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3】 内容: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三)选择念佛2. 信愿不二(2)往生正因信愿二法缺一不可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 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 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 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三编上. 覆琳圃居士书)往生与否全凭信愿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 若信愿具足,则万不一漏。 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增广上. 与陈锡周居士书)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 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 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增广上. 覆高邵麟居士书三)尽人信念尽人往生净土法门,有教无类。 凡圣智愚,等蒙摄受。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惟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渊悬隔。 信愿忆念,定生佛国。 尽人信念,尽人往生。 佛有誓愿,现有仪型。 智宜女士,念佛心切。 念未数年,竟蒙佛接。 愿见闻者,各事修持。 预莲池会,何乐如之。 (续编下. 净土法门殊胜颂〔惟其法门殊胜故,智宜女士得往生。〕)不关学识只在信愿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 (续编上. 覆智乐居士书)罪业虽重亦得往生如来一代所说之法,皆令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 惟净土一门,专重佛力。 以佛力故,虽罪业深重,若具信愿,皆得往生。 (三编上. 覆陈士牧居士书一〔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佛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 何以令不全受? 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 如屠户不能持杀戒,尚可持余四戒。 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 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 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 《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 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者。 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 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 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堕地狱等乎? 若不生惭愧,亦不修持,以此为荣,只以拜一师为事,则不堕与否,非光所敢决断。 (三编上. 覆恒惭法师书二)盲聋喑哑称念亦生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 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 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 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 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 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 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 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汝右手有病,乃宿世杀害众生之恶业所招。 当志诚恳切念佛,为彼宿世怨家回向,令彼超生净土。 果能常念,业自消灭。 业消则病好矣,何须锯手? 纵锯手亦不能消业。 当依我说,认真念佛。 再加念观世音菩萨,决定不须一年,手可痊愈。 汝作上项邪说,害人无量,切须知之。 且心中信根愿根不具,不能往生。 不是身体有不具者,不能往生也。 (三编上. 覆宗灵法师书)有此毛病亦可往生洋烟一事,其害甚深。 《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 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 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 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 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三编下. 覆李吉人居士书)一心念佛不悟亦生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 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 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 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 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信中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是志在开悟也。 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然世绝少真开悟者。 何谓真开悟? 即所谓明心见性。 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 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 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仿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 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 (三编下. 覆方家范居士书)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念佛之法,重在信愿。 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何以故? 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增广上. 覆黄涵之居士书三)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 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 〔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 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 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三编上. 覆王诚中居士书)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 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真有信愿,妄当自已。 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 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 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 (续编上. 覆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民二十年〕)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 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 何以故? 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 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渊悬殊。 汝欲早识妙因,亦是好心,亦是不深知净土法门之外行话。 你且死心蹋地念去,自可得真实利益。 然自既幸闻此法,忍不令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友,及一切人,同闻同修,同得往生乎? 甲三居士,宿有慧根,闻汝一说净土,及看《文钞》、《安士全书》,即能信受奉行。 然犹以未见光为憾,此犹是通道不笃之现象。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 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 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 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 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 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 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自立科条不依佛说净土法门,犹如大海。 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 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 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 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自己决志求生,惟当企及于此。 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三)常存此想便不相应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 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 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 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上. 覆何希净居士书〔民廿六,七月廿三日〕)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念佛法门,注重信愿。 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 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续编上. 覆朱德大居士书〔民二十一年〕)两种一心不可同观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 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 何以故? 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 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 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 〔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 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 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 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 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 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 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 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 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信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 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 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 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 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 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 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 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 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 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着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 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 若无,除非法身大士。 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剎。 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 即现,亦不得往生。 何以故? 以不愿生故。 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 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 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 何以故? 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 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 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 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 哀哉!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 (增广上. 覆濮大凡居士书)信愿门中尤宜致力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沉,归于无记。 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 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 汝之功夫颇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 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 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 若效他宗,专以工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 (三编下. 覆李觐丹居士书六)念佛法门,全仗佛力。 不比余门,均系自力。 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天壤之隔。 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 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 修行人须知娑婆苦,极乐乐;要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牢狱之求归家乡。 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狱也。 极乐世界,方是好家乡。 古人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争哉? 要归家乡,不可犹豫,谓再过几年,则不能与佛相应,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即是西方种子。 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 与专以自性惟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 (三编下.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 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 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 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 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 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 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 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 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 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 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 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续编上. 覆慧空大师书〔民二十五年〕)念佛三昧实不易得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 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 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增广上. 覆袁福球居士书)念佛三昧,亦不易得,不自量,或致着魔。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 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 〔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 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 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续编上. 覆郁智朗居士书)此法最要在信愿! 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 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识教导。 否则,或恐入于魔道,则佛也难救矣。 但依光所说而行,决定不会有危险,及不得实益之虑。 (续编上. 复习怀辛居士书〔民二十年〕)急求一心着魔之本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 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 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 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 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 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 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 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汝真可谓第一狂人,世荣心,如海波汹涌。 而又欲立刻风平浪静,澄湛不动。 其急欲求不动之心,正是群动之本。 又如釜沸,极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 光与汝所说者,乃息风抽薪之事。 汝不详察,尚谓是扬波益沸,岂不大可哀哉! 汝且详阅《文钞》、《嘉言录》,当不至有负于汝。 否则勿以我为师,另拜高明,光亦不汝是问也。 (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八)不论断证惟恃信愿往生净土,固贵久修。 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 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 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 (三编上. 覆智圆居士书)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 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分量,各得其益。 譬如修罗香象,及诸蚊虻,饮于大海,各取饱腹而已。 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各令得益,亦复如是。 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 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 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 惟净土一法,专仗佛力。 以故不论断证,惟恃信愿。 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 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 惟此一法,最为周挚。 由是西天东土,菩萨祖师,高僧巨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 (增广下. 净土释疑序)十念尚度何况久修须知念佛之人,决定能消除业障。 其有业障现前者,系转将来堕三途之恶报,以现在之病苦即了之也。 《金刚经》谓持《金刚经》者,由被人轻贱之小辱,便灭多劫三途恶道之苦,则福峻之将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无量劫来之恶报,实为大幸。 切不可学不知事务人,谓因修持而致病及死也。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 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 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惟欲求人天福报。 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 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 (增广上. 覆郁智朗居士书)一念回光即蒙摄受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决定了生脱死。 若不依念佛法门,且莫说未得佛教之真传者不能了,即得亦不能了。 何以故? 以得真传,乃大彻大悟,非是实证。 证则可了,悟则未了。 修余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了生死。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 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 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 一念回光,即蒙摄受。 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 末世众生,不依净土,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 以无力断惑,则生死根尚在,何能不发生死之苗芽乎哉! (增广上. 覆岳仙峤居士书)众生心性,与佛无二。 佛则究竟断尽烦惑,故能得大受用,法法头头,悉皆自在。 众生则全体在迷,反以佛性功德之力,以作起惑造业之本,可不哀哉。 纵有晓了此义,意欲背尘合觉、志心念佛者,但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故亦不易与佛相应也。 若患难临身,果能一念投诚,无不立蒙感应者。 以苦恼逼迫,一心求救,其余一切情见,概不现前。 故其感应之妙,有不可思议者。 (三编上. 覆智章居士书戊辰八月)往生者少在无信愿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 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 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 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 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 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 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 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 既造恶业,应受恶报。 此所谓三世怨也。 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 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 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 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 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三编下. 净土法门说要)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 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 惟念佛法门,仗佛慈力。 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 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 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 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三编上. 覆郑琴樵居士书)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 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 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 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三编下. 覆李少垣居士书一〔民十八,十月廿三日〕)全仗佛力非自家本事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 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 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 惟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 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 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续编上. 致戚友卿先生书〔民二十年〕)闻居士久已念佛,不知曾注意于信愿求生西方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 (续编上. 与张静江居士书〔民二十四年〕)通身靠倒亲证实益若论念佛法门,惟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 三法具足,决定往生。 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 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 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 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 (增广上. 覆高邵麟居士书四)老实念佛生可预卜古云:「纵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果能老实念佛,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是可预卜。 此乃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若不此是归,定如贫子,不识故土,不忆慈父,而甘漂泊他乡,以转于沟壑也。 若不拟不议,一心归去,始知自性本来清净,又何处求归相净相耶? 古又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归净归净,念兹在兹。 (续编上. 覆于归净居士书民二十二年)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 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 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三编下. 覆江易园居士书一)若朝闻道夕死可矣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 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 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 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 往生西方,便成画饼。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 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增广上. 覆高邵麟居士书一)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求速往生,惟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惟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 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 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 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三编下. 覆惟佛居士书)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1:45: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