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法师: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二) 内容: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二)(五)经文的证据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 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 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 先举十条经文。 1、《阿弥陀经》首先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个就能往生! 执持名号能往生,说明就是多善根。 因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说到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所以说多善福在念佛,三学、六度,这些都不谈。 这是《阿弥陀经》上下经文的次第,义理如此。 2、异译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另外一个译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对《阿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是这么翻译的:闻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是多善根福德吗? 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胜、超越、绝对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弥陀经》现在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如果直接翻译过来的话,怎么翻译呢?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众生在此世所做的种种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靠这个,不可能往生。 经文明显说明:只有六字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我们众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 无论我们怎样地努力,我们所做的,跟六字名号相比,都属于少善根福德。 强弓喻其实,我们是没有资格和六字名号相比的。 我们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会让我们获得人天的果报。 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罗汉都不行,何况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样,弓的力量各自不同。 比如说五戒十善就是一张弓,我们每个众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么,把五戒十善这张弓拉满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里呢? 顶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后,没劲了,呼 --,掉下来了,你还在三界的吸引力范围之内。 好像地球的卫星一样,还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还在地球的吸引力范围之内。 五戒十善的力量,这把弓的强度只能把我们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罗汉那个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够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这个强弓,力量很大,嗖 --,好! 出离三界了,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轨道,但是,离菩萨的轨道还差得很远,那必须用更大力量的强弓,发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萨的轨道。 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有一把强弓,我们这把弓已经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把强弓,这把弓的力量非常强大,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把弓就是六字名号;我们众生就是六字名号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们来念佛,就是机关发动,阿弥陀佛就是强弓手。 我们这支箭虽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弥陀佛往六字名号的强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三界超越阿罗汉超越地前小菩萨超越地上大菩萨超越十地等觉菩萨,直奔佛果。 所以,莫讶一称超十地,不要担心一箭放出去,怎么超越十地菩萨? 一箭射到哪里? 你们知道射到哪里吗? 一箭射到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直向弥陀佛座边。 如果不靠六字名号的弓,五戒十善,顶多射到天上,又坠下来了。 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门、圣教,种种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内。 落水喻梵文的经文其实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相互印证说明。 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边了,请问:当我们快淹没的时候,我们抓到水里面所长的水草,能够到岸上来吗? 不能。 水草本来长在水里。 抱著水里的石头,能到岸上来吗? 也不能。 水里的东西永远让我们在水里。 要想到岸上来,一定要抓住从岸上伸下去的东西;如果抓住岸上来的一根竹竿,或是一个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们就是在生死的苦海当中,种种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六根门头所对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内的东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类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因果,不可能让我们离开三界苦海。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好像从极乐的涅槃彼岸伸向我们苦海当中的一把长竹篙,你抓住这把竹篙,阿弥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来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乱抓,哎,旁边一根稻草抓住了,还是在水当中。 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更深地扎根在这个世界。 所以梵文经典才说: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此世就是此世间,五浊恶世),而应当依彼佛的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过来救度我们的六字名号,依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西方。 4、《无量寿经》我们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么往生呢? 《无量寿经》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又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几段经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来:阿弥陀佛普遍布施给我们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让我们这些没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怜愍我们造罪造业,没有出离之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功德法财,为我们打开佛法的宝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给我们功德之宝。 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众,就是十方苦恼的众生。 请问各位,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拿到了吗? 拿到了没有? (拿到了。 )阿弥陀佛广施功德宝,如果你没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给你了。 广施啊! 一个都不会遗漏的。 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是什么呢? (六字名号。 )对。 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我们没有功德,我们盼望功德,我们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们担心我这样修行、那样修行,可是也没开悟,没契入诸法实相,顶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这怎么办?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兆载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要令我们成就功德。 支票喻就好像父亲养育儿子,儿子还小,为了让他能够安乐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劳动,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挣的一切财富,最后都放入存款单当中,说:我的儿子,这个给你。 让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财富。 父母的心就是这样,一切为了儿女,特别是儿女还小,要为他们作周详的考虑。 爸爸临走时说:孩子! 我要走了,这张小小的纸头,是我一生的积蓄,上面是一百亿,给你,你可以过好日子。 这个儿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来看看,父亲说这是一百亿,但是这只是一张纸嘛! 这张纸,我现在饿了,还不如一个地瓜能让我饱。 他不了解这张支票是百亿的财产,所以他很轻易地把它丢到旁边。 这个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 这就是有眼不识珍宝。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慈父,祂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的存款单当中;这个六字名号,就好像是存款单,就好像是一张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们没有智慧,阿弥陀佛把祂的六字名号无上功德的结晶布施给我们,令我们功德成就,但是,我们念念佛号,就把它摆在旁边,哎呀,这六字名号干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诵一部经,或修什么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个儿子,智慧没有开,他只认识地瓜,而不认识百亿支票。 我们也一样,你看,我做了某桩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读了一部经,厚厚一本,多实在! 一句阿弥陀佛,六个字一念,就没了! 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真实功德。 希望这个比喻能够让大家珍惜六字名号,所谓宝此一行,不再舍弃,不再丢掉。 阿弥陀佛老爸那么辛辛苦苦修来的六字名号给我们,结果我们都漫不经心的,然后把它跟别的比,这个六字名号嘛,也不错,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忏,这样种种修行,我这样的功德应该也差不多吧! 不知那些都很小,顶多是一颗糖、一个地瓜、一个苹果,跟这句百千万亿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号,那是无法相比的。 一块钱买大楼喻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上街去买东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样的情形,平常买东西都要讨价还价,这天掏了一块钱,结果买来了整栋大楼,就高兴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赚了,今天买得很值得,一块钱买了一栋大楼会有这样的事情吗? 没有!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楼的主人主动送给你的。 一块钱不可能买一栋大楼,居然买到了,说明是人家要送给你的,但送给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开个价卖给你,这样你心里就觉得安慰了,这是我买来的! 我们很多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呢? 成佛。 我们就是每天磕十万个头,磕一百年,这样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块钱,那么,成佛简直都不止一栋大楼。 有人说: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种种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够往生,但这样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顶多是让我们得到人天的果报,居然是拿这个五戒十善换得了成佛果报! 也就好像刚才讲的,用一块钱换得了一栋大楼,你不要认为真是你买来的,这是人家送给你的。 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把祂无量的功德无偿地奉送给我们,但是我们志向狭劣,不敢当下接受,所以阿弥陀佛说:你不敢接受,我就卖给你吧。 卖给我们,我们又买不起,那怎么办? 那就降价卖给你。 卖多少? 一块钱。 本来阿弥陀佛说:你想来往生,只要念名号,送给你,决定能往生! 我们不敢相信,阿弥陀佛就说:那你修行,修行回向。 (就是卖给你)修行什么? 你怎么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诵经、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愿往生就可以。 我们反而以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来的,我们这小小的因,怎么能感得那么大的果呢? 那是因为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而布施给我们的。 穷子喻《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很能说明我刚刚讲的这个例子。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儿子从小离散,大富长者后来年纪也大了,广大的庄园、丰富的财产找不到继承人,他想:我现在已经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儿子找到! 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处寻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说这个儿子,从小离开大富长者,在外面漂泊流浪,过著流浪汉的生活,被人欺负,餐风露宿,衣不蔽体,他只能靠什么过活儿呢? 只能做打工、作佣等低贱的职业,过一天算一天,吃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这个儿子东晃西晃,刚好就晃到大富长者的门口,他一看这座庄园,哎呀! 巍峨广大,从大门往里面探头一看,里边坐了一位非常威严的长者,旁边有很多侍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气派就像国王一样。 这个穷子毕竟做流浪汉做习惯了,来到这么一个豪华威势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 不行,这不是我这样的人找活的地方,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话,或许有人出来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 我还是赶快离开,到贫穷乡里去找活儿。 这么一想,他拔腿就走。 刚好他的父亲(大富长者就是他的父亲)在里边一抬头看见他,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的儿子吗? 我辛辛苦苦到处寻找的,就是他! 马上喊人,快快快,赶紧去把那个人给我抓回来,不能让他走了。 侍卫听到大富长者的指令,一个箭步就出去了,他们长得高大强壮,孔武有力,穿得也很华丽气派。 穷子正在那里怀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见从里面出来两个彪形大汉,啊! 坏了! 这是来抓我的。 他撒腿就跑。 他越跑呢,后面追得就越紧,追上后紧紧捉住,强行往回带。 这时穷子又恐怖、又担心、又紧张,顿时昏过去了。 大富长者一看,心想:完了! 我的儿子一定是因为这气派的阵式,受到了惊吓,他的心量还不成熟,就对侍卫说:这样子,你们用凉水把他泼醒,泼醒之后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吗? 大富长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 几十年才找到儿子,怎么能放走呢,他还要想办法。 他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长得不是那么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说:你俩跟踪他,跟在他后面。 这两个人看起来跟穷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样,摇摇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块儿就聊起来了:你是怎么讨饭的? 我怎么讨你是怎么打工的? 我怎么打工互相谈得很熟悉。 这两个人就跟他讲:其实你呀,用不著这么辛苦。 我们打工那个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儿给一般地方两天的工资。 穷子一听,这么好的地方! 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干呐! 我不识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会啊! 你可以去打扫卫生,清理厕所。 这个我可以! 做流浪汉的,专门搞这个工作。 好啦! 这两位就把他带到大富长者庄园来了,从后门绕进来(正门太高贵)。 进来以后干什么呢? 天天除粪,他干得很安心,心想:这个跟我的身份很相应,我就是扫厕所的。 可以讲,他一辈子就没有这样幸福过,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发愁,也有住的地方,他过得很安心,干得很卖力气。 但是,儿子天天在那里除粪,长者心中有所不悦。 我的儿子怎么可以就做这等下劣事呢? 他们父子还没有相认哪! 财产还没有委付啊! 所以,大富长者就想办法接近儿子,想什么办法呢? 他也把自己华丽的服装脱下来,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儿、除粪的衣服),也拿了一个除粪的工具,跟穷子在一起除粪,和颜悦色地问候他,跟他话家长,问寒问暖。 穷子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暖,他遇到这么一个长者,对他这样的慈悲关爱,他感动得不得了,哎呀,怎么有这么好的人! 他这时候还不知道长者就是他的父亲,而长者也不能讲。 时间久了,彼此关系熟了,感到很亲切了,这个时候,长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说:不瞒你说,我就是这座庄园的庄园主。 穷子一听,吓了一跳,就喊老爷(你看,对自己的父亲喊老爷)。 大富长者听了,心里很难过:我是你的父亲,你喊我喊老爷! 他就对穷子说:我看你到我庄园来之后,人很诚实本份,干活很卖力气。 不然这样,你就做我的干儿子,我年纪大了,也没有儿子,你就做我的儿子好了,也可以帮我做点事,希望你不要推辞。 这么一个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长者的宠幸,拜长者为干老子,他感觉很荣幸,他不知道这是他的亲生父亲,把亲生父亲拜做干老子,还觉得很荣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讲。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慢慢培养他,开始教他做会计、做出纳,掌管财务。 我既然认你为儿子了,彼此就不外,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财产的进出都要他负责。 穷子做得很卖力气,也很认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还是住工棚里,每天还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资,晚上算账的时候,这个是老板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块。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一看,穷子(也就是他的儿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渐扩展了,能力也越来越具足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准备宣布他们的父子关系。 这一天,他就把国王、大臣,把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找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父子相认。 有劳各位到这里来,有一点事情跟大家讲。 我已经年老了,我的儿子是在哪一年丢失的穷子越听越像在说自己;长者从头道来,慢慢引导,现在,我找到我的儿子,是谁呢? 就是他。 长者指著自己的儿子说,现在我把所有财产全部给他,由他掌管。 儿子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对我这么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亲! 所以,在《法华经》里才有四句话,说什么呢?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 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又说: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来没有想到我会拥有财富(没有想到我能获得这么丰硕的功德),但是无量的宝藏怎么突然就来到身边,一夜之间华贵起来! 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儿子! 故事就讲到这里。 下面把这个故事做一番解释。 大富长者是哪一位? (阿弥陀佛。 )是阿弥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们众生。 )对啦! 我们无始劫来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弥陀佛的涅槃城之外。 阿弥陀佛看到我们的时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号功德布施给我们,说:众生啊! 我的独子,我把整个极乐世界送给你,你就这样来! 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吓坏了,我哪里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啊? 我们不敢,所以我们逃跑,我们逃离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门来调化我们,让我们来修行,回向以求往生。 就是自力劳作,干除粪的活;除粪,就是除去我们心中的污垢。 穷子要靠除粪的活才敢进大富长者的庄园;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要靠种种法门修持回向,才敢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看见我们已经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来调化我们,你种种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错,但可以念我的名号啊!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法财的宝库。 让我们称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但这时还不敢明讲。 就好像大富长者认穷子为义子,让他负责库藏的出纳管理,其实心里边整个库藏财宝都交给他了,但因为时机没到,不便明说,穷子也不知道。 我们也一样,比如说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不知道这六字名号里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们的,我们认为:我念了两万声,这两万声的数字才是我的;六字名号里面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 就好像穷子,他已经进到庄园里边,每天在那里做出纳、会计,他认为他经手的这些财产是大富长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资,不知道他的父亲要把整个庄园给他。 这样又经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了,阿弥陀佛才说: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极乐世界,归汝所有。 全部送给我们。 我们这个时候才敢欢喜接受。 阿弥陀佛要把祂整个的极乐国土布施给我们,千方百计让我们接受,让我们在种种法门里摸爬滚打,慢慢调熟我们的根器,我们才慢慢接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 根机成熟了大家能够相信念佛的法门,能够老实念佛,是已经经过了除粪的工作,是已经到了大富长者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了,根机已经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 没有大善根、没有大福德的人,决定不会老实念这句名号。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的根机还没成熟,他决定不敢接受整个庄园,他逃跑了,他吓昏了。 你看世间的人,你对他说: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学佛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慢点! 我求人天福报! 修行解脱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里够资格到极乐世界?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这座庄园。 我们的父亲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也,弥陀慈父,救度我们四处流浪、桀骜不驯、违逆负心的众生。 所以,大家要随顺佛愿,要孝顺于佛。 经中说孝顺于佛者,实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简单。 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堕入三恶道。 不往生西方,必堕三恶道,没有不堕落三恶道的。 就算你今生有修行,来生不堕三恶道,来来生一定堕落三恶道! 所以印光大师才讲: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来世做人,比求生西方还困难。 为什么到西方成佛容易,来世做人反而难呢? 因为来世做人要靠我们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 往生西方,《无量寿经》里面有几句话: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很容易往生,结果去的人不多。 为什么? 大家不相信。 什么叫自然之所牵? 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世界,毫无勉强和造作,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里担心害怕说我这样能往生吗? 不必担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比喻说我们把一块木头丢到长江里面去,这块木头一定会随著江水到达东海,会不会? 一定会到达东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别人捞起来,或者是被树杈挡住了。 我们不需要驾著一条船跟在木头后面看,哎,看你到哪里? 嗯,到东海。 不需要! 它自自然然会到,即使看不见,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头,就是我们;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东海,就是极乐宝国。 被捞起挡住,就是杂行杂修。 我们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把我们的身心归投于阿弥陀佛,所以: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归命阿弥陀佛,这一生一辈子,就是念佛愿生西方,等于是把我们这块木头投在六字名号的长江当中,没有阻挡,它自然是前浪后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极乐净土,这是靠六字名号的力量。 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很自然,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所牵引,自然之所牵。 远地易达喻出门旅行,有的时候,到达万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达百里之外的地方还要容易,为什么呢? 因为交通手段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从这里要去金门岛,要自己游过去的话,那很困难;要跨过太平洋到美国去,反而容易,为什么? 坐飞机就可以了。 为什么那么远反而容易、这么近反而难呢? 因为我们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样,一个是靠自己,一个是靠飞机。 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坐飞机是靠飞机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们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反而容易,因为我们乘坐的是六字名号的航班;要转生人天反而难,因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号功德宝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祂令我们功德成就,祂广施功德宝给我们,那么,功德宝在哪里呢? 《无量寿经》〈流通分〉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告诉弥勒菩萨: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称念的人,就具足了无上功德,就获得阿弥陀佛所布施的功德宝。 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宝就是六字名号。 欢喜踊跃其有得闻,彼佛名号,那个听闻到彼佛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人,啊! 六字名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信顺、归仰。 欢喜踊跃,为什么欢喜踊跃? 给你一百万,然后说不能往生,死后要去三恶道,你会欢喜踊跃吗? 不会的。 所谓欢喜踊跃就是说我决定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我今生虽然是个穷光蛋,在世间被人瞧不起,一旦闭了眼睛,眼睛一闭我就要去净土成佛了。 这个叫欢喜踊跃,对往生有决定性的把握。 如果对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害怕,能不能往生? 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 下了三恶道怎么办? 内心就痛苦了,就不会欢喜踊跃了。 知道六字名号决定能救度我,我称念六字名号决定能往生极乐国,这样的心叫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顺,念念的称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两个字,就代表并不只是一念、十念。 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如果寿命延长,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寿命当下就结束了,我们只念了十声佛就断气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声佛就断气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 乃至一念。 称名善根同佛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这个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而信顺归命、欢喜踊跃的众生,一念之间为得大利,成佛度众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一句名号里边圆满具足无上功德。 阿罗汉是有上功德,上面还有菩萨;菩萨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圆满了,就叫做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把祂的无上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让我们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无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师才讲:凡夫众生称念弥陀名号,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我们念一句名号,我们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样,为什么? 因为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让我们平等获得。 经文充分说明六字名号是圆满、无上、具足、无缺的善根功德,所谓无上功德。 5、《观经》第五条经文出自《观经》,这里引用的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观经》的原文前后相隔较远,善导大师的解释文把它们并列在一块儿,来比较念佛一声和修行种种法门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观经》的下品上生,这个人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说佛法,讲了两个法门,第一个是跟他讲说大乘十二部经典,他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经典分成十二个类别,十二部经代表大乘一切经典。 闻经十二部,代表听闻了种种、很多的大乘经典,效果怎么样? 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 一千劫,一个大劫有多长时间? 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过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让他解脱生死轮回,因为我们罪过太重。 后面说:称佛一声,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句,当下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大家算算账,念一口佛,除掉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闻十二部经,除了一千劫罪。 如果拿闻十二部经的时间来念佛的话,那除了多少劫罪? 那不得了! 而且既然说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数量上的五十亿,实质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声称名,永不再会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生死之罪已经灭除掉了;灭罪灭得多,说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灭罪才多,可见,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顿超生死,顿归极乐。 其他一切法门没有这个功效。 米饭喻十二部经代表佛教的一切经典、一切法门。 为什么这么多经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两重原因。 第一个,一切法门跟念佛名号相比,还是因地的法门,它不是果地的法门。 比喻现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饿了,给你一本书,《稻谷栽培技术》,让你看这本书,怎么去栽种稻谷;这本书看完之后,再看第二本,让你学习怎么加工米饭,没有米饭给你吃,那你就会说来不及了,我饿慌了。 什么意思呢? 佛经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方法,比如说《金刚经》要我们破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成佛的方法;《楞严经》、《华严经》都有它的方法。 菩萨在因地修行的过程当中,用这些方法来成佛。 但是,我们来不及了,以我们的根机,这辈子眼睛一闭,就要堕落三恶道了。 佛名是已经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时候,不再让你去读《稻谷栽培技术》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饭端在你面前,你饿了,就去吃好了!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能解决问题啊? 很显然,是果地的法门才管用。 闻经灭罪少,是因为它是因地法门;念佛灭罪多,是因为称念佛号是果地法门。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乘经典讲诸法实相,如果我们能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但是我们不能开悟,没办法悟道,除罪就轻,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就非常有限。 闻香喻有两种原因:一种从法上来讲,一切经所说的都是因地法门,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门殊胜;另外从机上来讲,这些法门不适合我们罪业深重、心地浮散、寿命短促的根机,所以除罪就轻。 这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有解释。 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是果地法门,直接吃饭。 如果把饭端来,不给你吃,让你闻香,那不解饿;十二部经典讲怎样成佛,对于我们这样下劣的根机而言,讲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们没有能力品尝到成佛的果实,我们只是闻到飘过来的香味,我们不能吃到。 我们来念这句六字名号,念一口就得一无上功德,念十声得十无上功德,实实在在的。 同时,念这句六字名号,不需要我们开悟,也不需要说有清净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众生,只要开口称念,只要愿意念佛、愿意往生,揽无边功德入我们的识心,成为我们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简单。 容易而且殊胜、殊胜而且容易的法门,唯有念佛。 名号之中获大利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个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从哪里得到大利呢? 前面说得闻彼佛名号,也就是说:大利、无上功德是从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获得的。 《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 接下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我见是利的利,就是往生,从执持名号中获得往生。 两部经一致,都以六字名号作为无上功德,所谓多善根福德。 6、《经》言第六条经文: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 这很多啦! 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 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有相福德不为多有的人喜欢诵《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也有这两句话可以做印证: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若福德无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读诵过《金刚经》的人应该知道,福德有福德相,这个不叫福德多,我修持这个、供养这个、布施这个修得很多,这个都有相,这个不叫多;没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们念这句六字名号,你看看,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空空荡荡的,好像不如我在那里做一个实际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 这句六字名号,犹如太虚空,是实相的,是无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经》《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还不能用尽,还有多余,叫不可穷尽。 成佛有余近代的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专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学其他法门,毫无遗憾。 本来佛是圆满境界,无有不足,也没有什么多余,这里是说一句名号善根功德无穷无尽的意思。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这样的善根,怎么可以思议呢? 所以,佛名是无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穷尽、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界;称念六字名号,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极乐净土。 8、《涅槃经》第八段经文是《涅槃经》里所讲的: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把大宝库打开,随人拿,随人取,布施一切众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如人家念一声佛,功德超过前面,无法比较,无法比量。 《涅槃经》说的一点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说: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医药、卧具等,就是我们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现在来讲,就包括汽车、楼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内;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简单说,地球一切众生,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资具都由你一个人供养,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哪怕只有挤一杯牛奶那么长的时间,功德过上,不可思议,超过以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的功德。 经文通过比较,来说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无法相比。 10、《大智度论》第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言: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打了个比喻:有人从一生下来,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样走多少时间呢? 一千年。 我们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 范围很大,十天是一万里,那一个月是三万里,一年三十六万里。 他经过一千年,这么大的范围,地下满中七宝,他所经过的地盘,全部是七宝组成,这么多的七宝,奉施于佛,拿来供养佛,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多不多? 这个福真的大得很! 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像我们现在五浊恶世,这个末法时代;恶世的众生,内心没有清净,并不是清净心念佛,是恶世苦恼的众生;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一声念佛的善根福德,胜过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宝供养我们怎么可以思量这句名号的功德呢?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舰对小渔船喻大家学习到这里,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会因担心害怕空空荡荡的而左顾右盼了,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没有什么办法了。 念佛是最行的,如果还不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就好像我们过海一样,乘上一艘超级航空母舰,你还在那里这个能不能过海? 是不是再加一条小渔船,防备一下,万一航空母舰翻了,我这小船还能抵挡一阵这种思惟不符合逻辑。 航空母舰都不能过,你的小渔船还管用吗? 说明他既不认识航空母舰,甚至也不认识小渔船,为什么? 航空母舰没有过不了的海,他不知道。 小渔船是不可能过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 他把航空母舰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渔船看得太高了,两个都错误。 什么意思呢? 念佛就是乘阿弥陀佛的航空母舰,怕念佛不管用再种种杂行杂修,就是备用小渔船。 有人讲啦,万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这一点,补充一下,就好像说六字名号大愿船如果不能救度我们,再靠我们修行的这一点点补充一下,那个就是杂行杂修了,是不合逻辑的。 念佛的航空母舰都不行,杂行的小渔船怎么行呢? 所以,念佛是决定往生之道。 喜欢杂行杂修的人,就是把阿弥陀佛名号看得太低,把自己的杂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讲这一切,是让大家的心专注在这句六字名号上,并不是说那我不用行善积德了。 这是两个概念,那些是我们佛教徒应当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们凡夫所做的有漏有为的杂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驾于六字名号之上,这个就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这个也是不了解六字名号的殊胜功德。 发布时间:2025-01-13 14:02:3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