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饭后三碗茶 内容: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 《五灯会元》卷九说有一僧人间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 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 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佛教僧侣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正襟危坐,可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 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 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 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贯休《题兰江言上人院》诗),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唐代的著名诗僧皎然不仅诗文垂史,而且也是烹茶高手,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在农禅思想指导下,僧侣住往因地制宜,种植茶树与五谷,以自食其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大禅师也亲自参与。 如《宗门葛藤集》就记述了沩山和仰山两位高僧一边摘茶、一边即兴酬答的佳话。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 《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 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 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 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发布时间:2024-09-04 10:44: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