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瑛法师:念佛得成佛道 内容: 或问、念佛本极易之事。 而成佛为甚难之事。 佛道长远。 经中所云。 必经三大阿僧祇劫。 勤修六度万行。 方可得成。 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门。 顿渐不同。 渐则三祇炼行。 百劫修因。 方成佛道。 顿则不历僧祇。 可获法身。 未可一概论也。 念佛、乃是横超生死。 疾趣菩提。 圆顿法门也。 只怕大家不肯念佛。 不怕不得成佛。 如果一生精进不懈。 自然佛果可期。 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云。 ‘愿一切人等。 善自思惟。 行住坐卧。 必须厉心克己。 昼夜莫废。 毕命为期。 前念命终。 后念即生。 永劫受无为之乐。 乃至成佛。 岂不快哉。 \’善导大师。 一生专修念佛法门。 念一佛、口放一光。 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 如上开示之言。 自应深信。 加以切愿实行也。 又文殊菩萨。 告莲宗四祖。 五会法照大师曰。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一日四祖至五台山。 大圣竹林寺。 亲见文殊普贤二大士。 分坐左右。 同舒金臂。 摩四祖顶曰。 ‘汝以念佛故。 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 愿疾成佛者。 无过念佛。 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观此二大士之言。 分明指示念佛。 可以成佛。 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 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 弥陀愿力之所摄持。 命终往生。 径登不退。 任运进修。 直至成佛。 弥陀经云。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候补成佛之位)其数甚多。 ’观一生补处之句。 一经往生。 即是最后身。 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 此乃约事而言。 若约理说。 念佛功深。 无念而念。 念而无念。 心佛圆融。 自他不二。 一念相应。 一念佛。 念念相应。 念念佛。 证惟心净土。 见自性弥陀。 不待往生。 即成佛道。 其圆顿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 其事确否。 答曰、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 往生必矣。 永明大师云。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净土往生集。 出家在家之众。 念佛往生者。 不可胜数。 临终皆有证验。 或预知时至。 或端坐而逝。 或体出异香。 或天乐鸣空。 岂虚语哉。 宋时、湖南潭州。 黄打铁。 以打铁为业。 一家四口。 全靠手艺以度生活。 一日不作。 便难度日。 常生怨叹。 前世不修。 今生受苦。 常思修行。 奈不知如何修法。 又无闲空工夫可修。 一日见一僧。 从其店前而过。 遂请入店奉茶。 请教修行之法。 要求指示一种。 可以作工。 又可修行之法。 僧曰有。 只怕汝不肯相信。 黄曰、大师明教。 那有不信之理。 僧曰、汝欲离苦得乐。 娑婆世界。 无有真乐。 惟有西方。 阿弥陀佛国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欲生彼国。 只要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念念不断。 临命终时。 蒙佛接引。 即得往生彼国。 我教汝手掣风箱时。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推进时、亦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念到铁红取出。 打一槌、念一句。 槌槌如是。 不打铁也念。 未睡著也念。 若能如是念去。 包汝临终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 黄打铁闻教。 十分欢喜。 极端相信。 既可修行。 又可工作。 即依教奉行。 人皆嗤其愚。 打铁本来辛苦。 再加念佛。 岂不是苦上加苦。 黄打铁则不然。 念之数日。 愈加深信。 谓此念佛法门。 真实有益。 我平日在火炉边站著。 有炎热的苦。 打起铁来。 有辛劳的苦。 今念起佛来完全不晓得炎热。 也不晓得辛劳。 由是更加精进。 经历三年。 有一日自知命终时至。 遂即剃头、沐浴、更衣。 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 妻曰、汝何处还有家。 答曰、此非我家。 我家在西方。 于是再站铁炉边煨铁。 照常念佛。 铁红取出。 乃说偈曰、‘钉钉铛铛。 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 我往西方。 \’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举槌打铁一下。 遂即立化。 身出异香。 天乐鸣空。 此弥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 众皆闻香。 无不惊叹。 因此潭州之人。 多皆念佛。 迄今尚盛。 古今多少念佛往生。 不可不信。 又问、十方世界。 无量众生念佛。 如果皆得往生。 则极乐世界。 如何容纳得了。 答曰、沧海纳百川而不溢。 尺镜含万象而有余。 世间之物。 尚且如是。 何况弥陀广大愿力。 及不思议力。 成就无边庄严之佛土。 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又曰、天衣怀禅师论莲宗言。 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 子言实有往生净土。 岂不与古人相违耶。 答曰、不违。 此乃古德。 悟实相念佛往生之旨。 真俗不乖。 理事无碍。 汝但诵其语。 未解其义。 上句生则决定生。 是俗谛事法界。 下句去则实不去。 是真谛理法界。 即是生唯心净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 安有去来之相可得。 省庵大师发菩提心。 念佛往生。 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现前。 佛光来照紫金莲。 身随诸佛往生去。 无去无来事宛然。 \’往生一事。 不必怀疑。 若稍有疑虑。 即信不深。 而愿不切也。 又唯心净土。 并不是没有西方。 极乐世界。 清净庄严之佛土。 乃是指真心体遍十方。 量周沙界。 即西方极乐净土。 亦不出自心之外。 故曰唯心净土。 念佛之人。 慎勿错解唯心之义。 若以唯心二字。 即谓没有西方净土。 则阿弥陀经。 释迦呼舍利弗。 而告之曰。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此岂是欺人之言耶。 佛为大圣人。 决无捏词欺人之事。 又不可以不见。 西方极乐世界。 遂谓无有极乐。 如世人未至西欧者。 安可说实无西欧耶。 念佛必定成佛。 法华经云。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散心之人一称佛名。 尚能成佛。 何况终身。 专心持念。 精进不懈。 岂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观去佛不远句。 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谓现前见佛。 或念佛专切之时。 常梦中见佛。 余曾梦见极乐世界。 弥陀慈尊。 并闻说法。 敕我当自行化他。 修持净业。 故从三十六岁后。 禅净双修。 每当传授三皈依。 或讲经法会。 力劝大家发心念佛。 求生净土。 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 广修众善为助行。 正助合行。 如船帆顺风。 更加橹棹之功。 往生净土。 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 定中。 见佛。 如莲宗初祖。 慧远大师。 在庐山结集莲社。 专修念佛法门。 三十年。 迹不入俗。 澄心入定。 三睹圣相。 沉厚不言。 唐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 于般若台方从定起。 见阿弥陀佛。 身满虚空。 圆光之中。 有诸化佛。 观音势至。 左右侍立。 又见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回注上下。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佛告言、我以本愿力故。 来安慰汝。 汝后七日。 当生我国。 又见社中先化者。 佛陀耶舍。 慧持、慧永、刘遗民等。 皆在弥陀之侧。 曰、师早发心。 何来之晚也。 此皆定中见佛之明证。 后于八月七日。 集众告别。 谓弟子法净、慧宝曰。 吾始居此。 十一年中。 三睹圣相。 今复再见。 吾生净土必矣。 即自制遗诫。 端坐念佛而寂。 异香满室。 天乐鸣空。 弟子等奉全身。 塔于庐山西岭。 何谓当来见佛。 若念佛功成。 往生时至。 临命终时。 则见阿弥陀佛。 现身接引。 此当来见佛也。 又托质宝莲。 花开见佛。 面礼金容。 亲蒙授记。 忍证无生。 位居补处。 不仅可以常见于佛。 亦即得成为佛也。 有此圆顿殊胜法门。 可以横截生死欲流。 疾趣菩提觉岸。 凡欲离苦得乐。 超凡成圣者。 自当以持名念佛一法。 为唯一无上法门。 终身力行也。 发布时间:2024-11-22 14:02: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