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法要》陆、明因果轮回【1】 内容: 《灵岩法要》陆、明因果轮回一、因果不虚夫因果者如影随形夫因果者,犹形声与影响耳。 未有有形而无影,有声而无响者。 (续编下·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序)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 (三编上·复念佛居士书)所有诸法不出因果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 盖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废也。 (续编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民二十五年))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约世法论,何独不然? 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 余庆、余殃,则果矣。 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 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 (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民国己卯冬作,时年七十九。 ))圆摄一切非为小乘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 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 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 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 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 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 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 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 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 其言之狂悖可知矣。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 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 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 (增广下·儒释一贯序)【注】因果一法,似浅实深,似小实大,世出世法,无一不在因果之内。 恶因则得恶果,善因则得善果。 小因则得小果,大因则得大果。 如以贪嗔痴之因,则得三途之果;修五戒十善之因,则得人天之果。 修四谛十二因缘之因,则得声闻缘觉之果;修六度万行之因,则得菩萨之果;乃至修念佛求往之因,则得往生成佛之果。 因不同,果自不同。 法界有情,无一不在因果之中。 虽因果是一,然其他法门皆自修因而证果,唯净土法门以佛果觉为自因心,因心即同果觉,此同中之异也。 因果心性不一不二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 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 (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民国己卯冬作,时年七十九。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 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 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 俾上智者徒生怜悯,下愚者依样妄为。 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增广上·复邓伯诚居士书一)离则两伤合则双美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增广上·与佛学报馆书)深则见深浅则见浅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 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 (续编下·学佛浅说序(民十三年))祸福之来有近有远世间愚人,不知因果。 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 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 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 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 (三编上·复杨宗慎居士书)【注】因果报应,理本不虚,而祸福之来,则有远近。 或善因先熟而受福,或恶因现前而受祸。 故有为善而得祸者,有为恶而得福者。 因果复杂,为善之人,不可因一时不见善报而自生疑。 古人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大师亦云:「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 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 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 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报通三世丝毫不乖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 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 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见者也。 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 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 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 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之。 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 (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民六 七月初五))因果之事重叠无尽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 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 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 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 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 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 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 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 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 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 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 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 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 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 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 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 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 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 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 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 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 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 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 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 彼王遂独修舍利殿。 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 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 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 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 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 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 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 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 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 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 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 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 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 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 无善根人,遂退道心。 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 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附原函))毫厘之差佛狱立判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 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 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增广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 若据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 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 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 毫厘之差,佛狱立判。 前百丈主人,欲拯末世狂慧之堕落,不惜现身示报。 实与百丈禅师,砧锤相成,煅淬相济。 俾后之禅者,彻悟不涉因果之理,实行修因证果之事,以期究竟彻证而圆彰焉。 此两百丈之深心,学者不可颟顸读之也。 (增广下·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一切众生,心性原同,而其身心受用,苦乐悬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报各别也。 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聿修厥德,自求多福,以期消灭宿业,培植来报也。 (增广上·上海残疾院劝捐疏)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乾隆辛巳,豫省黄河溃决,陆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半被淹没。 陈留县有曹姓者,居宅沉没,已三昼夜,咸谓无生理矣。 及水退,墙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无恙。 众问之,云:「日来唯觉雾气弥漫,不见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司见而异之,询其有何善行。 曰:「每年租课所入,除衣食足用外,尽以济邻里之贫乏者,至今未尝少替。 已历五世,百有余年矣。」宪司俱赐匾额,以嘉其异。 水固无情,而有鬼神护佑,虽全体淹没,而未见其水。 是知:人有实德,天有奇报。 彼剥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孙富贵者,率皆灭门绝户。 而其神识,当永堕恶道,无有出期,可哀也已。 是以欲救世人,非极力提倡因果报应,断断不能收实效。 (三编上·复潘对凫居士书三)【注】此一故事大明「人有阴德,必有阳报」之理。 人若为善积德,亲近三宝,冥冥之中,自有佛菩萨助之,或善神护佑。 观此则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纵所作所为不为人知,亦必有报,只是报之时有「现报、生报、后报」之不同而已。 大师《三编下·免难轶闻》中亦载有一类似感应,显明此理。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增广上·与卫锦洲居士书)不知因果祸害无穷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若欲免恶果,必须修善因。 倘或造恶因,断难得善果。 余常谓: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若无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遑论「明明德以止至善,断烦惑以证菩提」乎? 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 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 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 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 若欲挽回世道人心,舍提倡因果报应,纵令其学识道德、神通智慧与圣贤佛菩萨相齐,亦无如之何矣,况其下焉者乎? 然世人每每于因果之泯而无迹者,多忽略而不深体察。 于显而易见者,或有别种因果夹杂,致难见报应。 肉眼凡夫,不知所以,遂谓善恶皆空,无有因果。 由是以一己之偏见,谓为的确无谬。 而圣贤佛菩萨之所说,皆以为荒唐无稽,不可依从。 从兹逞己邪见,妄充通家,发为议论,自误误人。 以一传诸,变本加厉,以驯至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一一皆为演出。 以致天灾人祸,日见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 究其根源,总由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 (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民十八年))现今世道之乱,实为振古所未闻。 推原其故,皆由自私自利之心所酿成。 由其存一自私自利之心,则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任意竞为。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邈然不顾。 是以世道人心,日趋于黑暗,无由得到正大光明之域。 倘能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 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 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 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 如屋檐水,后必继前。 由是观之,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 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 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 而究其所行,适得其反,何也? 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故也。 (续编下·到光明之路序(民十七年))学说误人深可畏惧吾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 自宋程朱,由读佛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识,略知「全事即理、一切唯心」之义,遂强作主宰,执理废事,以显自己见识超迈,深恐后人得其所得。 因昧心辟佛,谓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 人既死矣,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 又神已散矣,令谁托生? 自此以后,凡儒者智识高者,皆偷看佛经,皆极力辟佛。 智识低者,便随人起倒,从生至死,不蒙佛法之益;从生至死,常造谤佛之业。 程朱之学说一行,儒者奉之为金科玉律。 程朱违悖先圣(儒教圣人),举世无肯言者。 后儒违悖程朱,则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以故儒者,不敢说因果轮回,说则受人攻击。 又欲后来或有树立,企其入乡贤祠、文庙,若一说因果轮回,则两俱绝望。 从此将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完全取消,徒恃正心诚意以为治。 须知有因果轮回,不能正心诚意者,亦当勉力而为。 无因果轮回,而正心诚意者,唯大贤能之。 余则谁以无所畏惧,无所希冀,而孜孜于正心诚意乎? 程朱乃提倡正心诚意者,得佛法之妙义,以显己智,反极力辟佛。 是于无关紧要处正诚,于大关紧要处完全了无一毫正诚。 以此成己之名,而贻害于天下后世。 近来灾祸频仍,民不聊生,皆宋儒学说之毒暴发也,汝知之乎? (续编上·复唐能诚居士书)谚云:天下本太平,唯人自扰之。 智者以智扰,愚者以欲扰。 欲扰之祸虽烈,人犹得而知之。 智扰,则非具超方知见者,不得而知。 既不知为扰,则反以为德,此吾国开自有天地以来之大乱之所由来也。 学说误人,深可畏惧。 文王泽及枯骨,不数百年,而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 穆公为秦之贤君,尚杀百七十七人殉葬,而子车三子,亦不以国之贤臣以免。 其不贤者,所杀之多,更何忍言。 自佛教东来,大明因果轮回之事理,而后世南面称朕者,亦不敢为。 纵暴恶之君,犹欲为之,决不敢以此为荣,及以多为贵也。 设使世无佛法,其人民孰能得其令终哉! 吾固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程朱天资超迈,窃取佛经之义以释儒经。 又恐人学佛,特倡异义,谓佛所说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实无其事,不过藉此以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 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 又神既飘散,又有何人复托生乎? 此事在佛法中为极浅之事,在国家社会为极要之事。 彼既提倡因果轮回为虚谬,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徒抱定正心诚意,为教民治国之本。 而不知无因果轮回,则正心诚意与不正心诚意,有何分别,不过一空名而已。 且实既无有,又谁顾此虚名乎? 自此以后之理学,无一不偷看佛经,无一不辟驳佛法。 由不提倡因果,则治国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视作迂谈谬见。 数百年来,犹能维持者,尚有礼教之仪型在。 及至欧风东渐,则完全随欧风以披靡矣。 以无因果轮回之根本,故致放僻邪侈,无所不为。 在程朱当日之本心,乃借毁佛以护儒,而不知毁佛即成毁儒。 如今五经四书,乃成犯禁之书,而大小学堂皆不许读,此明证也。 儒释本同源,认心性为身形之异端,而谋为灭除心性,则先灭身形矣。 使二子有灵,当不以己所说者为是,而悔无所及矣。 (续编上·复李德明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四年))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 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 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 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 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 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 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 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 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 岂徒治标而已哉! (增广上·复张伯岩居士书)度生大权治道根本死生,众生之大事。 因果,教化之大权。 (增广上·复范古农居士书二)因果者,圣人治天下,如来度众生之大本也。 舍因果而谈治国平天下,何异缘木而求鱼,吾未见其能有得也。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欲挽世道重此二法今之时世,坏至其极,其原由于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欲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 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 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 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 以心不改良,则一法才立,百弊丛生矣。 (续编上·复卓人居士书(民国十六年))欲挽回世道人心,当从根本上解决,则用力少而得效巨。 有真知确见者,当必群相景从,如风偃草矣。 医家治病,有标有本,视其缓急,而为疗治,未可以执一论也。 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劝谕之,虽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固不如从根本上致力为得也。 所言从根本上致力者,即提倡家庭教育,提倡因果报应。 俾一切人,各知为人之道,各尽己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 果能人各如是,则家门兴盛,子孙贤善矣。 又须常凛「福善祸淫,善恶殃庆」之说。 以之自修,复以之教家人,则其家人优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 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语非特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妇,同一责任。 古人所谓「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者,以天下人材,必从家庭中出。 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贤善。 家庭无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恶,二者皆为国家社会之蠹。 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而因果报应,为辅助教育之要道。 自孩提以至白首,自一己以至社会,自为人以至为圣贤,自修身以至平天下,均须依之而得成就。 实为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成始成终之大权;标本同治,凡圣共遵之大法也。 (续编下·劝世白话文发隐序(民十九年))如是宏扬方有实益今日之世,以兴佛法,不患不知高深玄妙之理性,患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而实行其所当行耳。 果能一切人皆实行其所当行者,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矣。 是以光每为一切人说,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茹素,信愿念佛,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此自行,以此化他。 内而父母兄弟妻子,外而亲戚乡党朋友,俾彼同修净业,庶可谓之真佛弟子。 能如是则生为圣贤之徒,没登极乐之邦。 世出世间之利益,悉于此得之矣。 此愚夫愚妇所能为者,并非有高深玄妙,不能企及之处。 惜人多所求在彼而不在此,故难得其真实利益也。 (三编上·复王诚中居士书)欲家风不坠,非提倡因果不可。 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 此千圣不易之法也。 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则家齐;行之于国,于天下,莫不皆然。 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 (三编上·复常逢春居士书一)现今救世要法,必须注重因果报应、家庭教育。 俾一切人各各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如是宏扬,方有实益。 若不在此处著手,则唯上根人得益。 又或修持佛法,或有不知因果,不尽伦常等弊。 勿道中下之人堕此不知,上上根人亦多有之。 是以教人须在平实处脚踏实地,切实行,为最上一著。 勿曰此浅近法,何须提倡。 夫千里之行,始于初步;九仞之山,亦一篑所积。 江海之洪阔深广,由聚众流而成。 若轻平实一法,恐难得其实效。 (三编上·复宝静法师书)自未得度藉此度人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 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 亦居尘学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三编下·复观心居士书)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理,而欲世道太平,虽佛菩萨圣贤同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 是以光十年印《安士全书》,拟募数十万,只得四万。 然现并木刻所印者,已有五万四五千矣。 现印《大士颂》,明后年印《二十四史感应录》,皆欲人知因果耳。 知因果,则不敢损人以利己、伤天而害理矣。 世之强暴,语以道德仁义,或绝无动心处。 语以因果报应,勿道即信,纵令不信,亦当惕然惊惧。 阁下居位,不能即挽回狂澜,何不现居士身,以此为未来之挽回计乎? 以此度人,即以自度。 何得远适异国,访未见之经,拜佛之遗迹,以为自度乎? 今之人多带一分夸大气派。 如未弘法,先要求外国未译之经,而本国已有之经,曾一一研究已极否? 况佛经中义,得其一二,即可以上弘下化。 况数千卷之多,尚不足用,而欲访之于印度各国乎? 凡此种提倡,光皆不以为然。 其意皆出于好高务胜,见异思迁,以为我当出人头地。 若人云亦云,则不足为奇,有负我本领矣。 以阁下之才论,当依光所说,其为利益大矣。 否则择一寂静隐晦之处,力修净业。 将从前所得之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个无知无识之人。 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 果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 从兹高竖法幢,俾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 生为圣贤之徒,没预莲池之会。 方可不负所学,为大丈夫、真佛子矣。 至于远游印度,不过开眼界扩知见而已。 于生死分上,欲得自度,则在此而不在彼也。 况道路遥远,所费不赀。 而阁下色力,亦不过健,受此奔驰劳碌,则所损甚多,所益甚少,光绝不赞成。 (三编上·复叶玉甫居士书)于此等人敬而远之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及与勤劳修持之法,只以「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为护身符。 而不知已著于「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之意。 况彼借此以遮懒惰懈怠之迹,不以真修为事,唯以空谈争高。 待至业报已熟,阎老当以最上供养,敬此「一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 于斯时也,不知尚能皆空不著与否? 吾人当于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同彼受阎老之最上供养恭敬也。 (续编上·复周伯遒居士书)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4:09: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