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第三天】 内容: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 教我们不要执着! 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着不可,哎,特别怪! 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叫你不要生心嘛! 叫你不执着! 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 那就叫无生嘛! 就是让你不生,无生才无灭,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 知道吧! 不著色生心,不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什么都不执着了,这个心还怎么生? 这是指着妄心说的,咱们待在禅堂里头,不是经常班首师父给我们讲开示?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我们那狂妄的心啊,一时不停,总是要攀缘,要有点执着,当你一切都无所住的时候而生其心,就告诉你不生心呐! 不用文字言说,你不要瞎想! 就这么句话。 在禅堂用功的时候,一进禅堂里头,师父、维那师告诉你了:身心放下。 当要做功夫的时候,香板一打,让你放下,什么都不要执着。 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既然是无住了,你心不生了,这叫无生,无生呢也就无灭了。 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我多一点解释,告诉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你解释什么呢? 还要多解释吗? 越多解释你越生心,这是虚妄的心,咱们众生心就是放不下,特别我们在禅堂用功,告诉你了这是选佛场。 怎么样能成佛? 心空及第归。 你必须得先把心空掉,但是众生心呢,总要捞摸点东西,总要执着点东西,你给他把境夺了,金刚经说夺境,一切境都给它消灭掉,不夺境你心生不起来了,就是让你不生啊! 多一点解释你就糊涂了,越解释多了就越糊涂,咱们学禅的人,禅门一支香,这柱香点起,在那一坐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但有言说,都无实意,是灭断言说的。 我们第一句话,请诸位师父参话头,参过没有啊? 当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 话头话头啊! 当你一说出就是话尾巴了,就不是话头了,还什么话头呢? 参话头就是让你达到无言说,当你没说话的前头,你参吧,是什么? 这是机锋啊! 当你说出来,就没有实义了。 你参话头是什么? 就要你不生心不动念! 当你一起念一生心就不是话头了,一生心就动念了,就是话尾巴了,那还叫什么话头呢? 就像我们另一种说法也是跟这个意义是一样的:父母未生之前的,谁是我啊! 就是我爸爸我妈妈没生我之前,我在哪里啊? 这是第一个参的。 生我之后我是谁? 你有这个肉体了,受了生之后了,就是说,我在哪里啊? 我到底是谁? 谁是我? 我是谁? 因此呢,金刚经是启示什么,让你是离言说,不要起心动念,言语道断。 言语这条道路啊,断绝了。 没有,心行处灭,心里的思想,心识的运转没有了。 灭就是没有了。 咱们要纠正一个什么东西,古人告诉我们:越描越黑。 你不说还好一点,越说是非越多,给他截止不说了,没有啦! 所以咱这修禅的人言语道断,离开语言,心行处灭,心什么思想都没有,心的运动停下来了,没有心。 生住异灭四相,让我多解释一点。 生住异灭四相就是没有生相,一切事物生起,这是生相了,生而后住,生来就住啊。 咱们举个例吧,当我们生下来就住世了,从不会说话到渐渐会说话,会运动了,那要生活,得学本事啊! 那你在住世的时候必须得学。 要住嘛,要生存嘛。 在这个住的时候他起变异,咱从生下来随时在变,一岁变到十岁,十岁变到二十岁,这个变异过程就是生成过程,大家去分析一下,你生了之后就是在向灭了走,生住异灭四相是轮流的,没有一刻停的。 生时候,愿他快点长大,大的时候渐渐就快老了,老了完了就死了。 生、住、异、灭循环。 什么是生、住、异、灭相? 咱们每个人受的、想的一切事物,咱们的寺庙每天都在变,它每天不停的变化,往什么地方变呢! 往了灭了变,到最后消失掉,咱们这个地球尽管它多少亿万万年,它每天都在变啊! 没有一时刻的停,这就是异相了。 这个住相是没有的啦! 看着是住,那有住相啊! 它不停地演变,从住到异了,咱必须都用显现变,那十岁孩子绝不是大人,它就变啦! 那就叫异啊! 异是变化的意思,两岁它不停留,它变三十,三十变四十,变完了它消失了,就产生意外,不让这个规矩循环。 有没有两岁死的啊! 有没有十几岁死的啊! 这个四相随时变化的,不是固定的,循着一切事物它的成长到它的变坏,就要你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演变当中,没有固定的。 生灭,生灭法中间加住相异相其实就是生灭法。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那生灭灭己呢! 寂灭为乐,就是佛教授我们的,这样来理解就对了。 好,那么简单地把这个想问我的问题跟你们说一下,再重复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告诉你无生,你怎么样能达到无生的境界呢? 诸法不住啊! 没有体性的啦! 一切都无住,你这个心怎么生嘛! 心不生,种种法没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这个意思啊! 本来是在教你的时候跟你说明,对我们参禅的道友可不要说明,为什么? 让你参嘛! 都跟你说明白了你参什么? 你就不参啦! 就让你参,参就是不懂父母未生我的时候,参啊! 你参吧! 那时候我在那里,生下我来我又是谁呢! 这些个问题是让你参的,参明白了,这叫开悟啊! 但是这个历程可能是三年五载,可能是三二十年。 我看我们那个走廊墙上写着的:“参话头”。 你参吧! 当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 那个你要明白了就叫开悟了。 就要你明白那个没说话前头谁是我,这个意思叫你破我执,在教下讲不要执着,没有我,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参就是参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了我之后我又是谁,这就是要你参的呀! 说破了还参什么? 所以参话头,乃至写个参话头,这个已经话尾巴了,不是话头啦! 有语言有文字都不是话头,这个没有说话以前,你参吧:“是什么? ”这才叫做参话头。 要跟你说出来那还有什么意思了嘛! 那还参什么了嘛! 简单说:没有说话以前,没有、什么都没有。 因此呢,说一切众生他不理解,他非要找一个明白,越明白越糊涂,明白得越多糊涂越大。 举个故事说吧: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到寺庙里头来逛庙,佛印禅师带着苏东坡,苏东坡看到观音菩萨塑像前观音菩萨拿个念珠,塑像塑一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塑个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啊! 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呀! 这苏东坡就迷惑了,说: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还要计数,哎呀,佛印禅师你给我解释、解释。 佛印禅师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参去吧! 我不给你解释。 两人继续在庙里头逛,出了庙了,苏东坡跟佛印禅师说:不要你说,我明白了。 佛印禅师问他说:你明白了什么? 求人不如求己呀! 就是观音菩萨拿念珠,观音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 咱们今天可能还没明白,这就是让你反闻闻自性。 楞严经上说“反闻闻自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所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得闻如来如是章句,生实信否? ”佛你说这句话,这种教导,众生能信吗? 这是我们今天前头解释这些话,这种道理甚深难得理解啊。 为什么? 无相法门,叫你心什么都不住,乃至布施不要执著相,就是平等了。 对一切众生如佛想,普见一切众生都把他当成佛,见众生不见众生相,见众生的法身,所以你布施时候你不执着钱的数字多少,也不要执着这个老和尚当供养,这个小和尚没修行我就不供养,这就叫执着,不平等。 平等供养,对一切众生平等。 平等,这佛指的是啊,见性成佛呀,见到法身啊,你对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佛,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甚深般若波罗密。 刚才没有讲经文,跟大家解释这些问题都是甚深般若波罗密。 看话头,什么是话头? 甚深般若波罗密。 所以须菩提问佛说:佛啊你这样说话,那众生能信吗? 那众生有这个智慧信入吗? 佛就驳斥须菩提:说你这个说法、看法、认识问题的认识法不对,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到后五百岁——这个时候是佛在世给他说的呀。 说现在起等我灭后五百年,那个时候就有人信我这句话,持戒的,修福的,有善根的,他对我说的这个能生起信心,不执著一切相,要见诸相虚妄,则见如来。 相都是假的,假的就是不住法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那心还怎么生呢? 就达到无生了。 这佛就让你证得无生理呀。 刚才我们问这句话也是这个含义呀,说让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还生其心哩,是要你生而无生,无相无著而生,就这么个意思。 无所住,心不能生嘛,这个不生的才是真心哩,就达到无生无灭。 不生的就不灭了,有生就有灭,无生无灭,这个道理得大家多用心,多用脑子啊,用心哩,你观哩,不要在语言文字上讲去。 所以佛给须菩提说,在我灭后五百年,有善根的众生修戒修福的,他对我的这个话能生信心。 所以我们大家学《金刚经》我们都能生起信心,相信佛说是实实在在的,都以这个为实在的,那么说明了这个人他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哩,他在无量千万佛所种的善根。 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能够听到般若波罗密经,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个名字,还不说你内容理解,你就能听到一个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啊,是千万生种的善根啊! 为什么? 咱们这儿已经离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种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个五百年了,已是五个五百年,六个五百年了,你还能听到《金刚经》,你不谤毁,还信,功德就无量。 佛曾经这样预言:佛在涅磐了之后,佛不在世间了,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之内呀,有很多闻法证果得解脱的! 第一个五百年,那时跟佛在世时很相似,闻法,修道,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证道的人很多的,等佛灭度第二个五百年,就是一千年啦,这个时候众生啊,修禅定的多,而且修得非常坚固坚定。 佛灭后第三个五百年呢,多闻坚固,闻法的多,说法也多了,有说的才有闻的嘛,叫多闻坚固。 坚固,就是这个世间上多数都是说法者,都能闻法,坚固是这个含义。 第一个五百年都能够学佛法成道,第二个五百年,闻到佛法就能修禅定,得禅定的功夫,第三个五百年就是多闻啦,第四个五百年就是二千年,修庙,建塔,建寺,做这功德的非常多,这个时间也过去了,咱们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以后啊,第六个五百年,第七个五百年,全是斗争坚固。 社会上战乱,乃至佛弟子跟佛弟子的战斗,寺庙里的争斗,夺庙产的很多呀,这是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以后就是末法啦。 所以在这段经义上讲,闻到这个《金刚经》这种章句,闻到这个说法啦就是乃至一念生净心者,清净心。 什么叫无念的清净心呢? 就是不执著,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得下,只是一念放得下都不得了了,乃至一念生净心呢? 什么叫净呢? 就是恢复你本来面目,咱们禅堂就是佛的本来面目,回归你那个真心,乃至就这一念的真心起,这人善根都不得了了。 佛跟须菩提说,这个人如来悉知悉见。 那如来就知道他,也见到他,这个众生呢就这一念的闻到这种经,这个《金刚经》,能生起清净信心来,福德无量。 为什么? 他这个信一点染垢没有,清净的无相,无愿,无念,这么一个清净净心,所以佛就看见他啦,佛以佛眼观,能悉知悉见到这个人。 说这一念间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这一念,如果时间再长一点,十念,百念,乃至到一天,这就不容易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人在这一念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叫清净信。 离了一切相,生起清净心,这一念的清净信心呐,那个福德就无量了。 怎么解释呢? 咱们学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他这一念心,清净心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到了彼岸了。 以智慧的力量,从此岸到达彼岸,从生死当中到了无生无灭的当中。 但仅仅是一念哦,不是成就了。 乃至一念生净心就这么大福德,为什么? 何以故? 因为在这一念当中,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这一念间,一念,无一切相,全是般若智慧,他心契合般若。 在这一念所有的虚妄、妄执啊,全消灭了,消融了。 那下一念就不行了,如果念念都能这样,那不就是佛了? 这是佛举例来说了,假使这一念,它没有一切相了,没有一切相就达到无生,达到诸法无生,无生了呢也无灭,达到无生无灭,但是就是一念,如果能够念念都这样子,那就是佛了。 登了地的菩萨,见了法身,见了法身理他就证得了一份,佛的十份当中他证得了一份。 达到十份了就圆满了。 那可不是一念了,那就是念念。 所以,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所有一切的地位相状,都是有名有相的,要达到无相,顿入,禅宗有这么句话:供养千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的道人。 供养千佛的功德跟供养一个无心的道人的功德相提而并论,为什么? 这就是无念。 因为他已经清净了,达到清净无念的信心,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他把生灭心灭掉,生灭心灭掉呢,就是不生不灭了,就是悟得了,这叫没有妄念。 这一念真的能消除一切的妄念,所以这一念的清净心啊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念是般若波罗蜜,就这么个意思。 什么原因? 何以故? 是诸众生,要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要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要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他要我们的心啊,要离相,不要执著! 首先在我们眼睛上看,男相,女相,老人,年轻,出家相,在家相,我看那小狗来回跑,人相跟狗相,这都叫众生相。 如果你对这些个一律的都没有分别心,要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非相呢,就是心不取相,不执着我人众生寿者,也不执着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非法,一切无着,这叫般若波罗蜜。 所以佛叫众生:放下吧! 不应该取法,也没有什么非法,也没有什么正法。 不应取法,正法跟非法、正邪是分别而说的,其实法本无生,一切诸法,没有生。 因境有,因外头的环境缘生诸法,这个意义很深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切诸法全是缘生的,缘生诸法无自性,没有他的体,所以他是变化的,是无常的,生灭的,因此不应该取非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都不应该取。 正法是对着非法说的,正对着邪说的。 所以佛对须菩提说:如来不是常说吗,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这段文字呢,就说,佛跟须菩提说啊,知道我说的法,就像那个过河的船一样呢,像过河的筏子一样呢,摆渡啊,你要过河,得借只船,借这个筏子,过了河了,过了河了就算了,你还能把船背着吗? 你过了河上岸了你就走吧,你还把船背到啊? 你背得动吗? !它压下来压死你了。 就是说我们人,或者闻到法,把佛所说的那个法啊,就当那个筏喻啊,是过渡的东西了。 这还是正法,那非法呢? 非法更不需要说了。 正法也应当舍,正法都要舍,何况非法呢? 所以这个事,佛跟须菩提说啊,怕须菩提不明白,所以用过河船来比喻,说我们在此岸要到彼岸,就像我们在过河,你得经过船,经过摆渡,把你从这边摆到那边去,你过了河了你就自在你就走了吧,办你的事去了吧,你能把那个船背到吗? 佛所说的法,就是让你得解脱,你已经解脱了,成道了,那你不要再把佛说的法背着了,你放下吧! 就是这么个意思。 佛说一切法,是方便善巧,为了消除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烦恼,等你业障跟你烦恼都消除了,你就成道了,你还背着佛的法做什么呢? 这句话就这么一个含义,知道我说的法就像过河那个筏子一样的!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佛所说的正法都舍,都应该舍掉,何况世间一切法,世间事物你不要贪恋啦,就叫你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一切不执着。 这个在我们的禅堂道友们,他只是看一句话头,到禅堂修行的如果还念金刚经,咱们还讲金刚经就不是禅和子啦! 是教下的,但是你学完了懂得这个道理,再回禅堂再参,参什么? 参父母未生以前,参话头,你可以这样参啦! 我未说话以前有什么? 有东西可在吗? 这叫话头,话头是什么也没有的啊! 坐禅人就是要观,观什么? 诸法皆空,要想我们以金刚经为例子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坐在禅堂里头没个禅堂,什么都没有,那就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可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自在就是空。 空才自在,不空就不自在。 这个意思啊! 因为我们对佛法不明白,当我们明白了,经卷也不必太执著了。 你放下吧! 就是这个含义,所以说到这,佛又跟须菩提打招呼,须菩提你对这一段意思你怎么想的呀! 你怎么看法,佛又再问须菩提,例如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说佛证了正等正觉啦! 那须菩提当言是正确的啦! 佛,你是证得正等正觉啦! 如来有所说法耶,佛这几十年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 佛问须菩提:你是不是看见佛成了道了,成了佛了! 完了说法教化众生的? 须菩提就如实答: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意啊! 现在我明白了,我现在知道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定的,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 也无法如来可说,有法如来可说吗?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何以故? 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说是正法、非法。 非法呀! 非非法呀! 对呀! 不对呀! 都不可说,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啊! 须菩提这个时候他不随着佛的言转了,他明白了,无为法没有言说的,只是显现的,佛的真体、一切众生的性体,湛然寂静,不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也没有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属于名相,所以一切都叫分别,都叫有为之法,但有言说都无实意,这一切的菩萨所证得的果位,二乘说证得之果位,他们所证得的不同。 见真理啊! 有大小、深浅之别,是有差别,但是这个差别都是不可取、不可说,说非法是错误的,说非非法也是错误的,但有言说都无实意啊! 一切言说只是表达,这个道理我们大家可以这样去想,我们说火的时候,你说火并不是火,像我们灯里头点的是什么? 那是火,当你说火不是火,为什么? 说火就是火,那么把你嘴就烧掉啦! 你说什么只是一个表示而己,佛所说的法只是让人家领悟而己,领悟了就放下吧! 这个含义呀! 这就叫你悟得无相、无相的真理,没有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意,言说是表达的意思,让你懂得跟你说火,你感觉热,跟你说水,你感到水是流动的、不停的,但是语言不是,语言只是表达而己,所以佛说一切法的时候,是对机说的啦! 不是无的放矢。 因为须菩提解答了,到这个时候,经过这些辩论啊,须菩提明白了,像我们众生本具的心性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你成佛也不是外边得来的,现在你迷了做众生也不是失掉了,迷了就是不显现,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因为修炼才得到的,是你自己本具的,是显现而己,那诸佛修成了,众生本具而没有修成,没有修就是这么个意思。 像金子在矿石里头,夹在矿石里头,你没有把它取出来的时候是矿石并不是金子,等把石头都去掉,矿石里头取出了金子,经过煅炼、经过磨擦才能显现,就是这个一样的含义。 因此啊,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是非法呀,非非法呀,是对呀,是不对呀,没有这个定义。 为什么? 一切贤圣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啊! 无为之法,它的体不可思议的。 咱们一说到体啊,我们思想就想到有个实在的东西,法体是没有实在的东西的,把它比喻成虚空一样的,空有实体吗? 没有! 当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个心了啊,那可大得不得了,所以华严经上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那是我们心的本体,跟太虚空一样的,遍满法界的,这个都显心的。 这一段经文啊,是我们这个金刚经的重要重点,因为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 这心怎么住? 云何降伏其心? 就说我这个心不住,我降伏不了我这的心。 这就是佛给他说的,都是住心降心的方法呀。 咱又要举一个例子说:心本无生,因境有。 说你的心啊,静下来的时候,什么境界都没有,假使有个现象,人家喊你的名字,这就境界来了。 你知人叫你,这叫因境有,对,因为有境相才显现,没有境界相呢,它就不会显现了。 说心本无生,因境有,遇到什么个缘,遇到什么境界相,你心就马上生起了,什么境界相都没有,那心就无生了。 境没有了,你心还有吗? 心也就没有了,所以前面讲的无心道人,等到你的心都没有了就成了。 那个无心可不是说是妄,“没有了”是真心显现,等你狂心顿歇,歇至菩提,你的智慧可就成就了。 这段意思啊,就是让明心见性。 不过不像禅堂那儿只让你一句话不说让你参。 这个给你解开了。 说怎么达到无心。 再说浅进,你任何不执着,你不执着跟你毫没关系。 毫没关系,什么事物都跟你都没关系,你一执着,什么都跟你有关系,就是这样。 因此呢,如来所说的法:“何以故”。 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呀。 说佛说的法对啊,不对啊,当然有言说都无实意,因为什么,它是无为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啊,不是有为法显现的。 这个道理啊,恐怕我们一般的,特别我们在家的道友他没法理解的。 那你可以从初步、最初入手。 说你的心,你坐这儿没有生,外边有个境界相,你心就随着境界相就生起来了,什么境界相都没有,你静下来,你的心什么也不生。 当有人喊你,喊你的名字,你心马上就生起了,又跟你说些个什么事儿,就心随境转。 心随境转的时候,那你的心啊就不是真心了,是妄心,随妄的境界转。 这个道理啊不是我们现在听这么几句话就明白的,那就没有众生了,都成佛了。 这个中间还要你很多的去修行。 去修行啊,因为在如来所说的文字,语言文字只是给你个代表,一个符号,要你在这个上取得认识。 取得认识啊,你不要产生了虚妄的知见,你要悟得。 悟得什么呢? 无相,没有相。 诸法无相,诸法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有相,就是假的,它要坏,它要消灭。 无相还要消灭吗? 谁能把虚空消灭掉啊。 就是这个意思。 说知解越多了,与你本心距离越远,所以说一法不生,一念不起,这样的众生,容易达归本心。 但是一切法,所有的言说,佛说法是因基说的啊。 有什么样根基,给他说什么样法,但是你不明心的人,永远成不到佛。 必须得明心。 所以明心呢就要了达你自己。 比如说我们念金刚经。 金刚经教我们观,观诸法不生不灭。 如果你不是这样观,你口里念,你心里不去行,你能得到吗? 佛叫我们不贪、不嗔、不痴,咱们举个例子说吧:人家惹了你了,骂你了,你脑子里就没个我,你不会生烦恼? 你有个假名,你张三李四,人家骂张三,因为你是张三,你不舒服了,如果你是李四呢,他骂的张三,跟我没关系。 就是这个含义。 如果你没相,什么相都没有,那你对一切都不执着了,任何事物你都放的下,看的破。 而每个众生他都不这样去想。 咱们出生带什么来了啊? 你带来什么东西来了啊? 当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你什么也都没有,当你死了之后,现在火化,给你一烧,哪个是你啊? 你还有什么啊? 生你没带来什么东西,等你死了你也什么东西带不走,什么也都不是你。 这个道理很简单的。 明白吗? 人人都明白。 这个很简单,人人都明白,但是为什么人放不下呢? 这个中间有一个妄心,就是那个心不歇。 所以对一切事物啊,你必须得加深入了解,经常观。 观,咱们在语言当中随便说什么东西,全是”我的”,家庭眷属,一切物质,都是“我的”,中间必加“的”字。 为什么呢? 因为不是我,“我的”都不是我,但是属于我的,你把这个“的”字去掉,那“我就”在哪里? 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头和我的身体,离开身体我在哪里? 这个是“我的”啊,那我呢? 这个叫我们观,观就是你思维,想想就是我们修行。 你每天在这儿修行,那等你把我找到了,你开悟了。 所以我们说开悟啊,他明白了。 这肉体不是我,那说明了肉体你死了之后,你还有个真我存在。 人人说死了,死了,死了不了啊。 死不了,什么呢? 业还随着你,假使百千劫,经过亿万万年,你所造的业,就你作的业是善或者恶,不了,所作业不亡,随着你,你欠人的,一定得还,就是你业不了,假使你修道修成了,一下子空观成立了,了了,这一下永远了了。 空了。 因为世间人都在做那福德。 前段文字都辨的是智慧,只讲智慧。 那以下的文字,佛就用了个福德,物质来形容这。 形容什么呢? 形容这个得失,形容有无,形容无念,形容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 说你怎么想的。 凡是于意云何啊,佛都问须菩提。 说你怎么思考,说你怎么想的? 佛就跟他说,要是有个人有好多的财富,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有这么多的财物,咱们不用说三千大千世界了,咱们就说整个江西土地上的都是珠宝,这个说得大了,三千大千世界珠宝,一个佛所化度的地方,拿来作什么? 布施给别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珠宝这个来布施,那这人所得的福德,该多了吧? “宁为多否”。 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呀。 这个福德啊太大了。 “何以故”,为什么我说他多呢? 世尊。 我说不是物质,说是精神,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不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是有穷尽的啦,它还是有尽的,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不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这是显的意思啊。 说用这么些个七宝来供养给众生,来布施,福德该多吧? 那么须菩提就接着说:是福德,即非福德相,是相不是性。 你数量再多,还是有尽的时候,要是福德体呢,那就不尽了。 这个所说的空意,就是咱们所说的一切物质,它毕竟是有限的,有数量的,不是它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么,还是有限量的,因此它的体、性那是真多,所以须菩提说甚多。 甚多不是相,福德即非福德相。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福德不是福德性。 这段就告诉我们,般若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啊。 须菩提是以智慧来答的,佛说的是以相上来说的,相,有相皆归尽。 假使我们证到无为,那个福德无穷无尽了,凡是有为法都有尽的。 那佛呢举这么个例子,要是人满三千大千的这个福德,很大吧。 须菩提拿理上答的,佛说的啊,福德即非福德相。 这个福德不算多,福德性才算多。 那福德性是什么? 是空,空啊。 但是是胜意空,含着无量性功德。 如来说福德多的意思,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 这是按世俗,须菩提答呢,按理上答的。 佛所说的是事,事能显理,用理来成事,佛说这个意思是比喻的,不是显这个的。 是显什么? 显你能够听到金刚经的,受持金刚经的,显这个福德。 佛跟须菩提说:要是有人,于此经中。 此经就是金刚经。 受持多少呢? 四句,就是四句话,一个偈颂,就叫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四句合起来,叫一个偈子。 说你对金刚经仅仅受持四句话,不但自己受持了,还去给别人说,那这个福德可大了。 大到什么程度,比那个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啊,那福德大多少倍。 那是有相的,这个是无相的。 “何以故”。 佛对自己啊,自设问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须菩提啊,一切诸佛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说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果,成了佛了,都是因为得闻得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佛二佛啊,一切诸佛乃至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出来的。 那这个功德可大了,那不是世间财物了。 因此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不要多,只有四句话就可以,完了不但自己受持,而且还给别人说,那这个福德呀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大的多,那个是有相的,这个是无相的,无相的永远不可坏,有相的都是有尽的,这个是无尽的。 因此一切诸佛的成佛都是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而成就的,那佛又怕众生执着这个法。 须菩提啊,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不要执著啊一执著就不行了,所以在《金刚经》前头说后头就谴,谴呢就是让你不执著,一执著,一执著就不解脱了,一执著就有形相了,但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无相法门,大千世界是有相的,而佛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相的,这怎能相比啊? 此经的功德是让你去一些执著,去一些障碍,将来圆满佛果的,一切诸法,一切诸佛的成就都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而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尽管我们还不能深入,还不能悟得,你就从现象上能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名字,功德无量。 为什么? 这是无相法门,因此,你闻到《金刚经》一句话胜过你得世界财富三千大千世界,因为那个能失掉,你这个闻了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的种子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失掉。 所以说一切佛从此经出,一切法从此经出。 这是真缔里说的,叫《金刚经》的真实性,《金刚经》所产生的真实性。 因此说诸佛皆从此经出,原因在此。 那么,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能遇到,你的耳根能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名字,就有这么大的善根,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是你要受持,你信,信产生力度,有力量了,有力量就领受,不只相信,还要领受,“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四句话,你要能够经常这样念,经常理解,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 你要是说《金刚经》,现在你没开悟没有证得,那如果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几年,如果念上十年,你对全经的意思啊即使没有大彻大悟,也已经明白很多了,这叫受持。 受持之后所产生的力度那就更大了,更大了,那么依着《金刚经〉》而开悟,悟得了,悟得了什么呢? 你就是了生死了,不受生死轮回所约束。 你有这个种子种下去,你生死一定了,今生没了,来生,来生没了,再来生,因为这种金刚种子在你根深蒂固思想里头,它种下去了,它要生根,它要发芽,它要成长,你生生世世的都会受持读诵,因此联想到我们现在能听到《金刚经》的名字,咱们前头已经讲了,前面佛已经说过了,不是一生二生千百生所受持过的,那是亿万生,不然你遇不到,遇不到《金刚经》的名字,听个名字都不容易,你还容易学它义理吗? 以下佛就讲诸相无相,乃至诸相一相,一切相是虚妄的,一切性是真实的,说一相无相,以下就讲无相分,不要执著,咱们肉体是假的,随时消灭的,但是我们这个性体永远不会消灭。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佛又问须菩提了,说你怎么想啊?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说:“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这意思说一相无相,上面所讲的法是不可取不可说,那人家就疑惑了,那声闻所证的果是真的,是假的? 是不是证的? 那不是有取吗? 有证吗? 因此,佛这样子假设证人问到:须菩提,你怎么样想的?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说证了初果的人。 须陀洹是证了初果的人,说证了初果的人呢他是不是就这样想法? 说:我证了须陀洹果位了? 须菩提:“不也,世尊。 ”什么缘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那就是初果的圣人啊! 须陀洹看破了,对人间的事物看破了,他把见烦恼断了,见什么不起分别了,说证了果哩,断了惑了。 惑是迷惑呀,不被这个见的迷惑。 佛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样想的,须陀洹,证了须陀洹果位的人他是不是有这个念头:我得了须陀洹果了,我证得初果了。 须菩提:“不也,世尊。 ”须菩提说不是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呢? “须陀洹名为入流”。 入流啊,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啦,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 为什么说无所入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 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呢,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 咱们凡夫呢? 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啊,有贪爱心。 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了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等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 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难啊! 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那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 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 证了初果的圣人呢,他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 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个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 很难很难了! 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业,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 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入空意啊! 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 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呢? 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 所以,能断个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那下回再讲吧,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发布时间:2024-10-22 08:40: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