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为什么《金刚经》教你不要想这个佛若坐若卧,若来若去呢? 内容: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须菩提。 若有人言。 如来若来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前边那一段经文之后,又恐怕一般人有所怀疑,这个如来有来有去,又着到相上了,所以又说这一段经文。 说,“须菩提。 若有人言”:假设要有人这样说,“如来若来若去”:如来,又好像来似的又好像去了。 那么这个“若来”也是不一定来。 可是“若来”,恍恍惚惚的,似是而非,你说它这样子又不这样子,“若来”。 他,“若去”,又好像去了又没有去,这不清楚。 因为他说,“若来若去”。 “若坐若卧”:好像坐着又好像卧着。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他说,这个人哪,不明白佛所说法的道理,的义理。 “何以故”呢? 什么缘故呢? 说,“如来者。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说这个如来,也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所以就叫如来。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这个法身哪,那么佛的法身,是无在无不在的,遍满一切处;既然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你说他来,又从那里来呀? 遍满一切处,你说他去,又到什么地方去呢? 所以说无在无不在。 你要是懂佛法了,这个山河大地都是如来的法身的地方;你要不懂佛法呢? 你就见着如来也不认识如来。 你要明白佛法了,你就没有见着佛法;没有见着佛,你也认识如来了。 你要认识如来,那么就容易依法修行了;你不认识如来,连佛是怎样一个情形你都不知道呢! 你怎么又可以学佛呢? 如果你不认识,你就去学去,那就叫盲从。 怎么叫盲从呢? 就是,你本来也没有眼睛,自己也没有眼睛,又跟着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路。 这个没有眼睛的人,跟着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 他以为,哦! 领着我这个人是一个有眼睛的,所以不会发生危险。 结果前边那个没有眼睛的人哪,他自己虽然知道是没有眼睛,因为有人要跟着他跑,所以他也就冒充一个有眼睛的人。 两个人一跑,跑来跑去的就掉到海里去。 两个一起掉到海里了,谁也上不来了,就一起淹死。 所以这个盲从,是不对的。 一定要先明白佛法,先明白修行的方法,才可以学的。 为什么这个人跑到外道里去? 越堕落越深,就等于这一个盲目的人领着一个盲目的人跑路似的,一起跑到大海里去,两个人同归于尽。 因为世间的事情就这么奇怪,你越不明白,越会跑远路。 你要明白,就很容易到那个你的目的地了;你要不明白这个路,你走了很久很久也到不了。 也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佛法了,就会依着法修行成佛。 你跟着外道的法门去跑,越跑就越远;越远就越回不来了,不能返本还原了。 所以就有很大的危险发生了。 那么这个如来是,无来无去,所以叫如来。 又者,这个“如”者,是不动意,不动的意思。 “来”者,是一个动意。 不动就是个静;动就是个动:这是动静一如。 动不碍静;静不碍动。 也就是,像我们这个人修道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是参禅,你动的时候也可以参禅。 你一天到晚,所有的所行所做、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修行的。 不是单单打坐的时候,我用功了;不打坐的时候,那就不是用功。 你时时刻刻都收摄身心;收摄身心,回光反照。 收摄身心,就是自己时时刻刻要用功修行,不散漫。 所以修道啊,要这样子去修行。 讲到这一段文上,有人就这样问了,说是如来不来不去,我看见如来也来也去嘛! 怎么又说不来不去呢? 我虽然没有亲身看见,但是在《金刚经》,一开始就说:“尔时世尊。 着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 乞食于其城中。 ”这不是去了吗? 那么“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这不又是来了吗? 为什么说不来不去呢? 你这个执着心多大! 这不是佛的去来,是你心有去来,有去有来。 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件事。 你看那个“水清月现”;水清的地方,水里头有个月亮。 “云遮月隐”,云彩,在空中把那个月遮上了,月就没有了,月隐了。 那么究竟这个“水清月现”那个月有没有来呀? “云遮月隐”那个月有没有去啊? 这是一个比喻。 还有,这个云彩在空中走,有的人就说这个月亮走。 那个月亮本来没有走,那是云彩走,他则看是月走。 船在这个江里边来走,行这个船;你这个人看,不是这个船在江里走,看着是那两岸那个岸走。 那么那个岸是不是走了呢? 岸没有走,是那个船走。 所谓去来,这也是佛的化身有去有来;佛的法身是无去无来的。 那么现在讲的是佛的法身的境界,你不要认为佛的法身就是化身。 所以弥勒菩萨有这么几句偈颂,是这样说的,说是,“去来化身佛”,这是化身的佛。 “如来常不动”,如来是常不动的。 所以,“去来化身佛”,这是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在这个法界,也不是一个,也不是多,“非一亦非异”。 这是弥勒菩萨,他说如来这个意思。 那我们现在,你要知道不是佛有来有去,不是如来有来有去,是我们人,在这个见分上──这个八识里边有这个见分──在那个见分上,分别出来这一些个来去。 为什么《金刚经》教你不要想这个佛若坐若卧,若来若去呢? 就是教你把这个分别心,没有,不要生出一种分别心。 你没有分别心,你的智慧就会现前了,你般若就现出来了。 为什么你的般若就那么小呢? 你的智慧就那么少呢? 就因为你分别心太多了。 所以就把那个智慧就,都没有地方放那个智慧了。 你因为分别心太多,整个你八识田里头,放满了这种肮脏东西。 这个就好像你那八识田,本来是最洁净的地方,哎! 你放了一些个垃圾。 什么是垃圾? 就是那个分别心,就是垃圾。 你把分别心收拾干净了,你那个智慧就现出来了。 恭录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4-09-30 08:45: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4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