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耕云:持诵金刚经得定要决 内容: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 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 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 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顿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持诵金刚经得定要决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 一部楞枷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 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白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 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杂无染,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密,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 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 离开摩诃般若波罗密,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 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何持诵呢? 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它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 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 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 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 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 亦即菩提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 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 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记,致为净业之障。 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 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 宁有一义可立? 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又云: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又云:须菩提!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 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 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 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事本怀。 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二者,缺一不名圆满。 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 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 勉之! 发布时间:2024-10-02 12:30: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