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一)——宣化上人 内容: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 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 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 何谓别名? 如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 经字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于诸经,别是别于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后,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称为经。 这五种人是:(一)佛。 (二)佛的弟子。 (三)天上的人。 (四)一切之天人。 (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 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 唯独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 为什么呢? 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 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么重要呢? 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因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 楞严经灭后,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 那时虽有纸,但纸上没有字。 最后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然后阿弥陀经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 以后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 故此部经是最后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 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 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生。 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 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是觉者。 2、始觉才开始觉悟。 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 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 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可以赢,但却输了。 为什么这样颠倒呢? 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 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么办呢? 就要觉。 佛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但他不迷。 自己觉悟了,这叫自觉。 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 二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 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 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 什么是十二因缘? 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十二因缘从什么地方来呢? 是从无明来的。 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一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 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 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 2、持戒度毁犯。 3、忍辱度嗔恚,若你脾气太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 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就把懒惰度过去。 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散乱也去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 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慧。 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 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 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 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行也圆满。 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彿。 目前西方人称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简称。 讲来讲去,有人说:我不懂。 我告诉你:你就是佛。 你说:我怎么不知道? 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 讲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 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 人要是觉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所以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痴人。 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么叫三身? 1、法身。 2、报身。 3、化身。 四智是1、大圆镜智。 2、妙观察智。 3、成所作智。 4、平等性智。 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 2、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 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 4、宿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的也知道。 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妙的境界。 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尽。 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 什么叫漏尽? 即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 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有,这就叫无漏。 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 2、肉眼。 3、慧眼。 4、法眼。 5、佛眼。 谈到五眼,有首偈颂这么说: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个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 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阳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黄金为地。 什么叫娑婆世界? 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 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 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 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 什么叫能仁? 就是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 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见同情。 什么叫爱见悲呢? 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悯他。 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叫爱见悲。 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 为什么? 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 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 例如对于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见悲,你还要吃它的肉,夺取它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 人类幸而还不至于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还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 因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 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有法缘悲。 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 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 二乘人观法缘空而生悲心,故他教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 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 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同体,因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 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里包容著。 我们是佛心里的众生,佛是众生心里的佛。 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 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 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 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 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 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别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 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 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是另一人。 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 讲些什么话呢? 说你所愿说之话。 所谓说者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 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 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 凡夫尚在梦中睡著而未觉悟。 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 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见。 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过这条路。 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 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 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 佛说什么呢? 现在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 何谓无量寿? 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说无量寿呢? 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其福德无量。 何谓无量光? 光是指智慧之光。 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 佛不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 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 无是由一而生,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有位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数目:如在数目后面画一个圈,数目即增大。 愈加圈数目愈大。 大到把天地都画满圈后,究竟是多少呢? 故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无量无边。 你可以尽量画圈圈,不计多少。 因是无量,没有数量,在数学上是无可穷尽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还有太空,但数目仍无尽。 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均无量,故叫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并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 因此,阿弥陀经依照佛经之分类,是列为果人,因他由人修成佛果,故为果人。 发布时间:2025-01-29 14:37:3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