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简介 内容: 《楞严经》,佛教经典。 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唐般剌蜜帝译。 10卷。 此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义。 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楞严经,原藏于龙宫,胜龙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遂默诵而出,录呈印度国王,国王视其为国宝,严禁外流. 般剌密谛尊者,弘法愿深,两次冒险,思送中国以求宏扬,不幸皆为关卡查禁,尊者乃费数年时间,以蝇头小字书于腊纸之上,剖膊藏于肉中,方得过关航海而来,于唐神龙元年抵达广州,随被房融请于制止寺,并将此经译成华文。 下面大致说说楞严经每卷都在讲什么。 卷一一、圣众云集,波斯斯匿王请佛. 二、阿难平等行乞,遭遇摩登伽女之难三、文殊领命救护,世尊征询心目所在四、阿难对自心的七种错误认识五、超越生死轮回,心须认清的两种根本六、妄想识心非是真心,乃生死流转之根本七、借盲人有心而喻灯同眼,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八、借客人不住而喻尘摇,现验见性常住无动  卷二一、色身虽变而观河之见无改,显能见的自性,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断灭二、众生颠倒,妄认外物为自已,不知身心世界,都是真心所幻现三、真心自然没有生灭去来,而你的能见自性,同样也没有可还之处四、外境有大小、内外、远近之分,而见性却不会随着外境而有伸缩变化五、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现,没有谁是真心、谁不是真心的问题六、能见的自性,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因缘所生七、众生轮回世间,都是两种妄见所致: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八、能见的自性,不是合和而有,也不是不合和所生九、五阴元本就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卷三一、六入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二、十二处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三、 十八界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四、 地水火风空见识等七大种性,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五、 阿难说偈赞佛  卷四一、把本觉妙明的体性妄立为所明的对象,就妄有了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种颠倒的相续二、世界万象本是虚妄,实无生灭去来,更无相容与不相容、以及是心非心之说三、妄生本无因,妄灭亦无所从,但断三种相续之缘,狂心停歇就是正觉真心四、发菩提心的第一种决定义理: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认清身中的五重浊乱,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五、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决定义理:汝等当弃捐诸有为相,审详烦恼根本,认清六根是众生与世界缠缚在一起的结系,使六根清净,伏归元真六、闻性不会随着声尘的生灭而有无,如果能弃生灭守真常,常光显现,就是无上正觉  卷五一、根尘同缘,脱缚无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就是无漏的涅盘二、六根之结开解,一根之说亦亡,就能返归为清净的真心三、二十四位大弟子各自陈述所修行的法门  卷六一、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二、文殊师利对二十五圣所修法门的评述三、断除杀盗淫妄,摄心入三昧  卷七一、建立楞严道场的规则二、佛宣说楞严咒三、楞严咒的功德四、众生颠倒、世界颠倒的成因  卷八一、修证三摩地,灭除颠倒的成因,必须经过的三种渐次二、从凡夫到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五圣位三、内分外分的妄习,决定了众生在六道中升坠四、十习因与六交报是地狱的成因五、十种鬼道的众生六、十种畜生道的众生七、十种人道的众生八、十种仙道的众生九、欲界六天  卷九一.色界天二、无色界天三、阿修罗道的众生四、总论七趣五、魔众扰乱修行者的原由六、色阴区宇不应执着的十种境界七、受阴区宇的十种错误认知八、想阴区宇的十种天魔  卷十一、行阴区宇的十种外道邪见二、识阴区宇的十种偏差三、五阴的根本与灭除次第四、受持楞严经的功德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 [悟]有三种:一解悟;二行悟;三证悟。 1)解悟即是始觉。 于此觉中,了妄达真。 [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 [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 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 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 [明心]者,明心相也。 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 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 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 ][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槃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 ]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 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 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庄严、不贪染、有智慧。 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着魔,般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着魔为大悟!)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 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 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 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 至于持佛心戒,于本经中则包含两大单元:1)四种清净明诲其心不杀不起杀心其心不盗不起盗心其心不淫不起淫心其心不妄语不起妄语心2)三种渐次除其助因除五辛刳其正性断除酒肉、淫欲(包括正淫)违其现业不缘六尘,旋元自归如是持佛戒,身语意三业清净,资粮具足,方堪修大定。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 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 其次第为:1) 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说。 2) 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此则僧俗共遵者,如前说。 3) 严道场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庄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庄严具,如幢、幡等)。 4) 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5) 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 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7) 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 8) 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楞严法门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严三昧。 虽然其他经典也讲种种三昧,甚至三昧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圆满的,莫过于本经所开示的首楞严三昧。 何以故? 本经从开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资粮位,到正行的修行、证果,整个过程,其间修行者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难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详细解说,令你不会为内外障难所困,不受邪魔留难,亦不堕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趋无上菩提妙庄严路。 又,首楞严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经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 行者若依法修习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发布时间:2023-04-16 17:00: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