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一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释分之上甲三、摄释分2 乙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释[1]摄决择。 云何摄释? 乙二、略广标释2 丙一、嗢柁南标总嗢柁南曰:体释文义法 起义难次师 说众听赞佛 略广学胜利丙二、长行释3 丁一、略标列2 戊一、体云何为体? 谓契经体。 略有二种。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义是能依。 文是所依等者:如下释言,文有六种,义有十种。 文能显义,是故说言文是所依。 义待文显,是故说言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 戊二、释云何为释? 谓略有五。 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义,四者、释难,五者、次第。 丁二、广别释2 戊一、体摄2 己一、文4 庚一、征云何为文? 庚二、标谓有六种。 庚三、列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语,五者、行相,六者、机请。 庚四、释3 辛一、别辨相4 壬一、名句文身2 癸一、释差别3 子一、名身2 丑一、标体性名身者,谓共知增语。 谓共知增语者:诸有情众共所了知,是名共知。 简非圣者自内所证,故作是说。 丑二、辨种类2 寅一、标列此复略说有十二种。 一者、假立名,二者、实事名,三者、同类相应名,四者、异类相应名,五者、随德名,六者、假说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显名,十者、不显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广名。 寅二、随释12 卯一、假立名假立名者,谓于内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于外假立瓶、衣等名。 卯二、实事名实事名者,谓于眼等、色等诸根义中,立眼等名。 卯三、同类相应名同类相应名者,谓有情、色、受、大种等名。 卯四、异类相应名异类相应名者,谓佛授、德友、青、黄等名。 卯五、随德名随德名者,谓变碍故名色,领纳故名受,发光故名日,如是等名。 卯六、假说名假说名者,谓呼贫名富,若余所有不观待义,安立其名。 卯七、同所了名同所了名者,谓共所解想。 卯八、非同所了名与此相违,是非同所了名。 卯九、显名显名者,谓其义易了。 卯十、不显名不显名者,谓其义难了,如达罗弭荼[2]明呪等。 卯十一、略名略名者,谓一字名。 卯十二、广名广名者,谓多字名。 子二、句身2 丑一、标体性句身者,谓名字圆满。 丑二、辨种类2 寅一、标列此复六种。 一者、不圆满句,二者、圆满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标句,六者、释句。 寅二、随释3 卯一、不圆满句圆满句2 辰一、标相不圆满句者,谓文不究竟,义不究竟。 当知复由第二句故,方得圆满。 辰二、例说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 若唯言诸恶,则文不究竟。 若言诸恶者,则义不究竟。 更加莫作,方得圆满,即圆满句。 卯二、所成句能成句2 辰一、标相所成句者,谓前句由后句方得成立。 辰二、例说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 此中为成诸行无常,故次说言有起尽法。 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后是能成,即能成句。 卯三、标句释句标句者,如言善性。 释句者,谓正趣善士。 子三、字身字身者,谓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癸二、总料简3 子一、辨宽狭此中欲为名首,名为句首。 句必有名,名必有字。 若唯一字,则不成句。 又若有字名所不摄,唯字无名。 子二、明施设3 丑一、出所为问:何因缘故,施设名等三种身耶? 答:为令领受诸增语触所生受故。 丑二、辨彼义3 寅一、名义2 卯一、问问:名是何义? 卯二、答3 辰一、令共了知答:能令种种共所了知,故名为名。 辰二、令意作相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名为名。 辰三、由言呼召又由语言之所呼召,故名为名。 寅二、句义摄受诸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 寅三、文义随显名句,故名为文。 丑三、释经说3 寅一、举异名如世尊说:增语、增语路,乃至广说。 寅二、释差别3 卯一、增语增语路此中增语者,谓一切众同类相应名。 增语路者,谓并众同类欲,能起彼故。 卯二、词及彼路词者,谓彼相应语。 又即此语,各别于彼彼处若标、若释,彼所依处名为彼路。 卯三、施设及彼路施设者,谓一一分别施设建立。 彼所依处名为彼路。 寅三、随难释欲即是词,无有别欲。 此即增语施设之路。 一切众同类相应名等者:前说同类相应名者,谓有情、色、受、大种等名。 如是一切共所了知,此名增语。 于此一切乐欲宣说,是名众同类欲。 子三、辨依处又名身等略有六种依处。 一者、法,二者、义,三者、补特伽罗,四者、时,五者、数,六者、处所。 彼广分别,当知已如闻所成地。 当知已如闻所成地者:闻所成地说:声闻处略有六相。 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 如彼别释应知。 (陵本十五卷二十页1352)壬二、语2 癸一、略标列语者,当知略具八分。 谓先首、美妙等。 由彼语文句等相应,乃至常委分资粮故,能说正法。 先首美妙等者:义如下释。 又有寻有伺地说:趣涅槃宫,故名先首。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 善释文句,故名分明。 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 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 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 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 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 (陵本八卷十二页600)文虽有别,其义大同。 癸二、随别释2 子一、八支成就摄2 丑一、辨相8 寅一、先首语先首语者,趣涅槃宫为先首故。 寅二、美妙语美妙语者,其声清美,如羯罗频迦音故。 寅三、显了语显了语者,谓词句文皆善巧故。 寅四、易解语易解语者,巧辩说故。 寅五、乐闻语乐闻语者,引法义故。 寅六、无依语无依语者,不依希望他信己[3]故。 寅七、不违逆语不违逆语者,知量说故。 寅八、无边语无边语者,广大善巧故。 丑二、显德2 寅一、标如是八种语,当知略具三德。 寅二、配一者、趣向德,谓初一种。 二者、自体德,谓次二种。 三者、加行德,谓所余种。 子二、语具圆满摄8 丑一、相应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相应故。 又依四种道理相应者: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是名四种道理。 如声闻地别释其相应知。 (陵本二十五卷九页2105)丑二、助伴助伴者,能成次第故。 丑三、随顺随顺者,谓解释次第故。 丑四、清彻清彻者,文句显了故。 丑五、清净资助清净资助者,善入众心故。 丑六、相称相称者,如众会故。 丑七、应顺应顺者[4],称法故、引义故、顺时故。 丑八、常委分资粮常委分资粮者,审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谓正见等,此是彼资粮故。 常委分资粮等者:恒常所作、审细所作,精勤修习菩提分法,能引正见,证真解脱,名常委分。 善说法语,与为增上,名此是彼资粮。 壬三、行相行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 如是等相应语言,或声闻说、或如来说、或菩萨说,是名行相。 壬四、机请2 癸一、略标相机请者,谓因机请问而起言说。 癸二、广差别2 子一、总标此复根等差别,当知有二十七种补特伽罗。 子二、别列7 丑一、由根差别此中由根差别,故成二种。 一者、钝根,二者、利根。 丑二、由行差别由行差别,故成七种。 谓贪等行,如声闻地已说。 如声闻地已说者:声闻地说钝根、利根二种补特伽罗,是名由根差别。 又说贪增上、瞋增上、痴增上、慢增上、寻思增上、得平等、薄尘性七种补特伽罗,是名由行差别。 如彼一一别释应知。 (陵本二十六卷二页2171)丑三、由众差别由众差别,故成二种。 一者、在家众,二者、出家众。 由众差别等者:自下由愿差别,由可救、不可救差别,由加行差别,由种类差别,皆如显扬论一一别释应知。 (三卷十三页31,494b[5])丑四、由愿差别由愿差别,故成三种。 一者、声闻,二者、独觉,三者、菩萨。 丑五、由可救不可救差别由可救、不可救差别,故成二种。 谓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 丑六、由加行差别由加行差别,故成九种。 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碍,四、无障碍,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縳,八、不具缚,九、无缚。 丑七、由种类差别由种类差别,故成二种。 一者、人,二者、非人。 辛二、总显义2 壬一、标四相如是六文,总有四相,说名为文。 壬二、释差别4 癸一、所说相一、所说相,谓名身等,行相为后。 癸二、所为相二、所为相,谓机请摄二十七种补特伽罗。 癸三、能说相三、能说相,谓语。 癸四、说者相四、说者相,谓声闻、菩萨及与如来。 辛三、结名文如是六种皆显于文,若阙一种,不能显义。 由能显义,是故名文。 己二、义3 庚一、征云何为义? 庚二、释2 辛一、长行2 壬一、略标列当知略有十种。 一者、地义,二者、相义,三者、作意等义,四者、依处义,五者、过患义,六者、胜利义,七者、所治义,八者、能治义,九者、略义,十者、广义。 壬二、随别释8 癸一、地义2 子一、略地义者,略有五地。 一者、资粮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见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 子二、广又广分别有十七地,谓五识身地为初,无余依地为后。 癸二、相义2 子一、略辨3 丑一、初五相相义者,当知有五种相。 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 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辩。 如思所成地已辩者:思所成地说:所观有法略有五种。 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 如彼一一别释应知。 (陵本十六卷二页1365)丑二、次五相复有五相。 一者、异门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转异相,四者、杂染相,五者、清净相。 如是五相,当知如前处处分别。 复有五相等者:谓一切法异门安立,名异门相。 诸瑜伽师次第修习,名瑜伽相。 此有四种,或有九种。 四种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九种瑜伽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软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三界五趣流转变易,名转异相。 余二易知。 丑三、后五相2 寅一、标列复有五相。 一者、所诠相,二者、能诠相,三者、此二相应相,四者、执着相,五者、不执着相。 寅二、随释5 卯一、所诠相所诠相者,谓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说。 如五事中已说者:相、名、分别、真如、正智,是名五事。 如菩萨地广说应知。 (陵本七十二卷四页5569)卯二、能诠相2 辰一、出体性能诠相者,谓即于彼依止名等,为欲随说自性、差别所有语言,应知此即是遍计所执自性相。 辰二、举异名此遍计所执自性有差别名,所谓亦名遍计所执,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妄所执,亦名言说所显,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声,亦名无有体相,如是等类差别应知。 卯三、此二相应相此二相应相者,谓所诠、能诠更互相应,即是遍计所执自性执所依止。 所诠能诠更互相应等者:摄大乘论颂云: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摄论三卷九页31,147c)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卯四、执着相执着相者,谓诸愚夫,无始时来相续流转,遍计所执自性执及彼随眠。 卯五、不执着相不执着相者,谓已见谛者,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及彼习气解脱。 子二、广指若正分别,如思所成地,应知其相。 若正分别等者:由三种相名正分别。 一、由自性清净,二、由思择所知,三、由思择诸法。 如思所成地别释应知。 (陵本十六卷一页1361)癸三、作意等义2 子一、别辨观门5 丑一、七作意作意等义者,谓七种作意。 即了相等,如前声闻地已说。 如前声闻地已说者:声闻地说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陵本三十三卷二页2674)如彼别释应知。 丑二、十智复有十智。 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灭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种类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尽智,十者、无生智。 此亦如前声闻地辩。 此亦如前声闻地辩者:如前建立所知诸法差别。 谓有五品所知差别,及此五品所知作业。 (陵本六十九卷八页5201)[6]于中十智,随应配属,如彼释相应知。 原文应属决择分思所成地,误列声闻地中,此亦随误。 丑三、六识身复有六识身,所谓眼识乃至意识。 此亦如前五识身地、意地已辩。 此亦如前五识身地意地已辩者:前说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 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 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 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 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 意自性,谓心、意、识。 如彼别释应知。 (陵本一卷五页5)丑四、九遍知复有九种遍知。 一者、欲界系见苦集所断断遍知;二者、色无色界系见苦集所断断遍知;三者、欲界系见灭所断断遍知;四者、色无色界系见灭所断断遍知;五者、欲界系见道所断断遍知;六者、色无色界系见道所断断遍知;七者、顺下分结断遍知;八者、色贪尽遍知;九者、无色贪尽遍知。 如三摩呬多地已辩其相。 如三摩呬多地已辩其相者:三摩呬多地中不见此文。 五识身地意地决择中说:当知遍知略由二缘而得建立。 一、通达谛断故;二、永度界断故。 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 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 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 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 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陵本五十七卷二十三页4673)如彼辩相应知。 丑五、三解脱门复有三解脱门。 谓空、无愿、无相。 当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辩其相。 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辩其相者:三摩呬多地说有三三摩地,谓空三摩地、无愿心三摩地、无相心三摩地。 (陵本十二卷八页997)此说三解脱门,谓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 此建立相,如声闻地别辩应知。 (陵本二十八卷三页2333)子二、总结观法此中应当分别诸法,几种作意之所思惟,几智所知,几识所识,几种遍知之所遍知,几解脱门之所解脱。 以如是等无量观门,应观诸法。 癸四、依处义3 子一、略标列依处义者,略有三种。 一者、事依处,二者、时依处,三者、补特伽罗依处。 子二、随别释3 丑一、事依处4 寅一、标列事依处者,复有三种。 一者、根本事依处,二者、得方便事依处,三者、悲愍他事依处。 寅二、别广2 卯一、辨种类3 辰一、根本事依处根本事依处,复有六种。 一者、善趣,二者、恶趣,三者、退堕,四者、升进,五者、生死,六者、涅槃。 辰二、得方便事依处得方便事依处,复有十二种。 谓十二种行。 一者、欲行,二者、离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顺退分行,八者、顺进分行,九者、杂染行,十者、清净行,十一者、自义行,十二者、他义行。 辰三、悲愍他事依处悲愍他事依处,复有五种。 一者、令离欲,二者、示现,三者、教导,四者、赞励,五者、庆喜。 卯二、别辨相3 辰一、根本事依处摄6 巳一、善趣此中善趣者,谓人天。 巳二、恶趣恶趣者,谓诸恶趣。 巳三、退堕3 午一、标列退堕者,复有二种。 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 午二、随释2 未一、不方他初谓自然寿命退减。 如寿命退减,如是色力、财富、安乐、名称、辩才等退减,当知亦尔。 未二、方他方他者,谓族姓退减,自在增上退减,薄少[7]宗叶,言不威肃,智慧弊恶,不能获得广大色声及香味触,于所受用广大事中心不喜乐。 午三、总结如是等类,名为退堕。 巳四、升进与此相违,随其所应,名为升进。 巳五、生死生死者,谓即善趣恶趣退堕升进。 巳六、涅槃涅槃者,谓有余依及无余依二涅槃界。 辰二、得方便事依处摄12 巳一、欲行欲行者,谓如十种受用欲中说。 谓如十种受用欲中说者:前意地说:有十种受欲者,如中阿笈摩说。 (陵本二卷十五页159)已引文释,如彼应知。 巳二、离行离行者,谓即于彼所受用事知无常等已,厌而出家,受持禁戒,守根门等。 巳三、善行善行者,谓施、戒、修善有漏行。 巳四、不善行不善行者,谓三种恶行。 巳五、苦行苦行者,谓露形无衣,如是等类乃至广说。 巳六、非苦行非苦行者,谓不弃舍如法所得所有安乐。 远离二边,所谓受用欲乐行边,及与受用自苦行边;依止中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 巳七、顺退分行顺退分行者,谓所有行能障寿等诸升进事。 巳八、顺进分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顺进分行,如鹦鹉经说。 巳九、杂染行2 午一、出三种杂染行者,略有三种。 一者、业杂染,二者、烦恼杂染,三者、流转杂染。 午二、广九句2 未一、标列当知此中,有九根本句。 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烦恼杂染有四句,即四颠倒;即四颠倒者:有寻有伺地说: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 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陵本八卷五页562)此应准知。 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 未二、释由3 申一、显业因所以者何? 由三不善根,生起种种业杂染故。 申二、显烦恼因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 申三、显流转因烦恼生已,由无明门,诸出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由有爱门,诸在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 巳十、清净行2 午一、略标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 谓资粮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说。 如先已说者:如声闻地广辩三学应知。 (陵本二十八卷一页2323)午二、配释当知学等,有九根本句。 谓增上戒学及增上心学,有无贪、无瞋、无痴,在资粮地及加行地;增上慧学,有四无颠倒明及解脱,在见地、修地及究竟地。 巳十一、自义行自义行者,谓自利行。 如声闻、独觉,彼虽或时起利他行,然本期愿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义行。 巳十二、他义行他义行者,谓利他行。 如佛菩萨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为欲安乐无量众生,乃至广说。 辰三、悲愍他事依处摄2 巳一、释渐次5 午一、令离欲令离欲者,谓诃责六种黑品诸行,示现过患,令离爱欲。 诃责六种黑品诸行者:声闻地说: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起贪欲,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有苦、有害、有诸灾患、有遍烧恼。 由是因缘,发起当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 (陵本三十卷十六页2533)此说六种,准彼应释。 谓从是有诤法,乃至生老病死等应知。 午二、示现示现者,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 午三、教导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 由已于彼得自在故,彼便请言:我于今者当何所作? 唯愿教诲。 因告之曰:汝等今者,于如是如是事应正作、应随学。 午四、赞励赞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 午五、庆喜庆喜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悦,令其欢喜。 巳二、辨作业3 午一、初二种3 未一、令离欲不示现复次,令离欲示现者,或有令离欲而不示现。 如教导他令其离欲,而谓彼曰:如某所言不应作者,汝今必定不应复作。 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必当作如是如是。 或复求彼:汝若是我亲爱善友,必不应作。 未二、示现不令离欲或有示现,不令离欲。 如处中者,示现功德及与过失,而未堪遮令离过失。 未三、令离欲亦示现或有令离,欲亦示现。 如示彼过,令其离欲。 午二、次二种教导赞励者,谓初未受学令其受学;既受学已,未上升进,令其升进。 午三、后一种2 未一、令他胜利庆喜者,若可庆喜而庆喜时,有五胜利。 一者、令彼于己[8]所证其心决定;二者、令余于彼所证功德生趣证心;三者、令诽谤者心得清净;四者、令不清净者心处中住;五者、令清净者倍复增长。 未二、自得胜利若有补特伽罗庆他善事,当知造作增长能感悦意生天[9]之业。 若命终已,随彼彼生,常闻悦[10]意美妙音声,一切境界无不悦意。 寅三、料简6 卯一、欲行离行复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为欲故造后善业;或有能感恶趣,如以非法摄受诸欲。 离行若有毁犯,能感恶趣;若能成办,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资粮。 卯二、善行不善行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资粮;不善行能感恶趣。 卯三、苦行非苦行苦行能感恶趣,由依邪见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资粮。 卯四、顺退分行顺进分行顺退分行、顺进分行,随其所应,退堕、升进。 卯五、杂染清净行杂染行能感生死,清净行能证涅槃。 卯六、自义他义行自义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升进,证涅槃;他义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升进,证涅槃。 寅四、总结如是三事中,根本事有六种,谓初善趣乃至涅槃为后;得方便事有十二种,谓十二行;悲愍他事有五种,谓由五种悲愍众生。 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应,令他离欲乃至庆喜。 丑二、时依处时依处者,谓略有三种言事。 一者、过去言事,二者、未来言事,三者、现在言事。 如经广说。 丑三、补特伽罗依处补特伽罗依处者,谓软根等二十七种补特伽罗,应知其相。 子三、总结名即依如是如上所说若事、若时、若补特伽罗故,诸佛世尊流布圣教,是故说彼名为依处。 癸五、过患义过患义者,以要言之,于应毁厌义而起毁厌,或法、或补特伽罗。 癸六、胜利义胜利义者,以要言之,于应称赞义而起称赞,或法、或补特伽罗。 癸七、所治能治义2 子一、辨义所治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杂染行。 能治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清净行。 子二、举例如贪是所治,不净为能治;瞋是所治,慈为能治;如是等,尽当知。 癸八、略义广义3 子一、约法类辨略义者,谓宣说诸法同类相应。 宣说诸法同类相应者:总略宣说诸法种类故。 广义者,谓宣说诸法异类相应。 宣说诸法异类相应者:别广宣说诸法差别故。 子二、约诸经辨 发布时间:2024-09-07 14:01: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