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云门文偃 内容: 云门文偃(864--949),唐末五代云门宗之祖。 浙江嘉兴人,俗姓张。 幼怀出尘之志,慧辩天纵,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 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 州才见来,便闭却门。 偃乃扣门,州曰:"谁? "偃曰:"某甲。 "州曰:"作甚么? "偃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 "州开门一见便闭却。 偃如是连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偃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 道! "偃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镀轹钻。 "遂掩门,偃伤一足,从此悟入。 又谒雪峰义存,依住三年,受其宗印。 后遍参丛林,探究玄要。 后在灵树如敏会下为首座,并嗣其法席。 后唐同光元年(923),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海众云集,法化四播。 上堂云:举一则语,教汝直下承当,早是撒屎著你头上也。 直饶拈一毛头,尽大地一时明得,也是剜肉作疮。 虽然如此,也须是实到这个田地始得。 若未,且不得掠虚。 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看是什么道理。 实无丝发许与汝作解会、与汝作疑惑。 况汝等且各各当人,有一段事,大用现前,更不烦汝一毫头气力,便与祖佛无别。 自是汝诸人信根浅薄,恶业浓厚,突然起得如许多头角,担钵囊千乡万里受屈作么? 且汝诸人有什么不足处? 大丈夫汉阿谁无分? 独自承当,尚犹不著,便不可受人欺瞒,取人处分。 才见老和尚开口,便好把特石蓦口塞。 便是屎上青蝇相似,斗咂将去,三个五个,聚头商量。 苦屈! 兄弟,古人一期为汝诸人,不奈何,所以垂一言半句,通你入路。 知是般事,拈放一边,自著些子筋骨,岂不是有少许相亲处! 快与,快与! 时不待人,出息不保入息,更有什么身心闲别处用! 切须在意。 珍重! (《古尊宿语录》卷十五,P258--259)师示众云:我事不获已,向你诸人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 更欲蹋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 广设问难,赢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 只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语? 因什么道教外别传? 若从学解机智,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呵责,见性如隔罗壳。 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 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未尝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 终日着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 虽然如此,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 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绕一句下承当,犹是瞌睡汉。 (《古尊宿语录》卷第十五,P256)戏论曰:历来禅师说法,虽各具千秋,方便有多门,其终则归元无二路。 要皆为学人去粘解缚,使其不落识情意解窠臼,庶几可以入道。 云门说法如云,游刃性海,纵横卷舒,大有王者之概。 看他不说经如何,论如何,只要学人自己脚跟点地,直得气吞山河,势转乾坤。 无你许多商量处。 要当人真参时,无你丝毫解会,与你论世情疑路。 若能于此悟去,则大用现前,不烦汝一毫头气力,便与祖佛无别。 此个事,无你替代处,老和尚出世,只为你作个证明。 若论个事,要人自悟自省始得。 所谓吃饭自己饱,生死自己了。 佛法大事由己不由人,参要真参,悟要实悟。 若实有个入头处,不惜性命,十年、二十年,莫愁不成办。 直是今生未得,来生也不失却人身。 向此门中也乃省力。 如其不然,只凭心识意解,义学经论,以为究竟,即佛祖现世,亦奈何不了。 后来大慧高峰,诸善知识直揭心源,导唱真参实悟为衲子本分事,教外别传之旨,乃能灯灯相续,此所谓千古同风,万世同心也。 毕竟云门上堂,意旨如何? 曰:换却偷心,死尽机心。 朗朗乾坤,尽得自在。 中有祖师,把臂同行。 发布时间:2024-12-03 09:58:4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