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土佛教宗派简介 内容: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 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 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初祖龙树。 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 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未见本性”。 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 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 后应请在韶关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 嗣法弟子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 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 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 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 唐代善导往玄中寺听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正式创立净土宗。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 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 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日本亦有流传。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 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 法藏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有著述100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律宗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 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 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 当时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 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 该宗由鉴真传至日本。 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 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 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 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以超戒寺为中心,获得波罗王朝的支持而迅速发展。 在11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发布时间:2023-04-20 18:56: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