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内容: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此经以法为名。 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 依止真善师友为宗。 消灾证果为用。 酪味为教相。 法为名者。 戒是能消之善法。 灾是所消之恶法也。 经虽止列五戒。 义实无量。 以沙弥比丘菩萨戒等。 皆以五戒为根本故。 十戒二百五十十重四十八轻等。 皆是根本之眷属故。 定共道共皆从木叉所引发故。 摄善摄生皆即律仪所含具故。 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 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 鬼即远去。 况十戒况具戒况菩萨戒况定共道共摄善摄生戒耶。 灾即二种。 一者外灾。 主人所事三鬼神及亭中啖人鬼是也。 二者内灾。 四百九十八人闻佛说经意中罔罔者是也。 若信归戒之德。 则一切皆消。 故名戒消灾也。 三印为体者。 无常无我二印印于生死。 寂灭一印印于涅槃。 以诸法无常。 故祸福靡定。 以诸法无我。 故善恶随意转变。 以达无常无我。 故心开意解悟寂灭理证阿罗汉也。 依止真善师友为宗者。 题名戒消灾应取持戒为宗。 但持戒必赖师友之力。 依止师友任运摄得持戒。 故从胜说。 如一县奉行戒善。 即是以佛为师。 佛乃三界众生最胜师友也。 大姓家子饮酒醉卧。 即是违师友教。 故有逐出之灾。 谨守四戒。 尚不忘师友德。 故致三神之畏。 主人赖此客为师友。 故得秉归戒而求见佛。 四百九十八人赖二人为师友。 故得再见佛闻法而证道果。 故曰凡人求道。 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尔乃解耳。 然明师良友心近则近。 心远则远。 是以主人初过亭中。 虽未见佛。 信佛归戒。 鬼即远去。 四百九十八人。 虽已见佛。 因不信解。 徒自罔罔。 故以依止真善师友为宗。 师友不真善。 不能引入无上戒善法门。 有真善师友而不尽心依止。 亦何能速证四沙门果也。 消灾证果为用者。 依木叉力。 能消外灾。 能伏内灾。 依定共道共力能消内灾。 内灾既消。 道果自克。 如磨镜者。 垢尽明现。 即此经之大力用也。 酪味为教相者。 且约当分属生灭四谛法门。 鬼神等灾是苦谛。 迷惑不信是集谛。 归戒十善是道谛。 得阿罗汉是灭谛。 若约开显。 则同属无上醍醐。 若约秘密及不定教。 则置毒酪中。 即能杀人。 略分别题名竟。 有读此经不知深义。 谤为浅近者。 今更作四番解释令于佛法不生邪慢。 第一就事解释。 第二约理解释。 第三约无量因缘释。 第四约圆顿观心释。 就事释题。 略如前说。 经文亦自可见。 约理解释者。 空观之心为佛。 身为舍卫。 痴惑为酒。 一县界无酿酒者。 即是心存正观。 身口皆善也。 欲远贾贩行到他国者。 出空入假也。 故同学亲友者。 生死眷属也。 出酒欲共饮者。 牵其烦恼夙习也。 始犹固辞者。 观行未失也。 后便醉卧者。 观行力微也。 惧怖自首者。 正信不断也。 为亲所逐者。 流浪生死也。 三鬼神者。 表三结也。 行盗好宝福饶主人者。 结使亦能暂取人天善道也。 见尊客而惊走者。 佛法正信敌体与结使相违也。 主人从客受归戒者。 明正信之力。 犹能出生一切善法也。 一心求见佛者。 欲修正观也。 经历一亭者。 观阴界入也。 女人表爱。 啖人鬼表见。 谓阴界入中具有爱见二惑所栖止也。 留宿者。 谛观阴界入法也。 鬼去四十里者。 正信能伏见惑不起即离等四计也。 心怖退悔者。 正观未成为爱所牵也。 鬼得还来者。 正信迷失见使复发也。 女子藏男子于瓮中者。 爱使亦具生缘慈也。 叩问佛戒者。 爱使亦能厌苦求乐。 作出世方便也。 鬼说归戒者。 利使亦能伏断爱染也。 又皆表烦恼即菩提。 所谓解集无集而有真谛也。 二人归佛鬼遂走去者。 由正信力发于正见。 邪见随灭也。 相随见佛者。 专修正观也。 四百九十八人者。 诸余心心所法也。 罔罔不解者。 未得心王力也。 佛笑放光者。 正观开发也。 心开意解得阿罗汉者。 证空理时心心所法皆空也。 约理解释竟。 约无量因缘释者。 戒有无量戒。 所谓自行五支。 利他十支等。 具如涅槃及大论广明。 以要言之。 即是真谛戒俗谛戒第一义谛戒也。 灾有无量灾。 所谓外则分段灾。 变易灾。 内则见思灾。 尘沙灾。 无明灾。 真谛戒起。 见思灾消。 分段灾随消。 俗谛戒起。 尘沙灾消。 第一义谛戒起。 无明灾消。 变易灾随消。 酒亦有无量酒。 所谓三毒酒。 散乱酒。 禅定酒。 无知酒。 无明酒。 醉三毒酒。 卧三恶道逐出人天国。 醉散乱酒。 卧杂居地逐出禅定国。 醉禅定酒。 卧色无色界逐出无生国。 醉无知酒。 卧方便土逐出无碍国。 醉无明酒。 卧果报土逐出寂光国。 鬼亦有无量鬼。 所谓见思鬼能使真谛法财空尽。 三界死丧不绝。 尘沙鬼能使俗谛法财空尽。 利他死丧不绝。 无明鬼能使第一义谛法财空尽。 真常流注死丧不绝。 见思鬼能盗人天伪宝。 尘沙鬼能盗偏真小宝。 无明鬼能盗二谛种种功德之宝。 以未达性具。 总名行盗他方。 佛亦有无量义。 所谓劣应身佛。 带劣胜应身佛。 胜应身佛。 报身佛。 法身佛。 见亦有无量见。 所谓依事识见。 依业识见。 又随相见。 观空见。 随处随时见。 不以二相见。 了了分明见。 女亦有无量女。 所谓爱染为女。 慈悲心为女。 智度菩萨母母亦是女。 乃至阿罗汉亦有无量义。 且就所含三义释者。 杀见思贼。 杀尘沙贼。 杀无明贼。 见思断。 分段不生。 尘沙断利众生障不生。 无明断变易不生。 真谛三昧成。 应受人天供养。 俗谛三昧成。 应受二乘供养。 中谛三昧成。 应受九界供养。 有如此等种种义理。 故不应视作浅近也。 约圆顿观心释者。 第二约理。 已是观心。 但就界内偏真未显。 称性圆顿。 故更略示以知梗概。 若得此意则于一切佛所说教。 圣贤撰述。 若大若小。 若顿若渐。 若偏若圆。 若了不了。 乃至治世语言外道典籍。 皆顺实相裨益真修。 永离诤执之愆。 亦免说食之诮。 夫言戒者。 即是从自性清净心所起无作妙善也。 故起信论云。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 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梵网经云。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夫不生不灭等。 即是无染真法性也。 方便庄严。 即是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也。 行者若不达法性。 则所受戒不能坚固。 或遇恶缘每多退失。 如舍卫国人及客舍主人是也。 若高谈法性。 而不随顺修行。 终不获戒善之益。 如啖人鬼能说三归五戒。 而不免见逐。 今以全性所起妙修还合于性。 所得无作戒体。 等真法界。 无漏无为。 如一杀戒。 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而得无作。 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 无作戒善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如一念中无作戒善无量无边。 一切念中无作戒善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如一杀戒无作戒善念念皆悉无量无边。 一切诸戒无作戒善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是以未随顺受戒之时。 尽十方世界。 皆是杀盗淫妄饮酒昏迷之处。 即皆我爱见罗刹损害夺命之处也。 已随顺受戒之时。 尽十方世界。 皆我得戒行善远离灾害之地。 即皆我亲师取友见佛证果之地也。 未知法性未随顺行。 则戒体境界无非是灾。 能随顺行能观法性。 则一切灾患。 当体是戒。 即灾成戒名戒消灾。 如木生火火出木尽。 非别有火能烧木也。 试观扰乱主人者。 是三鬼神。 敬畏尊客者。 亦即此三鬼神。 安稳可宿者此亭。 居瓮大怖者亦即此亭。 索肉欲啖者此鬼。 说归说戒者亦即此鬼。 令男子迷惑不信佛者此女。 使男子心悟还识佛者亦即此女。 罔罔不可解者。 佛在给孤独园所说之法。 心开意解得果证者。 亦即是给孤独园佛所说法。 迷则十界俱迷。 何但九界。 悟则十界俱悟。 何但佛界。 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讵不信哉。 若以三法释此三字。 能消之戒。 若事若理。 无非三观。 所消之灾。 若外若内。 体即三德。 持一心三观无作妙戒。 则何灾不消。 达内外灾障全即性德。 则无灾可消。 三观名如如智。 三德名如如理。 理外无智。 智外无理。 互融互照。 则非消非不消。 双照消与不消。 非消论消。 即空义成。 消无可消。 即假义成。 非消非不消。 即中义成。 当知一一字中各具三法。 又当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不可思议。 性修交成。 是名戒消灾义。 今更就一念观者。 本觉名佛。 意识为大姓家子。 心游理外为远贩他国。 烦恼眷属为故同学。 无明为酒。 迷真法性为醉卧。 智度方便为父母。 违背寂光名出国。 依六根聚名住客舍。 三种惑为三鬼神。 第八识为客舍主人。 慈悲为女。 迷之则成贪爱。 邪见为啖人鬼。 悟之则成般若。 本有慧性名天帝释。 与慧相应诸心心所。 名五十善神。 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 既达佛道。 无复非道。 名鬼遂走去。 本觉欲显为笑而光出。 始觉合本名向佛作礼。 不生不生证大涅槃名阿罗汉。 了因种子名本师。 缘因种子名善友。 如此观解一念顿具一切诸法。 触处洞然无劳远觅。 然不得因见此说。 便谓佛法止是寓言。 都无实事也。 托事表法。 离事则法无从表。 言近指远。 泥近则远无由到。 读经者幸深思之。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佛说戒消灾经音义月支西域国名。 或云月氏。 在雪山西北。 支谦汉末游洛。 该览经籍及诸伎艺。 善诸国语。 武烈皇帝拜为博士。 舍卫或云舍婆提。 或云室罗筏悉底。 此翻闻物。 宝物多生此城。 亦翻丰德。 一具财宝。 二妙五欲。 三饶多闻。 四丰解脱。 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号。 憍萨罗或云拘萨罗。 未见有翻。 (艹/丞)仍(艹/丞)与蒸义同。 仍重也。 频也。 谓以酒互相薰蒸。 给孤独园须达多长者所施园也。 须达多。 此翻善施。 胜军王之大臣。 仁而聪敏。 积而能散。 赈乏济贫。 哀孤恤老。 时美其德号给孤独。 沙门或云桑门。 或云沙迦懑曩。 皆讹。 正言室摩那拏。 或舍罗磨拏。 此翻功劳。 言修道有多劳也。 什师云。 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 皆名沙门。 肇云。 出家之都名也。 义翻勤行。 勤行取涅槃故。 后汉书云。 沙门此言息心。 削发出家。 绝情洗欲。 而归于无为也。 或云具名沙门那。 此翻乏道。 以为良福田。 故能断众生馑乏。 以修八正道故。 能断一切邪道。 故迦叶品云。 沙门那者。 即八正道。 沙门果者。 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 世言沙门名乏那者。 名道如是。 道者断一切乏。 断一切邪道。 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 从是道中。 获得果故。 名沙门果。 或翻勤息。 谓勤行众善。 止息诸恶。 息界内恶者。 藏通沙门。 次第息界内外恶者。 别教沙门。 一心徧息内外诸恶者。 圆教沙门。 又瑜伽论云。 有四沙门。 一胜道。 即佛等。 二说道。 谓说正法者。 三活道。 谓修诸善法者。 四污道。 谓诸邪行者。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音义三结身见戒取疑也。 颂曰。 身摄边见戒摄取邪见元从疑惑生。 四钝皆由利使生。 是故三结摄见尽。 自行五支一根本业清净戒。 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 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 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 五回向具足无上道戒。 利他十支清净戒。 善戒。 不缺戒。 不析戒。 大乘戒。 不退戒。 随顺戒。 毕竟戒。 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出大涅槃经圣行品仅列九种)一不缺戒。 二不破戒。 三不穿戒。 四不襍戒。 五随道戒。 六无著戒。 七智所赞戒。 八自在戒。 九具足戒。 十随定戒。 (出禅波罗蜜)三毒即贪嗔痴也。 三昧此云调直定。 又云正定。 又云正受。 正心行处。 九界一地狱法界。 二畜生。 三饿鬼。 四修罗。 五人。 六天。 七声闻。 八支佛。 九菩萨。 并佛法界则为十也。 三观空观泯一切相。 假观立一切法。 中观非破非立而破而立。 三德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脱德。 三种惑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 诸心心所心王有八。 即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未那识。 藏识也。 心所有五十一。 谓徧行五。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别境五。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善十一。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根本烦恼六。 一贪。 二嗔。 三慢。 四无明。 五疑。 六不正见。 随烦恼二十。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憍。 八害。 九嫉。 十悭。 (此十名小随)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此二名中随)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此八名六随)不定四。 一睡眠。 二恶作。 三寻。 四伺。 发布时间:2025-02-04 12:40: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