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瑛法师:念佛有何殊胜方便之处 内容: 我佛所说。 无量行门。 皆是随机方便。 利益一切众生。 而求其于方便之中。 殊胜方便者。 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 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 即是可以普摄群机。 若智若愚皆有分。 是僧是俗总堪修。 人不分男女贵贱。 处不论寺庙俗家。 时不拘闲忙动静。 但肯一心念佛。 无论何人。 皆得往生。 疾超生死。 永息轮回。 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 乃愚夫愚妇所修。 而智识阶级。 何必修此法门。 试问、今之智人。 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 彼皆发愿。 求生净土。 普贤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偈全同。 ‘愿我命终时。 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刹。 \’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 彼二师智海弘深。 才华焕发。 为古今所共仰。 皆是专心念佛。 力宏净土法门。 著述丰富。 并行于世。 我何人斯。 而说何必念佛。 即如谚云。 聪明多被聪明误。 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 是出家人之事。 在家人不必念佛。 此言不但辜负佛怀。 而且贻误众生。 诸佛说法。 无非普度众生。 说此念佛法门。 三根普利。 九有咸超。 正是普度众生之法。 岂有只度出家人。 不度在家人之理。 既是普度。 何分僧俗。 故无论男女老壮。 皆应发心念佛。 方能得度。 试观净土往生集。 有多少在家人。 一生念佛。 临终现瑞。 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 要到寺庙里去念。 要在佛堂里面念。 俗家别处。 则不可念。 此种之人。 亦是不懂念佛道理。 当知念佛。 则行住坐卧。 二六时中。 除大小便外。 无一时一处。 不可念佛。 正要念念相续。 方能把念佛工夫。 念得纯熟。 打成一片。 最好在睡梦中。 都要记得念佛。 果能如是。 则临命终时。 方有把握。 不至颠倒。 古诗云‘行时正好念弥陀。 一步还随一佛过。 足下时时游净土。 心头念念离娑婆。 傍华随柳须回顾。 临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极乐。 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 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与弥陀非两个。 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渐朽应难住。 净土虽遥尚易生。 何日如蝉新脱壳。 莲华胎里产金身。 \’‘坐时观佛足跏趺。 身在莲台华正敷。 毫相分明随念见。 金容映现与心符。 事如梦幻元空寂。 理到圆融非有无。 何日池头捧双足。 亲蒙顶上灌醒醐。 \’‘卧时念佛莫闻声。 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 半床明月夜三更。 无如尘累心难断。 惟有莲华梦易成。 睡眼朦胧诸佛现。 觉来追记尚分明。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 都是工夫未纯。 醒时当向佛前。 叩头流血。 生大惭愧。 更加精进。 念到二三十年。 自然于大昏睡中。 念佛亦不间断矣。 须知人生如醒。 人死如梦。 梦中常常能够念佛。 死时自能念佛往生。 又念佛工夫。 须要自己勘验。 果能于欢喜烦恼。 顺逆境中。 依旧念念不断。 不为爱憎之境所动。 则生死关头。 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 年轻者、不必念佛。 此亦是误人之言。 当知人命无常。 寿夭不定。 发心念佛。 愈早愈好。 果然长寿。 则念佛多年。 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学道。 孤坟多是少年人。 \’请味斯言。 自当猛省。 如能及早念佛。 即使定业难逃。 短命而死。 则净业已修。 净缘已结。 虽功行尚浅。 而信愿深切。 亦可蒙佛接引。 往生极乐。 余有劝修诗句云。 ‘奉劝诸贤及早修。 光阴似箭去难留。 寒来暑往催人老。 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 有公务工作之人。 不能念佛。 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 ‘行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 不废阿弥陀。 \’昔日葛济之之妻。 家贫织布度日。 有僧教以念佛法门。 终日持念不辍。 在布机上。 掷一梭念一声佛号。 习以为常。 虽终日织布。 不知辛苦。 其夫素习道家。 铅汞之术。 劝妻舍念佛。 而炼丹药。 其妻不从。 仍织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 弥陀现身于虚空中。 光明照耀。 氏在机杼见之。 急起下拜。 即邀济之瞻礼。 济之亦见佛半身。 遂生信仰。 念佛见佛。 果有其事。 则临命终时。 蒙佛接引。 当亦不谬。 乃焚仙经。 同修净土。 后夫妇临终。 俱得瑞相。 同生极乐。 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 何必一定闲人。 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 即是可以带业往生。 一切众生。 依惑造业。 随业受报。 此乃必然之事。 地藏经云。 ‘业力甚大。 能敌须弥。 能深巨海。 能障圣道。 是故众生。 莫轻小恶。 以为无罪。 死后有报。 纤毫受之。 父子至亲。 歧路各别。 纵然相遇。 无肯代受。 \’若业不空。 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师。 累世修持。 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 舍离五欲。 出家修道。 得宿命通。 知前世欠人命债。 其债主在中国。 于是航海而来。 到达洛阳。 行至旷野无人之境。 忽觌面来一少年。 身佩钢刀。 远见法师。 则怒气冲冲。 近前未发一言。 乃拔刀杀之。 法师死后。 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 又为太子。 迨至年长。 又发心出家。 依然有宿命通。 知前世至洛阳。 酬还命债。 今尚有命债未清。 债主亦在洛阳。 于是重来。 至前生杀彼之人。 家中借宿。 其人即允。 何以前则杀彼身命。 今乃允其借宿。 因命债已还故也。 乃款待晚餐。 僧问曰、汝认识我否。 答曰不识。 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 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 其人乃大惊。 以为此事。 无有第三者能知。 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 遂欲逃遁。 僧对曰勿惧。 我非鬼也。 即告以被杀之后。 其魂复至安息投胎。 此次重来洛阳。 仍欲偿还命债我明日当被人打死。 以偿夙生命债。 故特来相求。 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 说是我应还他命债。 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 托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 僧前行。 其人随后。 见僧之前。 有一乡人挑柴。 前头之柴。 忽落坠地。 后头之柴。 亦即坠下。 其扁挑向后敲过。 适中僧之脑袋。 立即毙命。 乡人为街坊人。 擒送官厅。 讯明定罪。 其人见其事。 与昨晚之言相符。 遂将该僧遗嘱。 向官厅代求。 勿治乡人之罪。 免累命债不清。 官闻言信因果不昧。 命债难逃。 遂赦乡人误杀之罪。 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 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 再出家修行。 即世高法师是也。 以此验知。 业系难逃。 如世高法师。 前两世均为高僧。 能知宿命。 尚不能转其宿业。 而念佛法门。 可以带业往生。 其殊胜又何如耶。 念佛法门。 带业往生一事。 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 自古及今。 人多怀疑。 昔有国王。 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 念佛之人。 可以带业往生。 此事人难取信。 答曰大王。 大石置水沉否。 王曰必沉。 又谓欲令不沉。 其可得乎。 王曰不可。 又谓若以大石。 置大船上。 运载他方。 其可得乎。 王领悟曰可。 当知众生有业。 必致坠落。 如大石置水必沉。 念佛之人。 仗承弥陀愿力。 接引往生。 乘佛大愿船。 故得带业往生。 亦如大石置船不沉。 可运他方。 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 以证带业往生。 昔张善和。 一生杀牛为业。 一日病笃。 将欲命终。 见群牛都来索命。 或以角挑其眼。 或以角刺其胸。 或以头撞其背。 或以脚踢其身。 惊怖无量。 唤妻请僧救度。 其妻为请一僧。 入室告善和曰。 不必惊怖。 汝今生杀业过重。 无有他法可救。 但当一心。 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可以与汝解冤。 可以令汝脱苦。 随我称念。 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 善和一手执香。 随僧称念。 甫念数声。 善和曰牛去矣。 僧劝再念。 求生西方。 善和益加恳切。 又同声称念。 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 遂插香合掌。 念佛而逝。 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 带业往生之因缘。 须审察明白。 不可错会。 若谓念佛。 可以带业往生。 生前则恣意作业。 依赖于佛。 欲待临命终时。 再来念佛。 带业往生。 千万不可如是思想。 当知临终念佛。 不是容易之事。 若无夙世善根。 临终绝对不能念佛。 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 前世确有善根。 如无善根。 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 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 教令念佛。 惟望戒恶在先。 莫待求佛于后。 正好闲时多烧香。 莫等临时抱佛脚。 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 船到江心补漏迟。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 即是可以径登不退。 莲宗二祖。 光明善导大师云。 ‘余门修行。 迂僻难成。 唯此法门。 速超生死。 \’娑婆众生。 根钝障深。 发心修行者少。 即有发心。 而坚固不退者更少。 或因身见太重。 保惜幻躯。 稍涉辛劳。 恐生妨碍。 始勤终惰。 工夫不能前进。 或因环境恶劣。 助道乏缘。 正要发心修行。 竟生诸般阻碍。 无力排遣。 遂退初心。 或因病魔缠绕。 四大不得自由。 或因外魔作祟。 现形种种破坏。 或因内魔挠乱。 忽生异见邪解。 古云、‘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此皆退堕因缘。 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 世缘已尽。 功业未成。 一经转世。 乃有隔胎之迷。 竟昧前修。 不能继续。 一堕红尘。 贪欲便生。 仍旧沉沦苦海。 不能超拔。 余少时。 闻前辈僧。 说一故事。 颇有道理。 但未见书籍。 今特录载。 以证隔生成退。 即苏东坡学士。 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后身。 才华隽秀。 身入宦途。 曾娶一妻数妾。 沉迷五欲。 竟不自觉。 因与佛印禅师。 为方外交。 禅师欲度东坡。 一日至其家过宿。 东坡遣一妾。 入室侍奉。 夜间禅师。 令其妾取七个炉子。 用炭火燃著。 再取一茶铛。 盛满铛水。 嘱置炉上煎之。 水既沸已。 亦不泡茶。 令置第二第三。 以及各炉。 次第轮煎。 其妾不解何意。 禅师则宴坐安然。 茶铛煎久。 其水既干。 爆的一声破坏了。 禅师含笑。 谓其妾曰。 夜深可回安寝。 次晨东坡问妾。 昨晚禅师。 有何说话。 妾即以其事相告。 东坡觉悟。 若不断欲。 必致丧生。 如炉上之铛。 水干必裂。 但欲习非禅定之力。 无由制止。 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 欲求不退诚难。 教中十信位菩萨。 修习信心。 或进或退。 名为毛道众生。 如空中毛。 随风而转。 须经一万劫。 修行信心满足。 始得善根成熟。 入正定聚。 方登初住。 得位不退。 至十行、得行不退。 登初地、证念不退。 自此任运进修。 念念流入萨婆若(译一切智)海。 而念佛法门。 古称径中捷径。 如果能生深信。 发愿求生净土。 力行念佛不辍。 命终决定往生。 圆证三不退。 弥陀经云。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译不退转地。 不退有三。 一位不退。 预入圣流。 不坠凡夫地。 二行不退。 恒常度生。 不坠二乘地。 三念不退。 任运增进。 证入如来地。 非独彼国久修上士。 得证三不退。 即初生彼国。 下品众生。 莫不皆然。 乃至临终十念功成。 带业往生者。 亦皆得证三不退也。 如是殊胜方便。 若非弥陀大愿。 持名奇勋。 谁克臻此。 发布时间:2024-11-22 12:31: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