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初学者常见的四种“发心”,你是哪几种? 内容: 万顷碧波,源于水滴参天大树,始于种子对于佛果,它的起点便是“发心”然而不正确的“发心”就好像煮沙做饭煮得再久也不能饱腹 让我们一起学习祖师鉴别发心的四个标准检视、调整我们的发心什么是发心? 发心,可以理解为“立志、目标、发愿”,是推动我们身语意种种行为的动力,通常佛教的发心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然而有些佛弟子因为受习气影响,学佛的发心往往偏向自利,这种不正的发心如果不及时审察、调整,便会引领我们的身语意走向歧路,无法感得圆满的果报。 因此法师勉励我们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即平等慈悲之心。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就好像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安乐离苦,亦或是大多数养宠物的人都希望宠物能平安快乐,具备这样想法的人便具有慈悲心。 但这样的慈悲心并不平等,因为它通常仅针对与自己相关的人/动物,对其余众生便可能漠不关心。 而省庵法师便鼓励我们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发起把众生都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的平等的慈悲心。 初学者用好这4招发心虽重要,但每个人的心愿目标千差万别,如果没有善知识加以分别引导,就好像领路的向导自己也是路盲,前方是乐土还是险地全凭运气,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法师把“发心”大致分为四对八类,为佛弟子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其中的前四类便是针对刚开始修行的佛弟子。 下面让我们依次对照。 ■邪心邪心是指发心学佛只为求人天福报,如出家只为了他人的财利滋养;诵经只为营造一个“佛系”人设;或是供佛只求财、色、名、食等现世欲乐;亦或是希望借此换取将来能够转生人间/天上,享受福乐果报。 这四类发心都属于“邪心”。 ■正心与邪心相反,学佛不求利养名闻、澹泊明志、安贫守道,又不贪欲乐果报、乐出尘劳便是发正心。 因为有生命便有一个承载生命的躯壳(如人、猫、狗、兽等等),而有了躯壳,便会有老病死等苦恼的聚集。 因此此生能够有幸为人,得以听闻佛法,最紧要便是解脱离苦,而非享受欲乐,在轮回受苦。 ■真心真心是指对于已发的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怀,无时或忘,不忍半途而废;对于已发的度生之愿,心心相续,要不抛弃、不放弃。 前者就像《法华经》中的“化城喻”,这则譬喻说的是佛陀就像领众前往宝地的导师,但因为宝地路远难行,许多人行至半路便想放弃。 佛陀怜悯这些无志进求的行人,便设下一座化城,告诉他们前进少许,就有城池可以中转休憩。 有些行者抵达化城后便失去了精进上求的斗志。 而真心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后者就像《宝积经》中记载的常精进菩萨,可以对一位经过无量劫仍不受化的众生不生起一念厌烦、弃舍之心,常随教化不倦。 ■伪心伪心与真心相对,指“假发心、假立愿”,一般有四种情形。 其一是对自己有意的恶行及无意的过失不感到惭愧,不加以忏悔。 人非圣贤,谁都会犯错,但如果犯错而不加以忏悔改正,反而掩饰隐瞒,外表看似清净,内则充满贪嗔痴等烦恼;其二是发心猛厉,却三分钟热度。 初学佛时精勤修习,但一段时间后,便给自己找种种理由懈怠废弛,最后虚度时光;其三是夹杂着贪名好利之心去做好事;其四是虽然也修五戒十善、念佛持咒等善法,但仍不时因贪嗔痴而造作恶业,染污所修的清净之行。 劝发菩提心对照着上述四种标准,不妨看看自己的发心是哪两类? 最后,恭录一段大德开示,以作改过共勉:“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 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 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 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 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 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 ..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 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 发布时间:2022-06-04 21:55:27 更新时间:2022-06-04 21:55:4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