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3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3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十四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这一品经文主要的内容是弥勒菩萨代表与会的大众,也可以说代表今天的我们接受世尊的开示。 这一品经文也是弥勒菩萨提出的听经心得报告。 经上所说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真实情况。 如果这些真实情况不是佛为我们把它说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是迷惑颠倒的,很难觉察到这些事实的真相。 弥勒菩萨听了世尊的开示以后,心开意解,与会的大众没有一个不生欢喜心的,包括今天的我们,听了也非常欢喜。 这就是这一品经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请看具体经文:【弥勒白言。 佛语教戒。 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佛为法王。 尊超群圣。 光明彻照。 洞达无极。 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今得值佛。 复闻无量寿声。 靡不欢喜。 心得开明。】先解释几个名词:〔法王〕这个王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法王。 〔尊超群圣〕群圣是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圆教初地以上诸大圣人。 佛为九法界的导师,超越一切圣人,而为至尊。 〔无量寿声〕是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也是指这部《无量寿经》。 〔靡〕是无的意思。 〖佛语教戒〗佛的教诫,范围非常之广。 比如说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 佛的所有教诫都可以包括在戒学之中。 这里所说的戒不是狭义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等,不局限于律仪戒,而是世尊所说的一切教诲都是教戒。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明了和遵守的。 〖甚深甚善〗深是指理。 善是指方法。 理非常深,方法非常巧妙。 尤其是我们这个念佛法门,理确实是非常深,它的方法确实是非常妙,所以才说这个法门契理、契机。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 这个基础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 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这是老法师给我们提供的修学科目。 很多同修经常说学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的功夫不得力。 那为什么我们不查找一下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呢? 如果你不把这个原因查找出来,你就是成天喊功夫不得力,也解决不了功夫不得力的问题。 你就是天天喊念佛功夫不得力,而且是越喊功夫越不得力。 现在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功夫不得力的原因给它找出来。 我接触过的同修,可以这样说,他们念不念佛? 念佛。 而且有的人从形式上看,念佛念得还不错,为什么这样,照样功夫不得力呢? 我给大家提四方面的参考意见,我们每个同修对对号。 如果你能找出一条和你自己对上号了,我想,对你提高念佛功夫会有帮助的。 我总结了这么四条,就是大家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 第一条,一边念佛,一边造业。 我这么说,不知道同修们心里服不服气? 是一边念佛,一边造业。 因为念佛本来是消业障的,我们这样念佛,不但消不了业障,还能使业障继续增长。 你们想,这样念佛,功夫怎么能得力?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原因,口里念佛,心里念着别人的过。 这个好多同修大概都能贴上边。 这样的同修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马粪渣。 他觉得我什么都好,你什么都不行。 就这样,一边口里念佛,心里念着别人过的,你怎么念,你功夫都永远不会得力的。 念上一万年,你功夫照样不得力。 这是第二个原因,就是口里念佛,心里念别人的过。 第三个原因,恶念远远超过善念。 你自己掂量掂量,每天你从早晨眼睛一睁开,到晚上睡觉眼睛闭上,你回忆回忆这一天,你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 咱们先不说你做的恶事多还是做的善事多,咱们先解决这个念的问题。 你想一想你自己,一天到晚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 如果你恶念多于善念,你的念佛功夫当然是不得力的。 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求生净土的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 这是第四个原因。 为什么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呢? 主要是对无常两个字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他感觉不到无常随时都会到来的,要不怎么能叫无常呢。 对于这两个字没有明确的认识,造成了念佛功夫的不得力。 就是没有紧迫感,觉得我还有明天,我还有明年,我还有若干年,就是这个念头影响了你的念佛功夫。 我上面说了四点,只是给大家提一个参考性的意见,大家可以对照对照。 除了四点以外,每个人还因人而异。 可能是你的功夫不得力,不在这四条里边,但是它一定有别的原因造成你的念佛功夫不得力。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这两句经文所含的含义特别的深广。 尤其是这个皆字,我们一定不可以忽视。 就是皆蒙慈恩的第一个字皆。 佛不但以《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六道众生,就连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也都是在这个法门的教导之内。 听了这句话,可能有的同修有些不解,会说什么呢? 说菩萨可以包括,怎么还可以把佛也包括进来呢? 大家想一想,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所说的诸佛是指什么范围? 那里所说的诸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作诸佛。 为什么? 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是天台大师说的六即佛里的分证佛。 他说的诸佛是指这些。 如果以天台宗的教义而言,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别教佛、有圆教佛。 除了圆教佛之外,其他诸佛皆见性不圆满。 这句话,我们以前可能没太听说过,就是除了圆教佛之外,其他诸佛见性皆不圆满。 不是说没有见性,是见性没有圆满,还是要接受释迦牟尼佛《无量寿经》的教导。 所以,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包括的范围非常深、非常广,广到尽虚空遍法界,可见念佛法门真正的不可思议。 〖佛为法王〗这是弥勒菩萨尊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尊超群圣〗这个圣是指十地菩萨。 通常我们讲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为十圣,加上等觉就是十一地,称为大圣。 佛是超过十地,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说尊超群圣。 〖光明彻照。 洞达无极。 〗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圆满的,六根的能力都是尽虚空遍法界。 大至虚空法界,小至极微尘,没有一样他见不到、听不到的,没有他的能力达不到的。 所以说是光明彻照。 洞达无极。 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需要跟大家说明。 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有这样殊胜圆满的智慧德能,我们众生有没有呢? 我们众生的这个智慧德能和佛是无二无别的。 所不同的是什么呢? 佛的智慧德能能够显现出来,我们的智慧德能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 不是我们没有这种智慧德能,为什么有显现不出来? 是因为障碍,障碍让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显露,或者是不能充分显露。 什么障碍呢? 佛在经上讲二障,烦恼障、所知障。 我们讲了这么多天,这个二障啊,常常我们是挂在嘴边上的。 有时候,也说三障。 那这三障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三障不比二障多。 因为三障都是从烦恼障里开出来的,就是它包括在烦恼障里。 三障是指什么呢? 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这三障:第一种叫惑障,这个惑障指什么? 指迷惑、疑惑,这是一种障碍。 第二种叫业障,就是我们所说的造业,这个叫业障。 第三种叫报障,就是受果报。 那简单地说呢,是惑、业、报这三障,它都是包括在烦恼障当中。 我们有时候念佛、读经,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二障的范围广。 这个三障呢,它不包含所知障,它都在烦恼障里。 假如说,我们能够把这个障碍消除,我们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复。 二障从哪里来? 佛告诉我们,是从妄想、执著而来。 这个我们几乎天天都说,但是怎么样消除这个二障,确实是要我们下功夫的。 所以说,这一段经文,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是赞叹佛的性德,同时也包含着赞叹我们一切众生自己的性德。 我们的性德和佛无二无别,差别就是现在没有显露出来。 没有显露的原因是因为有障碍。 只要我们把障碍消除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就显露出来了。 〖今得值佛〗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应该说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珍惜。 六道之中人道最容易觉悟,人身可贵就贵在这里。 因为人道最容易觉悟,所以它才可贵,这个人身。 这是第一难,是人身难得。 第二难,佛法难闻。 我们有幸,今天也闻到了,多么难得、多么幸运。 更幸运的是,我们闻到了佛法中最殊胜的念佛法门,通过认真地修学,我们今生一定能够一生成就。 在所有的法门中,唯有念佛法门能够教人一生成就。 这个法门非常殊胜,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 这两句话,大家要引起重视: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 诸佛都赞叹,都修学,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什么理由不赞叹、不修学呢? 这是佛法中最难闻到的,我们闻到了。 所以,弥勒菩萨说复闻无量寿声,这句话就是第三难。 第三难是什么呢? 无量寿声难闻。 我刚才前面讲的三个难。 第一难是人身难得。 第二个难,佛法难闻。 第三个难,无量寿声难闻。 就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和《无量寿经》很难遇得到。 现在呢,弥勒菩萨在这里告诉与会大众,也是告诉我们,说这三难,与会的大众,包括今天的我们,已经都突破了。 你说我们是不是非常非常幸运? 这三难我们都突破了! 〖靡不欢喜。 心得开明。 〗是无限的欢喜。 这个开是指从前的心是闭塞的,现在茅塞顿开,你说这多么快乐! 这个明呢,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清洗得干干净净的了,心地真正地光明了。 弥勒菩萨的这几句话,代表与会的大众,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心得,也是当时听经大众的感受。 弥勒菩萨他的心得报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代表与会大众的共同感受,也代表今天我们的感受。 看下面一段经文:【佛告弥勒。 敬于佛者。 是为大善。 实当念佛。 截断狐疑。 拔诸爱欲。 杜众恶源。 游步三界。 无所挂碍。 开示正道。 度未度者。】我们先看前三句:〖佛告弥勒。 敬于佛者。 是为大善。 〗弥勒菩萨把他的心得报告向佛报告之后,佛对他加以赞叹。 在这个赞叹里面,又有殷切的教诲。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 佛告诉我们两个字敬佛。 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实的善。 我们敬不敬佛? 从表面上看,我们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 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 假如我们真的把佛放在心上,那差不多我们都要成佛了。 因为心是佛,佛是心,你说你把佛放在心上,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教导我们什么? 说穿了就是两个字,这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的,这两个字,一个是孝,一个是敬。 能孝亲,能尊师,你做到这两点,佛法就圆满了。 孝敬,诚于中,形于外。 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心里还有妄念,这就是不敬。 这么说,你是不是就服气了? 我说你不敬佛,你可能不服气。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现在心里还有妄念,这就是不敬。 不敬佛就是不孝。 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都是孝敬。 从这两句经文里,我们才能知道,敬于佛是真正的大善。 我们不但要从形式上敬佛,而且要从实质上真正地敬佛。 我们六道凡夫能够死心塌地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是孝敬,这就是平常讲的老实念佛。 这回大家对这个老实念佛的认识,是不是应该提高一个档次。 老实念佛就是敬佛。 一天到晚,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一个妄念,这就是那四个字敬于佛者。 老法师常常这样地劝勉我们:一个人在世间,他的学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老师。 如果他能遇上一位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老师,成功的机会就很大。 如果遇不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老师,这一生要想成就,太难了。 什么人是真正的善知识? 老法师告诉我们,你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那个人,最尊敬的那个人,这个人就是你的真正善知识,你真正的老师。 因为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讲的话你才能完全接受,而且能照着做,这就是成功的道理。 如果不是你心中仰慕的人,他的学问、道德再高,即使是古佛再来,他也度不了你。 因为什么? 有这么一句话嘛,佛不度无缘之人。 因为你和他没有缘,他度不了你。 不是佛不度你,是他度不了你。 这回我们大家是不是听明白了? 这句经文真正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求学、求道,一定要有师承,这个师承太重要了。 哪个是最好的师承? 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只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前面说的,是你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这是善知识,这是你的老师。 世出世间法,贵在一个敬字。 有真诚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这是大善。 这一条对我们每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要重视师承,一定要选一个你心目中仰慕的善知识来做你的老师。 〖实当念佛〗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圆满、最真实的大法。 这句话我们不要忽视,一定要把它重视起来。 我再说一遍: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圆满、最真实的大法。 看看下面怎么样解释这两句话。 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不会劝你。 因为什么? 劝你你也听不进去,不劝你念佛。 如果你不是一个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不劝你念佛。 因为什么呢? 佛告诉你实当念佛,你会怎么想呢? 你以为念佛是那些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老阿公、老阿婆的事情,这个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这么有学问,我怎么也要念阿弥陀佛? 你心里不服气,你不接受,这就是没有孝敬。 佛教你什么呢? 佛对这些人,他不教你念佛,不劝你念佛。 他教你什么? 你喜欢什么,佛就教你什么。 比如说你喜欢研究,那佛教你什么呢? 佛教你学文史,你天天用脑去研究。 有不喜欢动脑的,佛教你参禅,一天到晚什么都不用想。 佛的智慧无穷,方法照样无穷。 我们在这里再次体会到了佛的大智大慧和他的妙法无穷。 佛是用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方法来度不同的众生,这叫应机施教。 刚才说的是不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是这样教的。 那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教你什么呢? 佛为你开示,开示什么? 开示第一真实圆满的法门。 你做到了圆满的孝敬,佛才为你开示第一真实圆满的法门。 这个法门就是劝你念佛。 为什么? 因为念佛法门是如来所说的第一法,《无量寿经》是如来所说的第一经。 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现在学佛、念佛,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我们不要小瞧了自己,也不要小瞧了周围的念佛人。 他们是具足了圆满孝敬的人,才能得到佛把第一法门给你开示出来。 如果你不具备这个条件,佛是不给你开示这个法门的。 现在佛为我们开示了,我们多么幸运! 〖截断狐疑〗对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不要怀疑。 这里用狐疑,因为什么呢? 因为狐狸是一种疑心很重的动物,所以一般是用狐疑来形容疑心重的人。 念佛人一定要把这个疑心断除,连根儿拔掉,这样你的信心才能够坚定。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以清净心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你不用清净心念佛,你和佛不会感应道交的。 〖拔诸爱欲。 杜众恶源。 〗这两句经文是告诉我们断除烦恼,对于世出世间的任何一法都没有贪爱,都没有欲望。 有欲望有贪爱,世缘的贪爱、贪恋你断不了,不能往生。 净土念佛法门是唯一可以带业往生的法门。 但要说明白,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 有人想,反正这个法门是可以带业往生的,那造点儿业又算得了什么,往生的时候带着就完了呗,也没什么影响。 这个认识绝对是错误的,要赶快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否则会影响你的往生大事。 这个爱欲是什么? 爱欲就是见思烦恼。 贪、瞋、痴、慢、疑是思烦恼,就是错误的思想。 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是见烦恼。 大家想一想,错误的见解,见取见跟戒取见俗称成见。 一是因上的成见,一是果上的成见。 戒取是因上的,见取是果上的。 这两类大烦恼都要截断狐疑,毫不犹豫地去掉。 杜众恶源杜是杜绝。 佛教我们要时时刻刻防范恶缘。 不要以为小小的恶念没有关系,小小的过失也没有关系,殊不知,积小恶为大恶,积小过失为大过失。 古人修行讲求发现过失绝不会留到明天再改,也就是改过不过夜。 如果留到明天再忏悔,已经忏悔不掉了。 真正用功的人,在断相续心上下功夫。 一个恶念起来了,下一个念头就断了。 决定不使恶念相续,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游步三界。 无所挂碍。 〗无所挂碍就是得大自在了。 为什么得大自在了呢? 因为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心没有恶念,身没有恶行,口没有恶言,怎么能不自在呢? 〖开示正道〗菩萨的事业简单地说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为众生开示正道。 这回大家明确了,佛菩萨的事业只有一件事儿,就是开示正道。 因为要为众生开示正道,所以佛菩萨才倒驾慈航,回到三界之中。 大家都知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里包括欲界天、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些地方都是佛菩萨游历之处,也都是佛菩萨教化的场所。 菩萨们和哪个地方的众生有缘,就去示现教化,哪个地方众生的机缘成熟了,就去帮助他们,接引他们往生。 说说开示这两个字。 开示这两个字真的很不容易做到,看起来简单,但真不简单。 开是什么意思呢? 开是开启,把众生闭塞的心打开,使他们能够觉悟。 这么做,上根、利根的人,佛一开示他就觉悟了,这是上根利智的人。 如果是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你就是把他的茅塞拔掉了,把他的心打开了,他还是不知道。 那怎么办呢? 佛菩萨必须示现给他看。 这个示,是不是包含这么两个意思:一个是指示。 我说的更简单、更直白一些,这个示,就是菩萨要说出来,还要做出来。 两个出来,就是要说出来,然后再做出来。 这样使众生辨别真伪、邪正,辨别善恶、是非。 这个示的标准是什么? 你说什么,你做什么,它标准是什么呢? 标准是你一定要说正道,要做正道。 这正道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佛法里就是佛、法、僧三宝。 我们学佛,一开始就要皈依三宝。 这个三宝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就是本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正道。 清净是自性僧宝;平等是自性法宝;觉是自性佛宝。 如果我们向人家介绍佛教,介绍佛法,一定要介绍正道,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千万千万别介绍错了,介绍错了会误导众生的。 〖度未度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还没有得度的这些人,就是对没有接触佛法、没有得度的人怎么办呢? 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接触佛法的机会。 这是第一种人,没接触过佛法的。 第二种,如果他已经接触了佛法,但是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给他开示正道,要进行教导,要教导他、告诉他,佛教、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 一定要把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给大众。 佛陀的教育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党派、超越宗教的。 我们怎么能知道呢? 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他参访的那些菩萨们,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职业不同,他们都来学佛,都来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且都是在佛陀的教育下,修得了学位。 菩萨是学位嘛,他们都修得了菩萨的学位。 举一个例子,其中有一位宗教徒胜热婆罗门,他是婆罗门教的领导人,可见,这是超越宗教的。 我们必须为人解释清楚,首先我们自己要平等,不要分别。 认真贯彻落实老法师世界宗教是一家的正确理念。 对于一切宗教,我们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比如说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们,都乐意来修学,都来皈依三宝,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是接受佛陀圆满的智慧教育。 你看这有多好,就是我们要向人家介绍佛法,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平等,不要有分别。 哎呀,你是学这个的,他是学那个的,我是学佛教的,不可以有这样的分别。 一定要落实老法师的世界宗教是一家的重要理念。 佛陀教育确实是没有界限的。 如果我们这样说,我们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他是天主教等等,彼此互相诽谤,我们的清净心就失去了,我们的平等心也失去了。 大家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教我们这个;老法师五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没有教我们这个。 我们作为佛陀弟子,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要按照我们的导师老法师的教诲去做,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还不知道佛法的人。 如果是有人想在这一生中得到成就,那怎么办呢? 我们要把成就的方法告诉他。 这就是菩萨的事业,是菩萨应该做的事情。 上面这一段经文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非常实用,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 虽然我们现在不是菩萨,但是我们想学菩萨、想作菩萨。 只要我们认真学、认真做,我们学菩萨要学得像,我们要认真去做。 我们要作真菩萨,真菩萨就要行菩萨道,就要做菩萨的事业,这样我们一定会成为真正的菩萨。 看下面一段经文:【若曹当知十方人民。 永劫以来。 辗转五道。 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 老亦苦痛。 病极苦痛。 死极苦痛。 恶臭不净。 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 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 转相拯济。】看两个词语:〔决断〕决断的意思就是坚决、果断。 〔忠信〕这个忠是尽职尽责;这个信是讲信用。 看前面的这几句:〖若曹当知十方人民。 永劫以来。 辗转五道。 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 老亦苦痛。 病极苦痛。 死极苦痛。 恶臭不净。 无可乐者。 〗这是刚才我读那一段经文的前半部分。 我们先看这十句经文,这十句经文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真实状况。 劝勉我们一定要发心,断恶修善。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实? 就是三界通苦。 三界没有一界不苦的,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明了的认识。 三界通苦这是事实。 世间人的所谓乐,实际上只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不是事实的真相,只是受苦的暂停而已。 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所谓的那个乐,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不是事实真相,它只是受苦暂时地停顿一下而已,不是苦真的没有了。 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佛不是这样地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可能认识不到,以为那还真是乐呢,这件事情就被我们疏忽了。 因为我们疏忽了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就导致我们对宇宙人生的许多错觉。 这个词错觉。 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和造作,这才产生了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怎么产生的? 就是这么产生的。 因为我们对宇宙人生产生了错觉,所以才导致了六道轮回的产生。 六道轮回有没有终了的时候? 没有。 但是佛大慈大悲,虽然是六道没有终了的时候,但是佛教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 就看你认不认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愿不愿意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这里的若曹两字,就是指你们大家。 十方人民不单是指娑婆世界,而是指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六道众生大致上都是这样的,和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 永劫以来从时间上说,是太长、太远了,长到没有办法计算。 辗转五道这个五道,就是没有单说修罗道,和六道是一个概念。 五道中,人道的寿命最短。 在这里老法师说,多亏人道的寿命短,造作的罪恶还有限。 如果是人道的寿命长,那恶业造得就多了,那才真的是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这是佛给我们举几个例子。 生时苦痛,大家想一想,出生的时候痛不痛? 苦不苦? 可能我们把那个都忘了。 老法师告诉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像什么呢? 就像通过那个夹山地狱一样。 大家想想,家里生了个小孩,为什么一出生他就哭呢? 证明他不快乐。 如果快乐,他就不会哭了。 出生的小孩,没有一个是笑眯眯的。 你们家里有小孩,你回想回想是不是这样? 这是生苦啊,因为他苦他才哭,他不笑。 再说老苦、病苦、死苦,你说人谁能逃得过? 就说那个老苦吧,住在老人院,就是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些照顾,但他精神生活的苦没有办法解决。 那是一种什么生活? 是一种坐吃等死的生活,就像判了死刑,等着执行一样。 尤其是他们看到身边的老人一个一个地走了,他就想,说不定哪天就轮到我自己了。 你说这种痛苦的精神生活,不是物质生活所能弥补得了的。 老人晚年幸福,怎么样能让老人晚年幸福呢? 是在年老的时候,有机会老人能跟年轻人生活在一起。 大家注意了,我读了这一段我非常感动,因为我有切身体会。 这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的,说老人的幸福,是在年老的时候,有机会经常跟年轻人生活在一起,他心情就愉快;见不到一个年轻人,他心里就会很悲哀。 我刚才说了一句:我有切身体会。 因为在没来到这个道场之前,我在家里照顾老伴子,就他这种状态是三年半。 这三年半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俩在家,孩子们各有各的事情,隔一段时间回家来看看。 后来看我实在是照顾不动他老爸了,孩子们就轮班来照顾。 那一段时间,我的感觉就是,老伴子几乎一天不说一句话,就是呆呆地坐在一个大椅子上。 你问他什么,目无表情,什么都不说,又没有办法带他下楼去溜达溜达。 所以那三年半的生活,应该是非常苦的。 没有个说话的人,只有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两个面对。 我看着他,他看着我。 所以老法师说这一段话,我就觉得真是这么回事。 现在来到了这个道场,老伴子身边有几个孩子经常围着他,陪着他聊天儿,逗他开心,唱歌、扭秧歌。 我觉得我老伴子的性格和在家里那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也会笑了,也会说了。 有时候还能说几句俏皮嗑儿逗大家笑。 因此我就觉得,老法师这段话说的太符合老人当前的状况了。 所以我希望有父母、爷爷奶奶、有老人的年轻人们,如果不能和老人住在一起,你们最好能够经常回家,和老人聊聊天儿,他都会很开心的。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你陪老人一天,可能半个月,他那种兴奋点都是存在的。 可能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完全理解老年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们看看病苦。 病苦,我认为是所有的苦当中最难熬的。 这个病苦,在我看来,它比死苦都难。 因为人有病的时候,他那个过程,比如说,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了,需要别人照顾,这个本身就苦。 因为他自己也不希望这样,但是没有办法。 因为他病到那种程度了,必须有人照顾。 他身体的那种病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没有病的人不太能理解。 接着下面说这个死苦。 人,包括一些动物,动物只是不会说话,在死亡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这个苦是无法想像的。 老法师是这么说的,说这个苦啊,是无法想像的。 生过病的人都知道,这个病苦是什么,这个死苦是什么,是什么滋味儿。 很多人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表达不出来,他那种痛苦他无法表达出来。 所以那种痛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真正地体味到。 尽管他体味到了,他说不出来了。 所以没有经历过病苦和死亡之苦的人,永远不会理解病苦是什么滋味,死苦是什么滋味。 现在,我更进一步理解了我姐姐刘素青老菩萨往生的时候,为什么要表两个往生的法。 当时我也不太理解,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了。 是老菩萨太慈悲太慈悲了,因为她完全可以表一个法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就可以了。 她为什么要表第二个痛苦的四大分离往生法呢? 我问她,她告诉我,是为了众生做一个比较,让众生有一个选择。 所以说,菩萨的慈悲,真是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想一想,除了生老病死之苦之外,因为这几个苦,是我们本身的苦。 在我们本身之外,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这不,加起来就是八苦。 大家想想看,这个八苦我们谁能逃得过? 你想逃都逃不掉。 只有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来去自由,最后我们那个病苦,我们那个老苦、死苦,它都不存在了。 是有办法解决的,就是我们认不认可佛教给我们的办法,会不会把这个办法落实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 这些身内之苦、身外之苦,哪里有乐? 这些都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 恶臭不净这一句不用我多说,人人都有切身体会。 我们这个身体,仔细想想看,这个恶臭不净是不是事实的真相?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无可乐者这个世间哪有可乐之事呢? 所有的一切万法刹那刹那在变,皆是无常。 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宜自决断〗这个宜是应该。 自己觉悟了、明白了,就应该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个决断,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下面的话,我们自己就知道了。 什么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呢? 你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决断呢? 当然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最正确的决断。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这里。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8-31 14:01: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