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一) 内容: 内容提要 本文对佛教中的禅思想作了专门研究。 对禅的主要含义、禅思想在印度的形成、在中国的变化过程作了系统论述。 文中就印度佛教对中国禅宗形成的影响以及中国禅宗所具有的特色提出了明确的看法,探讨了佛教禅思想的各主要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认为: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中,都存在着禅思想。 甚至在印度佛教外的一些主要宗教中,相当于禅思想的宗教修持也相当发达。 只是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形成一个专门以禅思想为主要弘扬内容的佛教流派或宗派。 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禅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后来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见性的问题。 把禅思想和心性或佛性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禅思想的一个特色。 禅在古代东方和现代世界的许多地区极为流行。 但若要给其下一个确切定义的话,恐怕很难使所有人都满意。 本文将其限定在佛教等宗教的一种体悟或修持方法上,重点讨论这种方法在印度和中国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 禅涉及的内容极为宽广,笔者此处只是力图勾画出一个基本线索,希望文中所述能接近实际情况。 一、禅的原文与主要含义现一般认为,禅一词的梵语原文为dhy⑥na。 从发音上看,这一词主要应来自古印度俗语,显然是一个音译词,而且是一个缩略了的音译词。 原文译全了应为禅那。 禅是把原文后面的一个元音a省略后译出的结果【 参考镰田茂雄著、郑彭年中译本《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43页。】。 在汉文中,禅一词经常与定合用,称为禅定。 定有时是上述禅的原文的意译,但多数情况是定另有一梵语原文sam⑥dhi。 禅和定在古代和现代有时分开用,或有一定区分。 但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多混用。 一些佛教典籍中谈及二者的区别或关联,但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大智度论》卷第二八中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 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据此来看,禅可以称为定,定却不一定都能称为禅。 《坛经坐禅品》中说: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 曹溪原本(以下有关《坛经》的引文均用此本)。】从这段话看,禅和定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紧密相关,很难严格区分。 在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禅和定互相替代使用的情况都有,以其中一词代二词相连时意义的情况也有。 本文中为叙述方便,对二者通常不严格区分。 那么,禅的主要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便于把握,我们再举一些印中佛教文献中的说法来考察。 《长阿含经》卷八中在论述四禅时说:复有四法,谓四禅。 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在这里,禅主要是对人情感和意念的控制或抑制。 《妙法莲华经》卷四中提到: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 从这段话看,禅或禅定是认识诸法的必要条件。 隋代慧远在《大乘义章》卷十三中说:禅者,是其中国之言。 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 思惟修者,从因立称,于定境界,审意筹虑,名曰思惟。 思心渐进,说为修习,从克定名,思惟修寂。 亦可此言,当体为名,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惟。 思心增进,说为修习。 功德丛林者,从果为名,智慧神通,四无量等,是其功德,众德积聚,说为丛林,定能生之,因从果目,是故说为功德丛林。 在解释禅之前,慧远还提及了禅的其他几种名称,即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脱等。 他对这些名称的来由也作了简要的说明。 从这段话来看,禅主要是一种思维修习的方法,由它能产生智慧,产生神通,产生功德,获得解脱等。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在解释禅时说: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 在论述禅的种类时他说: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 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 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这段话对禅的种类作了系统划分,提出了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的概念。 但对禅的划分还有不同的说法,如天台宗的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四上中说:定圣行者略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禅,三上上禅。 在这里,禅主要又被分为了三种,禅被说成了是定圣行者。 对禅的解释或种类划分在印中佛典中还能举出许多。 综合这些佛典中的主要部分的叙述以及印度与中国禅思想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对禅的主要含义作这样的归纳或概括: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的方法,是其思维修炼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获得功德,获得智慧,获得解脱的方法。 禅有不同层次或等级。 禅主要是佛教内的,也有佛教外的。 这样来归纳或概括恐怕较为抽象,以下我们结合印度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考察。 二、禅思想在印度的形成和主要特点禅在佛教中极为盛行,在中国发展极为迅速。 但作为一种精神修持的方法,它最初产生于印度。 而且其思想渊源应追溯到佛教产生之前的印度其他宗教。 如上所述,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 这和印度历史上的瑜伽修行有很大关联。 而瑜伽修行在佛教产生前的印度已存在很长时间了,印度具有瑜伽修行的宗教派别很多,佛教仅是其中之一。 由于瑜伽修行的许多内容与禅的修持内容相同,还由于瑜伽修行的最初内容在印度比佛教产生早,因此,印度古代瑜伽中的不少成分实际上是佛教中禅的最初形态。 这样,佛教中禅的思想来源就应到瑜伽中去寻找。 据考古发掘证明,瑜伽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存在,在印度河文明遗址考古发掘的物品中,一些印章的神象上就有瑜伽修行的坐法【 参考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117页。】。 印度的许多古老的文献典籍,如奥义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中都提到过瑜伽。 在较早的奥义书中,就已提到了作为瑜伽重要内容的静虑 (dhy⑥na,定)。 如《歌者奥义书》(Ch⑥ndogya Up. )中曾用静虑来形容比喻天地山水等的静止不动状态,还提到静虑大于心,小于识 【参见《歌者奥义书》7,6,1~2。】。 《鹧鸪氏奥义书》(Taittir]ya Up. )明确提到了瑜伽 (yoga)一词。 该奥义书中则把瑜伽与信仰、真实等相提并论 【参见《鹧鸪氏奥义书》2,4,1。】。 《迦塔奥义书》(Kawha Up. )中则把感觉器官的认识功能的不起、意识的安宁等精神状态看作瑜伽 【参见《迦塔奥义书》2,6。】。 《慈氏奥义书》(Maitr] Up. )则称瑜伽为:统一呼吸、心及感觉器官,漠视一切存在现象 【参见《慈氏奥义书》6,25。】。 《慈氏奥义书》还对瑜伽作了具体分类,认为瑜伽有六种,即: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三昧 【参见《慈氏奥义书》6,18。】。 此外,大量奥义书中提到的对最高实在梵的体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属于瑜伽的禅定或冥想。 奥义书中的这些关于瑜伽修行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早于佛教而产生的婆罗门教的宗教修行方面的理论。 它谈的主要是保持人的内心的平静,控制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不受外界干扰,甚至达到观慧和精神凝定的状态。 这些与佛教的禅或禅定的内容是一致的。 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关于瑜伽的材料也非常丰富,它有关于精神修炼方面的内容,如其中提到了静虑、执持、观慧、三昧等瑜伽修行的禅定阶段,也有关于瑜伽修行所产生的神通力,如提到了微细、轻妙、遍满、远到、随所欲、支配、尊胜、通贯等具体的神通力的种类。 【参见木村泰贤:《印度六派哲学》,丙午出版社,1919年,243~247页。 这些在佛教禅思想的发展中都能找到相应或相近的内容。】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中的瑜伽派的基本经典《瑜伽经》是印度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瑜伽修行的经典。 它收集整理了先前分散的瑜伽修行的内容,在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 《瑜伽经》对瑜伽下了定义,认为 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 【参见《瑜伽经》1,2。】《瑜伽经》还对三昧的种类进行了划分(论及了有想三昧、无想三昧、有种三昧、无种三昧、有寻等至、无寻等至、有伺等至、无伺等至等) 【参见《瑜伽经》1,17~51。 在这些种类中,有些在内容上是重合的。】,提出了瑜伽的八支行法(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参见《瑜伽经》2,29~55;3,1~8。】,描述了瑜伽神通力的主要种类,指明了通过瑜伽修行和智慧达到解脱的途径。 《瑜伽经》的许多内容与佛教的禅或禅定有着惊人的相似。 发布时间:2024-10-27 14:54:5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