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六) 内容: 大師言:今日已後,遞相傳受,須有依約,莫失宗旨。 法海又白[一]:大師今去,留付何法? 今後代人如何見佛? 六祖言:汝聽,後代迷人但識眾生,即能見佛;若不識眾生,覓佛萬劫不可得也。 吾今教汝識眾生見佛,更留《見真佛解說頌》。 迷即不見佛,悟者乃見。 法海願聞,代代流傳,世世不絕。 六祖言:汝聽,吾與汝說。 後代世人,若欲見佛,但識眾生,即能識佛。 (佛)即緣有眾生,離眾生無佛心。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愚癡佛眾生,智慧眾生佛。 心嶮佛眾生,平等眾生佛。 一生心若嶮,佛在眾生[二]心。 一念悟若平,即眾生自佛。 無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向佛處求佛。 校記[一]原本白作自。 [二]敦煌本作佛在眾生中。 大師言:汝等門人好住,吾留一頌,名《自性簽名簿真佛解說頌》。 後代迷人識此頌意[一],即見自心自性真佛[二]。 與汝此頌,吾共汝別。 頌曰:真如淨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 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之人佛即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化身報身及法身[三],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眾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四],除婬即無淨性身。 性中但自離五欲[五],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 若欲修行求覓佛,不知何處欲覓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六],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須自修。 今報世間學道者,不於此見大悠悠[七]。 校記[一]原本此句作後代迷門此頌意,敦煌本其中的代作伐字。 今據惠昕本校改。 [二]原本在即前有意字。 [三]原本法作淨,敦煌本同,據惠昕本改。 [四]原本是作身字,敦煌本同,今從惠昕本。 [五]原本離作欲,據敦煌本改。 [六]敦煌本同,惠昕本作若能心中自見真。 鈴木據惠昕本校改。 從下句有真即是成佛因看,以不改為宜。 [七]原本不於此是大悠悠,敦煌本同。 鈴木參惠昕本的不於此見大悠悠,改是為見字。 今眾之。 此之悠悠與前面《無相頌》中的努力修道莫悠悠的悠悠相同,意為悠閒,漫不經心。 然而,如把悠悠解釋為悠謬、鄙俗,如《晉書? 王道傳》: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則可改於為語,全句則為不語此是大悠悠。 大師說偈已了,遂[一]告門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別。 吾去已後,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弔問[二]、錢帛,著孝衣,即非聖法[三],非我弟子。 如吾在日一種。 一時端從,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四],坦然寂靜,即是大道。 吾去已[五]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種。 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無益。 校記[一]遂,原作道,據敦煌本改。 [二]原本問作門字。 [三]即非聖法,敦煌本同,鈴木據惠昕本改聖為正字。 [四]原本無無往二字,敦煌本同。 今據惠昕本加。 [五]原本無已字,據敦煌本加。 大師言[一]此語已,夜至三更,奄然遷化。 大師春秋七十有六[二]。 大師滅度之日,寺內異香氛氳[三],數日不散;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無光,風雲失色。 八月二日滅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四]於漕溪山,葬於龍龕之內。 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 韶州刺史韋璩[五]立碑,至今供養。 校記[一]原本言作云,敦煌本同。 惠昕本:大師言訖,夜至三更。 此參惠昕本校。 [二]原本作七十省六,據敦煌本改。 [三]異香氛氳,原本作異年曰氛氳,敦煌本作異香氳氳,惠昕本作異香氛氳。 此從惠昕本校。 [四]座原作坐字。 [五]璩原作據字。 此《壇經》,法海上座集。 上座無常,付同學道際[一];道際無常,付門人悟真;悟真[二]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現今傳授此法[三]。 如付此法,須得上根智,深信佛法,立於大悲。 持此經以為稟承,於今不絕。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四]人也。 如來入涅槃,法教流東土,共傳無住(法),即我心無住。 此真菩薩說,真實示行喻,唯教大智人,示旨於凡度。 誓(願)修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 如根性[五]不堪,材[六]量不得,雖求此法,達[七]立不得者,不得妄付《壇經》。 告諸同道者,令知密意[八]。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 一卷校記[一]際,敦煌本作漈。 [二]原本不重此悟真二字,據敦煌本補。 [三]原本現作見(古字通),授作受字。 [四]原本縣作懸字。 [五]原本根作眼字,缺性字,據敦煌本改。 [六]原本材作林字。 [七]原本達作違字,據敦煌本改。 [八]原本知作智,密作蜜。 发布时间:2024-10-23 11:42: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