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虚大师:佛教美术与佛教 内容: 佛教美术与佛教──二十三年九月在武昌美术学校讲──今天到贵校来参观,见贵校收集关于佛教历史上的各种佛像、雕刻、以及见到贵校近来的作品,皆具有深义,对于国家社会有大益处。 佛教在世界历史上,总在两千五百年以上了。 发源的地方是印度,约合我国周朝的时代;到东汉时才传入中国。 然在东汉之前,佛教已先传入,不过到了东汉,佛教始由帝王的提倡接受。 佛教传入中国,亦有一千八百年了。 由中国而又传入朝鲜、日本等。 但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周、秦间,已由印度流入亚洲西部的波斯,远在欧洲的希腊,及北部中国的新疆,与南部之钖兰、缅甸等处。 迨隋时,差不多全亚洲都佛教化了。 但唐初起了一种变化,即亚洲西部有回教兴起,蔓延红海两岸的亚、菲洲一带。 古来许多宗教,多是由亚洲而传入欧洲的。 佛教于印度之东,传入中国西藏、蒙古,并及日本、朝鲜国等。 南方则传入锡兰、缅甸、而及暹罗、马来半岛等。 从回教崛起于欧、菲、亚之间以后,佛教即不能传及印度之西,自唐代印度原来之婆罗门教复兴,而佛教在印度亦日益衰危;结果、印度全化为婆罗门之教区,印度民族自此即失却佛教之精神。 中国至元代,信仰西藏喇嘛佛教之大元帝国,其武力一直达到欧洲。 而有一部分军民,居在波斯、亚剌伯、土耳其等处,接近回教所化,而信仰回教。 其后印度即为此信仰回教之部所征伏,建立印度莫卧儿帝国;于是、不但印度西北之佛教由衰而灭,即印度全部所残存者,亦尽沦亡! 佛寺及出家之徒众,皆化乌有。 故由明初至今,印度佛教早已绝迹。 但中国由宋亡于元,明又亡于清;而印度则婆罗门教,而先亡于回教,清初乃又亡于英。 由此、故近来印度的宗教之争,只有婆罗门与回教的恶斗,近则又有耶教加入,而南洋的马来半岛等土人,亦已回教或耶教化。 我到欧洲游历时,参观各国之东方博物馆,或东方民族博物馆等,所陈列关于佛教的古物,多是古代的建筑、或雕刻的艺术品。 如亚洲印度西北方,若波斯、安息、阿富汗,及今新疆等处,古代造像、雕刻,及南洋等处的许多佛教艺术品。 由此等佛教古代作品,可以考察佛教当时在各地的情形;考证佛教的历史,亦有很大的价值。 然印度在佛教灭亡之后许多文物古迹,多为婆罗门教、回教等异教摧毁。 自归于英国之后,反比从前进步,关于文物古迹,皆尽力保存,尽力开掘,如菩提场、鹿野苑、祇园,以及那烂陀寺等的遗址,英国人又设立委员会保管,重新把佛教历史上和美术上的古物规模树立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研究印度历史、印度艺术的一点好现象。 复次、再说到艺术方面,欧洲近代的美术风尚,很受印度的影响;因在亚洲东方的艺术,有普遍线索的,即是佛教。 但欧洲的艺术,前三十年很模仿印度,而最近的倾向,则许多皆又在模仿中国了。 我在法国巴黎时,曾发起法国佛学会,今其副会长某女士,即从前之美术校长,由美术兴,而研究到佛教的。 但要真正了解佛教的美术,非要深入到教理中去不可! 中国美术的名词,或叫做艺术,这是没有一定的。 关于佛教的美术:笫一、是造像,第二、是雕刻;这在佛教的美术上,是有特别价值的。 但在造像,是概括雕像、塑像等。 再其次,则图画、音乐等。 中国艺术史,如六朝时代的造像、雕刻、图画、音乐等,与佛教皆有很深的关系。 从佛教来说明佛教美术,要知佛教有所谓像教、声教。 以音声的言语文字,和音乐来诠表诸法的意义,是为声教。 而佛教又以像来表显诸法实相,像、即形像,此即现身说法的现身,所以、佛教中现那一种的身,即说那一种的法;故不单是说法,同时亦表现说法的身像也。 因像可以为像教,与声之可以为声同,故佛教中有雕刻、造像、音乐等的美术。 然在文字方面,中国向来所谓文能载道,而佛教的经典,即是表显超绝语言文字之道的。 道、是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法界,所以佛教的文字──经典,皆是如指标月;故一切经典,都是为指示真理作用的。 而造像、图画等美术,亦足指示最高的真理,其结果、其功用,皆是相同。 譬如某一件美术的作品,能引人入胜,导人为善,其感化的力量,或比文字还来得广大;如西藏喇嘛造各种的形像,皆含有深义。 这样说来,美术即是由自心觉悟,而用各种方法表显出来,使他人也能得同样的觉悟,这就是佛教艺术的真义。 所以,由佛教产生美术,而美术亦可通达到佛教的实际。 二十三年九月二十日。 (苇舫记)(见海刊十五卷十期) 发布时间:2024-11-20 13:24:3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