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三) 内容: 9. 如何认清净土法门宗旨? 今欲皈依,并受五戒,必要认清净土法门宗旨,庶可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 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 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 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 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 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 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 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 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 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 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 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 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 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 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 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 此生既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 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张纯一居士书)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 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 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 )所失之利益无穷矣。 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 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 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 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 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 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 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 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 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 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 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 其自误误人也,大矣。 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 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 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 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 果依此说,决定往生。 若或讨巧,定成大拙。 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 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 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 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 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 若能一心念佛。 不悟亦可往生。 (文钞三编卷四复方家范居士书)10. 请问净土五经及净土法门大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 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 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 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 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 迨至方等会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 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 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 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 十方诸佛咸赞叹。 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 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 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 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 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 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 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 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 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 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 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校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 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 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 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 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 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 阅者谅之。 (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 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 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 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 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 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 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文钞续编卷下复济善大师书) 发布时间:2024-11-15 12:31: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