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禅法师:希迁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响 内容: 希迁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响真禅石头希迁禅师石头希迁所创的湖南禅,与马祖道一所创的江西禅,并称为禅宗诸流派中的两大派系,后来禅宗分为五家七宗,追根寻源,均不出此两大派系。 因此,作为南宗禅青原系的重要奠基人希迁,对于南宗禅的弘传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直到近代,石头希迁的一些重要禅学思想,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表现在近代一大批高僧,虽然各有所宗,但都主张禅教一致,这明显是受到石头希迁的影响。 为此,本文想着重谈谈石头希迁的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响,以就正于大家。 一、石头希迁的生平事迹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市)人。 生而聪敏,青年时代即刚毅果断,自信心特别强。 时乡民畏惧鬼神,因而定期杀牛洒酒,以祭祀之。 他看到了其中的弊害,极力加以反对。 因此,每逢祀期,他就前往,捣毁神祠,夺牛而归,态度十分坚决,乡人皆称奇之。 旋前往曹溪礼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他在曹溪时,受到慧能的熏陶,已有所证悟。 但直到慧能圆寂时,他还没有受具足戒。 开元十六年(728),他才去罗浮山受具足戒。 因慧能临终时,曾特地嘱付他去找行思禅师,所以他在慧能圆寂后不久,就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依止早已得到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 在和行思见面时,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着什么来了,他回答说,未到曹溪以前,我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又问他,那末你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就说,如果我不到曹溪,怎么会知道没有失落什么呢? 在这一番简短的问答里,我们可以看到希迁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禅风。 正是由于希迁机辩敏捷,因而受到行思禅师的器重,曾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称誉。 不久,行思命希迁持书往参曹溪门下另一位宗匠南岳怀让。 他在怀让那里经过了一番煅炼,有所领悟,又回到了静居寺。 行思看到他确实有所成就,就付法于他。 从此,他在静居寺随侍行思左右,一直没有离开。 在此期间,他努力精进,终于尽得行思之所传。 行思圆寂后,他于唐玄宗天宝初年(742)离开青原山到南岳,受请住衡山南寺。 南寺东面有一块大石,平坦如台,他就在石台上结庵而居,时人多称他为石头和尚,而把他所住的寺院称为南台寺。 他在这里大扬宗风,接引门下,前后达半个世纪。 希迁的禅法,据他自己说是“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知见”。 又说:“能自知之,即无所不备”。 他在行思禅师的陶冶下,禅风十分灵活细致。 有门人道悟向他问佛法大意,他答以“不得,不知”。 又问“向上更有转处否”? 答云“心空不碍白云飞”。 如有僧人问他:“如何是解脱”? 他回答说:“谁缚汝”? 又问:“如何是净土”? 他又回答说:“谁垢汝”? 当问到“如何是涅槃”时,他则回答说:“谁将生死与汝”? 又有僧人问:“如何是禅”? 他回答说:“碌砖”。 又问“如何是道”? 他回答说:“木头”。 所有这些都是暗示学人在悟入以后,机境可以无限开拓,自在运用。 希迁在南岳南台寺的半个世纪中,聚众讲学,大弘宗风,与师承南岳怀让后来江西南康弘化的马祖道一平分秋色,世称二大士。 希迁的弘宗演教活动,为后来禅宗五家七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迁的弟子甚多,着名的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 晚年付法于药山惟俨,作为他的传法弟子。 二、石头希迁的《参同契》石头希迁的样学思想,主要表现于他所撰写的《参同契》。 一般都把《参同契》看成是石头禅系的理论基石,故后世对它所作的疏解颇多,影响也很大。 《参同契》为五言偈颂体,共44句,由220字组成。 相传希迁是因阅僧肇的《肇论》而有悟,于是作《参同契》。 而《参同契》之题名,显然是受到东汉末期道士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影响,但其内容并不是魏伯阳所代表的上古传统文化中的隐士精神。 题名《参同契》,“参”谓森罗万象;“同”指万象之平等本体;“契”即二者契合调和。 所以,“参”而“同契”,就是主张调和融合,意谓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 从《参同契》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调和禅宗内部南顿北渐的对立。 如《参同契》一开头就说:“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很明显,希迁在这里是不主张南宗、北宗、顿门、渐门的对立的。 但是,《参同契》中,也明显地渗透着华严宗的佛教世界观。 如“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无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还有:“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 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极处。 ”这里的“源”、“流”,“回互”、“不回互”。 “明暗”、“本末”等等,都是说明“理事”关系的,明显是受到华严宗思想的影响的。 从这个意义上,希迁的《参同契》,是提倡禅教一致,即主张禅宗和华严宗相互融通的。 石头希迁倡导的禅教一致思想,对后来佛教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如华严宗的五祖宗密,就极力主张禅教一致论。 宗密把各宗所述表诠禅门根源道理的文字偈句集录成书,名为《禅源诸诠集》。 现全书已佚,只留下《都序》,从中仍可看出该书的主要思想。 此书以心学为基础,广论禅教合一。 宗密在该书中说,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 又说,一部大藏经论只有三种教,禅门言教也只有三宗;而这三教三宗也是相应符合的。 《都序》把禅家概括为三宗,即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又将当时流行的经论说为只有三教,即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 宗密把佛之三教与禅之三宗一一相配,认为三教即三宗,三宗即三教。 在他看来,密意依性说相教,即息妄修心宗;密意破相显性教,即泯绝无寄宗;显示真心即性教,即直显心性宗。 宗密是华严宗的五祖,同时也是禅宗南宗神会荷泽系的僧人。 他之统一禅教,主要是将华严宗的理论体系融进了荷泽禅系,同时把荷泽禅系推崇到了顶峰。 但是,石头希迁在《参同契》中所倡导的禅教一致思想,肯定对宗密在《都序》中所阐发的禅教一致论有相当影响。 如宗密说,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 这和希迁在《参同契》中所说的“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不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且在文字的表述上也是相仿的。 三、希迁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响石头希迁的禅教一致思想,特别是禅宗和华严宗融通的思想,对后来禅宗和华严宗思想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明以来,禅教一致的思想,更成为佛教发展的一种主流。 许多佛教大德大都主张禅教一致。 直到近代,禅教一致,禅宗思想与华严宗思想共同弘扬,仍然为一些禅宗大德所继承和发扬。 其中比较着名的典型人物有冶开、月霞、应慈等。 冶开禅师(1852~1922),俗姓许,法名清镕,江苏扬州人。 他12岁时即于镇江九华山依明真和尚出家,17岁于泰县祗树寺依隐开和尚受具足戒。 此后历参杭州、普陀、天台诸名刹,向大德长老请教。 清同治十年(1871)至常州天宁寺谒定念和尚,随侍左右,读经参禅,受到器重。 定念和尚于第二年为授记莂,承其法嗣。 定念和尚圆寂后,曾往镇江金山寺潜修多年,获得更大成就。 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任天宁寺方丈,十余年中,他四出募化,将所得资财,修建殿堂,使得天宁寺殿宇嵯峨,僧舍连云,比以前更为壮观,使之成为江南四大丛林之一。 他生平行持以禅为主,是近代着名禅宗耆宿。 但亦不废以教印心,提倡华严教义,是一位宗说兼通、并融通禅和华严并弘的人物。 他尝对学人解释华严“四法界”的要义,说是在寻常日用中圆融性海是华严的“事法界”;当下不被境缘所转是华严的“理法界”;一心清净而森然万行,森然万行而消归清净是华严的“理事无碍法界”。 晚年常常礼诵《华严经》。 1920年,他中风病发,仍专诵《华严经》,以每日四卷为常课。 1922年冬,在临终以前,仍在礼诵《华严经》,刚刚诵毕即入寂。 由于他主张禅教一致,禅宗、华严宗并弘,所以他的传法弟子如月霞法师、应慈法师等,也都是禅宗、华严宗并弘的人物。 月霞法师(1858~1917),俗姓胡,名显珠,湖北黄冈人。 19岁于南京观音寺出家,后至大通莲华寺受具足戒。 曾历游名山,遍参知识,学习佛教经论。 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常州天宁寺谒住持冶开,受到器重。 后又到句容赤山真如寺,参谒法忍老和尚,研习佛学,备得其传。 1906年,与明镜、惟宽、应慈同受天宁寺冶开记莂,传临济宗。 因见华严宗近代传承乏人,遂立志弘扬华严。 1914年,他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以“提倡佛教,研究华严,兼学方等经论,自利利他为宗旨”。 这是近代以来第一所称为大学的佛学院校,在全国佛教界影响极大。 后因遭人离间破坏,华严大学迁至杭州海潮寺续办。 月霞法师在校主讲《华严经》,但也要求学僧每日坐禅。 他在华严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弘扬《华严》的学者,其中比较着名的除持松、常惺、慈舟等外,尚有了尘、戒尘、霭亭、智光等。 晚年又于常熟兴福寺续办华严大学,后改名法界学院,继续培养专弘《华严》的僧才。 他一生对华严的弘扬,可谓不遗余力。 直到临终前,还谆谆嘱付其师弟应慈法师:“应弟! 善弘《华严》,莫作方丈。 ”月霞法师一生以弘扬华严为己任,但其根本仍在禅定。 他自谓“无一日不坐香参禅,无一年不打禅七,四十年未敢一日离开。 ”由此可见,他是近代禅宗、华严宗并弘的典型代表人物。 应慈老法师(1873~1965)是我的亲教师,俗姓余,名铎,号振卿。 法名显亲,自号华严座主,晚年别号拈花老人。 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东台。 26岁时朝礼普陀山,遇明性禅师随之出家。 1900年在宁波天童寺依敬安禅师受具足戒。 其后到处参学,访谒耆宿。 先在镇江金山寺跟大定禅师学禅,旋至扬州高旻寺随月朗法师参究。 后又到常州天宁寺参谒冶开老和尚,学习禅法,数年之中,深有领悟,受到冶开老和尚的器重。 1906 年,与明镜、惟宽、月霞共同得法于冶开老和尚,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世。 其后随师兄月霞法师学习华严教法,对华严教理深有领悟。 此后12年中,随侍月霞左右,敬事如师,始终不懈。 其间,先是协助月霞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办华严大学,后又随月霞法师至杭州海潮寺续办。 月霞在常熟兴福寺续办华严大学(后改名法界学院)时,他也协助办理。 月霞圆寂后,他为了实现月霞法师临终嘱付“善弘华严”的教导,于1922年赴杭州菩提寺闭关潜修,专究华严一宗典籍,终于对华严教理有了较高的造诣。 1925年,应常州清凉寺静波和尚之请,前往创办清凉学院,翌年清凉学院预科班开学,1928年预科僧毕业,移至上海续办正科。 不久清凉学院迁回常州永太寺,后因寺内驻兵,又迁至无锡龙华庵续办,于1931年正科僧毕业。 在此期间,应慈法师一直随院讲授八十卷《华严经》,从不间断。 同时每日坐香参禅,也从不停辍。 1940年,在上海建立华严师范学院,培育僧才。 1949年,又在南京办华严速成师范学院,我特地辞去镇江竹林寺方丈之职,和明如法师等一起前往聆听全部《华严》。 应慈老法师除在各地办理华严大学、清凉学院和华严师范学院外,还在上海、苏州、无锡、常熟、宁波、福州、南京等地讲经弘法,以讲解三译《华严经》为主。 此外,他还倡刻三译《华严经》及疏钞。 其中特别是在1939 年,与蒋维乔、李圆净居士等,共同发起组织华严疏钞编印会,被推举为理事长,校勘出版《华严经疏钞》。 当时汇集了中、日、藏本及其他流通本共十多种,考订异同,补正缺失,至1944年春,全书校印完成。 重编的《华严经疏钞》,汇集古今中日《华严经疏钞》诸版本而校订之,恢复了清凉原本,对中国佛教古籍的整理作出了贡献,也对华严教义在近代的研究和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应慈老法师是常州天宁寺冶开老和尚的法嗣,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世,又是三译华严座主,一生专弘《华严》,直至圆寂,可说是继承石头希迁遗风,主张禅教一致,实行禅宗和华严宗并弘的近代杰出的又一典型代表人物。 关于禅教一致、禅宗和华严宗并弘,应慈老法师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和光辉的事迹。 早在1933年,应慈老法师在《致妙庄·妙辩·妙净居士书》中就说:“不论何地何时何人,若离开禅定讲佛法,决非真正佛道,乃自欺欺人之魔道也。 ”(《应慈法师年谱》第36页)这是说,学佛要以禅定为基础和中心。 1940年,应慈老法师应请复兴无锡南禅寺,他特撰《复兴无锡南禅寺永久道场启》,其中谈到:“慈也无知,忝为佛教之徒,饮水思源,敢忘弘化之列? 是以教演《华严》三译,禅绵临济一宗。 赞扬正法,开示佛见佛知;弘宣大教,胥令解入悟入。 唯言行歧异,讵入不二法门? 宗说兼通,始获一贯大道。 所以每于四众之前,恒标‘教遵般若,行在禅那’八字,互相勉励宗风。 ”(同上第128 页)1946年前后,应慈老法师在《致妙庄居士书》中说:在南京举办华严法会,“我以三百六十日未曾间隔一天,除大座两小时外,每日三时坐香亦未间断,而毫无疲倦。 ”(同上第57页)这说明他在南京华严法会讲演《华严经》一年,一天也没有忘记坐香参禅,坚持禅教双弘。 1952年,应慈老法师八十寿辰,他自题《正法眼藏》七言二偈,其中一偈是:“幻迹娑婆八十春,弘宗演教两无闻。 常惭一钵千家饭,遍种华严法界村。 ”(同上第64页)1956年,应慈老法师曾自撰“遗嘱”一纸,其中讲到:“老衲生平游化十方,‘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宗承临济,教秉华严。 ”又说:“自入佛门,常思弘宗演教,念报法恩。 出家六十余年,不做方丈,不贪名利,每年打七,每日坐香,念念不舍。 分科(宣讲)三译《华严》及疏钞并余经。 ”(同上第70~71页)表明他一生确实是禅宗、华严宗并弘的。 1959年,应慈老法师在《致无锡龚其华书》中,又谆谆教导说:学佛须“第一学宗,第二学教、合二为一。 ”这样,“方可绍隆佛种万世传灯不息也。 ”(同上第72页)此外,应慈老法师还曾在寺院的殿柱上书写楹联:“一唱三玄宗承临济,五周四分教启华严。 ”(同上第34页)总起来说,应慈老法师出家六十余年,弘法五十余载,说法无数会,除常讲三译《华严》外,还先后开讲过《法华经》、《胜鬘经》、《楞伽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经》、《摩诃般若经》、《华严一乘教义章》、《大乘起信论》、《华严悬谈》、《梵网经》、《华严纂要》、《华严法界观》、《仁王护国般若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都是先定而后慧,有“不坐禅则不说法之规约”。 平时也是每年都打禅七。 除了在所住的上海沉香阁(慈云禅寺)外,还先后在常熟兴福寺、宁波天童寺、常州天宁寺以及无锡等地的一些寺院多次打七。 于此可见,应慈老法师实不愧为近代以来主张禅教一致,实行禅宗、华严宗并弘的又一杰出的典型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2024-11-25 15:00:5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