆无所有。 故清净也。 故论云。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疏由前幻下。 五指文结成。 文二。 一正结。 二智论下引证。 言观待断者。 证所结云能观之智又亡也。 ▲疏觉圆下。 六通释初句。 出清净因也。 言通释者。 此一句经。 总为七段中清净之因也。 ▲疏显心清净下。 七段通次句。 成清净义也。 唯此清净二字。 义通体别。 义通者。 心及下根识等法。 皆由觉圆明故。 得清净也。 体别者。 准此。 云心清净。 异余根识等法。 根识等法以空无体性故。 名清净。 如镜中青黄等也。 若实有体。 即污于镜。 故此青黄等。 即名不净之物。 今以青等但是影像。 都无分毫之体故。 一一清净。 如前引智论及大般若大品等说。 今云心净异于此者。 如此镜明体。 于中。 若有尘垢。 非唯尘垢不净。 即此明镜自体亦名不净。 (故疏云。 此迷觉心心中执法)若无尘垢。 但是影像。 非唯影净。 即此明镜之体亦自得名清净。 (故疏云。 今见法性法即皆空等)是如镜净是有体。 说此体清净。 影净是无体。 无体方名净。 岂不异乎。 ▲疏七段下。 八例下也。 此但例义通。 不例体别。 善自详而说之。 ▲疏然展下。 九指下也。 ▲疏今且下。 十标此也。 谓标其所释七段之名数。 非谓唯此初章。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七(之下)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撰疏心者下。 二别释此章。 此章谓眼识也。 于中二。 一随文释根识。 二开义释八识。 初中三。 一含释七八二识。 二正释六根。 三正释六识。 初中又二。 初含第八以释心字。 后含第七以释见尘字。 初中五。 一约染时出体。 谓以通名。 牒起经文。 偏约第八。 指其体也。 详其经文。 含总别故。 总即我心。 别即赖耶。 言总相者。 染净和合故。 约带染说。 即当第八。 约净体说。 即上镜明之喻。 ▲疏成唯下。 二就通相指名。 言四种名者。 彼文具云。 然第八识。 虽诸有情皆悉成就。 而随义别。 立种种名。 (于有情中。 有成就此名。 有不成就此名故)谓或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梵云质多此名心也。 摄论云。 由种种法积集种子等。 即集义。 是心义。 起义是心义。 以能集生多种子故。 或能熏集。 于此识中。 既积集诸法。 故说此识。 名为心义。 心意识中之心也。 何以得知心是此识。 摄论等云。 心体第三。 离阿赖耶识。 不能得故。 对法第二。 亦有心义。 与此不同。 彼摄法异。 据一边说)或名阿陀那。 (梵语)执持(唐言)种子及诸色根。 令不坏故。 (此通凡圣。 摄论云。 为取所依。 唯在凡夫一分染义说。 非通诸圣。 然此亦能持根依。 今但云根。 据胜说也)或名所知依。 能与染净所知诸法。 为依止故。 (所知者。 即三性。 与彼为依。 名所知依。 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 是此所知阿赖耶之别名也。 故中边云。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是故三性法。 皆依此识有)或名种子识。 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 (即与诸法为种子义。 前第一名心。 是积集种。 在其中义。 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 二差别。 摄论。 无皆一名。 杂集瑜伽。 此有此名也)此等诸名。 通一切位。 (等者。 等取小乘。 名根本识。 摄论。 名第八识。 亦名意。 此通有漏无漏若凡若圣。 名一切位。 就三位中。 即是相续执持位也)上所引释。 已消疏竟。 然彼论次云。 或名阿赖识。 摄藏一切杂染品法。 令不失故。 我见爱等。 执藏以为自内我。 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 非无学位不退菩萨。 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义如次下说)或名异熟识。 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此意显是引果义故。 有漏无记名为异熟。 与因异故。 从异熟因。 所生起故。 无漏是善非名异熟。 非与因异及异熟因生故)此名。 唯在异生二乘(有学无学)诸菩萨位。 (第十地已还。 问金刚心菩萨。 如何有此名。 答若已舍。 何不名佛。 云云)非如来地犹有异熟。 是无记故。 (纯无漏善)。 ▲疏迷时下。 三释转名所以。 言由执藏等者。 成唯识云。 初能变识。 大小乘教。 名阿赖耶。 (此云藏也)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摄论云。 谓与染法。 互为缘故。 为染末那所缘义故)谓与杂染。 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能持染种子。 名所藏。 此识是能藏是杂染法所熏所依。 染法名为能藏。 此识为所藏。 摄论为杂染第七等之所执藏。 以为内我。 名执藏识即此与杂染互为缘者。 解能所藏也。 诸有漏法。 皆名杂染。 非唯染法。 有情等者。 解执藏义唯烦恼障义。 非所知障义。 不尔无学应有此名。 此不别执为其我所。 及与他我名自内我。 此即正解阿赖耶义。 义虽具三正以执藏为名。 不尔。 二乘八地菩萨应有此名。 三藏阙一。 即不得此名。 若尔。 七地已前二乘有学入无漏心我爱不执应舍此名。 如彼后文所辨)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 (自体相也。 但言藏识。 即持业释。 问言与杂染互为缘者说为能藏。 即是因义亦为所藏即是果义。 因果之外岂更[无别]自体相耶。 故答云)摄持因果。 为自相故。 (自相是总。 因果是别。 摄持别相。 为自体故。 摄是包含义。 持是依持义。 问若尔自相应是假有答不然谓若条然因果。 两相合之为自相。 自相可成假。 既离自相。 无别因果相。 因果相即自体之上别说。 故非假也)疏今观智下。 若据法相宗。 即大小二乘阿罗汉位。 方舍此名。 (大乘八地是阿罗汉位。 小乘可知)若约终教。 初发心住即舍。 若约圆宗。 本无此名。 但虚妄颠倒故。 今此顿宗。 不立地位。 但观行成就。 即全同佛故。 但是觉智相应心品。 不云赖耶。 故云没赖耶名也。 没名者。 明非没其体也。 唯识亦云。 然阿罗汉。 断此识中烦恼粗重。 究竟尽故。 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 由斯永失阿赖耶名。 说之为舍。 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释曰。 彼以烦恼究竟尽故。 故云永尽。 今但取观成。 在观不执。 故但云没名。 不云永也。 ▲疏心既清净同无垢识。 四结同佛位。 谓有漏名赖耶。 通名为心。 无漏名无垢识也。 故彼论次云。 或名无垢识。 最极清净。 诸无漏法所依止故。 (唯无漏依体性无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 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 持有漏种。 可受熏习。 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 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此即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也)。 ▲疏故此下。 五指下文证。 亦是通难。 难云。 无垢识是佛位。 如何同之。 故引证通云。 此顿宗中。 观行成就时。 全同佛也。 故下科云。 顿同佛境。 彼有六门成佛之义。 皆有教据。 至文当见。 又若约自性清净。 名无垢者。 亦通凡圣。 故密严经云。 心有八识。 或复有九。 又下卷。 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始终。 离四句言说。 又决定藏论九识品云。 第九阿摩罗识。 真谛三藏释云。 (亦是此三藏译也)此有二种。 一者所缘。 即是真如。 二者本觉。 即真如智。 能缘即不空藏。 所缘即空藏。 (二皆如来藏也)楞伽中真识。 即无垢识。 如下引释。 又古师亦立第九识。 慈恩破云非也。 兼会释云。 然楞伽有九种识。 彼说真如为第九。 名无垢识。 今更会之。 设是真如。 亦不乖古师所立。 由真如是生灭门中本觉。 又论以一心为真如。 又云。 真如自体。 有真实识知义故。 (余如下引。 真谛所释正是真如)良由慈恩不了生灭门中真如故。 偏以一家之义而破也。 疏见尘下。 二含第七。 以释见尘也。 文五。 一约外以出体。 二合本以出体。 三合末以出体。 四总结内外。 五显经文势。 初中四。 一正辨也。 若约唯识中说。 第七一向内缘。 则不执我所。 以彼说八识各别出体。 今据起信前七但第八差别功能。 (如普贤章八门唯心中已说)故此经无正第七。 但带第八第六而说也。 (起信说第六云。 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经约分离义。 故取见闻等名也)今云我心计执者。 (能执之体)见一切色相者我所也。 (连带所执而论)即见等是尘正体也。 △疏不单下。 二遮局也。 不局之义甚显。 寻经可知。 △三寻此下。 四以体释名。 此云我执之心者。 含我我所。 别立名者。 名见尘也。 据立名意。 即约我所。 四又亦下。 收别为总也。 此中根字七为第六根也。 境字我我所也。 识字带六七也。 如五蕴等者。 引例释成也(蕴中之我。 通于假者及凡夫所执)。 ▲疏若以意下。 第二合本以出体。 文二。 一正指也。 转相是所执。 七是能执。 合为此见者。 且不带我所见而说。 以但且出体。 非释名故。 经以意趣中求。 疏论之家。 须克性而说。 △疏瑜伽下。 二引证也。 由二必相应故。 举八已自含七。 是以此中无正七也。 ▲疏又亦六下。 第三合末以出体。 (末即六也)文三。 一正释也。 既为其根。 岂定分内外。 故经中自能起之根名见尘。 所起之识但名识。 问若以是根。 便合说者。 如眼等根。 亦应能执。 前应合说。 以眼等识。 亦同意之识故。 答然意之识言。 虽依主释。 是带持业之依主。 不同眼等色根是异类依主。 异类依主如父之子等。 带体依主。 如金之镮钏等。 且如金团打著物碎。 岂可唯是团打不关金耶。 彼论务在分析法相。 故一向简。 经是意趣故。 包含说故。 佛言如我说者。 义语非文。 又天台云。 经富论贫。 是此意也。 注梵云等者。 四惑之义。 下章当释。 言恒审思量者。 成唯识释第二能变云。 是识。 圣教别名末那。 (七意)恒审思量。 胜余识故。 (于圣教中。 别名末那。 是别科拣八识总别。 具在下章。 又诸识皆名为意。 而此标意。 余识不然。 虽标总称。 即别名也。 故云别名末那也。 问何故诸识不别名意。 次下答云。 恒审等也。 谓思虑第八度量为我法也。 八恒非审思。 六审思非恒。 余五俱非故唯第七恒审也。 瑜伽云。 若末那恒思量为性。 相续而转佛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名假施设。 不必如义此义意言出世末那更不思量任运知故。 无粗惑故。 无散慧故。 不名末那。 即唯有漏非在无漏此一解也又云远离颠倒正思量故此意言遂虽颠倒思量。 有心思量故。 即通无漏亦有此名)此名何异第六意识。 (以总名识。 别名意合名意识。 与第六名同故有此问)此持业释。 如藏识名。 识即意故。 彼依主释。 如眼识等。 识异意故。 云云(可知)然诸圣教。 恐此滥彼。 故于第七。 但立意名。 (而不名识也。 第一释也。 次云)又标意名为简心(第八)识。 (前六)积集(心)了别(识)劣余识故。 (据增胜释也。 第二释也)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 故但名意。 (第三释也。 近所依者。 以相顺故。 同计度故。 六缘境时。 七与力故。 所以[七]无漏[云]无漏有漏亦尔。 非七缘境第六与力。 故云名识。 七但名意。 为简第八亦与力。 故云近也。 由八有七七故有六。 又有释云。 以相续思量故但名意。 第六间断故。 加识名也)。 △疏故此下。 二出经意。 △三起信下引例。 于中。 初论后经。 初中。 梨耶次说者。 说梨耶三细已。 便以有境界故。 复生六种相。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 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等。 (余五云云分别境界爱不爱等。 非末那之行相矣是六识也)又下说生灭因缘云。 以依心。 (本心)意(五意也。 初三是第八。 后二是第六)意识(总前六也)转故。 以依梨耶。 有无明。 不觉而起。 能见能现。 能取境界。 起念相续。 故说为意。 (标云意。 释云识)此意复有五种名。 一者名为业识。 二转识。 云云(不能具引)三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 云云(即梨耶三细也)四者智识。 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相续识。 以念相应不断。 云云(上二皆第六下四总前六)言意识者。 即此相续识。 依凡夫取著转深。 乃至分别六尘。 名为意识。 (虽云云。 识即是前六)释曰。 据上两处论文。 于梨耶次。 便说前六。 行相照然。 疏楞伽下。 二引经也。 清净心等者。 清凉释云。 约不与妄合。 如来藏心。 为真识现。 即第八。 (故彼经下云。 如镜见物。 现识处现。 亦复如是)余七皆名分别事识。 今疏释云举外等者。 即藏和上。 起信疏文也。 藏和上。 约非克体局是第七。 清凉则约义合于七故。 二释意亦不违故。 前释云。 令转相为见尘。 或见六七合为见尘。 正缘是义势含隐之文。 故不指的别配也。 又明言举外起前事识。 不言起事识。 然后举外。 前但约能举能起义边。 以释见尘。 (同清凉也)今但约说所起事识。 非末那也。 (同藏和上教也)良由六七非即非离故。 前后说相望小差。 ▲疏然此下。 彼第四总结内外也。 此者圆觉。 彼者楞伽。 由此识故下。 即藏和上起信论疏。 作此释也。 义意如前所明。 彼先假问云。 三细属梨耶。 六粗属事识。 如何不说末那识。 答有二意故。 一者前既梨耶末耶必执相应故不别。 瑜伽云。 赖耶识起。 必二识相应故。 又由第六缘外时。 必内依第七为染污根。 方得起故。 又说六尘必内依七故。 亦不说二者。 以义不便故。 谓无明动真心。 成梨耶。 外境牵心。 起执染净。 第七俱无此义。 故不说。 亦可计内为我。 属梨耶。 计外为我所。 属六尘。 故不说也。 问七不外缘。 何言计外。 答义在下文。 注云不乖思量者。 合内合外。 皆亦思量之义。 ▲疏若不下。 第五显经文势也。 谓成唯识。 但排头各各分析八个心识汗相故。 别出第七。 今此经论等。 本不是欲解释诸识。 论中但欲叙染法生起。 论次经中。 但欲显观行成时觉。 既曰明心。 即清净展转相蹑。 显心皆清净之义。 故须连前带后相蹑而起。 然论及楞伽。 约随流说。 此经约返流说其生起。 论绪则无差异也。 疏眼等根下。 第二正释六根也。 于中文二。 一释名也。 等者。 等于耳鼻舌身意也。 眼者。 照瞩为义。 瑜伽云。 屡观众色。 观而复舍。 故名为眼。 耳者能闻。 鼻者能[口*(自/死)]。 舌者能尝。 又能除饥渴羸瘦。 敢发言论。 表彰呼召。 唐梵相翻。 具在别卷中也。 身者。 梵云迦耶。 此云积聚。 (此一根唐梵俱异本名。 故独翻出)虽诸根大造。 并皆积聚。 身根为彼多法依止。 积集其中。 独得身称故。 瑜伽论云。 诸根所随同遍积聚。 故名为身。 意者思量。 如前所释。 此中眼体。 即是其根。 乃至意根。 皆持业释。 (谓眼即根等)总名根者。 如疏所释也。 谓增上出生。 名之为根。 由前五识藉彼为增上缘而得生故。 (识等虽各从自种生为亲因缘。 而必藉相为增上缘也。 又具五义。 名之为根。 谓严续依发及遍别故)遍现比量。 此无六释。 若总云六根带数释。 ▲疏前五下。 二出体也。 言从自种者。 眼从眼种子生。 现行眼根。 乃至身从身种子生。 现行身根也。 四大等者。 谓能造之四大。 (地等)所造之四尘。 (色香味触)今此二种。 总有八法。 为五根体。 言净色者。 有对不可见也。 拣扶根四尘。 亦有论云。 眼如葡萄朵。 耳如卷桦皮。 鼻如双爪甲。 (经云双垂爪)舌如偃月刀。 身如来珠宝光。 (佛顶经云。 身如腰鼓颡。 意如幽室见)未详是否。 意根下。 云由此者。 正释根义。 准前楞伽起信等意。 即此末那缘内义边。 是第七识。 (意即识故)举外境时。 名第六识。 (意之识故)。 疏眼等识下。 第三正释六识也。 文二。 一随末。 二就本。 初中三。 一总对根境。 二唯依根。 三唯依境。 初云随六等者。 是总标六识随根随境而立名也。 以所依根及所缘境各有六别。 名种类异。 识随彼异。 故非多少。 (不五不七)亦如定别。 又明此识既随根境有六数。 定明得名时。 非唯据一。 即于根境二处得名。 瑜伽亦说。 随根名识。 随境名识。 乃至名青等识。 (基释云尔)。 △疏由具下。 二唯依根也。 应先问云。 既辨识得名。 实通根境。 何为诸论依根得名。 谓名眼识乃至意识。 故此答云。 由具等也。 胜于境故。 偏从根称。 文二。 一总释六识。 言五义者。 但论列云五。 谓依发属助如根而无解释。 今所释者。 据对法论。 (第二卷也)谓依于根。 根之所发。 属于彼根。 助于彼根。 如于根故。 (根字贯于五色)一依根之识。 彼有二义。 且如眼识。 眼中之识。 故名眼识。 依眼处所识得有故。 及由有眼识得有故。 (但举眼者余皆例知。 下皆仿此)且如意识。 如何意中随七无色处所。 而意亦依彼。 同无色所依。 在无色所依中也。 又由有第七故。 得有意识。 非是境色得识住中。 不由有色识定生故。 且据粗相。 以盲冥者不能见故。 虽知有色。 识不必生。 二中。 彼云。 眼所发识。 故名眼识。 云云。 五根如文。 第七如何。 谓由有此第七识故。 第六相缚。 不得解脱。 即其事复七若无漏。 六必无漏故。 (然七无漏时。 必由第六断惑引起)三中。 彼云。 属眼之识。 故名眼识。 此谓生依。 非染污依及根本依引发依也。 由此故知。 七于六有势力。 谓六种子。 随七种子。 七种子生现行时。 六方得起。 与彼力故。 不尔不生。 非色种子。 识种随之。 此如何等。 问此色有时。 必识所变。 如有识时。 必根所生。 何得识种。 不随色起。 答色是外法。 根是内法。 根恒相续。 色即不然。 不可为例。 四中。 彼云。 助眼之识。 故名眼识。 谓由根合识。 有所领受。 令根有损益。 非境界故。 谓由根含识。 令根有损益。 非由色合识令色有损益。 离识之色。 虽无损益。 色有损益故。 如为他损色。 如第六识俱无漏故。 第七损有漏。 成无漏故。 五中。 彼云。 如眼之识。 故名眼识。 二法等者。 六七亦尔。 唯内摄故。 随根五义。 从胜多说。 依根得名。 疏虽六下。 二通第六独名意识难。 难曰等无间(通释异名)中。 六识皆依意。 何故第六独名意识。 意识既然。 眼等亦尔。 此依论通云。 虽六识等。 初二句牒所问。 后二句正释。 谓若如所问。 六皆依意。 然唯第六。 独依第七不共意根。 余五即无贪。 今依不共。 以立其名意识。 论次云。 如五识身。 无相滥失。 (谓如五识身。 亦依于意。 依不共根。 以得称故。 彼名眼识不名意识。 此亦如是。 立义具故。 问如前说。 依五八依故七何故第六称不共根。 答若染净依。 及俱有依。 七望五八。 俱是所依。 然近顺生不共识者。 即唯第六。 今言不共意显近而顺生。 以六种子必随七故。 余五不然。 故此得名。 无相滥失。 此为一解)或唯依意。 故名意识。 (谓眼等五识亦依眼等五有色根及等无间意并第七眼此第六识若等无间若依等七。 皆唯依意故。 得意识名。 五通意色二所依故。 若尔七八二识。 亦唯依意。 或第八识。 唯依于意。 第七依心。 应名心识。 或名意识。 论次通云)辨识得名。 心意非例。 (谓识有六。 相望辨名。 第八名心。 第七名意。 非此所说。 故例非成不望彼故。 若望心意。 六得名者。 彼三各据一义胜故。 心摄藏法集起法胜意量境恒行计度胜。 意识了境从所依胜问何故七八不从所依。 以得其名。 意识即尔。 答七八相续。 当体彰名。 六有间断。 从依得称。 七八据依。 亦有此义。 诸论但依自胜立名。 六对七八次得识名。 兼释七八。 得名意别。 此下六识。 从境得名)。 △疏或名色识下。 三唯依境也。 初二句者。 以初后例中也。 亦依主释。 能缘彼彼境之识故。 后二句者。 谓了境名识。 即随境立名。 顺通别名识之义故。 故论次云。 谓于六境了别名识。 (释顺义也)问眼识所了色亦是法。 意识所了亦有色等何故眼识不名法识。 第六不名色识。 论次答云。 色等五识。 唯了色等。 (境使故不名法识)法识通能了一切法。 (境宽故不名色等)论又一解。 或能了别法。 独得法识名。 (谓十二处中。 别名法者。 谓第六外处别名为法。 不与余境共同名故。 此之别法。 第六能了。 从独所了以得彼名。 故唯第六名法识也。 亦从不共。 得法识名。 此能了言即是见分别法之言。 即是相分。 非谓别上有了字故遂言别也)论结云。 故六识名。 无相滥失。 (互有短长。 无相滥之过失。 俱舍云。 虽色等境通皆名法。 但法界名法。 余不名法。 虽标总称而即别名。 意能了此。 故名法识)注依未自在位说者。 应先问云。 六识得名。 依根依境。 为唯凡夫。 为通三乘。 论答云。 此后随境立六识名。 依五色根未自在说。 若得自在。 诸根互用。 一根发识。 缘一切境。 但可随根。 无相滥失。 (释曰。 此料简也。 随境立名。 可尔然前五识。 依五色根未自在说。 萨遮尼乾子经是此论证。 正法念经。 违此应会。 地眼闻声。 是正量部义。 非大乘义。 大乘不然。 故不违也。 若得自在根互用故。 可名自在。 如佛地论。 转五识时。 总有二解或从初地。 即名自在。 无漏五识。 现在亦然。 或成佛时。 成所作智。 彼方起故。 然有别义。 入地菩萨。 无漏五识。 虽不现前。 得后得智。 引生五识。 于净土等中。 现神变事。 何妨五识一一通缘一切异境界。 不思议力所引生故或。 有别义。 七地已前。 偏有烦恼。 现行不绝。 未殊胜故。 不名自在。 入八地已去。 烦恼不行。 纯无漏起。 引生五识。 可得互缘。 方名自在)。 ▲疏若依起下。 二就本也。 文三。 一指论标举六识。 二故论释下。 约七八释六识。 虽带七八。 而释本意。 唯释前六。 其中义意。 已在注释。 若有犹不解者。 捡起信钞。 所言分为六和合者。 即佛顶经。 判观音从闻证入圆通之文也。 如前已引之。 谓返闻性。 余即皆通。 其文具云。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云云。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云云。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即论中一识应六根也)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为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文显可解)。 △疏此五下。 三会前所释第七。 云体不孤生者。 必带第六第八也。 疏然八识下。 第二开义释八识也。 言多门者。 外乃包罗万像。 内则能所俱成。 言十五者。 一释名。 二出体。 三缘境义宽狭。 四行相开合。 五遍计有无。 六烦恼有无。 七业行有无。 八果报有无。 九心所多少。 十者三性具阙。 十一假实分别。 十二界地分别。 十三染净分别。 十四所依。 十五具缘多少。 今初。 言通论者。 约缘虑以解心。 (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如缘境中说)等无间以解意。 (离闻导依必不转故。 义如下释也)了别(轻清呼之)以解识也。 别者。 约集起解心。 集诸种子。 起现行故。 或云积集。 谓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虽有能集所集之义。 唯取能集名心。 (二解皆以种子为所集。 第八识为能集。 即是心义)问起现行言但由种子。 何以此义解第八心。 答种子生现行时。 由第八有力与故。 以此义。 解于第八。 思量解意。 意以思量为行相故。 了别(重浊呼之)解识。 谓各能了别别境故。 故入楞伽云。 藏识说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诸境相。 (六尘)是说名为识二出体中。 云自名者。 于百法中。 八个心法。 各即是体。 言随相者。 但有为也。 注三科者。 谓五蕴中识蕴为体。 十二处中意处为体。 十八界中。 意根为七八二识之体。 余六识各为其体。 疏就实等者。 前据法相宗。 心法唯是有为。 今据法性宗。 前七皆藏识差别功能。 无别自体。 藏识即如来藏心。 如来藏心。 是在缠法身。 体是无为。 合由于生灭现有为相故。 楞伽云。 如来藏藏识此尘。 义如普贤章万法唯心门中所释。 可捡说之。 三缘境宽狭中。 五识意识所缘可知。 唯识亦云。 然六转识。 所依所缘。 粗显极成。 故此不说。 (显颂中不说。 依缘共根下说。 且显不共依颂中不说者一是粗而且显二乃诸论皆有故此极成故本颂文更不别说。 谓本颂中初能变识唯明所缘不明所依第二能变俱明二种此之六识开无所依不明所缘以粗显极成故也)七缘赖耶者。 论颂云。 依彼转缘彼。 彼谓藏识。 此识但缘藏识见分非余。 彼无始来。 一类相续。 似常似一。 唯执彼为自内我故。 得转依已。 亦缘真如及余诸法。 八缘等者。 即唯识论初能变识所缘门中颂云。 不可知执受。 处是己执(摄义持义)受。 (领义觉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 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为执受。 领为境也)有二。 一者种子。 谓诸相名分别习气。 (即有漏三性法权也。 无漏法种虽依附此。 非此性摄。 故非所缘然不相离如真如性不违唯识)二者有根身。 (诸大造等合聚名身或依止名身。 即一形之极称以根发细偏言于根)谓五色根及根依处。 (但言缘身恐无根色。 故以别根为首。 拣其总身即显缘彼五根扶根色尽总身之中有别根故。 名有根身。 又成身者以根为主。 身是通名。 以主标首。 而称于身名身有根身根通五根唯自身者。 依处即是诸根五处不执于声。 对法第五说。 非执受故。 唯为外境缘。 然实亦内缘又缘他五境等。 即非执受)此二皆是本识执受摄为自体。 同安危故。 (释执义云。 义云者。 同安危故)处谓处所。 即器世间。 是诸有情所依处故。 执受及处。 俱是所缘。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 自体生时。 内变为种。 及有根身。 外变为器。 (显由亲因种及业缘种变内外相)皆是识之所缘相分。 此相分中。 现行有二。 一变外器。 谓异熟识。 由共相种成熟力故。 变似色等。 器世间相。 即外大种。 及所造色。 虽诸有情所变各别。 而相相似。 处所无异。 如众灯明。 各遍似一。 即是现在。 及当生者。 异熟识变。 (意如唐国内有情变外国不得。 当生者方得难。 世界初成。 上色界初禅有情未下至欲界国立谁变设云上界初禅有情变。 唯识论。 不许隔界变故。 又世界坏时二十灭劫。 十九劫灭有情。 第二十劫坏器界。 既无有情。 谁变此器界。 一减劫)二有根身。 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 变似色根及根依处。 即内大种及所造色。 然共不共。 准瑜伽论。 四句料拣。 如理思之。 (一共中共山河。 二共中不共田宅。 三不共中共扶根。 四不共中不共净根)若定通等所变。 则不决定。 不可知者。 由执受境极微细故。 外世间量广难测故。 注云现量等者。 因说所缘。 便注三量及假实之义。 附于下文也。 谓五八唯缘现量。 第七唯缘非量。 (我体都无故)第六通缘三量。 又五八所缘是实法。 七缘假法。 六通假实也。 四行相开合中。 言开合者。 谓诸识各皆或四分或三分或二分故。 以西天诸师所立分数多少各有理故。 于中。 且就第八说者。 即论颂中了字也。 了谓了别。 谓异熟识。 于自所缘。 (即所变影像是亲所缘相分别摄)有了别用。 见分所摄。 然有漏识。 (通说八识也。 护法来出安慧等皆立一分)自体生时。 皆似所缘能缘相现。 (依他二分。 似遍计所执二分)彼相应法。 应知亦尔。 (心所)似所缘相。 说名相分。 似能缘相说名见分。 (此说能似摄于见相)若心心所。 无所缘相。 应不能缘自所缘境。 或应一一能缘一切。 (自境如余。 余如自故)无能缘相。 应如虚空。 故必二分相见所依自体名事。 即自证分。 (谓相离见。 无别迢然各别自体。 此二若无一总所依者。 相离见。 应有是二法故。 如心与所。 然无别体。 但二功能故。 应别有一所依体起二用时。 由此有体故。 言相见自体名事即自证分)相见必有所依体故。 此若无者。 应不自忆心心所法。 如不曾经境。 必不能忆故。 故必三分。 所量(相分也。 如绢布等)能量(见分也如释文)量果(果是成满内义自证分。 如解数之智。 能量无果量境何益)别故。 心等量境类亦应然。 若细分别。 复有第四证自证分。 此若无者。 谁证第三。 心分既同。 应皆证故。 (立量云。 第三分应有能证之心心分摄故犹如见分见分及此义无能照)又自证分。 应无有果。 诸能量者必有果故。 (见分为能量。 第三为量果。 第三为能量立谁为量果)见分或时非量。 非第三果。 (恐救云见分为第三果故此破之云尔)证自体者。 必现量故。 (此结成识体自缘皆证自相果。 亦唯现量见分缘相分或量或非量故不应言见分为果。 不可量法为现量果故。 不可见分。 或缘于相。 是比非量返缘自证许是现量难曰见分缘相成量或非量一向现量自证以为果何妨自证现量能量亦得比量或非以为果解曰。 现量证自体比非量果可唯现比非二种非证体。 何得能为现量果。 现果为比果。 比不为现果问答亦然。 夫证自体。 必现量摄故不可说见分缘相或量非量为自证果不可见分。 一时之中为量为非量以相违故。 纵许见分或比非量为第三果亦不定故现量为果义即定故。 一心之中。 相违故不可成量或非量故。 立第四义。 亦如前)此四分中。 前二是外后二是内。 (此释见分若时现量。 应为第[二]果难也。 但由见分似外见外故名为外。 非体是外。 故此现量亦不缘三后二名内体是内缘内故)初唯所缘。 后三通二。 谓二缘第一。 三缘二四。 四缘第三故。 心心所四分。 合成具能所缘。 无无穷过。 非即非离。 唯识理成。 问准上文义。 皆具四分。 何得今疏中有三二之言。 答缘唐三藏。 到天竺那烂陀寺。 遇戒贤论师。 承习护法门下故。 偏建立四分道理。 云是正义。 然无著世亲。 并不立四分。 西天诸师。 各有道理。 且有为心数。 皆是虚妄分别。 推其所归。 但一如来藏心。 今疏不克定。 又并不破之。 故云四三二也。 故彼论次。 此亦云或摄为三。 四入三故。 或摄为二。 后三俱是能缘性故。 皆见分摄。 或摄为一。 体为无别故。 今略此者。 以一体之义便是真心。 若论识义。 必须能所。 故不可一。 安慧菩萨。 是法相宗。 即以八识为诸法本故。 就实理唯言一分。 以彼说八识外无别真心故。 五遍计有无中。 略为四句。 一遍而非计。 即第八识。 遍缘三境。 不计度故。 亦兼无漏八计。 二计而非遍。 即第七识。 唯缘赖耶而起计故。 三亦遍亦计。 即第六识。 遍缘一切。 起计度故。 四非遍非计。 即五转识。 唯缘五尘。 无计度故。 六烦恼有无中。 谓根随烦恼。 且根本中。 六通俱生与分别起。 分别起者。 见道初断。 若俱生者。 修道方除。 随惑二十。 亦通俱生及分别起。 随根本惑势力起故。 由此亦通见修二断。 疏第八全无者。 唯识初能变识性俱门。 多是无覆无记。 覆染法。 障圣道故。 此识非染。 故无烦恼。 疏第六皆具者。 最宽通也。 所缘遍故。 通三性故。 全具六位心所故。 备如下释。 疏俱生四惑者。 此是染污意故。 (如前注。 梵云讫利瑟吒耶末那。 此云染污意)颂云四烦恼常俱。 论云。 此中俱言。 显相应义。 谓从无始至未转依。 此意任运恒缘藏识。 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 发布时间:2025-02-08 12:11: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