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法师:示宗圆及诸学子 内容: 示宗圆及诸学子一、学习1. 学习趁年轻趁年轻要如饥似渴地学习。 当然,学习是应该贯穿整个人生的,而年轻的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段。 学习不能是若有若无、很勉强的,像现在有的学生一样,在学校里很厌倦学习,要让父母、老师、学校逼着,那是不行的。 学习要如饥似渴,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这就需要有内在动力,需要兴趣和爱好。 作为一个出家众,特别是年轻的出家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学习就不学习,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同时也是我们自我成就法身慧命、引导众生共生净土所需要的,不管是自利还是利他,这都是必须的。 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是我们从信仰所生发出来的,所以用如饥似渴这四个字很能形容对学习的好乐心。 如果要别人拿着鞭子在后面抽打你才学习,我看这样的人就不要学了,因为他学也学不成。 所以,学习一定要自觉。 到了我这个年纪要学习,当然也还可以;但是在记忆力、脑力、精力这几方面跟年轻人比就差很多,这是因为体能减退的原因。 比如说记一个东西,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记下来,读一遍就记住了;但是到这个年龄就不行了,为什么呢? 因为能量不够,年纪大了,精力不够。 就像电灯泡,如果电不够,它就亮不起来。 所以,年轻的时候如果好好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如果把年轻的时光浪费了,到了中年就会后悔。 人生的过程就像一年四季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年、老年,那都是秋收冬藏的时候,这时,你一生的经历,修行、学习,都要有所收获,都要奉献给年轻人。 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这个时间段,就好像春天和夏天一样,植物茂盛地生长,有很强大的生长力,所以这段时间抓紧学习,什么东西都消化得了,什么都可以装进来。 如果这个时段你浪费了,到了四十几岁、五十几岁、六十几岁再来学习,那已经垂垂老矣,所以一定要把握这个时间段。 2. 先下笨功夫学习之初不可投机取巧,务必下足笨功夫、死功夫,而后自有巧方法、活路子。 学习是有方法的。 学习方法虽然有,但是你要有基础。 学习之初不可以投机取巧,务必要下足笨功夫、死功夫,而后自有巧方法和活路子。 很多人初学习时就想寻巧,这是不老实的表现。 巧便的方法是有的,活泼的路子也是有的,但还是从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下足笨功夫、死功夫而来的。 这是前人的学习心得,我个人也是这么体会的。 3. 多读多背笨功夫,即不求多深理解,只管多读多背。 什么是笨功夫、死功夫呢? 就是不求多深的理解,只管多读多背。 当然,每个人的爱好、兴趣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更擅长一些,但总之这是必须下的功夫,要多读多背。 多读就是读得多:一方面是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另一方面是遍数多、反复读,多读几遍。 有的还要背诵。 这就像我们吃东西,吃下去之后自然会消化。 你不把它背下去,不把它吃到肚子里,那怎么消化呢? 背下来,在我们心中自然就会消化,就会产生效果。 4. 背诵要诀背诵的要诀是反复熟读,不断熏习,自然会背,不期然而然,这样不会有压力,也不觉枯燥乏味。 如与人见面多了,自然认识而觉亲切。 背诵是有诀窍的。 背诵的要诀就是:反复熟读,不断熏习。 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基本上没怎么使劲背,但也基本上会背了。 要背的东西,经常看,反复看,这里也看到,那里也看到,不期然就会背了,讲课的时候就出来了,引用的时候就有了,这叫不期然而然你不期望会背,自然就会背了。 我现在的年龄不行了;年轻的时候,一本书读下来,哪一段文在哪个位置几乎都能知道,在哪个页面,在这页的上部、中部还是下部,就像照相机一样,已经照在脑子里了,马上就想起来了。 这样就不会有压力,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一讲到背书,人们就会觉得有压力、很枯燥、没味道,那是因为不得法。 如果像这样反复熟读,自然就会背了,你会很有成就感:咦? 背了很多东西了啊! 就感到很有兴趣。 打个比方,就像和人见面多了,比如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只有吴居士和这位温哥华来的莲友是陌生面孔,所以我多看几眼;其他人我天天看,就不需要特别记住了。 如果今天三十个、五十个坐在一起,每一个都是陌生面孔,见了一面,明天我们就分开了,过五年、十年再见面,我还会认识吗? 没有机会见面,我要使劲记住。 但是,再怎样使劲记住,如果五年、十年不见面,还是不认识。 可是天天生活在一起,不就认得了吗? 还要背吗? 我们背书就像记人,接触了他的音容笑貌,自然心里就有了印象。 我们就像认识人一样认识书,自然而然地认识,就觉得很亲切。 这就是反复熟读、不断熏习。 我们学习,当然都盼望有个好的记忆力,其实这都是从笨功夫中产生的。 5. 过目成诵所谓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只要熟读熟背都可以达到,并不一定要求超人的记忆力。 因为类似知识有旁通性,也就是未见之前已熟其大概,及至一见便觉如故。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看了以后就会背了,这是形容记忆力特别强的人。 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记忆力,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但是有一个方法问题,熟读熟背多了以后,我们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跟自己比还是很有成就感。 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知识都有旁通性。 因为你已经很熟悉它了,在你没有见到它之前,已经知道大概,它的老底是什么你很清楚,所以一旦遇到它,就会感到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当然就会背了。 有的人我就很佩服,明星的名字能背一大串,他讲的那些事情,我一点都记不住,因为他非常熟悉娱乐圈,对每个明星的性格、经历都非常熟悉。 就像农民对种地很熟悉,什么庄稼他一看就很清楚,而这对我们就很难了。 净土宗的教义,像净土三经,昙鸾大师、善导大师的著作,你反复熟读,不管是上人讲的还是我讲的,或者其他任何地方你碰到的,不断嫁接组合不过是不同的组合而已,你非常熟悉,自然就都会背了。 所以,一目十行算什么呢? 都记得嘛! 因为你本来就了解它。 这也会增加我们的信心。 6. 专精背诵,广泛阅读学习分专精背诵、广泛阅读。 专精背诵,就是记住重点的重点、核心的部分;广泛阅读,就是拓宽我们的视野,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让我们增加见闻的广博度: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的。 7. 背诵内容《八大人觉经》《心经》《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净土宗经论释要文》《无量寿经摘要》《净宗祖师释第十八愿》《净土宗之特色易》《净土宗教章》《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黄帝内经》《老》《庄》、四书五经节选。 背诵方面我列了一些,不过这些还很少,还要增加,这些都是必须背的。 《八大人觉经》是讲八大人觉,佛法的通途教理;通途教理能够启发我们的无常观,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我们都有好处。 《心经》很短,让我们对佛法的基本纲要、基本原理有所了解;色即是空不生不灭,这些基本的名相我们都要了解,这是总括性的。 《念佛圆通章》也很短,是讲念佛的。 《阿弥陀经》更不用说了,是净土宗正依三经之一。 《净土宗经论释要文》,经就是净土三部经,论就是《易行品》《往生论》,释就是昙鸾、道绰、善导等几位祖师最重要的注疏,这些要文都是必须背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年轻的学僧肯定都要背的。 《无量寿经摘要》《净宗祖师释第十八愿》《净土宗之特色易》,其实这些义理都差不多,会背一个就会背两个。 《净土宗教章》《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这都是最简单的,必须背下来。 背诵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丰富一些。 《黄帝内经》是讲养生的,《老子》《庄子》,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的经典,可以节选着背,不必全背;节选背诵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很多哲理,与佛法也可旁通,对我们的个人修养、对我们的心性都有帮助;作为中国人,也是必须了解的。 节选本需要一个好的,最近看到一个版本不错,我想再多看几个版本,哪一种最好,还没选出来,我倒希望最好请上人编辑一下。 《增广贤文》是很有名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诸如此类的话很多。 最好在佛门里面也能编一个佛教的《增广贤文》,天天都拿来读,对我们的心性都很好。 如果上人编辑好了,也放进去,也要背的。 8. 熟读内容净土宗系列丛书及音频、视频,尤其是《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易行品》《往生论》《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观经疏》《净土宗特色》《善导大师语录》;《普贤行愿品》《净行品》《普门品》《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 背诵就是不看文稿就可以复述下来,熟读就是读得很熟,未必能够背下来。 净土宗系列丛书,就是弘愿寺流通的这一套书,大家都要熟读。 熟读达到什么程度呢? 说到上面、知道下面,很清楚、很熟悉,说到哪里都不陌生,这叫熟读。 我想总要读几遍才能称为熟。 还有我们流通的音频、视频,都要听。 尤其是《无量寿经》,要熟读。 《无量寿经》我们这里也有人在背,年轻人愿意背。 《观经》《易行品》《往生论》《往生论注》,这些未必都要会背,因为你背到最后也不一定能记得,但是至少要读得很熟,别人说前句,你就能接后句,将来听讲经,你就不需要翻书,就很方便。 熟的程度又不一样,非常熟悉,甚至经文的次第关系、前后的结构、在哪个位置都很清晰,这就更熟了。 不要拿很多种经本,常用只拿一种经本,经常用它,你就容易记忆:《无量寿经》哪一页,脑子里马上就有一个图像;旁边不小心还滴了水,怎样的水滴都知道,在哪一段,你很清晰。 如果换版本,就没有这个效果。 一个版本反复读,这也是技巧。 《观经》《易行品》《往生论》《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观经疏》必须非常熟悉;《净土宗之特色》《善导大师语录》,都是本门最重要的法语,所以要熟读,反复读。 当然,《法事赞》《般舟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也都要很熟,这些我没列出来,因为净土宗系列丛书里就有了,怕写多了,把大家吓到。 这些经论反复读非常好,很有节律感,有信仰上的热忱感,能够让我们自然被熏陶。 善导大师的文章并不深奥艰涩,读起来非常相应。 总之,多读才有效果。 读书人总是摇头晃脑地在那里读,如果我们读祖师的著作都没有这种味道、没有这种感觉,哪里能叫读书呢? 有一段时间我和净业法师住在一起,还有汪易凡,早上我们就读《法事赞》,摇头晃脑上句下句地读,很有感觉。 哪怕读二十分钟,大家试一试,不试叫什么学习呢? 根本都不像学习的样子。 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我出家之前,每天一定要读相关的经文,读得非常有味道。 下面列了《普贤行愿品》《净行品》《普门品》《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 《普贤行愿品》《净行品》是我经常读的,也会背,读起来很相应。 《普贤行愿品》会让我们的心胸非常广大,虽然我们做不到,可是读完之后再读一般的书,都没兴趣了。 它的境界特别高,特别磅礴,特别有力量,心量自然就广大起来。 文辞也非常优美,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读起来心里面马上就展现这个景象,就感到对我们的品格、德行很有熏习作用。 所以,我是鼓励大家多读,能背的背下来。 《净行品》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思惟:升高楼应该怎么想,登茅厕应该怎么想,遇到大路应该怎么想,遇到干旱怎么想,上坡怎么想,使我们的心非常清净,非常有效果。 《普门品》非常优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救度,你读起来,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读起来心里很舒服。 《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是佛门的基本知识,都可以读,都可以了解。 9. 必读内容《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梵网经》《净土十要》《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光大师菁华录》《护国息灾法语》《净土十疑论》《念佛镜》《龙舒净土文》《弥陀疏钞》《弥陀圆中钞》《净土圣贤录》《缁门崇行录》《竹窗随笔》《禅门宝训》《安士全书》《阅微草堂笔记》《了凡四训》《菜根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读的这些书也经过上人拟定。 《弥陀疏钞》稍长一些、广博一些,但也是很重要的。 《弥陀圆中钞》比较短,是《阿弥陀经》的三大疏钞之一,所谓《弥陀要解》《弥陀疏钞》《弥陀圆中钞》。 当然,善导大师的《法事赞》更加精炼。 印光大师的书当然也要读,他是近代的净土宗祖师,和善导大师思想很接近。 《净土十要》也很精彩,是唐代以后,宋、元、明、清以通途解释净土的主要著作;弘法利生要知己知彼,这些也必须了解。 当然,还是按次第来,还是先把弘愿寺的书读熟,根基扎稳了,不要把次第颠倒了。 《净土圣贤录》记载了往生事迹。 《缁门崇行录》《竹窗随笔》《禅门宝训》对出家人僧格的培养很有帮助,只要读,自然都有熏陶作用。 《安士全书》《阅微草堂笔记》《了凡四训》,这三部主要是讲因果的,前面两部有很多因果事例,《了凡四训》大家都比较熟悉,推广得比较好。 《菜根谭》也是很有名的著作,文辞也很美,修饰得非常好,对仗工整,同时对我们为人处世都很有教育意义。 《老子》《庄子》、四书也都要读。 惭愧的是,我虽然列在这里,但有些也没读完。 在中国古代文化这方面,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其实都是要补课的。 多年以来,通过净土教理的熏习,通过参与寺院建设,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也有了一些对佛法的感悟,还有上人的教导,再来读这些,就感到似曾相识,就很相应。 《孟子》讲得非常精炼,《庄子》也表达得非常好,《老子》我也特别向大家推荐。 10. 泛读内容随个人兴趣、能力、因缘,凡有益身心的著作、嘉言皆可读。 前面这些都读完了,相当于初中毕业,学问也不算高,还要广泛阅读。 有益身心的著作、嘉言、格言很多,不管是佛法的、世间的,都可以读。 一篇文章、一段话,不管是从报纸上读到的,还是从一般书上看到的,如果觉得好,就可以摘录下来。 11. 禁读一切有染身心及颓废萎靡、吟花诵月、多愁善感等等有妨道业、无益身心之读物(纸书、电子书、音频、视频)。 禁读,就是不可以读的。 凡是有染身心的,比如色情、暴力,就是佛教讲的绮语、妄语、杀盗淫,都是禁读的。 读书就像吃东西,吃素吃习惯了,荤腥食品根本就不能进口了;不要讲不能进口,鼻子都不能闻到;不要讲鼻子不能闻到,眼睛都不能看到。 禁读那些纯粹都是毫无意义的,与佛法不相应,怎么能读得下去? 读不下去,这说明你跟清净的法义、跟真善美的语言相应了。 还有一些读物,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颓废萎靡、吟花诵月、多愁善感的文字,这些要说有多大的过失吧,也不是色情、暴力那样明显的恶业;但是它不能让我们振奋、阳刚。 文以载道,语言文字对我们的身心,尤其对我们品行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有些文字不能给我们正面的引导作用,相反,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语言,读了不管懂还是不懂,都有正面的加持作用。 佛经就更不用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管你是否悟到,读起来你就觉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尽管我们做不到,但是读着感觉好。 很多文人喜欢抄写佛经,喜欢读诵佛经,你问他懂吗,他说不懂,但就是喜欢写。 我有一个同学,喜欢写小楷,经常写《心经》,反复写,它有加持力。 因为这些语言从真理中来的,我们虽然没有了悟真理,但是我们有佛性,我们的佛性和真理同气相求,自然是相应的。 所以,真理的语言有加持作用,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 有些东西,是和负面情绪相应的,就像上面所讲颓废萎靡的文字,让我们不能阳刚、振奋,不能长养至大至刚之气,这些都没有意义,不要去读它。 它往往是一种文辞的修饰,被很多人所欣赏,但是没有内容。 就像吃垃圾食品,色香味俱全,却没有营养,那就没有意义了,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有的人写的东西,看起来就是多愁善感、无病呻吟、没有内涵,为了写而写,修饰一番。 如果你不辨识它,就会在里面陶醉,不仅有碍道业,对身心也没有利益。 所以,这一类的,不管是纸书、电子书、音频、视频都要远离、禁读。 12. 本门为主佛法为主,世法为辅;本门为主,他门为辅。 读书学习,佛法为主,世法为辅。 《老》《庄》、四书是世法的,不过若以佛法为主,佛法知见树立起来了,佛法在心里生根了,怎么看都是以佛法的眼光在看,始终都在为佛法服务,这样你就无往不利了。 本门为主,他门为辅,初学要分清本门、他门,我们的本门就是净土门。 13. 博学返约审思明辨,博学返约。 这个要求就更高了。 一开始只管多读多背,自然就有所积累、沉淀,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审思明辨,思路要清晰,明确地来辨别它,然后博学返约,先读的时候很广博,到最后提炼出核心和根本。 约就是简约。 丘吉尔说:如果让我讲五分钟的话,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二十分钟,我提前两天准备;如果一小时,我随时可以讲。 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核心内容,这需要提炼的功夫,像上人就很有这样的智慧,他很会提炼。 我们读书读到最后,不是要读得多,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读得精,先读多,最后读少,提炼出来,这叫博学返约。 二、念佛为中心14. 行起解绝以法熏心,增进念佛;依解起行,行起解绝。 读书的目的,不是停留在读书,而是以法熏心,增进念佛。 法义熏心之后,当然要落实念佛。 法义是解,念佛是行,解和行有一个互相增进的过程。 五种正行当中的读诵正行称为助业,念佛称为正定之业。 法义如果不入心,念佛就没有法喜,念得很枯燥,没有味道。 依解起行就是对于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有了正而不偏、决定性的见解,依这个解而起行持,这就很稳当,所谓理论指导实践。 善导大师如是说,昙鸾大师如是说,释迦牟尼佛如是说,直接以佛法来看,定解之后,就有了行持的标准,所谓依解起行;行起解绝,当你起行的时候,就不谈理论了,前面学的理论,都是学习过程,这个时候,念佛很自然地和此前所学的所有理论打成一片,成为一体。 15. 磨砺心性,稳定念佛在为大众服务中对照落实法义,磨砺心性,培养福德,稳定念佛。 年轻人仅仅读书、念佛,行不行? 其实是不够的,也一定是走不出去的,走出去也是软骨症,不强健,没有力量。 要有力量,就要做事情。 要做的事情很多,体力劳动也是做事,脑力劳动也是做事。 简单讲,要为大众服务,在为大众服务中对照自己,落实法义。 法义不是仅仅自己受益就可以了,不是说圣人书读多了就成为圣人,好像我也可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是随缘就变、不变就不随缘。 所以,要在为大众服务中落实法义,这才真正学成自己的东西,不然都是纸上的。 就像学打拳,上勾拳、下勾拳,理论学得很好,结果不练习,一到现实中就不行了,一拳就被打倒了。 所以,就要摔打,要锻炼才能出成绩。 我们也一样,烦恼敌是多么强大,就凭我们读的一点书,三两下就被打倒了。 所以,要做事,在现实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落实法义。 菩提心怎么发? 关到房间里自己发吗? 众生无边誓愿度,好,提着菜篮子去买菜,多少钱? 五毛。 四毛好了,再加上两棵菜。 这哪是在度众生啊? 都是假的。 而且不做事的话非常可怕,往往会以为自己是圣人了,拿着一把圣人的尺子去量别人,你们都不度众生啊? 你自己去度度看,你自己做做就知道了。 所以,要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落实法义,磨砺心性。 我们的心性非常强硬,说别人都会说,关起门都可以,对照书本都行,跟祖师把臂共行:读到《坛经》,自己就是慧能祖师了;读到《心经》,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了;读到《金刚经》,自己就是须菩提了。 你看多厉害这都是书本上的,心性其实一点也不调柔。 所以,要在为大众服务中磨砺我们的心性,让刚硬的心变得柔软。 不做事怎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呢? 没有磨刀石,刀怎么能磨得快呢? 所谓磨砺,就是要通过做事培养福德,稳定念佛。 如果一个人的福德薄弱,又不找机会培植,想把念佛稳定下来是很难的。 往往有人念佛念得很精进,但是病却很多,面无喜悦之色,身有憔悴之态福德不够啊! 很自私,不想做事,关起门来自己念佛,除了阿弥陀佛给你名号之外,有那么好白给馅饼的吗? 结果业报信息都返到自己身上。 不如放开身心去为众生打拼,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操劳,边作务边念佛多好啊! 不与人诤,亦无怒容,多好,多自在! 你欢喜,他欢喜,大家都欢喜;你念佛,我念佛,大家都念佛;你往生,我往生,大家都往生:多好! 不要那么自私,关起门来不想做事。 以为我在修行,把这个名誉套在自己头上就要消你的福报;我是修行人,我是念佛人,我在专修念佛,躲起来不要这样! 该做事就做事,该念佛就念佛,这样才能稳定。 三、做事16. 做事趁年轻常住安排的事,务必完成。 常住没有安排的事,趁着年轻有力,尽力找事做以培福,即使弯腰捡一根草,也不白捡,自有其福。 否则体力闲置浪费,后悔莫及。 常住是团体,常住是权威,常住为大,常住安排的事务必完成。 这是必须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你不完成,就是抗命不从。 竟敢抗拒常住,那不得了啊! 现在的人团体意识非常薄弱,这方面要特别注意。 常住安排的事务必完成,扫厕所就扫厕所,打板就打板,盛饭就盛饭,没有任何理由不完成,没有完成马上忏悔,这样才能培植福报,才能跟常住成为一体,同时常住也会变得团结、稳定、有力。 如果常住在这方面令不行、禁不止,哪会有力量? 松散、懈怠,像人体一样,每块肌肉都软嗒嗒的,哪有力气? 每一个分子都很紧凑,配合协调,这样就很有力量。 常住没有安排的事,年老体弱的人当然就不必管了,年轻人趁着年轻有力,要尽量找事来做以培福,即使你弯腰捡一根草,也不白捡。 年轻人不要懒,你的精力、体力非常充沛,要抢着做事。 比如说大殿卫生虽然由专人负责,你现在正闲着没事干,马上拿拖把去拖,这个功德就是你的,福报就是你的。 不要说这个地方归他管,这是他的事,那你就太傻了。 哪怕捡一根草,弯个腰并不费劲,但是你赚了。 如果说我懒,我不赚,你懒了以后会有什么效果呢? 体力闲置浪费,将来等你想修福的时候,却没有体力修了,那就后悔莫及了。 像我现在就后悔了,读书时到处活蹦乱跳的,脑子又好用,但是没读到佛经;体力充足,可是打篮球打掉了,白白浪费,有什么意思呢? 当时多去给老人家扶扶车、提提菜,背人家过条河,现在想起来多舒服! 当然,年轻人有点运动也是可以的,只是那个时候不知道,也没有人教我,那时要是知道,肯定经常去养老院,找到福田就种了你们现在就有机会。 17. 充分尽力体力、脑力、精力、心力都不具可储存性,年轻时的体力并不能保存到老年使用,故体力、脑力、精力、心力充盛时要充分使用,以培福积德,增智发慧;只要使用得当,不仅不会消竭,反而源源增长。 体力、脑力、精力、心力,这几个力量都不具备可储存性。 什么叫不具备可储存性呢? 比如,我读的是航空学院,飞机的座位就不具备可储存性,一个航班三百个座位,机票卖掉就卖掉了,如果卖不掉,不能说我把它留着,下一班再卖,卖不掉就浪费了,不能储存。 我们年轻时的体力,能够留存吗? 我现在懒,留着将来老了用,体力留不住啊! 没办法留的。 既然没办法留,你现在不用白不用啊,浪费了就可惜了,现在就要充分利用。 精力、心力、脑力都一样,你说脑力我留着不用,要背东西现在先不背,等老的时候好好背,到老的时候,就没有记忆力、没有脑力了。 所以,趁体力、脑力、精力、心力充足的时候,要充分使用,以培福积德、增智发慧。 这是技巧啊,你们要学到这一点,浪费了就太可惜了! 只要使用得当,不仅不会消竭,反而源源增长。 脑子越用越灵光,体力越用越充沛,智力越用越发达,心力越用越有力。 心的力量,确实是越锻炼越有力量。 怎么锻炼? 为众生做事,发大心才有力量。 心,不像弹簧,弹簧拉久了、拉大了,就没有力量了。 心不一样,心的张力即使张到满弓,歇一会再张,可以更大。 菩萨发心就是这么发起来的,到最后发广大菩提心。 18. 点滴都为弥陀念佛人点点滴滴事都做在弥陀的身上,自有厚福。 世间的善事,年轻的时候都要抓紧机会培福积德,何况我们在三宝中,在这个法门里,在弥陀的事业中,做事更是赚得大! 这叫殊胜福田,功德田殊胜、优胜,一点小小的种子撒进去,能长出大大的福报,有大大的收获。 所以,我们做事,是功德田殊胜。 我们没有很大的能力,也没有很大的智慧,但是为什么可以得很大的果报呢? 因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是弥陀的事业,我们所住的道场是祖师的道场,我们在这里做事,在这里捡一根草,在这里扫一下地,那跟在别的地方不一样啊。 为什么人们愿意朝拜祖庭啊? 善导大师弥陀化身开宗立教的祖庭,不一样的,这是功德田! 19. 事事经心皆伟大事无大小。 从伟大的心中所做的事,都是伟大的事。 事再小,也要用满满的诚心去做,就是大,故说凡事恭敬;事再大,不经心,即是小。 下面说我们做事的心。 事无大小,不是说祖庭也给你们建完了,大事也做完了,我们只好做小事了,还是可以做伟大的事从伟大的心中所做的事,都是伟大的事。 为弥陀、为众生做事,都是伟大的事业。 但是,虽然是伟大的事业,如果你吊儿郎当不用心做,那就把它缩小了。 相反,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你也以爱众生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念佛往生的心,也就是伟大的心来做,那也成为伟大的事。 所以,事情伟大不伟大,不仅看事情本身的大小,还决定于我们的心。 事情再小,只要用满满的诚心去做,就是大。 做任何事都不要吊儿郎当看不起,哪怕一个老人叫你给他剥一颗花生,你也要老老实实好好地剥,恭恭敬敬地递给他,这就是大。 既然做,就认真地做,把心调准。 反正都是做,何必敷衍呢? 认真做,修的福报就殊胜。 所以《宗风俗谛》说凡事恭敬。 抱着至诚、恭敬、尊重的心,这样做事感得的果报就是纯善的,有利于福德增长;事情再大,你不经心、不经意,那就变成小事了,福德、果报都不殊胜:这是用心。 20. 感谢福田要像农民感谢土地一样,感谢让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因为他是我们的田。 对此一定要有认识。 往往我们会骄慢地认为,你看,我帮了你的忙,你应该感谢我,包括我自己,也会经常掉到这样的误区里,这就不是佛法的正思惟。 应该说:感恩对方让我们有一个种福田的机会。 帮助了一位老人,我们要感恩他;救了一个麻风病患者,我们要感恩他,因为他让我们有机会修福。 一个农民,他不感谢土地吗? 有土地才有收获。 让我们能为之服务的人,是我们的田,所谓功德田、福田。 有这样的心,你就会到处找田,发现它,种植它,这样,我们的心就调得很准了,做事也做得很欢喜,也充满了感恩之情。 反过来,总要对方感谢自己,居功自傲,这样功德就跑掉了。 我对你帮助了,你怎么都不正眼瞧我一眼,你怎么一点感谢的话都没有? 这是没有智慧。 俗话说香也烧了,菩萨也得罪了,事情你做了,结果讲一些埋怨的话,功德没得到。 你既然做了,就要诚心诚意地感谢对方:你给我一个服务的机会,谢谢你! 我们先认识这个道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1. 一定要做事锄头不锄地会生锈,人不做事会朽。 做事即是修行,做事即是营养。 做事能积福德、开智慧、改善心性、广结佛缘,乃至能深入法义,增强摄化力。 做事,不是说我可做可不做,不是的,一定要做! 锄头不锄地就会生锈,人不做事就会朽。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年轻人如果被人家讲朽木不可雕也,没有意思啊! 朽木就是朽烂的木头,你会拿一块朽烂的木头来雕刻东西吗? 一个人不做事,就朽了智慧朽了,心灵朽了,身体也朽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个废弃之物,被别人所废弃,没有意义。 做事就是修行,做事即是营养,这是星云大师讲的两句话,我也颇有同感,经常拿来用。 你说什么是修行? 我现在要修行了,腿一盘,两眼一闭,两耳一关,什么事都不管,我修行了。 这叫假修行。 要做事。 菩萨六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也还要在做事当中修行;布施波罗蜜,不去行布施,能有布施波罗蜜吗? 布施就是做事啊! 布施体力,布施脑力,布施精力,布施钱财,布施智慧,做事才能够布施出去,不做事怎么布施啊? 忍辱波罗蜜,如果不做事有什么忍辱呀? 做事才有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也要做事,有对境才有持戒;精进波罗蜜,如果不做事,谈什么精进呢? 所以,六波罗蜜没有一个能离开做事。 不做事谈不上修行,做事即是修行。 它给我们提供修行平台,也让我们当下能够以法为镜,来修正自己:我是不是在佛法的正道上? 我是不是在用佛法行事? 我的心现在是不是平静? 是慈悲柔和还是暴躁不安? 不做事怎么能反映出来呢? 做事即是营养,做事是什么营养呢? 是法身慧命的营养。 你不做事,佛法都学不活,就像刚才讲的软骨症,吃得很胖上次我讲过念佛就是吃饭,做事就是运动。 你吃了很多东西,不运动,长一身肉,一点力气都没有。 要有运动,这个运动就是做事,做事能够帮助我们消化,让我们强健有力。 通过做事,法义也好,佛法的慈悲也好,都会运转起来。 不然,佛法的慈悲讲得虽然很好,但是梗在喉咙里。 要把弥陀的慈悲消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通过身体的运动传达出去,布施在别人身上,这都要通过做事来完成。 有的人反对做事,认为我们要好好修行,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 做事才能更加有力地消化,丰富的法义营养、弥陀慈悲的营养才能变成我们法身所需要的成分,让我们法身健壮,让我们度生有力。 所以,做事就是修行,做事就是营养,这是很有道理的。 做事能积福德、开智慧,一个人如果从头到尾都不做事,只是看书,别人只能送给他三个字:书呆子。 到了老年福德不够,智慧不开。 改善心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性怎么改呢? 就要通过做事。 因为做事必然要与周围的人磨合,团体强大的力量会让你不得不改变自己,不改变自己就无法生存。 有两个职业我很佩服,当然他是职业的关系,如果拿来行菩萨道就好了:一是做保险的,一是做推销的。 做保险就要敲门,你买保险啊? 被人家骂得狗血淋头还笑嘻嘻的,为什么? 他看钱啊。 做事最起码能锻炼他的心性,但是他没有更高地提炼自己,他回家以后就骂家人出气,我今天给人家骂得啊如果有佛法引导的话,就会过得很自在。 我们如果作好出去被人家骂一千次的准备,结果今天出去才被骂了九百九十九次,还少一次;不要人家骂你一次你就受不了了:凭什么骂我! 所以要做事,做事才能改善心性。 我们的心都是很僵硬的,不做事就没有机会改善。 因为你要做事,这事做得好做得不好,别人就要评论,你心里就要过得去。 如果被别人简单几句话就打倒了,那就太没有力量了。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说就说呗,有什么关系? 广结佛缘,结佛缘是很重要的。 送一个佛缘给人家,不得了啊! 某某人,阿弥陀佛是我老爸,今天介绍你跟祂结结缘。 你说你为他结一个佛缘,对他有多大的利益啊! 广结佛缘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广结佛缘? 坐在家里两眼一闭就能广结佛缘吗? 要出去做事。 人们看见和尚就会说和尚来啦! 阿弥陀佛! 小朋友看见我们都喊和尚,和尚,阿弥陀佛! 一做事就能结广大的佛缘。 建设祖庭、印经弘法、登台演说、接待众生,不就结了广大的佛缘吗? 佛缘再广都不够广。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我们现在还没有结到三个亿,太少了! 零头还没到。 现在我很少坐火车了,因为火车上空调太冷。 以前我坐火车的时候,每次必定从车头走到车尾,干什么? 亮脑袋,结佛缘。 因为一个出家人在车厢里走,一定很醒目,很多人就会感到惊愕,有人还会窃窃私语:哎,来了一个和尚。 当我第一次走过的时候,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等我回来的时候,他缓过神来了,就会对我多盯几眼。 当然靠这样结佛缘还不够,火车上只有一千多人,十三亿中国人口要结缘到什么时候? 又不能天天到火车站结佛缘。 所以要做事,要感恩大家给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做事。 做事就是修行这是星云大师的肺腑之言,确实是这样。 做事,也能让我们深入法义,增强摄化力。 法义的学习,一是从书本上学习,二是从生活、修行、做事中学习,这样才能深入,才能活泼,才是你自己的;这样的学习,会增加你的摄化力量。 因为众生都是活泼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不是说你拿本书教他,他就会念佛的;你要跟他打成一片,把脉要把得准,知道他有什么心思。 怎么才能把脉把得准呢? 就是多做事。 佛海居士就很会把脉,跟别人讲话、应对领导都很有分寸,因为他做的事多嘛! 让别人去做就把不准时间点,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做事,你没有阅历。 所以,做事也要有人带。 22. 做事方能生活念佛化做事方能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专一念佛为略,涉世做事为广。 菩萨知行广略相入,成就柔软心。 我们怎么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现在我开始生活念佛化了。 对不起,老伴儿,家务你来做,因为我要念佛了! 这样不行,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是要在做事中才能完成的:专一念佛为略,涉事、做事为广。 广略是《往生论》里的概念: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广,二十九种庄严相为广;略,是一清净相。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 就做事和念佛来讲,念佛为略,就这句名号,很简略,从早念到晚,从晚念到早,从此念到彼、从彼念到此,总是这一句。 但有人就光念这一句,他不知道广。 广是什么? 就是在为众生服务中落实念佛,这样境界很广。 你光念佛、不做事,在家里关着门,也可以;出了门上大街,车水马龙很嘈杂,或者遇到很烦心的事情,你能不能把念佛贯彻到底? 这些都要通过对境来练习。 所以,做事是广,境界很广,在广中贯彻念佛,这样就广略相入,成就柔软心。 这样,你的心态就一次一次地柔和下来,像揉面一样,就被调柔了。 这些,需要大家去做才知道。 如果专门念佛,可以不建道场;现在要建道场,就要接引众生,就要跟各路神仙、各路豪侠打交道了,有善有恶,有净有秽,在这个过程中,怎样保持心境的平和,保持慈悲、柔软不变呢? 怎样保持念佛的本来立场呢? 怎样维持出家人的僧格? 怎样摄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必须广略相入,必须为法门、为道场、为弥陀、为众生做事。 23. 虽有烦恼也成功德为道场、为法门、为弥陀、为众生做事,虽有烦恼,也成功德。 如为国负伤,即为功臣。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得好;有的时候,就会烦恼现前。 即使生了烦恼,也成了功德。 如同为国负伤,你就是功臣,因为你这个烦恼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为了捞更大的名利而起烦恼,那种烦恼毫无意义,自毁毁他! 在为道场做事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凡夫,没有做得那么周全,自己心里起了烦恼,或者让对方起了烦恼,可这是为了弥陀的事业,性质就完全不同了,有功德在里面。 住道场这么烦恼,我不去了,我不做事了! 错矣! 家里的烦恼和道场的烦恼,性质是不一样的。 道场的烦恼,还会让你快速学会调化、学会转境。 四、处世24. 不怕吃亏怕吃亏的人没出息,没智慧,没前途;甘心吃亏,以吃亏为乐、为喜、为赚、为福,有出息,有智慧,有前途。 有人就不愿意做事,怕吃亏。 怕吃亏的人没出息。 没有出息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这个人要死了,死的时候气就只出不进了,就再也没有出气了。 怕吃亏的人没有出息、没有智慧、没有前途。 要甘心吃亏,以吃亏为乐、为喜、为赚、为福报。 吃亏为乐:终于吃亏了! 我从来都是占便宜的,今天吃亏了,好快乐啊! 吃了亏欢喜。 吃了亏就赚了:吃了亏,我修了福报。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形成定见。 什么叫定见? 这个见解一旦形成,就确定不改变,不会因为别人一说,就认为我吃亏了,倒霉了! 定见是不会被别人所动摇的如果你有这样的认识,这是真正的有出息、有智慧、有前途,前途无量! 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人,肯定都是愿意吃亏的;斤斤计较、不愿吃亏的人,绝对走不出家门。 你肯吃多大的亏,就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你能吃多大的亏,就有多大的心量。 25. 肯吃亏不计较是秘诀凡事肯吃亏不计较,是人事所向皆通的秘诀。 慈悲心、菩提心皆从肯吃亏不计较开始。 吃亏是一个巧妙法门。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这是《宗风俗谛》所说的。 我们办任何事都希望所向皆通。 怎样才能所向皆通呢? 靠强力,拉关系、走后门,让它通过,或用推土机把它推倒,这些都不是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肯吃亏不计较。 你能肯吃亏、不计较,就能所向皆通。 谁喜欢跟不肯吃亏、偏好计较的人打交道呢? 不肯吃亏、偏好计较,就会障碍重重,每遇到一个人就是一座山,就是一个障碍;肯吃亏不计较,遇到一个人就是你的一个贵人,因为你肯吃亏,哪个不喜欢跟肯吃亏的人打交道呢? 你不计较,谁都愿意跟你在一起,感到亲切,所以这是秘诀。 这个秘诀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年轻人、老年人,男人、女人,都是共通的。 这样去做,所向皆通,亨通吉利。 为什么人不愿意吃亏? 没有智慧。 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 君子为什么为君子? 他有智慧,愿意吃亏。 小人就没智慧,不愿意吃亏;不愿意吃亏,偏偏多吃亏。 佛教讲到慈悲心、菩提心,这个心非常广大,非常殊胜,超越世间。 但从哪里开始呢? 就从肯吃亏不计较开始。 如果怕吃亏,天天计较,那么念《发菩提心文》、念四弘誓愿有什么用呢? 连计较都不愿意放下,就不要谈慈悲心、菩提心了。 所以,第一步先从肯吃亏不计较开始,才谈得上柔软心、菩提心、慈悲心。 26. 自度度人获得弥陀救度,此生目标只在与众生结善缘、结佛缘,引导众生同归净土。 只要众生欢喜,只要对众生有利益,只要众生愿念佛,其他一切不计较、不考虑。 广阔的人生,豁达的人生,奉献的人生,利他的人生,何其自在! 我们念佛,心知往生一定,已获得弥陀的救度,那在世间干什么呢? 往生成佛都定下来了,在世间只有一个目标:与众生结善缘、结佛缘。 我们的事情解决了,身心自在无碍,我们干什么? 就和大家结个善的缘分,让所有人见到我们,都跟我们结个欢喜缘,让他欢喜就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就像刚才讲的推销员一样,他不过是推销保险而已,他都愿意热情饱满地面对别人的冷漠,别人再怎么讲,他都愿意陪笑脸。 我们现在是毫无后顾之忧,精进勇猛往前走,我们怎么做? 就是和众生结善缘,不要结恶缘;结佛缘,把这句佛号带给他。 有可能他佛缘还未成熟,那就结个善缘就好。 怀着这样的心和所有人打交道,何其自在,多么的幸福! 引导众生同归净土,只要众生欢喜,只要众生得利益,只要众生愿念佛,其他一切不计较:这就成为我们,尤其是出家人的志向。 我们都被弥陀救度了,还跟别人计较,我们够资格吗? 好意思吗? 那只能说明自己没被救到。 被弥陀救到的人,怎么会计较呢? 金山银山都是你的了,摩尼宝珠都是你的了,还说这堆金黄色的稻草是我的,怎么被你拿走了? 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还计较,说明你还是穷汉,根本就没得到真正的财富。 我们被弥陀救度了,当然,凡夫的习性可能还是会有的,可是内心是不会跟众生计较的,还有什么你对我错,有什么意义? 他对就对呗! 就是我有错,事情就结束了。 只要承认自己错,就是和谐社会了。 这个社会上错的事情没有人承担,我们来承担不好吗? 所以,不管是家庭的琐事,还是道场的事情,都不要计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肯吃亏不计较,只要众生欢喜就好,只要你们欢喜,这些都是我的错都可以的。 这样的人生,是广阔的人生、豁达的人生、奉献的人生、利他的人生,何其自在! 为什么不过这样自在的人生,而去过那憋屈的人生呢? 太没意思了。 27. 睡前自省每晚睡前想一想:我今天学习有没有进步? 道业有没有进步? 哪些事做得不妥,需要改正? 哪些做得不圆满,需要改善? 哪些事做得较好,需要保持? 不可稀里糊涂过日子。 每天白天做完事,晚上睡前想一想:我今天学习有没有进步? 还是这一天白白混日子? 读了什么书? 我现在也开始写日记,日记里有几个条目:第一条就是读书,我发现最近我读的书很少,所以也非常惭愧,事务比较多,但是多少也会读一点书;第二条是写作,写了什么东西没有;第三条是说法,讲了什么法;第四条是有什么接待;第五条是开会有什么决定,有什么活动。 几个大项,每天对照自己。 每晚睡觉之前,往床上一躺:我今天学习有没有进步? 道业有没有进步? 学业方面,读了哪些书,背了哪些书,温习了哪些书,这些要想一想;道业就是心性方面:我今天遇到这件事,以前是很容易发脾气的,今天有没有改善一点,没发脾气? 我今天对别人有没有温和地微笑? 哪些事做得不妥,需要改正? 哪些事做得不圆满,需要改善? 还有哪些事做得比较好,需要保持? 这都要想一想,不能稀里糊涂过日子。 悟真寺目前还在起步阶段,条件比较简陋,加上我个人精力所限,接待工作有很大的漏洞,莲友来了没地方住,甚至也没吃顿饭,我就借此机会向大众忏悔,也向莲友们忏悔。 五、起居28. 自我保护起居有规律,不可熬夜。 惧防女色,远离为要。 前面讲了学习、做事、为人处世,现在讲生活起居。 年轻人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个规律就是阳刚的一种表现。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都是很有规律的,它不会说我今天睡个懒觉,不想起床,太阳不想升起来,它很有规律。 这个有规律的运行,就是大丈夫阳刚之气。 生活不能没有规律,白天不要软塌塌地睡懒觉,晚上又在那里使劲熬夜,日夜颠倒。 该起床就要起床,该睡眠就要睡眠,顺着天地的运行规律,这叫天行健。 健,雄健有力。 不要认为这是小事。 熬夜对我们的身体很不利,我得到这个教训,让身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希望年轻的法师不要再付出身体代价。 年轻人精力旺盛,往往晚上不睡觉,加班加点,就嫌睡觉睡多了,熬夜熬得很晚,十一点、十二点、凌晨一点、两点,觉得力量很足,头脑很清醒,其实这很不好。 晚上十一点到次日一点是一定要睡觉的,这个时候肝要造血。 经络有它运行的规律,该睡觉就要睡觉,这样比较好。 慎防女色,这方面以前讲得比较少。 年轻的法师在这方面要警惕,不要好奇。 生理发育会引起心理波动,这也是自然的、正常的,既不要回避,也不必恐慌,要冷静:一是要发起高远的志向,发起广大的愿心;二是在处理技巧上要远离,远离为要,你不要去燎这个火,谈情说爱,风花雪月,一点意义都没有! 那都是不成熟的,害人害己。 要发起真正的爱心,真正的爱心是从阿弥陀佛的慈悲所涌现出来的,不带杂染,这才有力量。 愿心要广大。 我们不能把生命捆系在一个人身上,那太没出息了! 要把生命奉献给法门和广大众生,这才是出家人应该做的。 人家敬重你、信任你,称你为大丈夫,所谓帝王将相所不能及,就在这个地方。 帝王将相把自己捆系在个人权势方面,而我们是奉献给众生。 我们在经验、能力方面未必超过别人,但是我们发了心要利益众生,这是非常难得的。 有了广大的愿心之后,我们的行为就会被这个愿心所摄持,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会偏离正道。 蝇营狗苟、不上台面的事,阳光一照自然就消失了。 29. 饭水分离实行饭水分离饮食法。 这方面我有亲身体验。 我周围的人,只要实行,都有效果,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太明显,这和身体素质以及落实得彻不彻底有关。 饭水分离非常好,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省能源,省资源。 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厨房,不需要买昂贵的食品,不需要费那么多心思做饭,不需要消耗那么多资源,既节约,又环保,可以讲是最好的饮食方法,是人类的饮食革命,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身体健康。 年轻弟子,从现在开始要保证一个好的身体,才可以为法、为众生服务。 六、励志30. 舍我其谁身为祖师嫡亲的裔孙,住在祖师开宗的道场,接过祖师手中的旗杆,引导如母有情共向净土;心怀宗门复兴的庄严使命,参与祖庭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千秋立基业,为万代作标指,何其难得,何其庆幸,何其自豪,何其勇悦! 为佛争光,为祖争光,使命在我,责任在我,光荣在我,机遇在我,非我莫属,舍我其谁! 这是我们的理想、期望。 悟真寺的人,最熊的也要像河边的石头一样,非常结实,千年万载都不坏;要有刚性,不要得软骨病。 身为祖师嫡亲的裔孙,祖师就是善导大师,嫡亲,我们是他的嫡系,我们是他最亲的,因为我们奉持大师的教法,是他的后裔子孙。 住在祖师开宗的道场,我们住的地方不是一般的道场,祖师当年在这里开出了净土宗,才可以利益千秋万代,我们才有得度的希望。 能让我们出六道、成佛道,这种恩德有多大! 祖师的恩德多么深重! 接过祖师手中的旗杆,引导如母有情共向净土,当年祖师在这里,举着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旗帜、标杆,引导众生;经过一千四百年,我们现在把它接在手中,就要把它高高举起,引导有情众生,有情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 心怀宗门复兴的庄严使命,要有这样的心,不要在这里混日子。 宗门,净土宗,净土门。 净土宗要复兴,这是庄严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弥陀驱使着我们,弥陀命令着我们,弥陀的慈悲呼唤着我们,这是无上庄严的使命! 参与祖庭复兴的伟大事业,在这个时代,想一想我们非常荣幸,我们能够住在祖庭,能够为复兴祖庭做一点事,有参与这个伟大事业的机会。 这个事业的伟大,怎样形容都不为过。 二十年前、十年前能有这个机会吗? 三十年前这里还是兵工场,没有机会;再过三十年,来者晚矣! 祖庭也兴建起来了,净土宗博物馆也盖好了,没有你的事做了。 想一想,身上的毛发都会竖起来。 在这里,睡茅棚都安心,这不是一般的地方。 为千秋立基业,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为千秋万代的人建立一个基础产业。 祖庭建了以后,那不是三十年、五十年,教法的基业、教团的基业、教产的基业,是为千秋万代打下基础。 在家人为了子女建了个二十年的基业,就觉得很了不起了。 我们为万代众生作标杆,作指向。 指向哪里? 指向净土。 把这个旗帜竖立起来,把专修念佛的教法弘扬开来,让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旗帜在终南山上高高飘扬,在众生心中高高飘扬。 何其难得,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啊! 难遭,难遇,难得,难见。 何其庆幸,很幸运很庆喜,我们来得不早不晚。 能够一起到这里来,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缘。 因为这样的机缘聚在这里,比在家里爷爷和孙子的相聚,那都不知道殊胜多少倍! 佛缘、法缘、祖缘,那不一样啊! 我们凭什么在这里相聚? 难得殊胜,值得庆喜。 何其自豪! 何其勇悦! 为佛争光,为祖争光,使命在我,责任在我,光荣在我,机遇在我,非我莫属,舍我其谁,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善导大师不用说,为佛争了光,把净土宗开辟出来,弘遍全世界;玄奘大师不用说,为佛争了光;鉴真大师不用说,为佛争了光:很多祖师大德为佛争光,把佛教弘遍了全世界,利益了无量众生。 佛教在中国流传,和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山川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是现在教势日渐衰弱,我们怎么对得起佛? 怎么对得起祖师? 现在这个世界跟过去不一样,所谓地球村,各个宗教都在蓬勃发展,各个宗教也都在中国寻找市场。 我们讲教理,讲真理,我们讲爱心,讲慈悲,在一切宗教当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佛教,能比得上阿弥陀佛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法门仅仅只有少数人知道,仅仅局限在少数地方,我们为佛争了光吗? 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现在地球有七十亿人口了,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佛法。 在佛法中,圣道法门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即使这样,也有很多大德在推行;净土法门彻底落实弥陀的慈悲,我们得到法门的利益,我们不做谁来做? 为祖争光,要把祖师的教法传遍华人文化圈,甚至传遍全世界。 到今天,如果我们局限于通途观念,局限于个人名利,不能把祖师的教法推展出来,我们能为祖师争光吗? 如果我们住在这样一个道场,抱残守缺,为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没有广阔的视野,没有雄才大略,没有奉献一生的决心,祖师的教法就不可能弘扬到全世界。 其实,即使弘扬到全世界,都不算什么,弘扬到月亮上去还差不多,有点跨出家门了。 为什么? 现在网络、电信、交通这么发达,我们却局限在小小的蓝田,我们太对不起祖师了! 所以,不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发心,根本就没有做。 如果我们发心了,如果我们尽力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是因缘还没有成熟,需要下一代人接着往下做,阿弥陀佛自然有祂善巧的安排;如果我们懒惰懈怠没有做事,就要深深自责。 所以,为佛争光、为祖争光,不在别人,使命在我! 一个人做事,如果需要别人拿鞭子在后面抽,抽的人抽一遍、抽两遍,第三遍就没有劲了,也没有意思。 要有使命感:这本来是我应当做的,本来是我正要做的。 这种使命感,就成为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 责任在我,这是我的责任,不是别人的责任。 不能怪众生难调化、难教育,怪别人来障碍我。 开车上路,新手总是怪别人:哎,这辆车怎么停这里? 这家伙真不会开车! 都是怪别人。 通通不怪别人,责任在我们自己身上。 光荣在我,我们所做的,是光荣的事业。 机遇在我,我们今天有幸遇到了。 非我莫属,做这件事情,要当仁不让。 弘扬弥陀救度的教法,复兴善导大师净土宗祖庭,谁愿意来就踊跃地来,我们欢迎。 找好你的位置,做好你的工作,迈好你的步子,大家齐心合力建设祖庭,建设净土法门。 发布时间:2025-01-15 12:32: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