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香盒,在历史烟云中鲜活存在 内容: 从立春时候的合香茶会,到后来的动手合香初课,再到如今的稽古游艺课,茶事之美与当代艺术家欧阳文东正在合香这条路上一步步摸索和深入。 分享同学的香道笔记一篇~文 | 栖梧有时候,上欧阳老师的课会有一种孩童一般的期待,因为不知道他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体验。 没有预知,不可想象。 这一课闻到的夏香,我想取一个非常文气的名字。 葳蕤。 从这扇看似简单的门里,我进入了一个博大精微的世界。 早期,我只是对香道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 还曾以为,那么简单的东西,能讲些什么呢? 不就是一支香,点起来就完了。 一如当年喝茶的时候。 也是简单的几片茶叶,不管怎么泡,都是投在杯子里,然后注水,然后泡,然后喝。 我也便是这样的喝了好多年。 我不是专业的茶道修习者,但是,茶依然给我打开了一个通道,见微知著,了解自我状态。 虽然只是很短时间的修习,但是合香带给我的,却是越来越惊讶的体验。 麝香课上品闻夏香的时候,听到一个细节,不同的香材,因为燃点不同,先放后放,或多或少,都是需要讲究的,这就需要你详尽的了解所有香材的属性,甚至于燃点。 那时候,突然就觉得,每款收集来的香材,似乎要像孩子一样的对待了,要了解到骨子里。 夏季,由于气温的原因,不大适合合香。 于是日日闻香、理灰、上稽古课、课后聊天,再做一些相关的手工。 不过也逐渐粗粗了解了一些治香的步骤,像炼蜜、煅炭、合香、捣香、收香、窖香、薰香,还有一种爇香,是把香丸点燃埋进灰里,香燃起来雾气蒸腾。 也知道了,最基础的治香步骤,用不了多少时日便可以了解。 但这之后所要研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确可以说是如烟海般。 远到香具的历史、近到相关的香谱,相关典籍慢慢看来,也是一个繁复学习的过程。 多年不怎么看古文,手抄体竖排版无断句的《香乘》看起来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而看这个书,同时也是个静心的过程。 汇集多家之言的这本书倒真可称是本香道大全了。 练习理香灰稽古游艺课,第一个器具讲的是香盒。 香盒,用来盛放香丸、香粉用的小容器,多呈扁圆型。 在我看来这小巧可爱物什,也可以常常放在手里把玩一下。 香盒(古籍称香合)的历史,并不算短,从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 唐代的香盒多为金银制品,价格昂贵。 宋代大量使用的香盒多用瓷器,因为宋人崇尚合香风气,而合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窨香,即调和众香制为剂,放入瓷合,埋地下半月或一月,然后取出来烧,所以只能用瓷器。 欧阳老师收藏的部分香盒,有宋、明及新器。 课上,看到许多老师带过来的宋至元代的香合,宋代的香盒是德化窑的白瓷,小小的扁圆形,因为手工制作,有些微的不规则,形制简约,透露出礼制教化之下的那种温润、内敛的君子之风。 瓷器的釉色也是温润的,那釉色之光发自器物本身,而非流于表面。 南宋末年,出现了制作极精巧的雕漆香合。 但十分少见。 对于器具,老师也表达了他的观点:我们遇到喜欢的民窑可以拿来收藏,官窑却是做的国家形象,虽然有种大国重器的风范,但是离我们倒是很远的,没有太多的联系。 想来官窑的器具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汝窑闻名遐迩,大部分都收在了博物馆里,举一国之力也未必再收集到一件半件。 民窑倒是生根于民,一直有种鲜活的地气在内,也好寻得多。 学生们在练习理香灰番外一直以来,逛许多博物馆都有种看到了假货的狐疑之感。 而且一直对这种感觉迷惑不解。 大家讨论之后,在和欧阳老师的一翻对话中,也终于有了答案。 现今大多博物馆的陈列缺乏一种整体感。 都是一件一件的精选之物。 之间缺乏整体的布展,器物与器物间的关联不大。 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说,展览的不应仅是文物,更是一种历史。 似乎我看到的展览很多是这样,每一段时间的文物拿出来展几件,从五千年前一直展到民国,单一的线性,缺乏一种一段时间更深厚广阔的解读,如果历史是割裂的展览,那么难免会存在一种断了气的感觉。 另有一种,有些陈列馆布置的太过精致,眩目的灯光和广告语,分散了许多注意力出去。 这看的大概就不是文物本身了,更像展览了一件包装眩目的艺术器,会有隔了一层纱观看的感觉。 难怪脱离了真实历史感的文物只剩下一种艺术品的死气了。 行香器具以香近美,以美贵生,以贵入修,以修达性欧阳文东欧阳文东 | 当代雕塑艺术家、合香艺术家最早将嗅觉带入雕塑创作首创当代合香身心性修习体系最早提出去物质化雕塑概念 发布时间:2024-12-12 10:41: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