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六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四壬四、界摄2 癸一、总嗢柁南标复次,总嗢柁南曰:总义等光等 受等最为后癸二、别嗢柁南辨3 子一、总义等2 丑一、颂标列别嗢柁南曰:总义自类别 似转后三求丑二、长行释4 寅一、总义2 卯一、标列当知诸界略有二种。 一、住自性界,二、习增长界。 卯二、随释2 辰一、住自性界住自性界者,谓十八界,堕自相续,各各决定差别种子。 辰二、习增长界习增长界者,谓则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于余生中先已数习,令彼现行,故于今时种子强盛,依附相续。 由是为因,暂遇小缘便能现起,定不可转。 定不可转者:谓无堪能转变彼种令不现起故。 寅二、自类别3 卯一、总标复次,以要言之,虽界种类十八可得,然一一界业趣、有情,种种品类有差别故,当知无量。 卯二、举喻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类,种类一故,虽说为一,而有无量。 卯三、合法如是于其一一界中,各有无量品类差别,种类一故,虽各说一,而实无量。 寅三、似转2 卯一、标差别复次,如是诸界,由胜解力之所集成。 先恶胜解,集成恶界;先善胜解,集成善界。 卯二、明似转2 辰一、标随所集成,还与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转。 辰二、释谓相往来、同聚、同住、同见、同意胜解相似。 由是故言:有情诸界共相滋润、相似而转。 寅四、三求3 卯一、依梵行求3 辰一、出学渐次2 巳一、别辨相复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说起信;次于尸罗受学而转;次于现行所有过罪,观自、观他而生羞耻;次于善法无间修习,发勤精进,于久所作及久所说,能无忘失;是二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实智。 巳二、略摄义如是且说信增上力,渐次修习三种所学。 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 辰二、名得圆满如是三学胜资粮道,谓世正见、好行惠[1]舍、易养、易满、少欲、喜足及四摄事。 其易养等句义差别,如声闻地已说其相。 如是当知名梵行求已得圆满。 谓世正见等者:谓依增上圣正言教,发生如理所引作意,名世正见。 为庄严心、为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修布施,是名惠舍。 易养、易满、少欲、喜足,是名成就沙门庄严。 声闻地中别释其相应知。 (陵本二十五卷十八页2143)辰三、明安立界2 巳一、显差别成就如是梵行求者,还与此界诸有情类共相滋润、相似而转。 离此界者,还与远离此界有情共相滋润、相似而转。 巳二、随难释当知此中,果依于因,非因依果故。 当知此中果依于因等者:诸有情类共相滋润、相似而转,是名为果。 若梵行求成就,或不成就,是名为因。 果依因故,名相似转,当知非谓因依于果。 卯二、依有求2 辰一、辨为缘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所依别故,起无明触种种品类;其无明触种种品类以为缘故,起无明触所生诸受种种品类;其无明触所生诸受种种品类以为缘故,起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贪爱;爱为缘故,而有其取;广说乃至大苦蕴集。 辰二、结建立当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诸界。 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等者:六处种子为无明种子之所随逐,是故六处为无明所缘,及为无明之所依处。 由是生起眼乃至意诸无明触,名无明触种种品类。 卯三、依欲求2 辰一、辨为缘又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起无明触;此无明触以为缘故,于诸境界起不如理执取相、好所有诸想;此想为缘,于诸境界发起希欲;希欲为缘,起彼随法多随寻思;由彼随法多随寻思以为缘故,发起思慕愁忧所作身心热恼;身心热恼以为缘故,于诸境界种种品类思求差别皆可了知。 辰二、结建立如是当知依欲求故,安立诸界。 子二、光等2 丑一、颂标列复次,嗢柁南曰:三七界相摄 见想与希奇 差别性安立 寂静愚夫后丑二、长行释8 寅一、三七界相摄3 卯一、出界差别2 辰一、三界界有三种。 一者、色界,二、无色界,三者、灭界。 辰二、七界复有七界。 一、光明界,二、清净界,三、空处界,四、识处界,五、无所有处界,六、非想非非想处界,七、灭界。 卯二、明其相摄2 辰一、具摄一切当知此中,由其色界摄光明界及清净界,由无色界摄四无色,由其灭界还摄灭界。 辰二、随释初二又诸色贪,由见、由受所显发故,遍于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净界。 又诸色贪由见由受所显发故者:谓于诸色推求、领受,故起色贪,是名由见、由受之所显发。 卯三、广遍知等2 辰一、标应知又于如是七界遍知应当了知,于得方便应当了知,即于其得应当了知,于得所为应当了知。 辰二、别释相4 巳一、于界遍知2 午一、标列因缘如是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缘应当了知。 谓有相违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狭小、无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无上而相待故。 午二、别释其相4 未一、待所治能治黑暗为缘,施设光明;不净为缘,施设清净;色趣为缘,施设虚空。 如是名为有相违故,待彼所治,施设能治。 由待彼故,能于此中正觉慧转。 未二、待狭小无量由缘有量狭小境识以为缘故,施设识无边处。 未三、待有非有由少所有以为缘故,施设无所有处。 未四、待有上无上2 申一、出二种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无上;由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 申二、简差别当知有顶是有无上,灭于诸法皆是无上。 巳二、于得方便2 午一、由有行定2 未一、标得名又有想定名为有行。 未二、明获得2 申一、标于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随顺获得。 申二、释2 酉一、举光明想谓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随顺获得光明想定。 酉二、例清净等如是由取清净、虚空、识无边想、无所有想,当知亦尔。 午二、不由行定2 未一、别辨2 申一、获得第一有定非想非非想处,由无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极细故,取为第一。 诸有寂静起胜解时,随顺获得第一有定。 申二、获得灭定灭界于一切相不思惟故,于无相界正思惟故,萨迦耶灭。 由无相故,随顺获得灭定、灭界。 未二、总结如是二种,不由行定随顺获得。 巳三、于得诸界又由永害色无色界所有贪故,不下屈故,不高举故,解脱住故,住解脱故,如是诸定得随所欲,有力、调柔、自在而转,如是名为随得诸界。 不下屈故等者:远离爱味相应,名不下屈。 不生憍慢,名不高举。 得心解脱,名解脱住。 住涅槃界,名住解脱。 巳四、于得所为2 午一、标又此诸界,能随获得八解脱定。 午二、配当知初界,能随获得第一、第二二解脱定;其第二界,能随获得第三解脱胜静虑定;其余五界,如其次第,能随获得五解脱定。 寅二、见2 卯一、见处差别2 辰一、出因缘2 巳一、由说法要2 午一、总标复次,诸外道辈,欲令弟子于三处中得升进故,略说法要。 午二、别释2 未一、出说缘3 申一、于劣欲界谓有一类,于劣欲界,为令获得人中快乐,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 申二、于中色界复有一类,于中色界,为令获得梵世间等众同分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 申三、于妙无色复有一类,于妙无色,为令获得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众同分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 未二、结说语如是彼说劣界为缘,名为劣语;中界为缘,名为中语;妙界为缘,名为妙语。 巳二、由起想等3 午一、劣中妙想彼诸弟子闻是法已,还起如是差别想解。 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 午二、劣中妙见如如其想,如是如是发生忍乐。 如是忍乐,发生劣见、中见、妙见。 午三、劣中妙愿彼由如是诸忍乐见,便于彼彼差别生处信解忍可,执为最胜,造作增长彼相应业。 如是信解,名为劣愿、中愿、妙愿。 辰二、名差别3 巳一、补特伽罗差别当知此二说者、行者,亦说名为劣中妙品补特伽罗。 巳二、生类差别又彼说者及以行者,亦便[2]为他宣说如是劣中妙法,彼亦获得如是类生。 巳三、诸界差别3 午一、明安立2 未一、劣中妙别又即此生前后相待,有差别故,安立诸界劣中妙别。 未二、皆劣界摄如是三种,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摄。 午二、简胜义2 未一、说语若诸如来由胜义故,妙界为缘,但说妙语。 余法差别,如应当知。 余法差别如应当知者:世俗谛法,说名余法。 劣中妙别,名彼差别。 随彼劣中妙界为缘,而说劣中妙语,是名如应当知。 未二、行趣若诸圣者所有行趣,应知皆为现法涅槃。 午三、显有退2 未一、由先妄见先有外道,彼命终已来生此间,因增长故,众缘和合,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暂得出家。 彼由先世外道妄见所迷乱故,集成今时大无明界。 未二、由今疑惑由此为因,于其涅槃及大师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毗奈耶,还归外道诸恶说法。 彼由先世数习因力,还复宣说如是劣语,乃至广说如前所说一切应知。 卯二、见依差别2 辰一、略说2 巳一、标得舍复次,于外道处外道弟子各别见趣广施设中,略有三种由忍见依差别可得。 略有三种由忍见依差别可得者:谓有三种补特伽罗,或由忍许他见为依,或由忍许无见为依,如是总有三种差别可得。 如下释义,应可了知。 依此正法,能令永舍缠及随眠。 由缠舍故,彼亦随舍,余亦无执。 彼亦随舍余亦无执者:彼谓随眠。 由缠舍故,随眠亦舍,名彼随舍。 于外道处各别见趣令永舍故,于余见依亦都无有,是名余亦无执。 巳二、释舍因了知由彼于现法中,与他违诤忿竞而住,能引自他一切无义。 既知是已,舍彼随眠。 由舍此故,所余随眠及余因此所有诸缠毕竟无执。 辰二、广释2 巳一、释见施设于外道处各别见趣广施设者,谓执世间若常无常,广说乃至如来灭后非有非无。 巳二、释三差别3 午一、第一类补特伽罗2 未一、辨忍见相于中一类外道弟子,为性迟钝。 如如自师、或他教导,如是如是不审思量,取执坚着:唯此谛实,余皆愚妄。 未二、结名见依彼于一切各别见趣,悉皆忍受。 是名第一由忍见依。 午二、第二类补特伽罗2 未一、辨忍见相复有一类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迟钝。 不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寻观察,亦不随言便生信解,而于展转相违见趣,随喜乐一。 未二、结名见依彼于一类见趣忍受,于余一类而不忍受。 是名第二由忍见依。 午三、第三类补特伽罗2 未一、总标利根复有一类外道弟子,性是利根。 彼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寻观察。 由诸见趣恶施设故,彼见一切皆不应理,见已一切都不喜乐。 由是因缘,于诸见趣皆不忍受。 未二、别辨见行2 申一、标列二种此复有二补特伽罗。 一、邪见行,性无堪能,无求解意。 二、正见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 申二、释其差别2 酉一、第一类2 戌一、辨不忍相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补特伽罗,即由如是非理比量,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不审思量,执为非理,诽谤贤圣,起无有见。 又于一切各别见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无所依仗,亦令灭坏无所宗承,而妄分别计度显示无所依仗所引见趣,常与一切各别见者共兴违诤,互相恼害。 戌二、结名见依是名第三由忍见依。 酉二、第二类2 戌一、出求解意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补特伽罗,于前一切不忍者见,亦不喜乐。 住求解心,往诣他所,谓善说法毗奈耶中佛、佛弟子,如实显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 戌二、引入正法3 亥一、方便赞励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觉慧猛利,具堪任性。 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于前补特伽罗,而反诘曰:汝即于此都不忍见、亦不忍耶? 彼便如实唯然而答。 如来遂举此正法中诸弟子众,赞励于彼,告言:汝与多人相似。 我等一切于诸见趣并不忍见,皆不忍受。 汝若尔者,如此人众缠与随眠一切见依皆永断故,于当来世诸见杂染无所堪能。 于当来世诸见杂染无所堪能者:谓当来世,不为诸见之所杂染,彼见烦恼名无堪能。 汝今与彼竟无差别。 如是辈流极为尠少,汝于此少转更为少。 若于一切缠及随眠都不忍见,能永断者,彼于一切毕竟无执。 亥二、策发希欲如是如来、如来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于正智见发生希欲。 窃作是念:我竟不知如来弟子能断如是缠及随眠。 如来知彼于正智见生希欲已,更复策发彼希欲心,其遂承受。 亥三、宣说法要3 天一、总标所为如来为欲令彼依止思择、修习二对治力,永断一切缠及随眠,宣说法要,令其获得无倒智见,如余安住此正法者,能舍一切缠及随眠。 天二、别释舍依2 地一、依思择力2 玄一、观诸过患所谓思择:彼诸见依,能令展转互相乖背,由是因缘,违诤恼害,能引自他一切无义。 诸圣弟子,于彼一切皆无执取,设有来问,亦不记别。 玄二、舍诸见依观察如是诸过患已,依思择力,舍离诸缠。 由此因缘,于彼见依能永捐弃,于余见依由正见故,亦令无有。 地二、依修习力2 玄一、辨2 黄一、观无常如是为欲永断诸缠、拔随眠故,修循身念,于有色身观无常性,于身染着净修其心,于随自身诸受分位,由无常门观无常性。 如实了知诸名色故,便于诸漏心得解脱。 黄二、观坏灭观身坏已,当来诸受皆悉断灭。 又于其身住当坏想,乃至命在,常能领受离系诸受。 玄二、结如是名为依修习力舍离随眠。 天三、随释一切3 地一、释诸过患当知此中,贪恚痴等,令当来世生等诸苦和合系缚,亦令现法起业杂染,亦令欣求未来染事,执取过去已所舍事,耽着现在正现前事。 地二、释违诤等意很[3]名违,言很[4]名诤,由三损恼说名为害。 由三损恼说名为害者:身语意业损恼自他,故名为害。 以彼为因,能为自害、他害、俱害故。 地三、指观无常观无常等,如声闻地已说其相。 观无常等如声闻地已说其相者:等言,等取观苦。 声闻地说:观察苦谛有四行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 此中且说无常、苦行,如彼广显其相应知。 (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3)寅三、想2 卯一、辨差别2 辰一、举欲贪恚害3 巳一、出彼界复次,不净、慈悲修所对治欲贪、恚害未永断故,诸依止中彼品粗重,犹如种子能生彼故,如其所应,说名欲贪及恚害界。 巳二、明想生由有此故,顺欲、恚、害境现前时,依不如理作意思惟,于三种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 巳三、广坚执2 午一、发起过患3 未一、标列此想生已,由坚执故,当知发起二种过患。 一者、现法,二者、后法。 未二、征起此中云何名为坚执? 云何名为现法过患? 云何名为后法过患? 未三、随释3 申一、名坚执想若由已[5]生想增上力,如前相似欣欲分别所有热恼寻求生起。 由是因缘,名坚执想。 如前相似欣欲分别等者:谓于先时境界,现前欲贪分别有种种相,今由想增上力,如彼相似生起热恼寻求故。 申二、生现过患3 酉一、出由邪行又寻求时,于其三处,于诸有情发起邪行。 酉二、辨过患相2 戌一、有苦有匮乏由此为因,或有堪能能生现法所有忧苦;由此因缘,说名有苦。 或无堪能,然即由彼现在前故,名有匮乏。 或有堪能能生现法所有忧苦者:谓由所欲不会因缘,便受所生身心忧苦故。 如本地分说业过患应知。 (陵本九卷九页673)戌二、有灾害有烧恼又此有苦及有匮乏,用二为缘。 一者、用他手块刀杖及粗言等为增上缘,由是缘故,名有灾害。 二者、用内杂染而住为增上缘,由是缘故,名有烧恼。 酉三、总结得名如是名为现法过患。 又此有苦及有匮乏用二为缘者:谓此有苦,用有灾害为缘;有匮乏,用有烧恼为缘。 如是次第配释应知。 申三、名后过患即由此因,于当来世生诸恶趣,如是名为后法过患。 午二、退失善法2 未一、明被烧害又若于其所受学处有坚固执,当知于彼如干苇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虫善法,由邪想火掷置其中,能焚灭故。 当知即此补特伽罗,所有如虫一切善法,皆被烧害。 未二、结无坚执与此相违,无坚执故,当知退失功德善法。 与此相违无坚执故等者:此说相违,翻前有坚执想。 谓有欲贪及恚害界,生取境想。 虽无坚执发起过患,然亦退失一切功德善法。 辰二、翻例出离等与此相违,如其所应,当知出离、无恚、无害想等差[6]别。 与此相违如其所应等者:此说相违,翻前欲贪及恚害界,及与彼想坚执。 如次名为出离、无恚、无害想等差别。 卯二、明方便2 辰一、由具三慧又于是中,闻思修慧,能令黑品无坚固执,能令白品有坚固执。 辰二、由阙三慧若此三种妙慧有阙,能令黑品有坚固执,能令白品无坚固执。 寅四、希奇2 卯一、标列二法复次,如来有二甚希奇法。 一者、显示一切诸法皆无有我;二者、显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无失坏。 卯二、广有情界2 辰一、出二品类此中略有二种有情。 一、在家品,二、出家品。 辰二、随释其界2 巳一、别辨2 午一、在家品5 未一、名发起界在家有情为求财宝,初兴加行,名发起界。 未二、名势力界即于此中,若未获得,由顺精进障碍因缘,诸心勇悍,即望于彼名势力界。 未三、名任持界若已获得,有[7]蚊蝱等所有灾害顺精进障,不能令转,名任持界。 未四、名出离界即此诸界,从自方所至余方所,从未摈舍至已摈舍,名出离界。 从自方所至余方所等者:此自方所,谓于欲界。 色界诸地,名余方所。 欣求诸欲,名未摈舍。 厌离诸欲,名已摈舍。 由是义说:从自方所至余方所,从未摈舍至已摈舍。 即此诸界,名为出离。 未五、名勇猛界即彼有情为财宝故,俱于二处,由起无间、殷重加行,无缓加行,名勇猛界。 俱于二处者:谓如前说,若未获得、若已获得,名于二处应知。 午二、出家品5 未一、名发起界出家有情先乐出家,求出家故,生决定欲,名发起界。 未二、名势力界依出家品,于所应得广大善法,无有怯劣,名势力界。 未三、名任持界种种淋漏所生众苦、发勤精进所生众苦、界相违等所生众苦不能败坏,名任持界。 未四、名出离界若于下劣不生喜足,名出离界。 未五、名勇猛界乃至命在,常修无间、殷重加行,名勇猛界。 巳二、总结如是一切,应当了知。 谓彼诸界及尽所有诸品类界。 谓彼诸界等者:此中诸界,谓十八界。 即此诸界彼彼有情相续差别,名尽所有诸品类界。 寅五、差别性4 卯一、标复次,于诸界中,略有二种界差别性。 卯二、征云何为二? 卯三、列一者、他类差别性,二者、自类差别性。 卯四、释2 辰一、他类差别性他类差别性者,谓眼界异、色界异、眼识界异,如是乃至意识界异。 辰二、自类差别性自类差别性者,谓即彼界,或顺苦受、或顺乐受、或顺不苦不乐受。 由是为缘,能生三受。 寅六、安立4 卯一、标复次,由四因缘,当知建立三种三界、二出离界。 卯二、征云何为四? 卯三、列一者、外不出离及[8]出离故;二者、内不出离及[9]出离故;三者、非毕竟出离及[10]出离故;四者、无增上慢故。 卯四、释4 辰一、外不出离出离2 巳一、辨3 午一、欲界当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贪为缘,建立欲界。 午二、色界2 未一、最初静虑即由此界出离义故,建立色界最初静虑。 未二、上三静虑由寻、喜、乐出离义故,建立此上三种静虑。 午三、无色界2 未一、空无边处由色有对种种性想出离义故,建立空无边处所摄无色界。 未二、上三无色由空、识、无所有想出离义故,建立此上所摄无色界。 巳二、结如是外处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三界差别。 辰二、内不出离出离2 巳一、辨3 午一、色界又色界中,具足六处,内处圆满。 午二、无色界无色界中,五有色处皆已超越,唯余意处。 午三、灭界于灭界中,一切六处皆已超越。 巳二、结如是内处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余三种界。 辰三、非毕竟出离出离2 巳一、辨2 午一、非毕竟出离又色界中,非是毕竟出离欲界。 无色界中望于色界,当知亦尔。 午二、毕竟出离若诸有为皆悉寂灭,当知是名毕竟出离。 巳二、结如是非毕竟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三界差别。 辰四、无增上慢无增上慢者,谓由遍知,当知建立五种、六种诸出离界。 如三摩呬多地已辨[11]其相。 谓由遍知当知建立五种六种诸出离界者:三摩呬多地说:观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离诸我慢。 (陵本十一卷十三页902)是故此说由遍知义,欲、恚、害出离,色出离,萨迦耶出离,是名五种顺出离界。 慈、悲、喜、舍、无相及离我慢,是名六种顺出离界。 三摩呬多地别辩其相应知。 寅七、寂静2 卯一、辨解脱2 辰一、总标复次,若诸苾刍专乐寂静勤修止观,略由五相,当知其心名得解脱。 辰二、别列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毗钵舍那,解脱奢摩他品诸随烦恼。 二者、毗钵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脱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 三者、二种等运,离心随惑,解脱一切见道所断所有诸行。 四者、即由此故,解脱一切修道所断所有诸行,住有余依般涅槃界。 五者、解脱一切苦依诸行,住无余依般涅槃界。 略由五相等者:当知此中,初二种相,勤修止观互为因缘,令得清净,故于其心名得解脱。 声闻地说: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 又说: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3)其义应知。 卯二、明所依2 辰一、出善说法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略有二种师及弟子甚希奇法。 一、平等见,随起言说;二、最胜见,随起言说。 略有二种师及弟子甚希奇法等者:谓所应作无有差别,名平等见。 涅槃寂静,名最胜见。 翻下二种,释义应知。 辰二、简外道无如是二种,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别故,远离涅槃故。 寅八、愚夫2 卯一、出二相2 辰一、举愚类2 巳一、标列复次,世间愚夫略有二种愚夫之相。 一、乐习行能引自他无义利行;二、于四处不得善巧。 巳二、随释2 午一、能引自他无义利行3 未一、标列四苦当知能引无义利行,有四种相。 云何为四? 谓能生起四种苦故。 一、他差别苦,二、内差别苦,三、时差别苦,四、身差别苦。 未二、释其差别4 申一、他差别苦他差别苦者,或有疫疠[12],谓非人作;或有灾害,谓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当遭,于所未遭而生怖畏。 如是名为由他增上所生众苦。 申二、内差别苦2 酉一、出增上内差别苦者,谓界相违疾病因缘,名为灾患;所爱变坏、所欲匮乏,生染恼心,名为扰恼。 如是名为由内增上所生众苦。 酉二、辨生苦此复如前,应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当遭生怖畏苦。 申三、时差别苦时差别苦者,谓即如是诸品类苦,过去已有,未来当有,现在今有。 如是总名时差别苦。 申四、身差别苦身差别苦者,谓自习行邪行为因,能令己[13]苦;由是因缘,他虽正行,亦能令苦。 如是名为身差别苦。 未三、配属自他当知此中,前三名为唯能引自无义利行,后一名为亦能引他无义利行。 午二、四处不得善巧云何四处不得善巧? 谓于诸界、诸处、缘起、处非处中皆不了达。 辰二、例相违与上相违,当知即是聪慧二相。 卯二、广善巧2 辰一、界善巧13 巳一、眼等十八界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 又由无色意处等者:眼界乃至意界,是名无色意处所依。 色界乃至法界,名彼所缘。 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名彼自类流转。 由如是别,是故建立有十八界。 巳二、地等六界2 午一、标由五色处安立、运转、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当知建立有余六界。 午二、释安立所依体性差别,谓地等四;运转所依体性差别,即是空界;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即是识界。 巳三、欲等六界由染净品想及寻思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余六界。 谓欲、恚、害并彼对治。 谓欲恚害并彼对治者:欲、恚、害三,名染品界。 出离、无恚、无害是彼对治,名净品界。 巳四、苦等六界2 午一、标建立贪瞋痴缚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余六界。 谓苦、乐、忧、喜、舍、无明。 发布时间:2024-09-07 14:51: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