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这样一思惟,便可过关,不会被境界所转 内容: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若离信根。 心劣忧悔。 功行不具。 退失精勤。 于一善根,心生住着。 于少功德,便以为足。 不能善巧发起行愿。 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 不为如来之所忆念。 ”文殊师利菩萨乃对善财童子这样地说:善哉! 善哉! 善男子! 你想学习佛法,修行菩萨道。 如果离开信根,就不会有所成就。 信根就是五根之一,何谓五根? 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学佛法的人,第一要有信根。 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若是信根断绝,什么佛法也不能接受,不需要学佛法了。 为什么? 因为学佛法,必须相信佛法,必须依法修行。 你们天天讲《华严经》,天天听《华严经》,若是不依照《华严经》的道理去修行,那就不能把你的心量扩大,也不能把你的智慧现出。 听了多年的《华严经》,还是那样的自私、自利,只知道利益自己,不知道利益他人。 这就是没有信根。 若想有信根,一定要依《华严经》的境界去修持,假设遇到境界来考验时,把《华严经》的经文想一想,我应该怎样去做? 我应该怎样发菩提心? 这样一思惟,便可过关。 不会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 有了定力,就能“泰山崩前而不惊,黄金当前而不动”。 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要修行,才能做到“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的地步。 文殊菩萨不是对善财童子一人说:“若离信根,心劣忧悔。 ”乃是对你我他现在的众生而说的。 善财童子他已经有了信根,他就会为法忘躯,到处求善知识,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他已经具足信根,可是我们没有具足信根。 文殊菩萨间接为我们说法:你们要学习善财童子求法的精神,要依照《华严经》的道理去修行。 你们要知道,若是离开信根,你们的心就会下劣,就会忧悔。 只知为己不知为人,就会忧愁。 忧愁什么? “呃! 那件事情我做错了! 我不应该做。 为什么? 因为对我一点利益也没有。 ”这种心量比微尘还要小,一点利益他人的事不肯做,总想占便宜。 要知道吃亏便是占便宜。 学佛法就是处处要吃亏,人家不能忍你能忍,人家不能让你能让,人家不能吃你能吃,人家不能穿你能穿。 在表面上看来是吃亏,在因果上看来是占方便。 这样,可以增长福报,积集功德。 学佛法就要把心量放大,所谓“心能包太虚,量可周沙界。 ”好像万佛圣城成立法界大学、培德中学、育良小学,目的是为利益他人,不是存心利益自己。 如果只想对自己有好处这种人,就是心下劣了,就要忧悔了。 换言之,就是没有出息。 既然这样的自私自利,怎会有功德? 怎能修行? 因之,一切功德不圆满,一切修行不具足。 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时时刻刻为着自己的臭皮囊作打算,又怕臭皮囊饿着,又怕臭皮囊渴着,又怕臭皮囊病着,又怕臭皮囊死了,为它而担心;所以忧心戚戚,一天到晚为它害怕,怕这个灾难来了,又怕那个灾难来了,心里总是不安宁,总是忧悔。 有了这些问题发生之后,就会退失菩提心,不肯向前精进,而向后退转。 有了这种心理在作祟,对于修行是最大的障碍物,便不能进步,当然谈不到有所成就。 自己种一点善根,便生一种执着。 自我宣传,自豪地说:“我做了多少善事,我所学的佛法,比谁都圆满。 ”到处卖老修行,可是你学的再多,自私心还是那样重,自利心还是那样大,一点用处也没有。 “以少功德,便以为足。 ”譬如,布施与人一分钱,也生执着。 逢人便说:“我今天做了功德事,布施一分钱。 ”或者说:“我今天没有吃饭,我布施于人,不知有多少功德呢? ”或者说:“我今天向佛叩头,一定有功德! ”就生这些不必要的执着心,作了一点点的功德,认为自己了不起,简直变成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种思想,实在幼稚可笑! 不能善巧发起大行大愿,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尽在名利上打算盘,有名有利是我的。 无名无利是你的。 如果有这种的思想,则不为善知识所摄护;不为诸佛之所忆念。 佛不会念你,不会想你,因为你太卑劣,妒嫉他人修道,障碍他人学法。 又自私又自利,简直变成佛教的罪人。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浅释 发布时间:2024-11-23 09:37:0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