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禅法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曹溪禅之二 内容: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曹溪禅之二中国禅宗的祖师,修行的目的在於明心晃性,即明真如心,见自性佛。 四祖道信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中说:“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 ”又说:“悟佛性者,名菩萨人”(《大正藏》卷八十五,一千二百八十九页上)。 惠能未出家前就是一位佛性论者。 如在初见五祖弘忍时,五祖问他:“从那里来? ”惠能答:“领南。 ”五祖问:“欲须何事? ”惠能答:“唯求作佛。 ”五祖讥讽他是岭南的獦撩(野蛮人),没有佛性。 惠能据理力辩:“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 ”众生皆有佛性之说,见于《如来藏经》,《大般泥洹经》卷四,《大般涅槃经》卷八,卷二十七,《佛性论》卷一,《宝性论》卷四等书。 禅宗修行在於显露自性清静涅槃妙心,发现与佛同体的本源佛性。 惠能出家後,始终沿着佛性论者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着。 如《景德传灯录》卷五,介绍惠能的思想时说:“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滋沾洽,悉得发生。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说明惠能思想的主要成分,是肯定一切众生皆具有常住不变的佛性。 一、见性成佛惠能以佛性论为依据,提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刚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 《坛经》主张,将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划等号。 所不同者只是迷与悟,而迷和悟的差别,在於著境与离境而已。 最清楚表达惠能这一思想的,是其嫡传弟子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 ”既然生佛一体,烦恼与菩提无别,当然是无修无证。 所以劈头一句提出,每个学佛者都应是“绝学无为闲道人”。 在“绝学无为闲道人”看来:“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沸。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见一切法真性,即见佛性。 证一切法真性,即证佛果。 所谓见性成佛,即见真性而成法身佛也。 此即《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放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性成佛的途径,主要是颢露“自然天真佛”。 例如,大珠慧海,初参与马祖道一,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 ”慧海说:“来求佛法。 ”祖曰:“自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慧海问:“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 ”慧海即於言下自识本心,不由觉知,踊跃礼谢。 禅法不假外求,若有一物或一法外求,即非心地法门,而是仰仗他人的鬼神伎俩。 因此禅宗不但不重视礼佛,甚至要呵佛骂祖。 如德山鉴骂达摩是老臊胡,释迦是乾屎橛。 云门偃要一棒将佛打杀与狗子吃。 雪窦显要唤祖师来替他洗脚。 一僧问洛浦安,为什么有些祖师要呵佛骂祖? 洛浦安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因有佛祖的偶像在,不知多少人被其蒙蔽了。 迷失了自家珍宝,但向外求。 某比丘尼批评外求的愚人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趟州禅师认为心外求佛,都是有为法,要为无常所吞食,唯有自性佛,才是真实不虚的无为法。 他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指出唯有人人本具清净无染的真佛,强过一切金佛,木佛、泥佛等心外之物。 但是众生本具的真佛,无始劫来,被无明所覆,被尘劳牵转,不敢承当。 如慧朗禅师问石头希迁和尚:“如何是佛真,”头曰:“汝无佛性。 ”朗问:“蠢动含灵,又作何生? ”头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朗问:“慧朗为甚却无? ”头曰:“为汝不敢承当。 ”慧朗是向外求佛,不相信自家屋里的物,结果是“贪看天上月,失却掌上珠”。 对于这个道理,南岳意思大师说得很明白:“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如果禅者,能反求诸己,不向外求,荡尽无明烦恼,清净光明的自性宝藏(佛性),就会蓦然地呈现出来。 正如郁山禅师说的: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镇,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希望诸上座,从这里得个消息,自尊自重,且莫被他人牵着鼻子乱转。 二、接物度生禅者识得还家路,超凡入圣後又如何? 许多禅家提及不多,致使一些人认为禅师们都是一些自了汉。 这里要向大家指出的,入圣只是禅者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 《五灯会元》黄檗说:“希迁禅师,游天台,逢一僧,与言笑,如旧相识,乃偕行。 适涧水暴涨,师指笠扶杖而止,僧褰衣蹑足,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 师曰:‘咄! 这自了汉。 吾早知,当砍汝陉。 ’僧叹曰:‘真大乘法器。 \’这个僧人渡水的能力,只管自渡,不去渡人,黄檗要砍他的腿,因为腿只在他身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初见性的人,已知自己与众生同体,好比手足耳目之间的关系,怎能坐视众生沉沦而置之不顿呢? 所以超圣的目的,在於入凡,接物利生。 此番入凡与在凡时的风光大不相同。 在凡的凡夫是因惑,心随物转,不识本来真面目,作不得自家主人翁。 因随物转,所以六道轮回,出没生死。 从凡入圣是因智,从圣入凡是因悲,心能转境,是过来人,作得白家的主人翁。 这时的风光,正如临济说的:“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 ”(见《临济语录》)此即《金刚经》说的菩萨行六波罗密,做到离四相三轮体空。 《华严经》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的境界。 老僧今日说这些,希望诸上座,不要停留在化城,要迅猛前进,直至宝所。 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 发布时间:2024-11-25 13:23:3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