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内容: 一个孩子来到世间,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位老师其实是父母。 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包括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在内的人格品性的教育。 之后的学校教育虽然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却基本还是讲术,而不是讲道。 但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他对生命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时候如果灵性的层面没有得到及时开发与引导,很容易因精神压抑而出现问题。 现在的孩子,患躁郁症和抑郁症的并不鲜见。 对年轻人的教育,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人字上,而不是考试和分数上。 因为往往你忽略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哪里有缺陷哪里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后果。 所以,除了父母与学校,孩子还需要圣贤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的补充。 也就是,他还需要具备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知。 古代的教育就是圣贤教育,将文以载道作为价值尺度,将仁爱孝悌、重义轻利等作为理想人格。 尤其是佛教传入后,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自然地将佛教的智慧作为人生修养与生命追求。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命观。 让每个人尤其是孩子,觉悟自己的佛性,致力于身口意的净化,提升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这是佛教的价值所在。 有了佛教的修养与智慧,人的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理想追求,都会发生非常大的良性的改变,他的生活、学习、工作会自然纳入正轨,无论在什么岗位、处何种身份都会焕发出光辉。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今天我们要说:以佛为镜,可以正身心。 佛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现在很多的教育者也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开始用佛教的智慧去解决学生的成长烦恼、师生的沟通交流乃至校园的暴力冲突等问题。 这个时代讲竞争、讲成王败寇,人们都把全副精力集中在了一个利字上。 其实在别人争夺的时候,你能忍、能定、能让,那么,别人争的是利,你养的是德。 一个有德的人会变得厚重,越厚重越成其智慧也就越能成就大器。 既让孩子学习世间知识,又使他保持心灵的纯然清洁,这是摆在孩子和父母面前共同的修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孩子有智、有德、有仁、有义,就是跟圣贤站在了一个队伍里,这应该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欣慰吧? 发布时间:2023-04-18 18:28:0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