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六) 内容: 辛二、广释行相(2)广释行相分三:1结合:云何能通达四谛忍智十六刹那行相理趣? 这是从问门结合,是说何为四谛行相。 2根本分二:〈1〉解说十六刹那:颂曰: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无生无灭等,如虚空离贪,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 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 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 〈2〉略摄:即:颂曰:一切智刹那。 3解释分二:一、正说菩萨见道;二、兼说见道。 一、正说菩萨见道分二:一、各各解说;二略义。 (一)各各解说:即是无自性故等。 (二)略义:如是行相,彼等一切智刹那者,即是诸菩萨的见道。 二、兼说见道分:与诸声闻等相反,所修无常等清净行相者,是一切智见道。 彼各各解说十六行相分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行相四种。 1、苦谛四相:谓无常、苦、空、无我四相。 1明无常:释彼之义即:色非常无常是说无自性故。 若胜义中远离色等常与无常,即是非常亦非无常。 (以下远离等皆指胜义中)2明苦:释彼之义即:出二边,是说由远离苦非苦性,即远离断常二边。 3明空:释彼之义即:清净,是说远离空与不空故,即是清净。 4明无我:释彼之义即:无生无灭等,是说由于非是我与无我体性,即名无生无灭,及非杂染,非清净等者,是苦谛之清净相。 2、集谛四相:谓因、集、生、缘四相。 1明因:释彼之义即:如虚空,是说因与非因虚妄性故,犹如虚空。 2明集:释彼之义即:离贪,是说集与非集皆不具足故,即永断烦恼及随烦恼。 3明生:释彼之义即:脱离诸摄持,是说生与不生苦都无系属,即名脱离诸摄持。 4明缘:释彼之义即:自性不可说,是说缘离苦与非苦缘皆脱离故,名为自性不可说,是集谛的行相。 3、灭谛四相:为灭、静、妙、离四相。 1明灭:释彼之义谓: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是说灭与不灭皆系属故,就词义说,不能惠施于他身中。 2明静:释彼之义谓:皆悉不可得,是说无有寂静与不寂静,皆悉不可得。 3明妙:释彼之义谓:毕竟净,是说远离妙与非妙故,超过二边,毕竟清净。 4明离:释彼之义谓:无病,是说亦无出离与不出离故,名为不生一切病。 是灭谛的行相。 4、道谛四相:谓道、理、行、出四相。 1明道:释彼之义谓:断除诸恶道,是说远离道与非道故,即断除诸恶道。 2明理:释彼之义谓:证果无分别,是说理与非理不混杂故,由所证果义,于方便无有分别性。 3明行:释彼之义谓:不系属诸相,是说脱离修行与非修行,即不系属一切法相。 4明出:释彼之义谓: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是说由无出离与不出离,则所诠与能诠体性之性相,所知法与声二者,名为其识无有生。 (以上四谛十六行相,各有经文,尤恐文繁,故不抄录,当见《般若经》四三七卷五至七页)论义是说,大乘见道智忍十六刹那(有法),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见道,因为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谛现观故。 现证四谛十六行相离戏论,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谛现观者,即是此处正说大乘见道的定相。 又速能引发所超越的见道,是此处正说的能超越的谛现观,即是此处正说大乘见道的定相。 若分有智忍十六刹那。 (3)不说修道之何理:不说修道之因由者,因为声闻的道者是由菩萨应遍了知,但不作证,所以不说修道。 如《二万颂光明论》云:于一切智无修道故。 已二、总结三智三、总结三智分二:经说与论释。 一、经说: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非有自在,非无自在,不取不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又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不趣欲界,不舍欲界,不住欲界。 乃至不住无色界。 又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与不舍。 乃至于诸佛法,不与不舍。 (二)论释分三:1、结合:如上已说三智圆满,其后总结三智,名为结合。 如是广说后,由能摄一切义理,即名总结三智。 2、根本:从释彼三段经文之义而总结三智。 颂曰: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 3、解释:就词义门释,接着所说之理趣,此即是一切智、此即道相智、此即一切相智,如是作为此三品三种智圆满。 论义是说,广释三智之后,接着总结三智之因由者,谓仅由此三种相,当知是显示为希求解脱及一切智士夫,能修习一切义理故。 作总结三智已于其余现观不作总结之因由者,主要是说三智能摄八现观一切义,故此中总结,于其余诸现观义亦当了知故。 第一段经文(有法),是显示一切智圆满,因为是能显示总结殊胜行品的论义故。 第二段经文(有法),是显示道相智圆满,因为是能显示总结二边清净品的经义故。 第三段经文(有法),是显示一切相智圆满,因为是能显示总结善现品的经义故。 《现观庄严论》集释(下)任杰 翻译选编五台山大塔院寺倡印西元二零零二年三月北京《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1圆满一切相加行品第四1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一行相1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二加行31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三加行功德39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四加行过失43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五加行性相47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六大乘顺解脱分63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七大乘顺抉择分66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八有学不退众70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99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严净佛土加行101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一善巧方便加行102果顶加行品第五109顶加行八法之一暖顶加行110顶加行八法之二释顶顶加行112顶加行八法之三释忍顶加行114顶加行八法之四释世第一法加行115顶加行八法之五释见道顶加行117广释十二缘起支139顶加行八法之六释道顶加行158顶加行八法之七释无间道顶加行171顶加行八法之八释遣除邪执173渐次加行品第六179释能表渐次加行十三法179刹那加行品第七183释能表刹那加行四法183果法身品第八189释果法身四法189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一自性身195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二智法身196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三受用身206能表果法身四法之四应化身215圣慈氏愿233《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下)《现观庄严论》圣弥勒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着任杰由藏节要译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品第四丁二、广释四加行分二:戊一、自在因果;戊二、坚固因果(顶加行)。 戊一、自在因果分二:已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已二、果顶加行。 已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分二:庚一、一切相加行总建立;庚二、从顺解脱分释生起次第。 庚一、一切相加行总建立分三: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辛二、修加行德失;辛三、加行之性相。 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分二:壬一、智相差别;壬二、明胜加行。 壬一、智相差别分二:癸一、略标;癸二、广释。 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一行相《般若经》卷43715-43722页二、广释趣入四加行支分二:一、广释自在因果支;二、广释坚固因果支。 第一、广释自在因果支分二:一、广释能自在因一切行相支;二、广释所自在果顶加行支。 一、广释能自在因一切行相支分三:一、说联系结合;二、广释一切行相法;三、品结。 (一)由联系结合:若说论身建立,谓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是说三智后即说四加行的因由者,谓已了知初三品三智行相,所修三智行相,彼即需要由殊胜加行任持,而于此中亦需了知加行,所以三智后随即说四加行故。 从四加行内,初说圆加行的因由者,谓第七品主要所说的是得坚固三智行相所得刹那加行。 第六品主要所说的是为得三智行相坚固义,需得修渐次加行为前行。 第五品主要所说的是得三智行相自在之果,需要得顶加行为前行。 第四品主要所说的是为得三智行相自在义为修行的因,所以需要得圆加行为前行的因由,故作如是说。 说名联系结合,遍知三智所自在故,亦是就一切相智、道相智及一切智略摄门,由能修三智圆满通达一切行相。 是故,就略摄三智行相,以能修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即是圆加行的定相。 若分有:一百七十三法。 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 从略修三智行相止观双运加行,是修三智行相义。 (二)广释一切行相法分二:一、第四品主要所说是圆加行在自身中生起;二、于身中生起后修行的次第。 [一]第四品主要所说是圆加行在自身中生起分四:一、加行相;二、修加行者补特伽罗;三、加行自体;四、加行前行法。 1、加行相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1)经说:加行殊胜品圆满。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边波罗蜜多。 佛言如是,譬如虚空,无边际故。 乃至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动转波罗蜜多。 佛言如是,住法界故乃至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正等觉波罗蜜多。 佛言如是,于一切法一行相能现觉故。 壬一、智相差别分二:癸一、略标;癸二、广释。 癸一、略标论释分:一、略标;二、广释;三、略义三种。 一、略标分:根本所说理;解释所说理二种。 (一)根本所说理:就释经义门略说有一百七十三种。 颂曰: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二)解释所说理:就能相门释,是说于常等执持等。 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谓略标行相的体性。 释彼之义,谓持常等所治品,能治法性的体性,即缘无常等智之差别,建立诸行相是名性相。 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谓略标行相之差别。 释彼之义,谓一切智三种差别,唯许三种行相。 论义是说,就三智随一行相现起门,能修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有法),是菩萨身中能治品智相的定相,是彼之能安立故。 此处所说的智相有三种者,谓一切智之智相,道相智之智相,一切相智之智相三种故。 能摧毁自己所治品的智(有法),是此处所说能治品智相的定相,是能安立彼故。 于彼菩萨身中类推。 如《疏》云:三智随一行相现起以后,名为能修的智,是此处所说能治的定相,彼是安立能治品这智的行相,若略摄类,许为三种故。 应知自宗定相等加行分四:1、行相的认识;2、经说;3、论略摄之理;4、如何修法。 1、行相认识:此中显示所修的行相有二种者,即于彼有由所证四谛,及由能证者三智法的差别义相与智相二种故。 如《金鬘论》、《明句论》云:行相者谓差别,于佛地等法所有之差别为一。 是说杂染与清净法之差别,或显明诸差别。 2、经说:经云: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波罗蜜多乃至善现,一切法一切相能现觉故。 此中经义大致有:一切智相行相二十七,道相智行相三十六,即成六十三。 一切相智的行相者,随声闻弟子有三十七,随顺菩萨有三十四,唯佛有三十九三类,即成一百一十,总成一百七十三法。 3、论略摄之理:《现观庄严论》慈氏菩萨造,说始从无边相等,由从此至此之间,显示一切智及一切相智行相作为一段落(章节),于道相智行相不正作段落的因由者,谓由一切智与一切相智始终所摄,在彼之中间皆是道相智行相,密意易于了解,所以不正作段落故,即于道相智行相是得段落义者,谓离贪欲所摄,至无法自性之间,当得从义所生故。 4、如何修法:问:若尔,智相与义相,此等如何所修? 答:由智相一百七十三法,于义相一百七十三法,断除增益执即是所修,即是所修的义相与智相二者。 譬如若修习有为法无常,通达的心是正修故,然此中主要所修许为智相。 如《金鬘论》云:然佛说密意是从论文由加行修习行相,主要是修智相显现。 又云:如是名修无我与大悲心是修行境,有境之体性是能修心,此二中取后者有境心为主要。 二、广释(上三页)分二:结合与释义二种一、结合:总明三智行相各各不分,今者说各各差别,是说总明一切行相后,今者说差别。 二、释义分三:一、广释一切智行相;二、广释道相智行相;三、广释一切相智行相。 癸二、广释分三:子一、一切智相;子二、道相智相;子三、一切相智相。 子一、一切智相(一)广释一切智行相分四:一、结合;二、略标;三、广释;四、略义。 [一]结合:明三智行相,暂且初明一切智行相,此中从了知一切为缘,此后虽有解释但取为结合。 [二]略标:如前所说第一段经文,就释彼之义,说一切智行相有二十七种。 颂曰:始从无边相,乃至无动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三]广释分二:一、三谛行相;二、道谛行相。 1、三谛分经说:从无相乃至无生有十二种行相。 苦谛四相:即无常、无生、远离、不能屈伏;集谛四相即:无住、如虚空、不可说、无名;灭谛四相即:无行、不可夺、无尽和无生的行相者,如其次第有十二种,是苦谛等三谛无常等的清净定相。 2、道谛行相分二:一、所依道之差别;二、能依行相差别;三、就数门略义。 1所依道之差别:烦恼障之对治无漏道一;由一切智性亦摄独觉,是故彼等所知障之对治,是有漏修道及由无漏二者说三道相。 2能依行相之差别分为:四差别、五差别、六差别三种。 四差别从彼三道之内,初有无漏四行相。 彼中之初:谓无作者、无知者、无移转者、无调伏之行相者,如其次第是道等的清净定相。 五差别者,二道有漏行相有五:如梦、如响、如影像、如阳焰、如幻五种行相,如其次第谓: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定相。 总则是所知障之对治。 六差别者三道无漏行相六种,谓:无杂染、无清净、无染、无戏论、无味着、无动转。 此六行相如其次第,谓所知障:杂染、清净、烦恼习气、于色等戏论、自证、退转,是通达诸相各各决定的能对治。 3就数门略义:如是道谛十五相,于第四略义,总则,一切智相有二十七种。 论义是说:体智行相有二十七种者,谓依初三谛的体智行相有十二,依道谛的体智行相有十五种故。 是故,由能修体智行相般若慧所任持的菩萨瑜伽,于菩萨身中体智所缘法,是邪品增益的增益对治的定相。 所修体智行相之圣者身中的智,通达小乘住种类,是体智智相的定相。 若分于三谛各各有四,依道谛行相有十五种,即成二十七种。 初苦谛行相,谓通达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相;集谛行相谓通达因集生缘四种行相;灭谛行相谓通达灭静妙离四种行相。 后十五种下当解说。 是故,若烦恼障与所知障随一为主,在得解脱中能作障碍的障住种类,是烦恼障的定相。 若分有六根本烦恼[25],及二十种随烦恼[26],主要在得一切智的中间,能作障碍的障住种类,是所知障的定相。 若分有粗细二种者,谓执色外境能取分别有二种故。 子二、道相智相二、广释道智行相分四:1、结合;2、略标;3、广释;4、略义。 (一)结合:体智行相之后说道相智行相,名结合。 彼后说道智行相。 (二)略标:就如前所说释第二段经文义,就略标道相智行相三十六种门释。 颂曰: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三)广释分:1、次第断诤;2、释有次第之行相。 1次第断诤:依杂染品与相反另一品类,说集谛与道谛是因,苦谛与灭谛是果故,是就义理门显示。 2释有次第之行相:1、就数门略标;2、就体性门广释法有二种。 初就数门略标,明集、道、苦、灭谛如数有八种,说为应了知。 2、就体性门广释法分:1集谛八相是就断与对治门释;2道谛七相是就宗与合理门释;3苦谛五相是就自共相门释;4灭谛十六相是就利益门释。 初集谛八相是就断与对治门释:谓远离贪欲、无住、寂灭无贪、无瞋、无痴、无烦恼、无有情等行相者。 如其次第是因者,谓希求、贪欲、欢喜。 是集者,谓贪瞋痴。 是生者谓一切分别,是缘者谓贪著有情。 彼等对治谓三三一一,如是因谛有八种。 2道谛有七:无量、不系二边、无异、无见取、无分别、无数、无贪之行相者。 如其次第启发开示一切有情为道,如开发一切有情,所有正理即是理,如是所有修行是名行,所有出离是离,彼等体性二、二、二、一,如是即是七种行相。 3苦谛:谓无常、苦、空、无我四相,第五无性相之行相体性,即是苦谛五相。 4灭谛:灭的行相体性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由诸法灭,谓内空、外空及内外空的行相有三种。 寂静行相的体性:谓假名我空、器世界、胜义、有为、无为、常断边、生死无始终、通达的无散灭除贪著,谓: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有八相。 妙的行相由灭除遍计作者谓:自性空相。 离的行相谓外境错乱的假体,由灭除相与时错乱谓: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有三相,唯出离相由自性灭,即无法自性空一相。 如是灭谛相有十六种。 (四)略义:总则,道相智行相有三十六种。 论义是说:此处所说道相智行相有三十六种者,谓依集谛上的道相智有八种,依道谛有七,依苦谛有五,依灭谛有十六故。 是故由能修道相智行相的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于菩萨身中道相智所缘的法,是增益颠倒品之增益对治的定相。 由修能得自己方便的道相智加行力,所得的大乘圣者身中的对治智相,是菩萨圣者所许修行功能义者,是道相智之智相的定相。 若分有三十六种者,谓从远离欲行相乃至无有情行相之间,是依集谛四相之道谛的智相有八种。 从无量行相乃至无实质,是依道谛四相的道智之智相有七种。 从无常相乃至无相自性相之间,依苦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五种。 从内空相至无性自性空,依灭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十六种故。 1、依因相谓离贪欲相、无住相、寂静相有三。 依集相谓无贪相、无瞋相、无痴相有三。 依生相谓无烦恼相有一。 依缘相谓无有情相等有一故,是集谛八种。 2、依道的行相谓无量相、无系二边相有二。 依理之行相谓无异相、无见取相有二。 依行之行相谓无分别相、无量相二种。 依出离相有无贪相一种故。 即是道谛七相。 3、依苦之行相谓无常、苦、空、无我有四相。 彼四相悉是共的无相自性相有一种故。 是苦谛五相。 4、依灭之行相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三智相。 依静之行相有: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八种。 依妙相有:本性空一相。 依出离相有: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三相。 灭谛体相依出离相有:无法自性空等一相故。 是灭谛十六相。 发布时间:2024-09-03 14:09: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