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参老和尚:有没有想《金刚经》说什么?怎样依此修行? 内容: 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 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 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 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正语”,以无漏的智慧收摄你的口业。 恶口一般不会犯,两舌就不一定了。 高兴的你说他好,不高兴的或伤害你的就说他不好;当张三说李四,当李四说张三。 没意义的散心杂话,一见面就聊得没完没了,这叫绮语。 还有虚妄不实的言语都不要说,当善护口言。 一个穷人想发财,偷了隔壁家一枚鸡蛋。 他琢磨着鸡生蛋,蛋又生鸡,可以盖房子置地安家,一高兴却把鸡蛋踩破了。 我们的妄想也如是,做梦想发财,醒了什么都没有。 那什么才是真实呢? 观察你的心,一念不生之时什么样子? 修定修慧,达到深般若! 把你的执着心去掉,就是般若心。 降伏了妄想、分别、执着、颠倒,就合乎般若意了! 每一部经论都告诉我们修行方法。 你念《金刚经》,有没有想《金刚经》说什么? 怎样依此修行? 如果不注意这些而只念文字,念几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 学佛法要用到心上,转化心,转变态度,你对佛法不再怀疑。 如此清净信心,那你再用起功来,会事半功倍。 心量大,处处包容别人,什么事都不固执己见,随顺人家的看法,你会过得很愉快。 让人家都听你的这不可能,即使是你的儿孙也不会都听你的。 人与人之间看不破、放不下,还谈什么修行? 一个家庭如是,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如是。 法由心生,相随心转,一切相都是从心转变的。 为何修道者多,成就者少?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你内心的嗔恨之火,贪欲之火,能把你修行多年的功德法财烧得干干净净。 以慈悲心,摧伏魔军。 每个人都会遇到对自己不高兴的、有意见的人。 要以你的慈悲心,慈悲的言语和行为,念念把无量劫来的“冤敌”变成你的“法眷属”。 让他们都能修习佛法,冤敌不就没有了嘛!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谄是谄媚,狂妄虚假,你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不假欺骗,入理、真实、正直。 对有地位的人不要过分谦卑谄媚;对贫穷痛苦的人,要有慈悲心,不要轻贱。 学道的人,心要正直平等。 对有钱有地位的,要尊敬他过去的福德;对贫穷痛苦的人,可怜他过去造的业,今生才感这个果报。 菩萨走在直路上,想到这些问题,“直路”正直无私。 菩萨应如说修行。 说到做到,信解行证,愿即是行,行即是愿。 咱们是说到做不到,行的功夫跟不上,解不深入,为什么? 信没有根,行起来就很困难。 如果听到了不去做,等于没听到,不能成就佛果,跟佛的距离很远。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不受福德就是不执着福德。 通达一切法,没有能得所得。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幸福。 菩萨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利益众生,把福德都布施给众生,因而说不受福德。 “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佛每一座说法都有好多证果的、成道的,就因为谛听,如理思惟故。 佛教导弟子谛听,谛实审视,如理观察意会,不要在事相上执着,谛听的涵义非常深。 我们都想多求多得,得不到烦恼,得到了怕失掉更加烦恼,这些事牵扯着你,心不安定,还能修道吗? 以贪求故废修道业,退失信心。 发布时间:2024-10-23 09:32: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