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七下 内容: 摩诃止观卷第七下又复当观无量劫来。 多约名色及以想行而计我人。 若其执作忽闻赞骂。 云赞骂我。 立行住坐卧一切事物皆计于我。 如胶涂手随执随着。 经云。 凡夫若离我心无有是处。 若遭贫穷失于本心。 亦计我不息。 若得富贵恣势纵毒酷害天下。 赫怒隆盛怨枉无辜。 诸业兴起皆我所为。 谁代当者。 逆风执火岂不烧手。 如彼夜房谓言有鬼。 天明照了乃本旧人。 又无智慧故计言有我。 以慧观之实无有我。 我在何处。 头足支节一一谛观。 了不见我。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 业力机关假为空聚。 从众缘生无有宰主。 如宿空亭二鬼争尸。 如此观时我倒休息。 若修四观破四颠倒。 道心郁起生大怖畏。 如为怨逐如叛怨国。 如行险道念念周慞只求出路。 獐闻猎围霍惊绝走。 虽遇水草何暇饮啖。 志在免脱。 声闻如是。 若鹿透围小得免难。 并驰并顾。 悲鸣呦咽痛恋本群。 虽复踟蹰更知何益。 茹气吞声衔悲前进。 缘觉如是。 自出生死愍念众生。 虽悲悼哀伤不能救拔。 若大象王虽闻围合不忍独去。 自知力大堪遮刀箭守护其子。 令群安隐得免伤害。 菩萨如是。 无常无我诸观明时。 怖畏切心如蹈水火。 又起慈悲如母念子。 众生盲冥不觉苦烧。 我今云何弃之独去。 安耐生死。 以智方便教化淳熟作得度因缘。 于自功德法身慧命展转增长。 有缘机熟即坐道场成佛。 与众生共出三界。 如彼大象自他俱安。 若小象子虽捍刀箭。 必为所中自他无益。 初心菩萨欲入生死。 生死触之失退善根法身破坏。 虽然发大悲心功德可叹。 故菩萨虽怖生死。 而恒求善本荷负众生。 不同二乘。 虽住生死非贪五欲。 但为兼济不同凡夫。 经云。 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 虽知无我而诲人不倦。 虽知涅槃而不永灭。 虽知不净不说厌离。 即此义也。 多修六度功德善本。 似羊身肥。 勤观无常诸恶业坏。 恒被狼怖如羊无脂。 是名修事般若相。 自行教他赞法赞者称十方佛为证为救。 诸佛威加离障解脱。 即与四种十慧相应。 是为事油助增道明(云云)。 若全无理观又无事忏。 辄望佛印希利规名。 若佛印者无有是处。 若理观无间借事破蔽。 真实心忏。 印有是处。 所以须事助道者。 如二万亿佛所系珠。 中忘大乘即不以大化。 更六百劫以小起之。 令怖畏生死渐向父舍。 故知应借小助大。 又佛初欲大化诸佛不印。 若思方便即称善哉。 如富家子病应用黄龙汤。 父母岂惜好药。 宜强之耳。 服已病差。 佛有本愿令众如我。 岂惜大乘。 事不获已逗机对治。 助道开门。 义亦如是。 问曰。 不修助道三昧不成。 六度应胜道品耶。 答。 此有三句。 六度破道品道品破六度。 六度修道品道品修六度。 六度即道品道品即六度。 如上道品不能契真。 若修六度即能破蔽。 岂非六度破道品。 有时六度不能到彼岸。 若修道品即得悟入。 是为道品破六度。 若修六度。 先破六蔽。 进修道品任运可成。 是为六度修道品。 如上所说。 即是道品修六度。 六度道品相即者。 檀即摩诃衍。 四念处亦即摩诃衍。 檀与道品无二无别。 不可得故。 通论诸法于行无益互有相破。 于行有益互有相修。 约理互有相即。 若四谛因缘有无非有无。 广历一切法皆有三番。 若得此意自在说(云云)。 云何六度摄调伏诸根义。 若六根不受六尘。 即合诸道品中舍除觉分。 即是檀度调伏诸根也。 六根不为六尘所伤即合道品正业正语正命。 即是戒度调伏诸根也。 违情六尘安忍不动。 即合道品四种之念。 是名忍度调伏诸根也。 守护根尘常不懈怠。 即合道品八种精进。 是名进度调伏诸根。 定心不乱不为六尘所惑。 即合道品八种之定。 是名禅度调伏诸根。 知六尘无常苦空寂灭。 即合道品十种之慧。 是名智度调伏诸根也。 此乃三藏调伏诸根满足六度。 复次知眼空不受眼。 色空不受色。 根尘空故。 名常舍行。 乃至意空不受意。 法空不受法名常舍行。 即合道品除舍觉分。 是名檀度调伏诸根。 色空不能伤眼空。 眼空不能伤色空。 乃至法空不得意便。 意空不得法便。 即合道品正语正业正命。 是名尸度调伏诸根。 又眼色空故。 则无违无顺无忍不忍。 乃至意法空故。 无违无顺无忍不忍。 即合道品四种之念。 是名忍度调伏诸根。 眼色常空无不空时。 如是习应与般若相应。 乃至意法常空无不空时。 是名与般若相应。 即合道品八种精进。 是名进度调伏诸根。 眼色空故不乱不味。 乃至意法空故不乱不味。 即合道品诸定。 是名禅度调伏诸根。 眼色空故不愚不智。 乃至意法空故不愚不智。 即合道品十种之智。 是名智度调伏诸根。 此是通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也。 若眼色具十法界。 十法界各有果报胜劣不同。 各各修因深浅有异。 因果无量不可穷尽。 除却无知分别法相无所受着。 乃至意法具十法界分别无著。 即合道品除舍觉分。 是名檀度调伏诸根。 分别眼色乃至意法无量相貌。 未曾差机伤他善根。 自亦不为无量根尘所伤。 即合道品正业语命。 是名戒度调伏诸根。 又于十界根尘若违若顺。 其心不动安住假中能忍成道事。 即合道品诸念。 是名忍度调伏诸根。 又分别一切根尘。 若起难心苦心。 亦不中退。 于生死有勇。 即合道品精进。 是名进度调伏诸根。 又分别一切根尘。 心不坏乱不动不僻。 即合道品诸定。 是名禅度调伏诸根。 又分别一切根尘。 道种智力授药当宜。 方便善巧亦无染着。 即合道品诸慧。 是名智度调伏诸根。 此则别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 复次若如殃掘摩罗经云。 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者。 彼是九法界眼根也。 于如来常者。 九界自谓各各非真。 如来观之。 即佛法界无二无别。 无减修者。 观诸眼即佛眼。 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有缺减也。 了了分明见者。 照实为了了照权为分明。 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圆照。 名为了了见佛性也。 见论圆证修论圆因。 又具足修者。 观于眼根舍二边漏名为檀。 眼根不为二边所伤名为尸。 眼根寂灭不为二边所动名为羼提。 眼根及识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为精进。 观眼实性名为上定。 以一切种智照眼中道名为智慧。 是为眼根具足无减修。 无减故了了分明见眼法界。 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知。 于一一根即空即假即中。 三观一心名无减修。 证慧眼法眼佛眼一心中得。 名了了见。 皆如上说。 根既如此尘亦复然。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是为圆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 此则究竟调伏究竟满足。 如是助道助究竟道。 当知六度遍能调伏一切诸根也。 大品云。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 具足檀波罗蜜。 亡三事无所著正当檀体。 应是具足者。 行于财法二施檀名具足。 事理二圆。 自他俱益故名具足。 事则破其悭法而能舍财。 理则破其悭心而能舍法。 二破二舍体用具足名波罗蜜也。 云何六度摄佛威仪。 佛以十力无畏不共法等为威仪。 一心中修四道品名修佛威仪。 证佛眼佛智名得佛威仪。 今逐语便约道品明摄十力者。 若四种道品即是四种四谛智决定因果。 知生灭之集决受三界之苦斯有是处。 生灭之集若至无余涅槃斯无是处。 若生灭之道能尽苦入涅槃斯有是处。 生灭之道若至三界斯无是处。 乃至无作之集通至变易斯有是处。 若通至无上涅槃无有是处。 若无作道灭通至一切种智斯有是处。 若通至二乘无有是处。 是四因果一心中知决判明断。 名是处非处力。 故如来于佛法中作师子吼。 独我法中有四沙门果。 即此义也。 业报智力者。 知四种集是知业。 知苦是知报。 道灭亦尔。 分别四种业报浅深不谬。 是二力也。 知禅定力者。 四种道谛中八定。 分别深浅照了不差。 是三力也。 知根欲性力者。 知过去苦集不同名根力。 知现在苦集乐欲不同名欲力。 知未来苦集得失不同名性力。 是四五六力也。 知至处道力者。 知四道谛所至之处。 是七力也。 知宿命天眼力者。 照过去一世多世种性好恶寿命长短。 名宿命力。 照未来生处好丑。 名天眼力。 是名八九力也。 漏尽力者。 四种灭谛所证无漏心慧等解脱也。 是一法门而有四种者。 如王密语智臣解意。 佛说十力赴四种机。 不令小者谤大伤其功德。 不令大者得小抑其善根。 彼彼独闻各各获利。 无谋权巧故号能仁。 菩萨智臣深解密语。 知意在三藏即问生灭。 郑重咨询令有缘疾悟。 乃至知意在圆。 或颂无作或问无作。 令他得解。 一音殊唱万听咸悦。 口密无边义不可尽。 上作四释何足致疑耶。 问十力是佛威仪。 初心云何能学云何能得。 答。 大论云。 菩萨行般若十力无畏不应住。 若佛于佛法无有过失是则应住。 若菩萨无佛法何所论住。 释云。 菩萨修佛功德多生重着。 破此重心故言不应住。 又菩萨分得十力无畏。 既未究竟故不应住。 若尔。 前虽修而未得。 后语入位何关初心。 若依华严十住品云。 菩萨因初发心得十力分正念天子问法慧云。 初心大士修十力方便。 云何知家非家出家学道。 云何方便修习梵行具十住道速成菩提。 答云。 菩萨先当分别十种之法。 谓三业及佛法僧戒。 若身是梵行。 梵行浑浊八万户虫。 若身业是梵行。 四仪顾眄举足下足。 若口是梵行。 音声触心唇齿舌动。 若口业是梵行。 则是语言。 乃至戒是梵行。 戒场。 十众问清净。 戒师白四羯磨剃发乞食等。 皆非梵行。 梵行为在何处。 谁有梵行。 三世平等犹如虚空。 是名方便。 又更修习增上十法。 所谓十力甚深无量。 如是观者。 疾得一切诸佛功德。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 不由他悟。 如此明文岂非初心修证十力。 又地持云。 菩萨知如来藏。 闻思前行修自性禅。 得入一切禅。 一切禅有三种。 一现法乐。 现法乐故称欢喜地。 二出生十力种性三摩跋提及二乘除入。 三利益众生禅也。 十住名闻慧。 十行名思慧。 此闻思前以修自性。 入一切禅得具三法。 岂非初心有修有证。 三据明矣。 道品六度及佛十力宛转相摄。 皆如上说。 若修道品六度。 即是修佛十力。 若调伏诸根满足六度。 即是满足十力住佛威仪无异也。 十住毗婆沙云。 力名扶助气力不可穷尽。 地持云。 得胜堪能名为力。 于十处悉如实离虚妄胜于魔。 自行故名得胜。 能以方便利益众生故言堪能。 然佛力无量。 何止言十。 实是一智缘十事故言十。 此十化众生足。 举十余亦可知。 殃掘云。 十力是声闻宗非摩诃衍。 大乘有无量力。 此二释弥显四种十力意。 云何道品摄四无所畏。 一切智无畏者。 即是备知四种苦谛。 为他分别明示过患。 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无能难言是法非法。 障道无畏者。 四种集谛障四道灭。 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无能难言此非障道。 尽苦道无畏者。 四种道谛能行是道。 得尽苦出世间。 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无漏无畏者。 即四种灭谛各有所证各有所灭。 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道品无畏宛转相摄。 若修道品六度。 即是修无畏住佛威仪也。 大论云。 内心具足名为力。 外用无怯名无畏。 十住毗婆沙云。 一法名无畏云何言四。 于四事中无疑故名四。 佛应于一切法无畏。 云何但四。 举大要开事端。 余亦无畏也。 摄十八不共法者。 初身口无失。 此二。 是四种道品正业语命也。 得供不高逢毁不下名无不定心。 四威仪恒在定。 名无不知已舍。 此二法。 是四种道品中八种定也。 修身戒心慧不可尽。 名欲无减。 慈悲度人安住寂灭不增不减。 名精进无减。 无量劫为切一众生受苦。 不疲不厌。 名念无减。 此三法。 是四种道品中八种精进也。 常照三世众生心。 不须更观而为说法不失先念。 名慧无减。 忆三世事不忘。 名解脱无减。 自然觉悟不同二乘。 名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智慧为本。 得无碍智说不可尽。 名身业共智慧行。 口意共智慧亦如是。 凡十一法是四种道品中十种之慧。 结成摄法意如上说。 摄四无碍智者。 法无碍是四种四谛名字之法。 名字从心分别。 若无心者谁为作名。 既达一心无量心。 亦知一名无量名。 名不可尽。 是名法无碍。 义无碍者。 诸法诸名皆归一义。 所谓如实义名义无碍。 辞无碍者。 十法界众生言辞不同皆悉解了。 十界音辞入一音辞。 知一界即解十界无有挂碍。 名辞无碍。 又法是四谛法门。 义是四种道谛。 辞是四种苦谛(云云)。 乐说无碍者。 以四种四谛巧赴机缘。 旋转交络说不可尽。 令他乐闻。 于一字中说一切字。 一切义赴一切音。 当其根性各沾利益。 结摄意如上说。 摄六通者。 眼耳如意三通。 如调伏诸根中说。 他心宿命漏尽如十力中说。 摄三明者如六通中说。 摄四摄者。 若布施摄即四种道品中除舍觉分也。 爱语即四种道品中正业语命也。 利行同事即四种道品八定。 定有神力故能利行同事(云云)。 摄陀罗尼者。 持诸善法如完器盛水。 遮诸恶法如棘援防果。 即是四种道品中四正勤。 勤遮二恶勤生二善。 故十住毗婆沙偈云。 断已生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水增长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为生如钻木出火摄三十二相者。 婆沙云。 阿毗昙相品中一一相三种分别。 谓相体相业相果也。 大论云。 百劫种三十二相。 即其义也。 还用三藏道品六度望之。 终不出施戒慧等。 文烦不委摄意可知。 若通教相体业果者。 不同上也。 若以相求佛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是人行邪道。 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 一一悉用空心荡净。 与空相应乃名为相也。 毗婆沙亦云。 菩萨一心修习三十二相业。 皆以慧为本。 即空慧也。 若尔。 三十二相皆为道品十慧及智度所摄。 即通教意也。 复次前两道品教门明因得修相业论果得有相体。 但此相小胜轮王魔能化作。 故非奇特。 入无余涅槃相则永灭。 譬如得铜不能照面二乘共三藏佛俱得真。 无法界像。 当知前两道品非修相法。 若后两道品是修相法。 法华云。 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若证中道。 中道即具此相。 如法华中二乘开示悟入妙会中道。 即与八相佛记。 譬如得镜万像必形。 大乘得中靡所不现。 法身相者。 名为真相。 净名云。 已舍世间所有相好。 轮王魔罗世相严身皆是虚妄。 故言已舍。 中道明镜本无诸相。 无相而相者妍丑由彼。 多少住缘。 普现色身即真相也。 无量寿观云。 何弥陀佛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八万四千好。 萨遮华严皆云。 相为大相海好为小相海。 既言相海岂局三十二耶。 为缘不同多少在彼。 此真实之相为别圆两道品所摄。 义自可知。 不能委记。 当知六度助道摄诸善法无量无边。 举上十二条以示义端。 知余亦摄。 助道尚尔何况正道(云云)○第八明次位者。 夫真似二位有解脱知见朱紫分明。 终不谬。 谓未得谓得。 计四善根以为初果。 初果为无学。 自知所断证未断证。 虽四门名位有殊。 断及谛理孱然不异。 二乘多论一生断结时节既促。 教门所明大同小异。 不过迭动。 菩萨教门非但时长行远智断亦别。 径路乃殊归途一也。 六度初僧祇未知作佛。 二僧祇知而不说。 三僧祇自知亦说。 百劫种大人相具五功德。 名不退地。 皆似位也。 坐道场成佛方名真位。 此教初浅尚有次位。 岂有凡夫造心即言上位。 此非增上慢推与谁乎。 通教二乘真似之位。 智异三藏。 断位不殊。 若菩萨位条然不同。 简名义通别如法华玄(云云)。 别教惑断智位。 二乘聋哑非其境界。 故名为别。 一往望摄论华严所明地位。 即是其义。 但别义多途赴机异说。 横则四门不同。 竖则阶降深浅。 不可定执一经而相是非。 又菩萨或造通论释经。 或造别论释经。 如龙树作千部论。 天亲及诸菩萨论复何量。 度此者少。 那得苦专一意非拨余门。 若苟且抑扬失佛方便自招毁损。 欲望通途翻成哽塞。 今明别位四门异说种种不同。 虽阡陌经纬其致一也。 此方虽未有多论而前四门推之。 若通教说种种位知其同是真谛。 别教说种种位。 知其同是中道。 经言。 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得此意者狐疑易息斗诤不生。 上破思假中已略说诸位。 若欲知者往彼寻看(云云)。 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一明道理。 寂绝亡离不可思议。 即是四谛三二一无随情智等。 或开或合。 若识此意权实道理冷然自照。 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 包括密露泾渭大小。 即是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若得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 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 古来执诤连代不消。 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 怀抱琐析拔掷自在。 不惑此疑彼也。 四若知谬执而生塞着。 巧破尽净。 单复具足无言穷逐。 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 修有方便证有阶差。 权实大小贤圣不滥。 增上慢罪从何而生。 六于一法门纵横无碍。 纶绪次第亹亹成章。 七开章科段。 钩锁相承生起可爱。 八帖释经文婉转绣媚。 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 义顺而文当九翻译梵汉。 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一一句偈。 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观与经合。 观则有印。 印心作观非数他宝。 唯翻译名数未暇广寻。 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 亦不与事相禅师共。 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 或浅或伪余九全无。 此非虚言。 后贤有眼者当证知也。 次位者十意之一也。 若圆教次位者。 于菩萨境中应广分别。 但彼证今修故须略辨。 若四种三昧修习方便。 通如上说。 唯法华别约六时五悔重作方便。 今就五悔明其位相。 先知逆顺十心而系缘实相。 是第一忏。 常忏悔无不忏时。 但心理微密观用轻疏。 黑恶覆障卒难开晓。 重运身口助发意业。 使疾相应更加五悔耳。 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 佛智遍照佛慈普摄。 我以身口投佛足下。 愿世间眼证我忏悔。 我无始无量遮佛道罪。 无明所逼不识正真。 从三界系动身口意起十恶罪。 三宝六亲四生五道。 作不饶益事。 破发三乘心人造五七逆。 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应现生后受诸苦恼。 如三世菩萨求佛道时忏悔。 我亦如是。 伤已昏沉无智慧眼。 发是语时声泪俱下。 至诚真实。 五体投地如树崩倒。 摧折我人众恶倾殄。 是名忏悔。 劝请者。 名为祈求。 声闻自度直忏己罪。 菩萨愍众故行道故须劝请。 我今知罪尚不得脱。 众生不知历劫流转。 我无力救请十方佛。 佛愍众生不简巨细。 必冀从愿。 大论明请不请(云云)。 请转*轮。 谓劝示。 证。 令于四谛生眼智明觉。 是名三转。 有人言。 请说三乘名三转。 佛若说法众生得涅槃证。 设未得者且令受世间乐。 佛若普许则一切得安。 我预一切罪苦亦除。 如遍请雨我有少田自沾甘润。 请住世者。 夫命随业得住。 变化随心得住心止化灭。 我今请佛饶益众生如大炬火。 莫止变化之心。 久住安隐度脱一切。 是名劝请。 随喜者。 名为庆彼。 佛既三转*轮。 众生得三世利益。 我助彼喜。 又我应劝化令其生善。 其善自生是故我喜。 喜三世众生福德善。 三世三乘无漏善。 三世诸佛从初心至入灭一切诸善。 我皆随喜亦教他喜。 如买卖香傍观三人同熏。 能化受化及随喜者三善均等。 观众生惑甚可悲伤。 观众生善应大恭敬。 心常不轻。 深知众生具正缘了。 即虽未发会必应生。 毒鼓远近为要当死。 故敬之如佛。 何者。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也。 此深是随喜意也。 法华随喜法。 大品随喜人。 人法互举耳。 回向者。 回众善向菩提。 一切贤圣功德广大。 我今随喜福亦广大。 众生无善我以善施。 施众生已正向菩提。 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 回向为大利。 正回向者断三界道灭诸戏论。 干烦恼泥灭棘刺林舍除重檐。 不取不念不见不得。 不分别能回向者所回向处。 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一切法实不生。 无已今当生无已今当灭。 诸法如是。 我顺诸法随喜回向。 如三世诸佛所知所见所许。 是名真实正回向。 亦名最上具足大回向。 则不谤佛无过咎。 无所系无毒无失。 何但回向如此。 前三后一亦然。 毗婆沙云。 罪应如是忏劝请随喜福回向于菩提。 发愿者誓也。 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 施众生善若不要心。 或恐退悔。 加之以誓。 又无誓愿。 如牛无御不知所趣。 愿来持行将至所在。 亦名陀罗尼持善遮恶。 如坯得火堪可盛物。 二乘生尽故不须愿。 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 四弘是总愿。 法藏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今于道场日夜六时行此忏悔。 破大恶业罪。 劝请破谤法罪。 随喜破嫉妒罪。 回向破为诸有罪。 顺空无相愿。 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譬算校计亦不能说。 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开观门。 一心三谛豁尔开明。 如临净镜遍了诸色。 于一念中圆解成就。 不加功力任运分明。 正信坚固无能移动。 此名深信随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 分别功德品云。 其有众生闻佛寿长远。 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 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即初品文也。 又以圆解观心修行五悔更加读诵。 善言妙义与心相会。 如膏助火。 是时心观益明名第二品也。 文云。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又以增品胜心修行五悔。 更加说法转其内解导利前人。 以旷济故化功归己。 心更一转倍胜于前。 名第三品也。 文云。 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自书教人书供养经卷。 不须复起塔寺供养众僧。 又以增进心修行五悔兼修六度。 福德力故倍助观心更一重深进。 名第四品也。 文云。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六度。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 譬如虚空至一切种智。 又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 自行化他事理具足。 心观无碍转胜于前不可比喻。 名第五品也。 文云。 能为他人种种解说。 清净持戒忍辱无嗔。 常贵坐禅。 精进勇猛。 利根智慧。 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三菩提。 若尔。 五品之位在十信前。 若依普贤观。 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 但佛意难知赴机异说。 借此开解何劳苦诤(云云)。 复次今此一章是观阴界入境。 须约阴入而判次位。 所谓黑阴入界即三恶道位白阴入界即三善道位。 善方便阴入界即小乘似位。 无漏阴界入即二乘真位。 变易阴界入即五种人位。 法性常色常受想行识阴界入。 即佛位(云云)。 又假名五品既转明净豁入闻慧。 通达无滞深信难动。 即信心也。 如此次第念进慧定陀罗尼戒护回向愿等十信具足。 名六根清净相似之位。 四住已尽。 仁王般若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 长别三界苦轮海。 即此意也。 次入初住。 破无明见佛性。 华严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真实之性不由他悟。 即此意也。 如是次第四十二位。 究竟妙觉无有叨滥。 是名知次位。 ○第九安忍者。 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 是心名萨埵。 始观阴界至识次位。 八法障转慧开或未入品。 或入初品神智爽利。 若锋刃飞霜触物斯断。 初心聪睿有逾于此。 本不听学能解经论。 览他义疏洞识宗途。 欲释一条辩不可尽。 若怀宝藏璧蕴解匿名。 密勤精进必得入品。 或进深品志念坚固。 无能移易弥为胜术。 但锥不处囊难覆易露。 或见讲者不称理。 或见行道者不当辙。 慈悲示语即被围绕。 凡令讲说或劝为众生。 内痒外动。 即说一两句法。 或示一两节禅。 初对一人驰传渐广则不得止。 初谓有益。 益他盖微废损自行。 非唯品秩不进障道还兴。 象子力微身没刀箭。 掬汤投冰翻添冰聚。 毗婆沙云破败菩萨也。 昔邺洛禅师名播河海。 往则四方云仰。 去则千百成群。 隐隐轰轰亦有何益利。 临终皆悔。 武津叹曰。 一生望入铜轮。 领众太早所求不克。 着愿文云。 择择择择。 高胜垂轨可以镜焉。 修行至此审自斟酌。 智力强盛须广利益。 如大象押群。 若其不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 行成力着为化不晚。 大论云。 菩萨以度人为事。 云何深山自善。 答曰。 如服药将身体康复业。 身虽远离心不远离。 若至六根清净。 名初依人。 有所说法亦可信受。 一音遍满闻者欢喜。 是化他位也。 若此时不出强软两贼无如之何。 自行转成于他有办。 大象捍挌刀箭无施。 日光照世长冰自冶。 此即安忍之力焉。 若被名誉罗罥。 利养毛绳眷属集树。 妨蠹内侵枝叶外尽者。 当早推之莫受莫着。 推若不去翻被黏系者。 当缩德露玭扬狂隐实。 密覆金贝莫令盗见。 若遁迹不脱当一举万里。 绝域他方无相谙练。 快得学道如求那跋摩(云云)。 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 忆此三术啮齿忍耐。 虽千万请确乎难拔。 让哉隐哉去哉若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者。 亦忆三术。 即空即假即中。 设使屠粉肌肉心不动散。 大地镇压不为重沦。 毗岚弗轻寒冰非冷猛炎宁热。 端心正观那得薄证片禅即以为喜。 才见少恶即以为忧。 坯器易堆庵华难实。 大品云。 无量人发菩提心多堕二乘地。 为办大事弥须安忍。 若得此意不须九境。 若未了者当更广明。 ○第十无法爱者。 行上九事过内外障。 应得入真。 而不入者。 以法爱住着而不得前。 毗昙云。 暖法犹退。 五根若立上忍发真。 则不论退。 顶法若生爱心应入不入退为四重五逆。 通别皆有顶堕之义。 既不入位又不堕二乘。 大论云。 三三昧是似道位。 未发真时喜有法爱。 名为顶堕。 今人行道万不至此。 至此善自防护。 此位无内外障唯有法爱。 法爱难断。 若有稽留此非小事。 譬如同帆一去一停。 停即住着。 又虽不着沙亦不着岸。 风息故住。 不着沙喻无内障。 岸喻外障。 而生法爱无住风息。 不进不退名为顶堕。 若破法爱。 入三解脱发真中道。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住无生忍。 亦名寂灭忍。 以首楞严游戏神通具大智慧。 如大海水。 所有功德唯佛能知。 今止观进趣方便齐此而已。 入住功德今无所论后当重辨。 ○是十种法名大乘观。 学是乘者名摩诃衍。 云何大乘。 如法华云。 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 周匝栏楯四面悬铃。 又于其上张设幰盖。 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 宝绳交络垂诸华缨。 重敷綩莚安置丹枕。 驾以白牛肥庄多力。 肤色充洁形体姝好。 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止观大乘亦如是。 观念念心无非法性实相。 是名等一大车。 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 是名各赐大车。 彻三谛之源名为高。 收十法界名为广。 无量道品名众宝庄校。 四勤遮恶持善。 又愿来持行。 钉镊牢固名周匝栏楯。 法义辞辩宣畅开觉名四面悬铃。 慈悲普覆无有遗限名张设幰盖。 道品所摄十力无畏。 十八不共之法不与他共。 名珍奇严饰。 四弘誓愿要心不退。 名宝绳交络。 四摄摄物物无不悦。 名垂诸华缨诸禅三昧起六神通。 名重敷綩莚。 四门归宗休息诸行。 名安置丹枕。 四念处慧破除八倒之黑。 名驾以白牛。 四正勤增长二善。 名肥壮多力。 遮断二恶二恶尽净。 故言肤色充洁。 四如意足四辩自在。 名形体姝好。 五根盘固不可移动。 名为筋。 五力增长遮诸恶法。 名为力。 七觉简择名为行步。 八道安隐名为平正。 对治助道广摄诸法。 名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破法爱无明入萨婆若海发真速疾。 名其疾如风。 运载诸子嬉戏快乐。 此大乘观法门具度与彼经合。 故名大乘观也。 复次一切法悉一乘故。 夫有心者无不具足。 如此妙法是名理乘。 如来不说则不能知。 以闻教欢喜顶受。 即名字乘。 因闻名故依教修行入五品位。 名观行乘。 得六根清净。 名相似乘。 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 是亦不住。 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得真实乘游于东方。 十行游南方。 十向游西方。 十地游北方。 轮环无际得空而止。 止于中央即妙觉。 直至道场。 是此意也。 今人只谓舍恶取空是大乘。 此空尚不免六十二见单复之恶。 何得动出为乘。 设借为乘只一秃乘无法门具度。 正法大城金刚宝藏。 具足无缺何所而无。 岂容秃空而已。 若但尔者乘邪见乘入险恶道。 是坏驴车耳(云云)○端坐观阴入如上说。 历缘对境观阴界者。 缘谓六作境谓六尘大论云。 于缘生作者于尘生受者。 如随自意中说。 若般舟常行。 法华方等半行。 或扫洒执作皆有行动。 随自意最多。 若不于行中习观。 云何速与道理相应。 略辨其相例前为十。 初所观境者。 若举足下足足是色法。 色由心运从此至彼。 此心依色即是色阴。 领受此行即受阴。 于行计我即想阴。 或善行恶行即行阴。 行中之心即识阴。 行尘对意则有界入。 乃至眼色意法亦如是。 是阴界入于举下间悉皆具足。 如此阴入即是无明与行缘合。 生行中阴界入。 阴界入不异无明。 无明即是法性。 法性即是法界。 一切法趣行中是趣不过。 一阴界入一切阴界入。 一多不一不多不相妨碍。 是名行中不思议境。 达此境时与慈悲俱起伤己昏沉。 无量劫来常为阴入迷惑欺诳。 今始觉知一切众生悉是一乘。 昏醉倒解甚可怜愍。 誓破无明作众依止。 安心定慧而寂照之。 心既得安遍破见思无知无明三谛之障。 横竖皆尽。 又善识通塞终不于中取药成病。 善知道品荣枯念处。 双树中间入般涅槃又善知行中对治六度助开涅槃门。 深识次位知我此行未同上圣。 惭愧进修无有休已。 能于行中外降名利内伏三障。 安忍不动。 法爱滞着莫令顶堕。 十法成就世入铜轮证无生忍。 得一大车高广严净众宝庄校。 其疾如风嬉戏快乐。 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是约行缘作观。 治无明糠显法性米。 举足下足道场中来具足佛法矣。 例前可知。 行缘既尔。 住坐卧语。 作例前可解。 三三昧无卧法随自意则有。 昔国王于卧中悟辟支佛。 当知卧中得有观行(云云)。 对境者。 约眼计我言我能受。 一尘有三。 合十八受者。 眼见色有五阴三界二入。 例如上说。 又弥勒相骨经云。 一念见色有三百亿五阴生灭。 一一五阴即是众生。 若尔者。 眼对色时何啻五阴三界二入。 若如此观眼色者。 名为减修非摩诃衍。 若观眼色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明识来入门者。 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 具一切法。 即空即假即中。 四句求不可得故言即空。 如弥勒相色一念三百亿五阴生灭。 乃至一地十地相色既尔。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外道打髑髅作声。 听知生处知无量事。 香味触等亦复如是。 故言即假。 假不定假。 空不定空。 则非空非假。 若眼一法非空非假。 则一切法非空非假。 犹如虚空有无永寂。 亦如日月无幽不照。 虽无空假双照空假。 照因缘粗色名肉眼。 照因缘细色名天眼。 照因缘色空名慧眼。 照因缘色假名法眼。 照因缘色中名佛眼。 五眼一心中具者。 非具凡夫脓血肉眼。 亦非诸天所得天眼。 亦非二乘沈空慧眼。 亦非菩萨分别之眼。 但以佛眼具有五力。 如众流入海失本名字。 故佛问善吉云。 如来有五眼不。 答云。 有。 皆称如来有。 何关凡夫二乘眼耶。 请观音云。 五眼具足成菩提。 以三观一心名无减修。 以一眼具五力名明见来入门。 亦是圆证也。 于眼内外自在。 眼入正受鼻三昧起。 鼻入眼起。 虽动而寂寂不妨动。 虽寂而动动不妨寂。 虽见不见不见而见。 乃称明见来入门也。 问。 佛具五眼应照五境。 经云。 我以五眼不见三聚众生。 狂愚无目而言见耶。 又云。 见色与盲等。 既等于盲。 那得见粗细色答。 五境皆冥实相。 实相则不可见。 不可见故喻之如盲。 虽不可见见无减少。 五眼洞彻诸境分明。 虽言五照照何必有。 虽言如盲盲何必无。 净名云。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即此意也。 是为不思议境。 我眼众生眼无二无别。 云何众生不觉不知。 即起慈悲誓当度脱。 欲满此愿安心定慧。 能以止观遍破诸法。 于眼色中明识通塞。 不如虫道。 于眼阴中修四念处非净非不净。 枯荣双遣而入涅槃。 学诸对治助开三脱明识六即不起叨滥我所观眼虽具五眼。 但是名字但是观行。 若渐见障外后见十方。 如普贤观。 顿见大千如常不轻。 渐顿两见六根互用。 我悉未阶不应起慢渐愧勤行。 若德建名立。 当忍内外障安若须弥。 法爱不生则无留滞。 其疾如风证真实眼。 乘一大车直至道场。 若眼中得入多于眼中广作佛事。 常放金光照耀一切。 净名云。 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眼色一受既尔。 余二受亦然。 余五根五尘十五受亦然。 广说如前。 将前意度入六根用之。 但令破烦恼去不拘常科。 若从耳中得大车。 多用音声为佛事。 鼻中用香舌中用味。 身中用天衣意中用寂灭。 一根佛事互通诸根。 方便利物时或不同。 而令众生得究竟乐(云云)○若能如上勤而行之。 于一生中必不空过。 虽闻不用如黑蚖怀珠。 何益于长蛇者乎。 今以三譬譬于得失。 匹夫只勇修治一刀一箭。 破一寇两寇获赐一金一银。 禄润一妻一子。 如此之人但利器械。 负戟前驱以命博货。 何用广知兵法耶。 若欲为国麴蘖舟楫盐梅霖雨者。 须善文武。 计在帷帐折冲万里。 所学处深所破亦大。 获赏既重禄润甚多。 虽知而不用。 用而屡北尚不能济身泽岂及人乎。 学禅观者亦如是。 唯知一法或止或观拟破少恶寂心行道。 得少禅定摄少眷属。 便以为足。 如匹夫斗耳。 欲作大禅师破大烦恼。 显无量善法。 益无量缘。 当学十法止观洞达意趣。 于六缘六受行用相应。 烦恼卒起即便有观。 观过惑表勇健难事解髻得珠。 若解而不用用而不当。 而反师惑心道安克乎。 又如野巫唯解一术。 方救一人获一脯柈。 何须学神农本草耶。 欲为大医遍览众治广疗诸疾转脉转精数用数验。 恩救博也。 学禅者亦如是。 但专一法治惑即去。 当时微益终非大途包括之意。 亦不能破烦恼入无生忍。 虽善医药不依方服。 病岂差乎。 读诵止观甚利。 心不行用无生终不现前。 又如学义止欲一问一答炫耀一时。 何须广寻经论。 欲作法主当善异部。 虽谙解处多而不曾出众。 怯弱不任酬往。 若无怯怖临机百转以无方之答。 答纵横之问。 是为大法师。 观行人亦如是。 观行若明能历缘对境触处得用。 若不如是。 魔军何由可破。 烦恼重病何由可除。 法性深义何由可显。 三事不办区区困役。 秖是生死凡夫。 非为学道方便也。 发布时间:2025-02-03 14:29:5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