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内容: 金刚波罗蜜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须菩提。 诸微尘。 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在前边这一段文说,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当到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向释迦牟尼佛说了,说:“世尊。 ”须菩提说呀,这一部《金刚经》,它的功德是这样的多,乃至于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演说,就是解说,或者自己受持读诵,这功德,比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那个功德还大。 既然有这么多的功德,那么这个经应该叫甚么名字呢? 所以他说,“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呢? 这一部经应该叫甚么名字呢? “我等云何奉持”:他说,我们这一些个阿罗汉、声闻缘觉和未来的一切众生,应该怎么样来顶戴奉持这一部经呢? 我们怎么样来修呢? “佛告须菩提”:这个空生,他这样请问这个经的名字,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佛告诉空生,说,这一部经,它的名字;你问它的名字吗? 它的名字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金刚”,甚么叫“金刚”呢? 这个金刚具足坚、明、利三个意思。 在前边讲题目的时候已经讲过,不过还有新来听经的人没有听过;听“金刚”这个名字就不明白,所以现在再把它讲一讲。 本来我想,再找一个人替我代讲,我又怕找不出来,所以还是自己讲一讲。 坚、明、利,这三个意思。 怎么叫坚呢? 坚就是坚固;坚固不为一切所坏。 甚么也不能破坏它,这叫坚固;而能坏一切,它能把一切都破坏了。 说,这个金刚有甚么用呢? 能破坏一切,把我一切都给我破坏了,那我一切都没有了? 你所以不成佛就因为你有一切;你要没有一切就可以成佛了。 你这一切就是你的执著,就是你的放不下。 你这一切是从甚么地方来的? 是从有相那儿来的。 有相,就是有形有相的;有形有相的都会变灭的。 那么无形无相,它是不会变灭的。 因为它无相,所以你不能把这无相给坏了。 无相也就是无念;这个无念就是万法的本体。 这一切法的本体就是无念。 你要能到无念这种程度上,那就返本还原了。 所以金刚,它这个坚固就是能破你这个有念,而不能破这个无念。 这个无念也就是这个坚固;坚固能破一切有相、有为、有漏的法,能破坏天魔外道这种的神通。 天魔外道,为甚么能破他们的神通呢? 就因为他们有相。 他没有到无念的这个境界上;要到这个无念的境界上,他也就不是天魔外道了。 就因为他都是有所念,有形有相,做有漏的法,种有漏的因。 那么这种有漏法和有漏的因,用这个金刚就可以给他破坏了,这是坚。 这明:明,就是光明。 这个光明有甚么用处呢? 光明能破一切的黑闇。 有光明就没有黑闇;你要有黑闇,就没有光明。 你要光明充满了,黑闇就消灭了。 所以金刚具足那个光明,光明之体,所以,把这一切黑闇都给摧毁了。 利:这个利,就是锋利。 锋利就是像那个刀似的。 这个刀要是利,就是斩甚么就断了,一斩就斩断了;要不锋利,斩一下也不断,斩一下也不断,这叫钝,而不叫利了。 这个利,就是这个刀非常锋利。 金刚的用就和这个刀锋利一样,能摧邪显正,把这一切天魔外道,这种的邪知邪见都给斩断了。 斩断邪知邪见,斩断我们人的一切烦恼无明,可以斩断。 所以,这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的相是光明的,金刚的用是锋利的。 所以以金刚来作比喻这个金刚法。 金刚作比喻是般若波罗蜜这个法,所以这一部经就叫法喻为名。 以这个法喻作这一部经的名字。 “般若”:般若有三种;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种。 文字般若就是所有的一切经典、所有一切的文字,这是文字的智能。 你由文字的智能要起观照的智慧。 观照,观就是观察;照就是照了,照明。 你先由文字般若而生起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而到达实相的般若这种程度上。 甚么叫实相般若? 这实相是无相,实相者无相也;可是无所不相也,无相无不相。 这个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种,分而言之,是三种般若;合而言之就是一种般若。 这个般若也就是一个代表的名词。 代表名词,它的本体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假,当体即中。 你不要执著它,这是空;你也不要执著这个空,这是假;在这个空、假里边,你都无所著住了,这就是个中道。 那么又者,这个般若,因为有多含的意思,所以没有翻译,还保留这个般若的名字。 “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到彼岸了。 甚么叫到彼岸呢? 这个到彼岸,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做完了,这就叫到彼岸。 修行,由凡夫到佛地,这是到彼岸了。 由凡夫乃至于成佛,这是到彼岸了。 你做一件事情,把它做了了,这也叫到彼岸了。 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的;要没有此岸也就没有彼岸。 此岸是甚么? 此岸是生死。 彼岸是甚么? 彼岸是涅盘。 因为我们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这个涅盘的彼岸,这叫波罗蜜。 我们从旧金山坐船到奥克兰、到屋仑去,这也叫到彼岸。 就是达到那个目地,这就叫到彼岸,这就是波罗蜜了。 “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一部经的名字。 以这个名字,“汝当奉持”:你须菩提,空生,你呀,应该顶戴奉持这一部《金刚经》。 顶戴就是恭敬的意思,好像戴到头顶上,这么恭敬。 所以,我们研究佛学的人对这个佛经,一定要爱护恭敬;你要不爱护恭敬佛经,这就谈不到顶戴奉持了。 那么你能爱护恭敬佛所说的经典,就好像恭敬佛一样。 为甚么? 前边不讲吗? 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这个经典所在甚么地方,甚么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也就是佛法的存在地方,也就是僧伽存在的地方。 那么所以,有这个经典就佛法僧三宝都具足了,所以你必须要恭敬。 “所以者何”呢? 甚么原因你要受持这一部经呢?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这是依照著中道实相的理体,这说有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要按照这个真谛理来讲,这就不是般若波罗蜜。 真的是离语言,离文字;既然离语言,离文字,那么怎么会又有般若波罗蜜呢? 甚么都空了。 这按真谛理,就是“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要按照俗谛来讲,这是个假名而已,这个假名叫般若波罗蜜。 这个“佛说般若波罗蜜”,这是按照中道实相,说有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按照这个真谛理,根本没有这个名字。 不立文字又怎么会有个般若呢? 离语言,离文字,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语那个道路断了,没有了;有甚么般若波罗蜜呢? 没有。 心行处灭,你那个心所想的地方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不立文字,“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不过提个假名而已,也叫般若波罗蜜,所以你不要执著。 你也不要执著空,也不要执著有;也不要有人执,也不要有法执,也不要有空执。 你要一定说有这个般若波罗蜜,那就是一个执著。 所以,“即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我说这个道理,在空生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 你觉得这个道理,认为有甚么意见呢? 你可以提出来讲一讲啊? 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你说,我说般若波罗蜜这个道理,你明白没明白;我不知道,我再问问你,“如来有所说法不”:佛有说法吗? “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对佛就说了,“世尊。 如来无所说”:你说! 这佛在这儿说法呢,他就问须菩提,他有没说法,硬逼著这个须菩提,叫他说他没有说法。 哎! 那么须菩提,一看,佛这么样问,明明佛在这儿说法呢,怎么还问有没有说法呢? 这应该怎么答呢? 须菩提大约一看,他解悟空理了。 解悟空理,他叫空生,他解空第一。 于是乎,他明白这个真正的般若是没有、无所说,所以他就说,无所说,“如来无所说”。 那么一般人哪,看这个经文,就会不明白。 明明佛说法,又问有没有说法。 须菩提就说,没有所说法。 甚么道理呢? 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这互相问答,这是讲真正的般若。 谈到真正的般若,既然不立文字,离开语言,那么又有甚么可说的呢? 一切法空相,是无言说的。 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临到圆寂的时候,入涅盘的时候,他说,没说一字,一个字也没讲。 说,要有人说,说佛说法,这就是谤佛。 这就是谤佛;那么说,佛既然没有说法,为甚么又有这么多经典是佛所说的? 这个道理,对著有为的人说有为法,对著无为人要说无为法。 《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就是法也应该舍了它,何况不是法呢? 佛所以说,他没有说法,就怕人执著这个法相,有了法执。 有法执和这个我执是一样的;那么法执、我执都没有了,连这空执也要没有了。 所以现在讲般若法门,是连这个空也都不要执著。 “须菩提。 于意云何”:他说,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尘。 是为多不”:在你意思里,所有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小的是邻虚尘;邻虚尘,就是和虚空是一样的,你看不见的。 我们眼睛能看见这个微尘,再剖成七分,这叫邻虚尘,就和虚空是一样的。 好像在这个虚空里边,那个尘根本很多很多的,不过我们眼力看不见而已。 但是这叫邻虚尘,与这个虚空做邻居了,这叫邻虚尘。 那么邻虚尘和能看见这个微尘,“是为多不。 ”那么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微尘你说多不多? “须菩提言。 甚多”:须菩提说,这个微尘甚多,“世尊。 ”他说很多。 那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诸微尘。 如来说非微尘。 ”说这个微尘,所有一切的微尘,“如来说非微尘”,也是按照实相来讲;说它是微尘,要按照真谛来讲,它就非微尘,没有了,按照俗谛讲,那么它不过“是名微尘”而已,是个微尘的名。 所以,“如来说世界。 ”那么这个积微尘而为世界。 微尘,就是这个依报的最小的;世界呢,这是一个依报的最大的。 最大的这个依报,是从最小的积聚而成的。 你这一个世界怎么有的? 由这个众微尘,众多的微尘积聚而成的这么一个世界。 要把这个微尘分开,这个世界也没有了。 所以说,“如来说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而已。 前边所说这些个道理,都不外这个空假中。 你知道一切法空,这是个空谛;你知道一切法是假,这是个俗谛。 你一切法空,这是个空谛;一切法是个假的,这是个俗谛。 你要知道这个非空,非假,也不是空,也不是假,这合中道中谛,这叫中谛。 那么现在所说这个般若,说来说去,没有说。 所以,须菩提善说般若;那个梵天的天王善听般若。 须菩提问他,说,我说甚么来著? 梵天说是,尊者无所说。 那么须菩提问,那么你听的甚么? 他说,我也无所听。 须菩提说,这是真般若。 无说无听是名真般若。 所以佛,“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都是假名而已。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 须菩提,在你的想像怎么样呢?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说你,你可以用如来这三十二相而见如来的法身吗? 你见著这个三十二相,你以为这就是佛的法身吗? “不也。 世尊”: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再问他,他说:“不也。 ”说,不可以的。 不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种相好就当是如来的法身了。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你不可以三十二相,就认为是佛的法身了。 “何以故”呢? 甚么缘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佛的法身呢? “如来说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如来,这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如来”是须菩提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十二相,这是一个应身的三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三十二相。 应身也就是化身。 这个化身三十二相将来是会变灭的,不是永远的。 佛的法身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你所说这个三十二相,这是应化身的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这不是真正佛的相,不过这也就是按照假名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是,假设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这种男子,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他用,好像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 恒河沙数,这是太多了!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怎么舍身喂虎呢? 释迦牟尼佛,修道的时候,在山上修行。 修道,在山上,有一次他看见有两个虎,一个虎的母亲带一个小的老虎。 因为这个天哪,下很多雪,把这虎的饮食也给断了,一切的这所有的畜生,也都不出来了。 虎也找不著东西吃,于是乎就要饿死了。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一想:这一饿,饿死两只虎。 这个虎母亲饿死了,把这个小虎也饿死了。 于是乎,他就发愿,把自己这个身体,布施给老虎来吃。 你想这个老虎是世间最恶的一种兽类,任何人也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来愿意布施给这个老虎做饮食的。 可是释迦牟尼佛看见老虎这么样饿,于是乎就发一种布施心,就把自己的身体,跳到那个老虎的面前,给那个老虎吃。 这是以身命来布施。 又割肉喂鹰。 那个鹰,要吃一个鸟仔。 这个雀,就跑到释迦牟尼佛怀里去,叫释加牟尼佛救它--释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不是在今生--说是,它这个鹰要吃我,你快救一救我。 释迦牟尼佛说,怎么样救你? 这个鹰也就说,说你救它,可是把我饿死了。 你这是救一个众生,杀一个众生。 你这也不是慈悲心哪? 释迦牟尼佛听见它这样说,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就割下来喂这个鹰,给鹰吃。 这个鹰吃一块也不饱,吃一块也不饱,把释迦牟尼佛的肉都给吃了了,它还说不饱。 那么于是乎释迦牟尼佛说,那好,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 那么于是乎这个鹰也毫不客气,就把他身上肉都给吃了了。 这叫割肉喂鹰。 那么释迦牟尼佛以这样子的布施心来求佛道。 我们现在的人,布施几个钱就觉得心也疼了,肝也疼了。 呵! 周身都觉得 … ! 舍出两百块钱来,那有三天睡不著觉。 这两百块钱,我要做一个多礼拜、两个礼拜才可以赚得到两百块钱。 算这个帐,算得很清楚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就不算这些个帐,所以他成佛。 我们为甚么还没成佛呢? 就因为这个帐目算得太清楚。 说,那不清楚,要糊涂帐吗? 糊涂帐也不要了,连个糊涂帐都没有,那就是清了,那就清净了。 你还有个糊涂帐,甚么叫糊涂帐? 你算不清楚,这就是糊涂帐。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舍过一千个身来救度众生。 再要往详细了说,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地方,不是十方诸佛舍身命的地方。 所以我们应该发这种大乘心。 就不舍身命,所有的身外物、一切的财产赶快都要不要它,都要作布施。 所以这舍身命,“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假设要再有另外一个人。 “于此经中”:在这一部《金刚经》里边。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就是,乃至于最少,念这四句偈颂这么多。 “为他人说”:为其它的人来讲解,解说。 “其福甚多”:他这个福报,就比你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还多,那个功德比那还多。 你们听《金刚经》之后,赶快去到各处去讲《金刚经》去了。 好做多一点功德,得多一点福报。 这个比你们布施多少钱的功德大,我现在给你们讲,我的功德也不小的。 发布时间:2025-01-29 12:46:0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