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注心赋卷第四 内容: 注心赋卷第四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若空孕色。 犹蓝出青。 马鸣因兹而制论。 马鸣菩萨。 是西天第十二祖师。 造一千部论。 数内有一心遍满论。 乃至诸论。 皆研心起。 离众生心。 无一字可说。 故云。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又如天亲菩萨。 造颂及论。 成立佛经。 令诸学者。 了知万法。 皆不离心。 故云。 自心起信。 还信自心。 释迦由此而弘经。 诸佛证心成佛。 从心演教。 因心度人。 若离於心。 亦无三宝四谛。 世出世间等法。 如肇论云。 为莫之大故。 乃反於小成。 施莫之广故。 乃归於无名。 何谓小成。 通百千恒沙之法门。 在毛头之心地。 何谓无名。 形教遍於三千。 无名相之可得故。 以唯是一心故。 如傅大士行路难云。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 非因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 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 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 流转六趣实无停。 正觉觉此真常觉。 方便鹿苑制尊经。 外道打髑髅之时。 察吉凶之往事。 增一阿含经云。 佛与鹿头梵志俱行。 至大畏林。 取人髑髅。 授与鹿头。 此外道善解诸声。 问云。 此是何人髑髅。 鹿头打作一声。 答云。 此是男子。 因百节酸疼故命终。 今生三恶道。 又打一髑髅云。 被人害死。 此人持十善。 今得生天。 佛一一问之。 皆答不谬。 是以声中本具诸法。 众生日用不知。 故知声处全耳。 法法皆心故。 相者占人面之际辩。 贵贱之殊形。 定慧论云。 如人面色。 具诸休否。 若言有相。 问者不知。 若言无相。 占者渊解。 当随善相者。 信人面上具一切相也。 心亦如是。 具一切相。 众生相隐。 弥勒相显。 如来善知。 故远近皆记。 不善观者。 不信心具一切相。 当随如实观者。 信心具一切相也。 又如弥勒相骨经云。 一念见色。 有三百亿五阴生灭。 一一五阴。 即是众生。 大体平分。 玄基高峙。 十心九识之宗。 十心者。 华严疏云。 此一心。 约性相体用本末即入等义。 有十心门。 一假说一心。 则二乘人。 谓实有外法。 但由心变动。 故说一心。 二相见俱存故说一心。 此通八识及诸心所。 并所变相分。 本影具足。 由有支等熏习力故。 变现三界依正等报。 三摄相归见故说一心。 亦通王数。 但所变相分。 无别种生。 能见识生。 带彼影起。 四摄数归王故说一心。 唯通八识。 以彼心所依王无体。 亦心变故。 五以末归本说一心。 谓七转识。 皆是本识差别功能。 无别体故。 经偈云。 譬如巨海浪。 无有若干相。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六摄相归性说一心。 谓此八识皆无自体。 唯如来藏平等显现。 余相皆尽。 一切众生即涅盘相。 经云。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七性相俱融说一心。 谓如来藏举体随缘。 成办诸事。 而其自性本不生灭。 即此理事混融无碍。 是故一心二谛。 皆无障碍。 八融事相入说一心。 谓由心性圆融无碍。 以性成事。 事亦镕融不相障碍。 一入一切。 一一尘内。 各见法界。 天人修罗等。 不离一尘。 九令事相即说一心。 谓依性之事。 事无别事。 心性既无彼此之异。 事亦一切即一。 如经偈云。 一即是多。 多即一等。 十帝网无碍说一心。 谓一中有一切。 彼一切中复有一切。 重重无尽。 皆以心识如来藏性圆融无尽。 以真如性毕竟无尽故。 观一切法即真如故。 一切时处皆帝网故。 九识者。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九真识。 九识者。 以第八染净别开为二。 以有漏为染。 无漏为净。 前七识不分染净。 以俱是转识摄故。 第八既非转识。 独开为二。 谓染与净。 合前七种。 故成九识。 又第九识。 亦名阿陀那识。 密严经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 如瀑流水。 生多波浪。 诸波浪等以水为依。 五六七八等。 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 三细六粗之旨。 三细者。 一者业相。 即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 说名为业。 觉则不动。 动则有苦。 果不离因故。 二者转相。 即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 不动则无见。 三者现相。 即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离见则无境界。 第一业相。 未分能所。 第二转相。 渐立见分。 第三现相。 顿现相分。 论云。 不觉故心动者。 动为业识。 理极微细。 谓本觉心因无明风。 举体微动。 微动之相。 未能外缘。 即不觉故。 为精动隐流之义。 精者细也。 隐者密也。 即是细动密流难觉故。 所以云不觉。 谓从本觉有不觉生。 即为业相。 喻如海微波。 从静微动。 而未从此转移本处。 转相者。 假无明力。 资助业相。 转成能缘。 有能见用。 向外回起。 即名转相。 虽有转相。 而未能现五尘。 所缘境相。 喻如海波浪。 假於风力。 兼资微动。 从此击波转移而起。 现相者。 从转相而成现相。 方有色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 如仁王经云。 初剎那识异於木石者。 有说初识。 随於何趣续生位中。 最初剎那第八识也。 识有缘虑。 异於木石。 有说初识。 如楞伽经云。 诸识有三种相。 谓转相。 业相。 真相。 言真相者。 本觉真心。 不籍妄缘。 名自真相。 业相者。 根本无明。 起静令动。 动为业识。 极微细故。 转相者。 是能见相。 依前业相转成能缘。 虽有能缘。 而未能显所缘境故。 现相者。 即境界相。 依前转相。 能现境故。 又云。 顿分别知自心及身。 安立受用境界如次。 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 以一切时任运现故。 此是三细。 即本识故。 最初业识。 即为初依生起门为次第故。 又远劫来。 时无初始。 过未无体。 熏习唯心。 妄念为初。 违真起故。 又从静起动。 名之为业。 从内趣外。 名之为转。 真如之性不可增减。 名为真相。 亦名真识。 此真识。 即业转现等三性。 即神解性。 不同虚空。 通名识。 亦名自相。 不籍他成故。 亦名智相。 觉照性故。 所以云。 本觉真心。 不籍妄缘。 以真心之体。 即是本觉。 非动转相。 是觉性故。 又释云。 初剎那识异於木石者。 谓一念识有觉受故。 异於木石。 即显前念中有末心所见赤白二秽。 即同外器木石种类。 此识生时。 揽彼为身。 故异木石。 问。 远劫无始。 名初识耶。 答。 过去未来无体。 剎那熏习。 唯属现在。 现在正起妄念之时。 妄念违真。 名为初识。 非是过去有识创起。 名为初识也。 应知横该一切处。 竖通无量时。 皆是即今现在一心。 决无别法。 所以法华经云。 我观久远犹若今日。 则三世情消。 契无时之正轨。 一真道现。 证唯识之圆宗。 已上释三细相讫。 次解六粗相者。 论云。 后以有境界缘故。 复生六种相。 故名粗。 六粗者。 一起计。 一者智相。 依於境界。 心起分别。 爱与不爱故。 二生爱。 二者相续相。 依於智故。 生其苦乐。 觉心起念。 相应不断故。 三取着。 三者执取相。 依於相续。 缘念境界。 住持苦乐。 心起着故。 四立名。 四者计名字相。 依於妄执。 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造业。 五者起业相。 依於名字。 寻名取着。 造种种业故。 六受报。 六者业系苦相。 以住业受报。 果不自在故。 上三细六粗。 总摄一切染法。 皆因根本无明。 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根身国土。 因本识而先生。 根身器世间。 从第八识而建立。 如唯识论云。 一切三界。 但唯有识。 识有二种。 一显识。 即是本识。 此本识。 转作五尘四大等。 二分别识。 即是意识。 於显识中。 分别作人天长短大小男女诸佛等。 分别一切法。 譬如依镜影色得起。 如是缘显识。 分别识得起。 又转识。 能回转造作无量识法。 或转作根。 或转作尘。 转作我。 转作识。 如此种种不同。 唯识所作。 或於自於他。 互相随逐。 於自则转为五阴。 於他则转为怨亲中人。 一一识中。 皆具能所。 能分别是识。 所分别是境。 能即依他性。 所即分别性。 由如此义。 离识之外。 更无别境。 但唯有识。 又转识论。 明所缘识。 转有二种。 一转为众生。 二转为法。 一切所缘。 不出此二。 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也。 又论云。 虽非无色。 而是识变。 谓识生时。 内因缘力。 变似眼等。 色等相现。 即以此相。 为所依缘。 然眼等根。 非现量得。 以能发识。 比知是有。 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 外有对色。 理既不成。 故应但是内识变现。 释云。 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 而是识所变现。 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 但八识生时。 内因缘种子力等。 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 眼等五识。 依彼所变根。 缘彼本质尘境。 虽亲不得。 要托彼生。 实於本识色尘之上。 变作五尘相现。 即以彼五根为所依。 以彼及此二种五尘为所缘缘。 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 便无所缘缘。 所缘缘中。 有亲疏故。 然眼等根非现量者。 色等五尘。 世间共见。 现量所得。 眼等五根。 非现量得。 除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 是现量得。 世不共信余散心中无现量得。 此但能有发识之用。 比知是有。 此但有功能。 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 此功能言。 即是发生五识作用。 观用知体。 如观生芽。 比知种体是有。 所以密严经偈云。 眼色等为缘。 而得生於识。 犹火因薪炽。 识起亦复然。 境转随妄心。 犹铁逐磁石。 如乾城阳焰。 愚渴之所取。 中无能造物。 但随心变异。 复如乾城人。 往来皆不实。 众生身亦尔。 进止悉非真。 亦如梦中见。 寤后即非有。 妄见蕴等法。 觉已本寂然。 四大微尘聚。 离心无所得。 妍丑高低。 从分别而潜起。 凡分别。 属第六意识。 分别有三。 一自性分别。 二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 如祖师偈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於心。 心若不强名。 妄心从何起。 妄心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矗然端直。 靡历光阴。 德用之道恢廓。 善巧之门甚深。 若不先了真如一心。 为自行化他之本。 曷能酬本愿。 起化轮。 垂善巧权门。 备无边德用。 如十住经序云。 以灵照故。 统名一心。 以所缘故。 总号一法。 若夫名随数变。 则浩然无际。 统以心法。 则未始非一。 又十二门论序云。 论之者。 欲以穷其心源。 尽其至理也。 若一理之不尽。 则众异纷然。 有惑趣之乖。 一源之不穷。 则众途扶疎。 有殊致之迹。 殊致之不夷。 乖趣之不泯。 大士之忧也。 金地酥河。 匪出化源之意。 百法钞云。 十地菩萨。 所变大地为黄金。 搅长河为酥酪。 化肉山鱼米等事。 令众生得实用。 此皆不离大菩萨之心。 然地种不动。 但令所度众生自心感见。 乃是菩萨本愿力为增上缘。 令众生见如是事。 人波鬼火。 宁离业识之心。 唯识论云。 且如一水。 四见成差。 天见是宝严地。 人见是水。 饿鬼见是火。 鱼见是窟宅。 故知前尘无定相。 转变由人。 如云。 境随业识转。 是故说唯心。 识论云。 身不定如鬼者。 或见猛火。 或见脓河等。 实是清河。 无外异境。 然诸饿鬼。 悉皆同见脓满河而流。 乃至悭吝业熟同见此。 若由昔同业各熏自体。 此时异熟皆并现前。 彼多有情同见斯事。 实无外境。 为思忆故。 准其道理。 世间亦然。 共同造作所有熏习成熟之时更无别相。 色等相分从识而生。 是故定知不由外境。 识方得起。 现见有良家贱室贫富等异。 如是便成见其色等应有差别。 同彼饿鬼见成非等。 然诸饿鬼虽同一趣。 见亦差别。 由业异故。 所见亦然。 彼或有见大热铁围。 融煮迸灒。 或时见有屎尿横流。 非相似故。 或有虽同人趣。 薄福之人。 金带现时。 见为铁锁。 或见是蛇。 吐其毒火。 是故定知。 虽在人趣。 亦非同见。 但唯识变。 法无差别。 如先德云。 人水鬼火。 岂在异方。 毛海芥山。 谁论巨细。 一尘一识。 万境万心矣。 又襄邑县有赖乡。 乡中有庙。 庙有九井。 若斋洁入祠者。 汲水则温清。 若滥浊入祠者。 汲水则混浊。 又汉时郑弘。 夜宿郊外一川泽。 忽逢故友。 四顾荒榛。 沽酒无处。 因投钱水中。 各饮水而醉。 故知境随业识而转。 物逐情感而生。 若离於心。 万法何有。 迹现多门。 光韬实地。 不用天眼而十方洞明。 华严疏云。 菩萨悟普法故。 名为普眼。 眼外无法。 故名普眼。 既心眼之外。 无纤毫之法。 即知心遍一切处。 故楞严经云。 十方虚空生汝心中。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岂空中十方国土。 而不明见乎。 所以志公和尚偈云。 大士肉眼圆通。 二乘天眼有翳。 又净名经云。 不以二相见。 名真天眼。 以了一心。 无相可得。 由无相即无有二。 是名真天眼。 岂运神通而千界飞至。 不动一心。 恒遍十方剎海。 无来去之相。 是神足通。 故经云。 诸佛菩萨。 於无二法中。 现大神变矣。 未离兜率。 双林而已般涅盘。 华严论明如来八相成道。 释天犹未下。 母胎犹未出。 双林而已般涅盘。 不出一剎那际三昧。 当知降生时。 即是说法时。 即是涅盘时。 以不出一心故尔。 肇论涅盘论云。 至人空洞无像。 而物无非我。 会万物以为己者。 其唯圣人乎。 何则。 非理不圣。 非圣不理。 理而为圣者。 圣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 般若当於何求。 善吉曰。 般若不可於色中求。 亦不可离色中求。 又曰。 见因缘起为见法。 见法为见佛。 斯则物我不异之教。 所以至人戢玄机於未兆。 藏冥运於即化。 总六合以镜心。 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 始终同。 穷本极末。 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 乃曰涅盘。 不起树王。 六欲而早升忉利。 华严经云。 不离觉树而升释天。 古释云。 若约处相入门。 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 是此天宫等本在树下。 故不须起。 然是彼用。 故说升也。 若约相入门。 以一处入一切处故。 树遍天中。 亦不须起。 欲用天宫表法升进。 故云升也。 然佛体无不遍周。 但随众生心想见。 如不思议经云。 以一切佛一切诸法。 平等平等皆同一理。 如阳焰等。 一切众生及诸如来一切佛土。 皆不离想。 乃至若我分别。 佛即现前。 若无分别。 都无所见。 想能作佛。 离想无有。 如是三界一切诸法。 皆不离心。 坚贞难并。 泡沫非同。 立绝相之相。 金刚经云。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以心无形相。 故号无相法门。 亦名无相道场。 若於一切相。 见无相之理。 即见唯心如来。 运无功之功。 向心外有作。 皆是有功。 若谛了一心本来具足无漏性起功德。 则是无功之功。 故云。 有功之功。 功归败坏。 无功之功。 功不虚弃。 慈勑分明。 始因四念之处。 大涅盘经最后垂示。 总前教迹同此指归以四念处。 即是心赋所明一切众生身受心法。 如经云。 佛告阿难。 如汝所问佛涅盘后依何住者。 阿难。 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观身性相同於虚空。 名身念处。 观受不在内外。 不住中间。 名受念处。 观心但有名字。 名字性离。 名心念处。 观法不得善法。 不得不善法。 名法念处。 阿难。 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又云。 譬如国王。 安住己界。 身心安乐。 若在他界。 则得众苦。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若能自住於己境界。 则得安乐。 若至他界。 则遇恶魔。 受诸苦想。 自境界者。 谓心四念处。 他境界者。 谓五欲也。 华手经云。 佛告跋陀婆罗。 於尔时世。 一切善人应作是念。 我等当自依四念处者。 於圣法中。 一切诸法皆名念处。 何以故。 一切诸法常住自性。 无能坏故。 一切诸法皆名念处者。 故知即法是心。 即心是法。 皆同一性。 岂能坏乎。 若有二法。 则有相坏。 大宝积经偈云。 得无动处者。 常住於无处。 无动处者。 则自心境界。 此境界即无处所。 如金刚三昧经云。 心无边际。 不见处所。 论释云。 心无边际者。 归一心原。 心体周遍。 遍十方故无边。 周三世故无际。 虽周三世。 而无古今之殊。 虽遍十方。 而无此彼之处。 故言不见处所。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念处者。 云何念义。 当知是念。 无有违诤。 随顺如法。 趣向平等。 离诸邪念。 无有移转及诸别异。 唯是一心。 教文审的。 终归三点之中。 三点者。 如世字三点。 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所谓解脱。 法身。 般若。 夫法身即是人人须有。 灵智故名般若。 若得般若。 则一切处无着。 不为境缚。 即是解脱。 又若显法身而得解脱。 则功全由般若。 非唯此二法。 一切万行皆因般若成立。 故五度如盲。 般若如导。 若布施无般若。 唯得一世荣。 后受余殃债。 若持戒无般若。 暂生上欲界。 还堕泥犁中。 若忍辱无般若。 报得端正形。 不证寂灭忍。 若精进无般若。 徒兴生灭功。 不趣真常海。 若禅定无般若。 但行色界禅。 不入金刚定。 若万善无般若。 空成有漏因。 不契无为果。 故知般若。 是险恶径中之导师。 迷暗室中之明炬。 生死海中之智檝。 烦恼病中之良医。 碎邪山之大风。 破魔军之猛将。 照幽途之赫日。 警昏识之迅雷。 抉愚盲之金鎞。 沃渴爱之甘露。 截痴网之慧刃。 给贫乏之宝珠。 若般若不明。 万行虚设。 祖师云。 不识玄旨。 徒劳念净。 不可剎那忘照。 率尔相违。 以此三法。 不纵不横。 非一非异。 能成涅盘秘藏。 如大涅盘经云。 佛言。 我今当令一切众生。 及以我子四部之众。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 我亦复当安住是中。 入於涅盘。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 犹如字。 三点若并。 则不成。 纵不成如魔酰首罗面上三目。 乃得成。 三点若别。 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 解脱之法亦非涅盘。 如来之身亦非涅盘。 摩诃般若亦非涅盘。 三法各异亦非涅盘。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为众生故名入涅盘。 所以云。 法身常。 种智圆。 解脱具一切。 皆是佛法。 无有优劣。 故不纵。 三德相冥。 同一法界。 出法界外。 何处别有法。 故不横。 能种种建立。 故不一。 同归第一义。 故不异。 虽三而一。 虽一而三。 一则坏於三谛。 异则迷於一实。 在境则三谛圆融。 在心则三观俱运。 在因则三道相续。 在果则三德周圆。 如是本末相收。 方入大涅盘秘密之藏。 古德云。 此之三德。 不离一如。 德用分异。 即寂之照为般。 若。 即照之寂为解脱。 寂照之体为法身。 如一明净圆珠。 明即般若。 净即解脱。 圆体即法身。 约用不同。 体不相离。 故此三法。 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如天之目。 似世之。 名秘密藏。 为大涅盘。 又台教类通三轨法。 一真性轨。 二观照轨。 三资成轨。 即是三德。 以真性轨为一乘体。 此为法身。 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以观照轨为般若。 祇点真性寂而常照。 便是观照第一义空。 以资成轨为解脱。 祇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 无量众善即如来藏。 三法不一不异如点。 如意珠中论光论宝。 光宝不与珠一。 不与珠异。 不纵不横。 三法如是。 性非造作。 性地圆成。 非干意造。 故圆教立无作四谛。 理实镕融。 镕者销也。 融者和也。 理能销万事。 和百法。 终归一道。 明之而心何曾动。 昧之而路自迷东。 起信论云。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 所谓推求五阴。 色之与心。 六尘境界。 毕竟无念。 以心无形相。 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 方实不转。 众生亦尔。 无明迷故谓心为念。 心实不动。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 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任竭海移山。 未是无为之力。 纵蹑虚履水。 皆为有漏之通。 法华经颂云。 若接须弥。 掷置他方无数佛土。 亦未为难。 若以足指动大千界。 远掷他国。 亦未为难。 乃至若佛灭后。 於恶世中能说此经。 是则为难。 又西天外道。 以持咒力。 能移山塞海。 及得五神通。 皆不免生死。 但能觉了即心是佛。 复能开示自觉觉他。 绍隆佛种。 此难信之法。 浅机难解。 故云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是以宝藏论云。 通有五种。 一曰道通。 二曰神通。 三曰依通。 四曰报通。 五曰妖通。 妖通者。 狐狸老变。 木石精化。 附傍人神。 聪慧奇异。 此谓妖通。 何谓报通。 鬼神逆知。 诸天变化。 中阴了生。 神龙隐变。 此谓报通。 何谓依通。 约法而知。 缘身而用。 乘符往来。 药饵灵变。 此谓依通。 何谓神通。 静心照物。 宿命记持。 种种分别。 皆随定力。 此谓神通。 何谓道通。 无心应物。 缘化万有。 水月空华。 影像无主。 此谓道通矣。 辩玉须真。 探珠宜静。 但向境外而求心。 焉知圆光而在眚。 眚者目病。 首楞严经云。 如世间人目有赤眚。 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 此况迷心为境之人。 不知境是自心。 如灯上圆光。 认为他境。 捏目之处。 飞三有之虚华。 首楞严经云。 三界有法。 捏所成故。 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有之法。 皆是捏出。 本无来处。 彻底唯空。 又如捏目生华。 有何真实。 唯有真心遍一切处。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故经云。 眼病见空华。 除翳不除华。 妄心执有法。 遣执不遣法。 又一切国土。 皆想持之。 取像曰想。 若无想则无境。 如盛热时。 地蒸炎气。 日光烁之。 远望似水。 但是心想。 世间所见。 皆如焰水。 无有真实。 如华严经颂云。 勇猛诸佛子。 随顺入妙法。 善观一切想。 心想方世间。 众想如阳焰。 令众生倒解。 菩萨善知想。 舍离一切倒。 众生各别异。 形类非一种。 了达皆是想。 一切无真实。 十方诸众生。 皆为想所覆。 若舍颠倒见。 则灭世间想。 世间如阳焰。 以想有差别。 知世住於想。 远离三颠倒。 譬如热时焰。 世见谓为水。 水实无所有。 智者不应求。 众生亦复然。 世趣皆无有。 如焰住於想。 无碍心境界。 迷头之时。 认六尘之幻影。 首楞严经云。 佛言。 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 忽於晨朝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瞋责己头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是以三界之中。 见有见无。 尽是心狂。 终无外境。 顺法界性。 合真如心。 智必资理而成照。 理不待发而自深。 意绝思惟。 鉴彻十方之际。 佛不说法。 闻通无尽之音。 意绝思惟者。 宝雨经云。 如理思惟。 是名供养一切如来。 如理思惟者。 即是绝一切思惟。 如六祖云。 善恶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心体。 佛不说法者。 大涅盘经云。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 是名具足多闻。 所以法华玄义云。 手不执卷。 常读是经。 口无言音。 遍诵众典。 佛不说法。 恒闻梵音。 心不思惟。 普照法界。 故知不动真心。 获如是功德。 莫摘枝苗。 须搜祖祢。 豁尔而无明顿开。 湛然而情尘自洗。 恶从心起。 如铁孕垢而自毁铁形。 善逐情生。 犹珠现光而还照珠体。 犹珠现光而还照珠体者。 如古释云。 止观无所现有三义者。 一无心现约止。 二所现空约观。 三无别体约止观契合。 又一约心。 二约境。 三心境两冥。 又一约智。 二约理。 三理智冥契。 就第三义中疏先正释。 后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者。 通妨谓有难言。 若无别体。 何能普现众生心行。 故答云。 自体显现。 如珠有光。 自照珠体。 珠体喻心。 光喻於智。 心之体性。 即诸法性。 照诸法时。 是自照故。 引起信文甚分明。 然论问曰。 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 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 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如是境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 若无明断无有心想。 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 一切境界本来一心。 离於想念。 以众生忘见境界。 故心有分剂。 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 故不能决了。 诸佛如来离於见想无所不遍。 心真实故。 即是诸法之性。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无量方便。 随诸众生所观得解。 皆能开示种种法义。 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鹄林大意。 须归准凭。 法华经颂云。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形端影直。 风静波澄。 辩伪识真。 如试金之美石。 除昏鉴物。 犹照世之明灯。 密严经颂云。 照耀如明灯。 又如试金石。 正道之标相。 远离於断灭。 夫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 但以一心验之。 自无差别。 似灯破暗。 如石试金。 悉皆去伪辩真。 破邪归正。 故颂云正道之标相。 自然不落断常有无之见。 故颂云远离於断灭。 事绝纤毫。 本无称谓。 因用之而不穷。 从赞之而成贵。 心本无名。 体亦寂灭。 因用则无穷。 因赞则成德。 此皆为传布故。 随顺於世间矣。 义天行布。 重重之星象璨然。 法海圆融。 浩浩之波澜一味。 华严有二门。 一行布门。 二圆融门。 若行布。 则一中无量。 若圆融。 则无量中一。 如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又约事行布。 约理圆融。 皆不出心。 了之成佛。 故云当成无所畏。 根尘泯合。 能所双销。 了了而如同眼见。 一一而尽是心标。 若决定信入此唯识正理。 速至菩提。 如登车而立至遐方。 犹乘舟而坐升彼岸。 如经所说。 言大乘者。 谓是菩提萨埵所行之路。 及佛胜果。 为得此故。 修唯识观。 是无边失方便正路。 为此类故。 显彼方便。 於诸经中种种行相而广宣说。 如地水火风并所持物。 品类难悉。 方处无边。 由此审知自心相现。 遂於诸处舍其外相。 远离欣戚。 复观有海喧静无差。 弃彼小途。 绝大乘望。 及於诸有耽着之类。 观若险崖。 深生怖畏。 五趣中道。 若知但是自心所作。 无边资粮。 易为积集。 不待多时。 如少用功。 能成大事。 善游行处。 犹若掌中。 由斯理故。 所有愿求。 当能圆满。 随意而转。 以了此界一法是心。 则此知无边法界皆是我心。 故云善游行处犹若掌中。 又入楞伽经偈云。 不生现於生。 不退常现退。 同时如水月。 万亿国土见。 一身及无量。 身火及澍雨。 心心体不异。 故说但是心。 心中但是心。 心无心而生。 种种色形相。 所见唯是心。 佛及声闻身。 辟支佛身等。 复种种色身。 但说是内心。 又肇论云。 净名曰。 不离烦恼而得涅盘。 天女曰。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然则玄道在於妙悟。 妙悟在於即真。 即真则有无齐观。 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 所以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澄观和尚云。 实相心界者。 依此心所生诸剎。 譬如大海所生诸物。 皆无不海。 一切诸法皆从实相心所生。 皆无不心。 是故当知眼中所见色。 耳中所闻声。 皆真法也。 以一切法唯一法故。 如经云。 一切法唯一相故。 於诸法中。 若了观心。 如同眼见。 照烛森罗。 随念而未曾暂歇。 飞穿石壁。 举意而顷克非遥。 此真心体。 寂而常照。 犹如镜光。 无有断绝。 如高成和尚歌云。 应眼时。 若千日。 万象不能逃影质。 凡夫祗是未曾观。 何得退轻而自屈。 应耳时。 若幽谷。 大小音声无不足。 十方钟鼓一时鸣。 灵光运运常相续。 应意时。 绝分别。 照烛森罗终不歇。 透过山河石壁间。 要且照时常寂灭。 绝观通人。 破尘上将。 作智海之健舟。 为法筵之极唱。 绝观通人者。 若云菩提涅盘真如解脱。 皆是住观之语。 若亲证一心。 诸观并息。 又说此唯心法门时。 法华经云。 是第一之说。 金刚经云。 为最上乘者说。 华严经云。 不思议说。 故云法筵之极唱。 如虻附翔鸾之尾。 迥登丹汉之程。 犹声入画角之中。 出透重霄之上。 如法性论云。 问。 本际可得闻乎。 答。 理妙难观。 故有不知之说。 旨微罕见。 故发幢英之问。 有天名曰幢英。 问文殊师利。 所言本际。 为何谓乎。 文殊答曰。 众生之原。 名曰本际。 又问。 众生之原。 为何谓乎。 答曰。 生死之本。 为众生原。 又问。 於彼何谓为生死本。 答曰。 虚空之本。 为生死原。 幢英於是抱玄旨而辍问。 如悟不住之本。 若然。 则因缘之始。 可闻而不可明。 可存而不可论。 问。 虚空有本乎。 答无。 问。 若无有本。 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 答。 此犹本际之本耳。 则於虚空无本。 为众本之宗。 化表无化。 为万化之府矣。 故知人心为凡圣之本。 则凡亦是心。 圣亦是心。 以所习处下。 不能自弘。 诸佛将众生心登妙觉。 众生将佛心溺尘劳。 若以心托事则狭劣。 若以事从心则广大。 凡世人多外重其事。 而内不晓其心。 是以所作皆非究竟。 以所附处卑故耳。 如搏牛之虻。 飞极百步。 若附鸾尾。 则一翥万里。 非其翼正。 所托迅也。 亦如墙头之草。 角里之声。 皆能致其高远者。 所托之胜也。 如入心法中。 一一附於自心。 则能毛吞巨海。 尘含十方。 岂非深广乎。 言言合道。 法法随根。 对大心之高士。 谈普眼之法门。 心本无法。 名为普眼。 华严经云。 海云比丘语善财言。 如来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假使有人。 以大海量墨。 须弥聚笔。 书写於此普眼法门。 一品中一门。 一门中一法。 一法中一义。 一义中一句。 不得少分。 何况能尽。 厚地金刚。 穿之而始终不坏。 大涅盘经云。 譬如有人。 善知伏藏。 即取利镢。 斫地直下。 盘石沙砾。 直过无难。 唯有金刚。 不能穿彻。 此况心性坚牢。 不从前际生。 不於中际住。 不随后际灭。 不变不异。 性相常存。 雪山正味。 流之而今古恒存。 大涅盘经云。 雪山[竺-二+角]中。 药味常正。 此况一切众生一真之心。 随染缘时流转五道。 其性不减。 乃至随净缘时成就佛身。 性亦不增。 随缘而不失自性。 故云。 一切众生一时成佛。 佛界不增。 众生界不减。 佛界即众生故。 又同一性故。 一际无差。 随缘自结。 旷代无减。 十方咸说。 如天宝器。 任福而饭色不同。 如三十三天共食宝器。 随其福德。 饭色有异。 似一无为。 随证而三乘有别。 金刚经云。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一心法。 随三贤十圣。 约智浅深。 证时各别。 如大涅盘经云。 十二因缘是一法。 随智证成四种菩提。 上上智观得诸佛菩提。 上智观得菩萨菩提。 中智观得缘觉菩提。 下智观得声闻菩提。 譬如黄石有金。 上上福人烹出金。 上福人烹出银。 中福人烹出铜。 下福人烹出铁。 万法万形。 皆逐心成。 孤光一照。 众虑俱清。 如瓶贮醍醐。 随诸器而不等。 犹水分江海。 逐流处而得名。 此一心法。 是一际门。 如醍醐一味无差。 诸器自分大小。 犹水一味不别。 江海自分异名。 直了无疑。 襟怀自豁。 非劣解情当。 乃上根机夺。 犹如庭雀。 焉攀鸿鹄之心。 还似井蛙。 岂测沧溟之阔。 夫真如一心。 圆信难解。 且如在家凡夫。 出家外道。 皆是背觉合尘。 不识自心境界。 故云。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若是声闻缘觉。 但证生空。 亦执心外有其实境。 若藏通二教菩萨。 设识自心。 皆是缘生无性。 彻底餐空。 若大乘别教菩萨。 虽知常住不空之心。 能含十法界性。 即今未具。 直待熏修。 次第生起。 唯圆教菩萨。 知自心即具十法界。 一念圆足。 则悟心大士。 方了圆宗。 高翥义天。 深游性海。 岂凡小权渐之所建乎。 又沧溟者。 即况如来智海。 如华严经云。 佛子。 此阎浮提。 有二千五百河。 流入大海。 乃至如是大海。 其水无量。 众宝无量。 众生无量。 所依大地亦复无量。 佛子。 於汝意云何。 彼大海为无量不。 答言。 实为无量。 不可为喻。 佛子。 此大海无量。 比如来智海无量。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 但随众生心为作譬喻。 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知如来智海无量。 从初发心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 应知所住众生无量。 一切学无学声闻独觉所受用故。 应知住地无量。 从初欢喜地乃至究竟无障碍地诸菩萨所居故。 群经之府。 众义之都。 写西来之的意。 脱出世之真模。 或徇他求。 如钻冰而觅火。 但归己解。 犹向乳以生酥。 钻冰觅火者。 违法性故。 如心外求道。 从乳求酥者。 顺法性故。 似背境观心。 如还源观云。 明者德隆於即日。 昧者望绝於多生。 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又普贤行愿疏云。 契文殊之妙智。 宛是初心。 入普贤之玄门。 曾无别体。 失其旨也。 徒修因於旷劫。 得其门也。 等诸佛於一朝。 正业常新。 恒居本位。 统一心之高广。 法华经云。 其车高广。 高则竖彻三际。 广则横亘十方。 摄法无遗。 包藏无外。 凡有所见。 皆是自心。 如华严经云。 如有人将欲命终。 见随其业所受报相。 行恶业者。 见於地狱畜生饿鬼。 所有一切众苦境界。 或瞋或骂。 囚执将去。 亦闻嗥叫悲叹之声。 或见灰河。 或见镬汤。 或见刀山。 或见剑树。 种种逼迫。 受诸苦恼。 作善业者。 即见一切诸天宫殿。 无量天众天诸彩女。 种种衣服具足庄严。 宫殿园林尽皆妙好。 身虽未死。 而诸业力见如是事。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 以菩萨业不思议力。 得见一切庄严境界。 烛微言之周备。 如首楞严经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十地论云。 三界无别法。 但是一心造。 则一言无不略尽。 殊说更无异涂。 了宗之际。 殒十方之虚空。 首楞严经云。 若一人发真归源。 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 忏罪之时。 翻无边之大地。 修一心无生忏。 如翻大地。 亦云。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实相者即无相也。 亦云实地。 故法华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即非真。 一华开而海内春。 一理现而法界真。 如阳和发生。 无处不春。 心为法界之体。 无法不心。 故经云。 平等真法界。 无佛无众生。 如二乘之蒙佛记。 台教云。 八千声闻。 於法华会上。 见如来性。 得授佛记。 如秋收冬藏。 更无所作。 如来性者。 即是自心性也。 若识心人。 万缘皆办。 故云己事已办。 梵行已立。 似穷子之付家珍。 一念才起。 五阴俱生。 背觉合尘。 即是舍父逃逝。 循环五趣。 即是五十余年。 若顿悟一心。 即是定父子。 付家财。 此是定天性之父子。 付一心之法财。 故经云。 我实汝父。 汝实我子。 当了了明心之日。 即是归宗合觉。 亦云返本还源矣。 水未入海之时。 不成咸味。 百川入海。 皆同一味之咸。 万境归心。 尽趣一真之道。 境若归心之日。 方可言均。 古德云。 水未入海不咸。 薪未入火不烧。 境未入心不等。 故经颂云。 一切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慧解心寂然。 三界无伦疋。 梦宅虚无。 三界是梦宅。 故云长眠三界中。 所梦之境。 皆是梦中意识。 如唯识论云。 如梦触女形。 能出不净。 觉时亦尔。 未触女形之时。 由极重染爱现前。 便致如斯流溢之相。 由於梦有等无间缘差别力故。 遂便引起非理作意。 以此为因。 便见遗泄。 又如小儿梦遗尿等事。 如似梦中虽无实境。 能出不净。 又如梦食毒等。 应身成病。 有闷绝流汗之事。 此亦由其唯识有用。 又如论云。 诸地狱中所有狱倅狗乌等。 所有动作。 不待外缘。 彼地狱受罪众生。 先罪恶业。 为任持故。 如木影舞。 同众生相。 所以首楞严经云。 昼则想心。 夜成诸梦。 以梦觉俱不出心故。 梦中无境。 唯心成事。 与觉无异。 如小乘立九难。 难大乘师云。 我信梦中唯识。 不信觉时。 以有实作用故。 因以梦喻。 如出不净等亦有实作用。 遂破彼疑。 应立量云。 觉时境色是有法。 定唯识为宗。 因云以有实作用故。 同喻如汝梦中境色。 是以华严经颂云。 菩萨了世法。 一切皆如梦。 非处非无处。 体性恒寂灭。 诸法无分别。 如梦不异心。 三世诸世间。 一切悉如是。 梦体无生灭。 亦无有方所。 三世悉如是。 见者心解脱。 梦不在世间。 不在非世间。 此二不分别。 得入於忍地。 又大智度论云。 佛说诸法。 无有根本定实如毫厘许所有。 欲证明是事。 故说梦中受五欲譬。 如须菩提意。 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性。 今何以故现有眼见耳闻法。 以是故。 佛说梦譬喻。 如人梦力故。 虽无实事。 而有种种闻见瞋处喜处。 觉人在傍。 则无所见。 如是凡夫人。 无明颠倒力故。 妄有所见。 圣人觉悟。 则无所见。 一切法。 若有漏。 若无漏。 若有为。 若无为。 皆不实虚妄。 故有见闻。 如幽冥录。 焦湖庙有一柏杌。 或云玉杌。 杌有小坼。 时单父县人杨林为估客。 至庙祈求。 庙巫谓曰。 君欲好婚否。 林曰。 幸甚。 巫即遣林近杌边。 因入坼中。 遂见朱门琼室。 有赵太尉在其中。 即嫁女与林。 生六子。 皆为秘书郎。 历数十年。 并无思归之志。 忽如梦觉。 犹在杌傍。 林怆然久之。 又菩萨行者是想念生。 此有二意。 一要须想念方能起行。 如梦从想故。 智论之中。 所闻见事。 多思惟念。 故梦见也。 二。 夫大觉是佛。 近而说之。 七地已前。 犹为梦行。 八地为觉。 如梦渡河。 八地无明未尽。 亦是梦境。 唯佛一人故称大觉。 如华严记云。 觉梦相成。 故须说觉。 於中初以觉成梦。 以未觉时不知是梦故。 於中初要在觉时方知是梦者。 正辨须觉。 所以谓大梦之外。 则必有彼大觉之明。 谓我世尊方知三界皆如梦故。 上引楞伽叹佛能了於梦。 次。 正在梦时不知是梦者。 谓为实故。 为诸凡夫长眠大夜。 不生厌求。 故睿公云。 梦中瞻梦。 纯昏心也。 次。 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者。 此通妨难。 谓亦有人梦知是梦。 如人重眠。 忽有梦生。 了知我梦。 以睡重故。 取觉不能。 喻诸菩萨从初发心。 即知三界皆梦。 岂非是觉。 何用更说觉时。 故今释云亦未见觉。 未大觉故。 故起信论云。 若人觉知前念起恶。 令其不起。 虽复名觉。 即是不觉。 有生灭故。 无明覆心不自存故。 次云。 觉时了梦知实无梦者。 非唯觉时知梦。 亦知无梦。 如八地菩萨梦渡河喻。 证无生忍。 不见生死此岸。 涅盘彼岸。 能度所度皆叵得故。 况於大觉。 故经云。 久念众生苦。 欲拔无由脱。 今日证菩提。 豁然无所有。 然由梦方有觉。 故辨梦觉时者。 上辨以觉成梦。 此辨以梦成觉。 对梦说觉。 无梦无觉。 既了梦无梦。 对何说觉。 故觉梦斯绝。 如无不觉。 则无始觉。 觉梦双绝。 方为妙觉也。 化源寂灭。 凡圣境界。 悉从心化。 以一切万法不离心故。 如金刚三昧经云。 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又华严经十忍品云。 佛子。 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 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 觉想所起故。 一切世间诸行化。 分别所起故。 一分苦乐颠倒化。 妄取所起故。 一切世间不实法化。 言说所现故。 一切烦恼分别化。 想念所起故。 复有清净调伏化。 无分别现行故。 於三世不转化。 无生平等故。 菩萨愿力化。 广大修行故。 如来大悲化。 方便示现故。 破疑情而藤蛇并融。 廓智地而形名双绝。 论偈云。 於藤生蛇知。 见藤即无境。 若知藤分已。 藤知如蛇知。 即藤蛇并空。 形名俱绝。 是知千圣同证。 心外无得。 心外求悟。 望石女而儿生。 意上起思。 邀空华而果结。 本非有作。 性自无为。 智者莫能运其意。 像者何以状其仪。 言语道亡。 是得路指归之曰。 阿难等於楞严会上。 蒙如来微细开示。 各悟真心遍十方界。 遂白佛言。 我等今日明识归家道路。 故决定无疑。 心行处灭。 当放身舍命之时。 若心外缘他境。 如鱼在陆不得自在。 若背境归自心。 似鸟翔空无有隔碍。 则念念归真。 心心至道矣。 如始教云。 十法界三科十八界如丈。 一法界五阴如尺。 唯在识心如寸。 如今去丈论尺。 去尺论寸。 若达心具一切法已。 方能度入一切色心。 如今去色论心。 去心所论心王。 如一一尺无非是寸。 及一一丈无非是尺。 是故丈尺全体是寸。 故知若真谛。 若俗谛。 若有为。 若无为。 一剎一尘。 无非是心。 既顿悟一心。 全成圆信。 则心外无一法可解。 心内无一法可思。 怀抱豁然。 永断纤疑矣。 执迹多端。 穷源孤迈。 非世匠之所成。 岂劫火之能坏。 心本圆成。 性非造作。 不可以功成。 不可以行得。 论云。 劫火能烧三界。 不能烧虚空。 故法华经云。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 以心性常住。 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所了。 白毫光里。 出莫测之身云。 华严经云。 如来白毫相中。 有菩萨摩诃萨。 名一切法胜音。 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 俱时而出。 右绕如来。 经无量匝。 又云。 如来师子之座。 众宝妙华。 轮台基陛。 及诸户牖。 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一一各出佛剎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释曰。 菩萨是因。 诸佛是果。 供养具是境。 菩萨身是心。 即是因果同时。 心境互入。 如经颂云。 诸佛一似大圆镜。 我身犹若摩尼珠。 诸佛法身入我体。 我身常入诸佛躯。 无生盖中。 现大千之世界。 维摩经云。 长者子宝积。 与五百长者子。 俱持七宝盖供养佛。 佛之威神。 令诸宝盖合成一盖。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於中现。 五百盖者。 即是五阴。 合成一盖者。 即是一心。 华严经云。 此宝盖皆从无生法忍之所起。 乃至一切供具。 皆是自心表现。 心外实无一法建立。 若心外见法。 是外道经书。 非佛法旨趣。 释门挺价。 法苑垂箴。 释门挺价者。 如龙女所献心珠。 故云价直三千大千世界。 亦云无价宝珠。 法苑垂箴者。 一切诸法。 以心为定量。 先贤所禀。 后学同遵。 可为万代之箴规。 十方之龟镜。 无声之乐寂寂。 以真心大寂灭乐。 岂随喧动耶。 故禅门中泥为无弦琴。 真如之海沈沈。 一心真如之海。 澄之不清。 搅之不浊。 湛然寂照。 莹净无瑕。 所以众生因一念无明境界风。 鼓动真如海。 起种种识浪。 相续不断。 故楞伽经颂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应量出生。 如龙王之降雨差别。 如龙王雨。 随人间天上能感之缘。 因自业而不同。 成异味而有别。 如经偈云。 譬如虚空中。 雨八功德水。 到咸等住处。 生种种异味。 如来慈悲云。 雨八圣道水。 到众生心处。 生种种解味。 如华严经云。 佛子。 譬如海中有大龙王。 名大庄严。 於大海中降雨之时。 乃至从他化天至於地上。 於一切处所雨不同。 所谓於大海中雨清冷水。 名无断绝。 於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 名为美妙。 於化乐天雨大摩尼宝。 名放大光明。 於兜率天雨大庄严具。 名为垂髻。 於夜摩天雨大妙华。 名种种庄严具。 於三十三天雨众妙香。 名为悦意。 於四天王天雨天宝衣。 名为覆盖。 於龙王宫雨赤真珠。 名涌出光明。 於阿修罗宫雨诸兵仗。 名降伏怨敌。 於北郁单越雨种种华。 名曰开敷。 余三天下悉亦如是。 然各随其处。 所雨不同。 虽彼龙王其心平等。 无有彼此。 但以众生善根异故。 雨有差别。 佛子。 如来应正等觉无上法王亦复如是。 欲以正法教化众生。 先布身云弥覆法界。 随其乐欲。 为现不同。 循业发现。 犹人间之随福浅深。 如福德人执石为宝。 犹业贫者变金为蛇。 法无定形。 随心转变。 如迷时菩提为烦恼。 悟时烦恼为菩提。 但随迷悟之心。 菩提性常不动。 夫论一心。 独立绝妙。 岂在文赋词句而广敷演乎。 祗为众生不了真心。 妄起差别。 但有一法才生。 并为心病。 执有成妄。 达空成真。 如净名经云。 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 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诸佛则以此法而作佛事。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菩萨入此门者。 若见一切净妙佛土。 不以为喜。 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 不以为忧。 不碍不没。 生法师云。 若投药失所。 则药反为毒矣。 苟曰得愈。 毒为药也。 是以大圣为心病之医王。 触事皆是法之良药。 苟达其一。 众事皆备矣。 菩萨既入此门。 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 好恶在彼。 於我岂有异哉。 既达心宗。 应当莹饰。 炼善行以扶持。 澄法水而润泽。 华严经云。 解脱长者言。 我已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 乃至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尘数如来。 彼诸如来不来至此。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 随意即见。 乃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 知一切佛犹如影像。 自心如水。 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 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 我如是知。 如是忆念。 所见诸佛。 皆由自心。 善男子。 当知菩萨修诸佛法。 净诸佛剎。 积集妙行。 调伏众生。 发大誓愿。 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 得佛菩提。 现大神通。 遍往一切十方法界。 以微细智普入诸劫。 如是一切悉由自心。 是故善男子。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 应以法水润泽自心。 应以境界净治自心。 应以精进坚固自心。 应以忍辱坦荡自心。 应以智证洁白自心。 应以智慧明利自心。 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 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 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故知摩尼沈泥。 焉能雨宝。 明镜匿垢。 曷以照人。 犹众生心久积尘劳似障真性。 今虽明达。 要假真修。 故云设有余习。 还以佛知见治之。 则成出缠真如。 离垢解脱。 究竟清净矣。 照世行慈而不谬。 先洞三明。 三明者。 一过去宿命明。 二未来天眼明。 三现在漏尽明。 虽约三世而立三明。 但是心明。 故证道歌云。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观根授道而无差。 须凭十力。 十力者。 一是处非处力。 三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此十力者。 遍知因果。 普照万法。 若穷万法。 根本是心。 但了一心。 十力如镜。 杜源大士。 立志高强。 直了真心实观之人如杜源。 渐教法学之人如寻流。 故圆教初心。 已超权学之士。 如云。 以小乘之极极。 不如圆教之初初。 故心为源。 法如流。 心为所现。 法依於心。 则万法是心之影故。 或剥皮出髓而誓思缮写。 释迦如来因地。 值无佛世。 欲求经法。 天帝化为罗剎。 言。 汝能剥皮为纸。 折骨为笔。 打骨出髓为墨。 我能示汝佛经。 菩萨闻之欢喜。 遂剥皮折骨。 罗剎惊之。 遂乃隐身不现。 十方有佛现身。 为说法要。 或投岩赴火而志愿传扬。 大涅盘经云。 有仙人於罗剎求法。 罗剎言。 汝能舍身。 我当为说。 仙人遂上高岩。 投身直下。 罗剎接得。 为说偈言。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则是悟心性之乐。 如智度论云。 如犊子啾啾鸣唤。 见母即止。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至法性即住。 万法到心。 诸缘并绝。 身烛千灯。 沥恳而唯求半偈。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 昔有转轮圣王。 就婆罗门求法。 於身剜成千疮。 注满膏油。 以取上妙细[迭*毛]。 缠以为炷。 点成千灯。 供养彼师。 求於半偈。 於是法师为王说偈曰。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此乐者。 是法乐。 大寂灭乐。 禅定乐。 不同天上天乐。 人间识乐。 天上乐者。 以动踊为乐。 双锤画鼓。 对舞柘枝。 是人间识乐。 故智度论颂云。 独坐林树间。 寂然灭诸恶。 憺怕得一心。 此乐非天乐。 足翘七日。 倾心而为赞华王。 释迦如来因地。 於林中翘足七日。 以一偈赞底沙如来。 偈云。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故云。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又云。 此事唯我能知。 是以心为秘密门。 非佛难证。 更有念法勤苦。 祇希一言。 悬悬而顿忘寝食。 颙颙而不避寒暄。 遍界南求。 行菩萨之大道。 善财童子南行。 遍法界参五十三员善知识。 得一百十城法门。 为求菩萨之道。 最先参见文殊初友。 已悟自心。 后渐至诸善知识。 皆云我已先发菩提心。 但求菩萨差别智道。 及至弥勒。 证一生成佛之果。 后弥勒却指归再见初友文殊。 以表前心后心一等。 更无差别。 始终不出一心。 离此别无奇特矣。 忘身东请。 为般若之真源。 常啼菩萨东行。 於法涌菩萨求学般若。 常啼者。 常在空闲林。 为求般若。 未闻般若时。 恒常啼泣。 故号常啼。 及闻空中声告言。 往东行当遇善友开发。 遂卖身求供。 直至法涌菩萨处。 遇菩萨入定。 立待定出。 仍刺血洒地等。 后乃得悟法音。 顿明般若心要。 冲邃幽奇。 举文难述。 任身座与肉灯。 用海墨而山笔。 如法华经中。 提婆达多以身为床座。 转轮圣王剜身千灯。 华严经云。 聚须弥山为笔。 以四大海水为墨。 不能写普眼经之一品。 斯皆为法忘躯。 誓求至道。 宁容造次乎。 药王烧手。 报莫大之深恩。 法华经云。 药王菩萨。 燃百福庄严臂。 供养日月净明德佛。 七万二千岁。 乃至云。 我舍两臂。 必当得佛金色之身。 若实不虚。 令我两臂还复如故。 我舍两臂者。 即是舍断常二见。 便得成佛。 如华严经颂云。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灭。 若能如是解。 诸佛常现前。 不生是不常。 不灭是不断。 才离断常诸见。 自然成佛。 论云。 见在即凡。 情亡即佛。 普明刎头。 求难思之妙术。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 有婆罗门。 於普明王乞头。 王言。 我为一切众生故。 愿於来世。 得大智慧头。 施於汝等。 乃至尔时普明王者。 即释迦如来是。 佛言。 我舍转轮王头布施。 数满一千。 况余身分。 大凡菩萨舍头目髓脑。 皆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此无上心。 乃是成佛之妙术也。 能祛冰执。 可定行藏。 心外见法。 便成执滞。 所以首楞严经颂云。 见闻如幻医。 三界若空华。 若洞境明心。 则无执想。 所以经云。 佛言。 我於诸法无所执故。 得常光一寻。 身真金色。 证自觉之圣智。 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前圣所知。 转相传授。 妄想无性。 菩萨摩诃萨。 独一静处。 自觉观察。 不由於他。 离见妄想。 上上胜进。 入如来地。 是名自觉圣智相。 是以觉自心成圣智。 如密严经颂云。 如地无分别。 万物依以生。 藏识亦复然。 众境之依处。 如人以己手。 还自扪其身。 亦如象与鼻。 取水自沾洒。 复似诸婴孩。 以口含其指。 如是识分别。 现境还自缘。 是心之境界。 普遍於三有。 久修观行者。 而能善通达。 内外诸世间。 一切唯心现。 入本住之道场。 楞伽经云。 大慧复白佛言。 如世尊所说。 我从某夜得最正觉。 乃至某夜入般涅盘。 於其中间不说一字。 亦不已说当说。 无说是佛说。 大慧白佛言。 何言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 我因二法故作是说。 一自得法。 二本住法。 云何自得法。 若彼如来所得。 我亦得之。 无增无减。 缘自得法究竟境界。 离言说妄想。 离文字二趣。 云何本住法。 谓古先圣道。 如金银等性。 法界常住。 若如来出世。 若不出世。 法界常住。 如趣彼城道。 譬如士夫行旷野中。 见向古城平坦正道。 即随入城。 受如意乐。 仁王经观空品云。 若有修习听说。 如虚空同法性。 一切法皆如也。 又诸佛所说。 但是传述古佛之教。 非自制作。 般若论云。 须菩提言。 如来无所说。 此义云何。 无有一法。 唯独如来说。 余佛不说。 如密严经颂云。 譬如百川流。 日夜常归往。 如地有众宝。 种种色相味。 诸有情受用。 随福而招感。 如是赖耶识。 与诸分别俱。 增长於生死。 转依成正觉。 故知溺生死河。 登菩提座。 皆是自心致此升降。 是以先德云。 智人求心不求佛。 愚人求佛不求心。 步步而到泥彻底。 如香象渡河。 步步到底。 此喻圆教。 不同权渐。 如兔马渡河。 故李长者论云。 不如一念圆证无生。 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宝积经颂云。 文殊大智人。 深达法源底。 箭箭而破的穿杨。 如射。 若以的为的。 多乖少中。 若以地为的。 无不中者。 如以心为的。 无不合宗。 又养由善射。 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故云。 但以大乘理对。 万不失一。 齐襟而唯思举领。 整纲而祇要提纲。 况此一心秘密法门。 如提纲举领。 撮要而谈。 亦云单刀直入。 夫教中。 有显了说。 秘密说。 有真实说。 方便说。 有遮诠。 表诠。 此是显了说。 真实说。 是表诠。 直表其心体。 不是遮非破执方便之言。 故法华经颂云。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显了说者。 如密严经颂云。 无心亦无境。 能所量俱无。 但依於一心。 如是而分别。 又颂云。 如火轮垂发。 乾闼婆之城。 不了唯自心。 妄起诸分别。 浴沧溟而已用诸河之水。 爇一尘而皆含众味之香。 大涅盘经云。 如人入海中浴。 已用诸河之水。 楞严三昧经云。 如捣万种为丸。 若爇一尘。 具足众气。 皆喻若了一心。 一切法门悉皆冥合。 如忉利杂林。 靡作差殊之见。 佛地论云。 三十三天有一杂林。 诸天和合福力所感。 若诸天众不在此林。 宫殿等事共乐时受。 胜劣有异。 有我我所差别受用。 若在此林。 若事若受都无胜劣。 皆同上妙。 无我我所和合受用。 能令平等。 故名杂林。 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 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 同处同时同一相状。 由此杂林增上力故。 令彼转识亦同变现。 虽各受用而谓无别。 是以若达诸法皆心想生。 即从世俗门入圣行处。 犹须弥南面。 纯舒金色之光。 须弥山南面。 纯现金光。 杂色之鸟投入山时。 皆同金色。 如万法归心。 皆同心法故。 作似醉醒。 如同梦起。 外道授咒於天中。 妇人求男於林里。 西天有外道。 供养梵天求咒。 遂於梦中见天授咒然梵天实不下。 但托天为增上力。 皆是梦心所感如斯事耳。 又复闻乎为求子息者。 密隐林中。 梦见有人共为交集。 便得其子。 此并是梦中意识所变。 但是自心。 实无外境。 无为无事。 全当实相之门。 唯寂唯深。 顿悟法空之旨。 千经万论。 正谈人空法空。 悟入一心之旨。 八识之源。 此一心八识。 微细难知。 唯佛能了。 且八识心王。 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 能生起前之七识。 如起信论云。 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阿赖耶识。 古德释云。 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者。 以七识染法为生灭。 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 不生灭心举体动故。 心不离生灭相。 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 生灭不离心相。 如是不相离。 故名和合为阿赖耶识。 以和合故。 非一非异。 若一即无和合。 若异亦无和合。 非一非异。 故得和合也。 又如来藏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 故云和合。 非谓别有生灭。 来与真合。 如动水作波。 波非外合。 谓生灭之心。 心之生灭。 无相故。 心之生灭。 因无明成。 生灭之心。 从本觉起。 而无二体。 不相舍离。 故云和合。 如大海水。 因风波动。 水相风相不相舍离。 生与无生若是一者。 生灭识相灭尽之时。 心神之体亦应随灭。 堕於断边。 若是异者。 依无明风熏动之时。 静心之体不应随缘。 即堕常边。 离此二边。 非一非异。 又上所说觉与不觉。 二法互熏。 成其染净。 既无自体。 全是一觉。 何者。 由无明故成不觉。 以不觉义熏本觉故。 生诸染法。 又由本觉熏不觉故。 生诸净法。 依此二义。 遍生一切。 故言识有二义。 生一切法。 百氏冥归。 万古难移。 据前尘之无体。 唯自法之施为。 若乐工之弄木偶。 如戏场之出技儿。 起信疏云。 经颂云。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阿赖耶。 是梵语。 此云我爱执藏。 即是一切众生第八根本识心。 第八识心。 即如来藏。 以一切外道众生。 不能了达。 执为藏识。 佛言。 大慧。 七识不流转。 不受苦乐。 非涅盘因。 大慧。 如来藏受苦乐。 与因俱。 若生若灭。 解曰。 七识念念生灭无常。 当起即谢。 如何流转。 自体无成。 故不受苦乐。 既非染依。 亦非无漏涅盘依矣。 其如来藏真常普遍。 而在六道。 迷此能令随缘成事。 受苦乐果。 与七识俱。 名与因俱。 不守自性而成。 故七识依此而得生灭。 云若生若灭。 此明如来藏。 即是真如随缘。 故受苦乐等。 又云。 常与无明七识共俱。 无有断绝。 意云。 如来藏以随缘故。 名阿赖耶识。 故与无明共俱。 说大海如阿赖耶。 波如无明七识。 水即如来藏。 云无断绝者。 无始时来。 相续不断故。 如来藏者。 即所熏之净性。 随染缘成虚伪等者。 即能熏之染幻。 识藏即所成赖耶也。 为善不善因者。 谓此性随善缘起诸善法。 性即为善因。 随不善缘起诸不善法。 性即为不善因。 受苦乐与因俱者。 随善受乐。 性在其中。 随恶受苦。 性亦在其中。 若生若灭者。 循环诸趣。 万死万生。 如技儿等。 如人作戏。 变改服章。 体是一人。 初未曾易。 故楞伽经颂云。 心如工技儿。 意如和技者。 五识如音乐。 妄想观技众。 所以草堂和尚偈云。 乐儿本是一形躯。 乍作官人乍作奴。 名目服章虽改变。 始终奴主了无殊。 故知清净如来藏一点真心。 不增不减。 湛然常住。 以不守自性。 随染净之缘。 遂成凡圣十法界。 虽即随缘。 又不失自性。 在凡不减。 处圣不增。 如水随风作波之时。 不失湿性。 一切众生真心亦复如是。 随相转变。 性常不动。 故还源观云。 真如之性。 法尔随缘。 随缘之时。 法尔归性。 纵浅纵深。 靡出一心之际。 华严经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乃至於一念顷。 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然於诸佛出兴於世。 入般涅盘。 如是之相。 皆无所得。 如散动心了别所缘。 心起不知何所缘起。 心灭不知何所缘灭。 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盘相。 佛子。 如日中阳焰。 不从云生。 不从池生。 不处於陆。 不住於水。 非有非无。 非善非恶。 非清非浊。 不堪饮漱。 不可秽污。 非有体非无体。 非有味非无味。 以因缘故而现水相。 为识所了。 远望似水。 而兴水想。 近之则无。 水想自灭。 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得如来出兴於世及涅盘相。 诸佛有相及以无相。 皆是想心之所分别。 佛子。 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 菩萨摩诃萨於此三昧入已而起。 起已不失。 是知非唯佛教以心为宗。 三教所归。 皆云反己为上。 如孔子家语云。 卫灵公问於孔子曰。 有语寡人。 为国家者。 谨之於庙堂之上。 则政治矣。 何如。 子曰。 其可也。 爱人者则人爱之。 恶人者则人恶之。 所谓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 知反己之谓也。 是知若反己以徇物。 则无事而不归自心。 取舍忘怀。 美恶齐旨。 是知但了一心。 无相自显。 则六趣尘牢。 自然超越。 出必由户。 莫不因斯道矣。 如古德云。 六道群蒙自此门出。 历千劫而不返。 一何痛矣。 所以诸佛惊入火宅。 祖师特地西来。 乃至千圣悲嗟。 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 华严经明一念能为无尽之事。 故云一心超胜。 如经云。 一者。 佛一跏趺坐遍满十方无量世界。 二。 一切诸佛说一义句。 悉能开示一切佛法。 三。 放一光明。 悉能遍照一切世界。 四。 一身中悉能示现一切佛身。 五。 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界。 六。 於一智中。 悉能决了一切诸法。 无所挂碍。 七。 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 八。 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 九。 一念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 心无杂乱。 十。 於一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 是为十。 还源观引论云。 由依唯识故。 境本无体。 真空义成故。 以尘无有故。 本识即不生。 由此方知。 由心现境。 由境显心。 心不至境。 境不至心。 常作此观。 智慧甚深。 唯识序云。 离心之境克湮。 即识之尘斯在。 带数之名攸显。 唯识之称兆彰。 故得一心之旨。 永传而不穷。 八识之灯。 恒然而无尽矣。 任延任促。 但当唯识之时。 如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等。 时即是一心唯识之时。 故云。 一念无量劫。 无量劫一念。 法华玄赞疏云。 如经中说一时者。 即是唯识时。 说听二徒心识之上。 变作三时相状而起。 实是现在随心分限。 变作短长事绪终说。 总名一时。 如梦所见。 谓有多生。 觉位唯心。 都无实境。 听者心变三世亦尔。 唯意所缘。 是不相应行蕴。 法界法处所摄。 古德言一时者有四。 一则不定约剎那。 二则不定约相续。 三则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 四则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 名为一时。 但是听者根熟。 感佛为说。 说者慈悲。 应机为谈。 说听事讫。 总名为一时。 今不定约剎那等者。 听法之徒根器或钝。 说时虽短。 听解时长。 或说者时长。 听者亦久。 於一剎那。 犹未能解。 故非剎那。 亦不定说。 若约相续者。 犹能说者得陀罗尼。 说一字义。 一切皆了。 或能听者得净耳意。 闻一字时。 一切能解。 故非相续。 由於一会听者根机有利有钝。 如来神力。 或延短念为长劫。 或促多劫为短念。 亦不定故。 总约说听究竟名时。 亦不定说。 若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者。 一日一月照四天下。 长短暄寒。 近远昼夜。 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 又除已下。 上诸天等。 无此四时及八时等。 经拟上地诸方流通。 若说四时等。 流行不遍故。 亦不定说。 若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 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故。 释曰。 上所说不定约剎那时。 及相续时。 与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 及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 名为一时者。 以根有利钝。 长短不定。 上界下界。 时节无凭。 但说唯心之一时。 可为定量。 无诸过失。 事理相当。 既亡去取之情。 又绝断常之见。 不唯一时作唯识解。 实乃万义皆归一心。 则称可教宗。 深谐秘旨。 能开正见。 永灭群疑。 所以经云。 一切诸法。 以实际为定量。 又云。 但以大乘而为解说。 令得一切种智故知但说大无过。 夫言大乘者。 即是一心之乘。 乘是运载义。 若论运载。 岂越心耶。 又夫不识心人。 若听法看经。 但随名相。 不得经旨。 如僧崖云。 今闻经语。 句句与心相应。 又释法聪。 因听慧敏法师说法。 得自於心。 荡然无累。 乃至见一切境。 亦复如是。 若不观心。 尽随物转。 是故大乘入道安心论云。 若以有是。 为是有所不是。 若以无是为是。 则无所不是。 一智慧门。 入百千智慧门。 见柱作柱解得柱相。 不作柱解。 观心是柱法。 无柱相。 是故见柱即得柱法。 一切形色亦得如是。 故华严经颂云。 世间一切法。 但以心为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大矣圆诠。 奇哉正辙。 如来圆教。 正说一心。 经云。 三界上下法义唯心。 此就世间依报以明心。 又云。 如如与真际。 涅盘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 终穷至实。 毕到斯原。 随流感果。 还宗了义。 故经云。 道不离心。 心不离道。 如十玄门中。 由心回转善成门者。 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 若善若恶。 随心所转。 故云回转善成。 心外无别境。 故言唯心也。 若顺转即名涅盘。 经云心造诸如来。 若逆转即是生死。 经云三界虚妄皆一心作。 即生死涅盘。 皆不出心矣。 六神通而焉可变。 四辩才而莫能说。 法华经云。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以众生心。 是绝待妙。 无法可比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口议。 是以达磨西来。 默传心要。 为若此。 攀枝而直到根株。 寻水而已穷源穴。 心为万法根本。 故华严经云。 菩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若於心外觅法。 便向他求。 如但寻枝派。 转失根源。 是以永嘉集云。 即心为道者。 可谓寻流得源矣。 传印而尽继曹溪。 得记而俱成摩竭。 韶州曹侯溪。 是第六祖能大师住处。 示众云。 善恶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心体。 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故先德云。 不得一法。 号曰传心。 释迦成道於摩竭国中。 经云。 菩萨不行见法。 不行闻法等。 诸佛疾与授记。 故华严经颂云。 所取不可取。 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 一心不思议。 但直了自心之时。 心外了无所得。 即便是得记之时矣。 可谓履道之通衢。 悟宗之真诀。 此一心门。 能收一切。 故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所以肇论云。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众生得一以成道。 一者道也。 天有道以轻清。 地有道以宁静。 谷有道以盈满。 草木有道以生长。 鬼神有道以灵圣。 君王有道执王天下。 故知道不可斯须废之。 道即灵知心也。 发布时间:2025-02-07 14:30: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