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47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47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十一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这品经文主要是世尊向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自利利他的真实功德,激励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为了把菩萨们自利利他的功德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世尊在这一品经文里是用比喻的方式给我们介绍的。 【其智宏深。 譬如巨海。 菩提高广。 喻若须弥。 自身威光。 超于日月。 其心洁白。 犹如雪山。】这一段经文里,如果详细地给它分一下,可以说,说了四件事情,简要地给大家介绍。 第一件事情: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智慧广大,深广无边,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 这是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情,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智慧广大、深广,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 第二件事情:告诉我们,菩萨们的觉悟心,就像须弥山一样的高广。 第三件事情:是告诉我们,菩萨们自身所放射的威光,超于日月。 第四件事情:告诉我们,菩萨们的清净心,像雪山一样洁白。 这一段经文,就告诉我们这么四件事情。 在这一品经文里,世尊给我们说了很多比喻,显示极乐世界菩萨们自利利他的无量功德。 总共给我们举了十五种比喻,让我们具体体会到菩萨们功德的殊胜。 当然世尊另外一个意思,也是让我们效法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这才是世尊说法的真正义趣。 菩萨们是让我们效法,这是世尊说法的真正义趣,我们不要错会了。 第一个比喻:〖其智宏深。 譬如巨海。 〗这是第一个比喻。 这一句是以大海比喻菩萨们的智慧。 巨海:为什么世尊没有用大海这个词呢? 〔巨海〕是表示菩萨们的智慧无穷无尽。 所以巨海要远远超过大海。 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教化众生,世尊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深广的智慧做为基础。 如果我们没有深广的智慧,如果菩萨们没有深广的智慧,自己修行也没有利,对于教化众生更没有利,弄不好可能还要误导众生。 所以说,如果我们教化众生,智慧不深广,往往我们会误导众生。 就像我们平时大家所说的误人子弟,罪过是很重的。 记得李炳南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同修都熟悉,我在这里简单地再给大家说一说。 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就是误人子弟的故事。 有一个医生,他的医术不高明,经过他医疗的病人基本上都被他医死了。 大约是活命的不太多,死了有二十几个人吧。 这个医生把病人治死了,阎王爷就把他抓去了,抓去以后判他入十八层地狱。 当时这个医生不服气,他说我没有想把病人治死,只是因为我的医术不高明罢了。 所以他觉得判他入十八层地狱有点冤枉,这就是一个庸医杀人的故事。 到了十八层地狱,因为他心里不服气,所以他就跳哒、蹦脚。 这个时候呢,就听到下面有人说话了,老兄,你别蹦了,你这一跳啊,那灰尘都落到我身上了。 庸医一听,我在这十八层地狱,难道我下面还有人吗? 他就问了一句,结果下面的人就应答了,我在第十九层地狱。 然后这个庸医问下面的人,老兄,你在世的时候是干什么的? 十九层地狱的人回答说,我是教书的。 一个是庸医杀人,一个是教书的误人子弟,所以被判入十九层地狱。 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讲经说法的人误导了众生,那可能就不只是十八层地狱、十九层地狱了,那个罪过是非常重的。 我们如果发心要弘法利生,一定要有深广的智慧来做基础,才不至于误导众生。 由此可知,佛法始终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那智慧是怎么求得的? 每一位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谁都希望自己赶快开智慧,这是每个人都有所求的。 问题是你求开智慧,你能不能开得了? 实话说,真的开不了。 为什么呢? 因为智慧是你自性里本自具足的,不是外来的。 所以你到外面去求智慧,你是求不来智慧的,求来的是你的障碍。 那有的同修说,那我自性里的智慧它也没显现出来呀! 还不让我上外面去求,那我这个智慧怎么能显现呢? 它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呢? 原因是一个,就是障碍。 你自己的障碍,把你自性里本有的智慧障碍住了,它显露不出来。 那是什么障碍呢? 一是妄想,二是执著,就是这两个东西,障碍了你自性里本有智慧的显现。 《华严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是熟悉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自性里的智慧显露不出来? 就是因为妄想、执著障碍住了,所以不能证得。 假如我们能够把妄想、执著去掉,本来具足的智慧它就现前了。 这一句话,是世尊一语道破了秘密。 世出世间的圣者们从来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把它说破了。 这是这一段经文的一个重点,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 世出世间的一切圣者没有说透,唯有释迦牟尼佛,把这个问题给我们一语道破了。 那就是《华严经》里说的那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就是世尊给我们说出来的秘密。 妄想如果一发展,它就变成了所知障;执著一发展,它就变成了烦恼障。 我们经常说二障,那这二障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刚才听懂了。 二障的根源:一是妄想;二是执著。 因此佛自始至终都在教导我们破二障。 佛法说了这么多年,世尊讲经讲了四十九年,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要破除二障。 为什么要破除二障? 因为你人我执破了,你的烦恼障就断了。 如果你的人我执不破,你这个烦恼障是始终破不掉的。 你烦恼障破了之后,你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佛教导我们,一定要破除二障。 念佛人,我们要得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怎么能得到? 破除二障。 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我们大家都知道。 三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做为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同修们,一定要知道,最低的档次是念佛功夫成片。 第二个档次:是修到事一心不乱。 第三个档次:是最高档次,你能够证得理一心不乱。 这三个档次,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同修们一定要知道的。 你衡量一下自己,你现在的修学到了哪一个层次? 因为这个只有你自己最清楚,问别人是没有用的。 达到了理一心不乱,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 从净土念佛法门来说,你证得了理一心不乱,你的智慧就现前了。 用我们大家通俗的话说,你就开悟了。 开悟了自然就自性现前了嘛,你就一切都通达明了了。 有的同修说,我们求智慧,多听、多读、多看,用这种方法能不能得到智慧? 老法师告诉我们,不能。 多读、多看、多听,得不到智慧。 因为什么? 你听得多、读得多,你看得多、研究得多,你二障没有破。 二障没有破,你证得的是什么呢? 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知邪见。 我们听到这儿,可能有同修不太理解,那我们多读多听多看,怎么还能是增长了邪知邪见呢? 我们要听佛的教诲,清凉大师说的话是真的,老人家不会骗我们的。 既然你多听、多读、多看,你增长的是邪知邪见,那你哪来的智慧呢? 你智慧不能现前。 世尊在大乘经典里告诉我们,这样你得到的叫什么呢? 叫世智辩聪。 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了。 你多听、多读、多看、多研究,你得来的是世智辩聪,这是世间的聪明。 世间的聪明不是真实的智慧。 那什么是真实的智慧呢? 真实的智慧是破无明、断烦恼,这是真实的智慧。 有的同修说某某人很聪明,那是不是智慧? 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里一定包含着聪明,但聪明未必有智慧。 如果说,你人很聪明,但是你烦恼、执著,人我是非多多,那肯定你这个聪明没有用到正地方,是不是? 你这个聪明就不是智慧了。 就像我刚才说的,咱们佛门称作为世智辩聪。 世智辩聪有没有用处? 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它用对了,你可以修一点儿人天福报。 得有个前提,你把世智辩聪你这个小聪明,你用对了地方,你可以修一点人天福报;如果你用得不恰当,你会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越聪明的人,造作的罪业越大,害的众生越多。 所以佛不鼓励我们修学这个,不鼓励我们修学什么? 不鼓励我们修学世智辩聪,佛鼓励我们修真实的智慧。 真实的智慧从哪里下手? 我们前面讲得这么多了,大家一定要记住:真实的智慧是从戒、定、慧下手。 得到了戒和定,你自然就开智慧了。 从哪里做起? 从戒、定、慧着手。 从哪里开头呢? 从断烦恼做起。 怎么断烦恼呢? 老法师用两个字告诉我们:守法。 守法就是守规矩。 守法、守规矩你就能够断烦恼。 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师就是佛菩萨,我们的老法师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遵守。 同修们一定要守法、守规矩,这样你才能修得戒、定、慧,你才能开智慧,才能够明心见性。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功德不可思议。 有人问,像我们这样往生的,我们也能够其智宏深。 譬如巨海吗? 就是我们也能有菩萨们这样的智慧吗? 有! 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我们也有这么大的智慧。 你不要不相信,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但是这个事实真相知道的人太少了,相信的人就更少了。 总觉得那是菩萨们的智慧,我一个凡夫,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智慧吧? 如果你的认识是这样的,你认识是错的。 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和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一样,你的智慧就是这八个字,其智宏深。 譬如巨海。 为什么? 有同修可能还不相信,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佛光注照,佛力加持不可思议。 不是你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是佛光的注照,是佛力的加持。 比如我明确地在这里跟大家说,如果你修到了事一心不乱,当你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率领众菩萨们,前来接引你去极乐世界,佛光一注照,你立即从事一心不乱上升到理一心不乱,你就上升到一个档次。 我这么说,你能听懂吗? 你能相信吗? 假如说你修的是最低档次,功夫成片,当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力一加持,佛光一注照,你立刻就上升到事一心不乱的那个档次,升了一个档次。 这回大家听懂了吧? 不管你修行到哪个档次,佛光的注照和佛力的加持,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你听到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就应该明白了,你为什么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能和其他的菩萨们一样,有这么样深广无边的智慧? 是因为佛力的加持,佛光的注照。 当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的智慧跟等觉菩萨、跟法身大士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有的同修可能还多多少少有一点疑虑,能是这样吗? 又问一个为什么。 那我现在再回答你这个为什么。 那为什么能这样呢? 不要忘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差别世界。 这句话,这个答案,你听了以后服不服气? 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无论是等觉菩萨还是地狱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是平等成佛的,没有差别。 这个答案你应该信服了。 但是有一条,除非你不能往生。 如果你不能往生,你就没有这个待遇,你就不能和等觉菩萨一个待遇了。 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入了这个境界。 这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不可思议。 其智宏深。 譬如巨海。 这是世尊给我们打的第一个比方。 第二个比喻:〖菩提高广。 喻若须弥。 〗这是第二个比喻:菩提高、菩提广。 〔菩提〕是什么? 菩提就是警觉心;菩提就是觉悟,就是不迷。 我们警觉心很高,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所,只要我们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我们就不会上当,不会受骗,不会走错了路。 因为现在的这个社会非常复杂。 老法师曾经说过,现在这个社会,处处都是火坑,处处都是堕地狱的陷阱。 你在社会上处世、待人、接物,要处处小心谨慎。 这就是警觉,这就是菩提。 老法师曾经提醒在家的居士们,告诉在家的居士们说,你有好心,没有菩提,没有警觉性,往往你好心会做错事。 什么样的错事呢? 比如说,老法师举个例子,对于法师不如法的供养,让一些法师起了贪心,退了道心,你就是供养得不如理不如法。 虽然是我们的居士们,不是有心有意要去害他们,害这些法师们。 但是因为我们居士们做得不如理、不如法,做了错事,就像刚才我说的,是好心做了错事,但是这个错事,后果太严重了! 老法师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心,要如理如法地供养法师们。 因为什么? 古德的教训都是真实的。 古德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因为十方的恭敬供养是种福田的,如果是出家人不认真地修行,不能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眼前好像得到了一点便宜,但是一转眼,三途苦报就没完没了了。 老法师特慈悲,告诉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事情的真相,要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 我们在家居士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提高警觉心,如理如法地供养法师们。 西方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警觉心就像须弥山一样高广。 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不会被欺骗,不会受害。 原因是菩萨们的智慧高广,他们知道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而业果不空。 故应生心,断恶修善,教化众生。 就这一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向这些菩萨们学习。 这是第二个比喻。 第三个比喻:〖自身威光。 超于日月。 〗〔日月〕是比喻光明。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 是说自己要修持,要有威德。 〔光〕是指菩萨的放光和身光。 我以前曾经跟大家说过,就是佛菩萨他有两种光,有身光、有放光。 我们凡夫有身光,不能放光,我们凡夫放不了光。 但是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讲什么呢? 讲光彩,讲风度,讲气质。 是不是这样? 我们和佛没法比,佛能放光,我们放不了。 但是我们讲光彩、讲风度、讲气质。 现代的人呢,通俗地说就是讲气色。 一看到某某人,你看他的气色真好。 实际这个气色是什么? 就是佛门里讲的光。 〔威〕是什么呢? 威是威德。 一个人有德行,真正能修养自己的道德,有风度,他的气色自然就好。 如果他走出去,人家对他生起仰慕之心,对他很尊重、很敬仰。 所以佛告诉我们,佛弟子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威德。 如果我们佛弟子拖拖拉拉,没有威仪,人家会瞧不起你,这是羞辱佛菩萨,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蒙羞,这是我们的罪业。 以前我们在这一方面,可能是注意得不够。 今天我讲到这里,提醒大家:每一个佛弟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德行,要注意自己的威德。 因为你有没有德行、有没有威德,直接影响到一些人,人家喜不喜欢学佛,因为人家看你是个样子。 所以老法师告诉我们,要给众生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 比如说,老法师讲经的过程当中,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举长者子见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了恭敬心。 他就问佛,你这个相好是怎么修的? 实际上佛的相好,这就是第一个示范。 让大家第一次见面,一看见你的相好,这本身就是给众生的一个示范。 佛示现的是什么呢? 自身威光。 超于日月就是第三个比喻,令众生看到了之后生起了仰慕之心,这就是自行化他。 人家生仰慕才来向你学习。 人家向你请教,你一回答,这不就是自行化他嘛。 佛陀告诉我们,老法师也教诲我们说,佛陀弟子不可以不讲究威德,对于风度不能不注意。 可能有些时候我们想,那都是生活小节,我们往往就忽略了。 现在听到这一段,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了。 我们佛弟子要讲究威德、要注意风度。 你这个威德和风度,确实是能影响众生。 他一看你的德行,一看你的风度,他就羡慕。 他一羡慕,他就向你学习。 这不就是教化众生嘛。 〔自身威光〕:诚于中,自然形于外,这是真正的修行功夫。 用我们的话通俗点儿说,就是内在的气质。 这个话我是这么说,大家能听得懂,就是内在的气质。 我们有很多时候,见到了某某人说,你看人家多有气质,他的气质真好。 他这个气质呢,实际刚才那句话说诚于中,形于外,他的内部的修养你可能看不到,但是他显露在外面的这个气质,人人都可以看得到。 那反映到外面是什么? 就是这个气质,它反映在外面是什么? 就是威德。 你的这种威德能令初学佛的人,或者没有学佛的人,他看到你的威德,他就对你生起恭敬之心、仰慕之心,想向你学习。 因为什么? 他看到你这么庄严、自在,这样幸福、快乐,他就想学佛了。 他会问你说,你怎么这么好? 你怎么回答的? 你告诉他,我是学佛的,我是念佛念得这么好。 那你想,这个比你说多少话,给他讲多少大道理都有用。 你就这么简单地告诉他嘛,我是学佛的,我是念佛念得这么好。 那你想,问你的这个众生,他能不学佛吗,他能不念佛吗? 所以,我们用再通俗点儿话说,是什么呢? 就说我们的形象,就是我们每个佛弟子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 我这么说可能大家都能听得懂。 我们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 我们这个招牌不能不漂亮。 因为你不漂亮,你就不能接引大众,不能把佛法宣扬给一切众生。 所以老法师在这里告诉我们说:度众生我们要注意形象。 我们那个形象好,我们度众生就多;我们那个形象不好,我们度众生就少,甚至你度不了众生。 有一本书我最近看了,我觉得挺好。 如果是有些发心将来要讲经弘法的法师们或者居士们,我建议你们看一看这本书。 这本书是小于记者推荐给我的,我看了以后我觉得挺受益,叫做《内典讲座研究学记》。 《内典讲座研究学记》,对于将来要弘法利生的法师们和居士们,我觉得你们看了会有帮助的。 最近这本书我看完了。 所以这一段,佛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形象,对众生都是一种教化。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形象。 那我们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用老百姓的话说,你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说有说相,吃有吃相。 就是人家一看你,就觉得你特别亲切,特别愿意和你接近。 因为他喜欢你,你说的话他才愿意听,他才能够相信;他讨厌你,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的佛弟子们,你们要想度更多更多的众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注重自己的形象。 这是第三个比喻:自身威光。 超于日月。 第四个比喻:〖其心洁白。 犹如雪山。 〗这里的〔雪山〕是指喜马拉雅山。 这座山很高,常年积雪不化,所以它这座山是纯白色的,没有一点杂色。 在这里用这个〔雪山〕比喻什么? 比喻我们心地的清净,一尘不染。 我们不被六尘所染,也不被六识所染,时时刻刻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清净心。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经里讲的修行纲领,第一就是清净。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 就是如果你的心地不清净,你没法谈修行。 因为什么? 今天的社会,可以这样说,处处都是染缘。 你眼睛所看的,你耳朵所听的,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是严重的污染。 做为我们一个学佛的人,怎么样防范这些个污染,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 老法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我给它总结就是三多。 我再说一遍,面对目前这个污染这么严重,我们学佛人怎么样防范这个污染呢? 老法师教了我们一招,这个招我给它总结的是三多。 哪三多呢? 第一多:就是多看佛像。 第二多:多听经或者是读经,听经、读经都可以。 多看佛像,多听经、读经。 第三个:多念佛。 这是老法师教给我们的防范污染的最佳良方。 因为佛菩萨的形象温良慈祥,能帮助我们自身的身心柔软。 忆佛、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少说废话。 那有同修问了什么是废话呀? 除了阿弥陀佛全是废话。 这个好记吧? 除了阿弥陀佛全是废话。 如果说人我是非的话,那就不单是废话了,那是罪话。 说人我是非,那是罪话。 想想我们自己,每天说了多少废话,说了多少罪话? 我们要记住老法师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多看佛像,多听经、读经,多念佛,就能防范这个污染。 自身威光跟其心洁白,这两句话是内外都有影响。 一个人如果他能够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他的内心自然就会收敛,他不敢放肆,他做事就比较讲究,比较注意、谨慎。 如果他的心地清净,他的威德、光明自然地就流露出来了。 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他绝对不是装模作样,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如果说那装一装也能装得出来,装模作样你只能装一时,你不能装永远,甚至你装一会儿就露馅了。 我们修行一定要是内心要修行,外在也要修行,两者统一起来,自然你的威德就显露出来了。 【忍辱如地。 一切平等。 清净如水。 洗诸尘垢。 炽盛如火。 烧烦恼薪。 不著如风。 无诸障碍】这一段经文主要是说什么? 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忍辱之心,就像大地一样能够平等地包容一切。 主要是告诉我们这个。 我们下面,一句一句地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第五个比喻:〖忍辱如地。 一切平等。 〗这八个字是佛给我们打的第五个比喻,第五个比方。 前面是讲的清净,这一段经文里讲的是平等。 如果你的心地不平等,你就很难做到清净,所以一定要修平等心。 佛在这里比喻大地,就是把我们的忍辱比喻作大地。 这个大地呀,你把最香的那个香水洒在地上,它也接受;如果是你把最臭秽的东西扔在地上,它也接受。 它是平等地接受,没有分别、没有排斥。 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的心是顺境、善人,我们可以接纳;逆境、恶人,我们就不喜欢接纳。 这就是不平等。 我们做为一个修行的人、学佛的人,应该做到什么呢?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恶人还是善人,我们都要接纳。 而且不单是接纳,要平等地接纳,一定要注意平等这两个字。 不要分别,分别就错了。 不是别人的错,是自己的错。 错在哪儿? 错在自己又起分别、又起执著了。 头两天我和刁居士聊天,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 关于冤亲债主。 我跟她说呀,我说学佛这么多年,接触这么多佛友,很多同修老是说:你看我那冤亲债主,他们老来干扰我。 我说小刁呀,对这个问题我是怎么想的呢? 我说我给你两个答案,一个答案呢,用我自己的话说,我自己没有冤亲债主。 我就从2000年生重病那时候起,那时候病得那么重,我就没有想到是冤亲债主来障碍我。 我越到后面,听经的时间长了,我又觉得他们都是我的善知识,来助我成佛的。 我对他们既没有恨,也没有怨,我有的只是感恩之心。 所以我说,我没有冤亲债主。 我这一生的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我没有一个冤家对头。 我说这是我给你的第一个答案:我没有冤亲债主。 我说,第二个我给你答案:我有冤亲债主。 那可能有同修一听,刘老师你这不自相矛盾吗? 你怎么第一个说,你没有冤亲债主,现在你又说,你有冤亲债主? 我说我有冤亲债主,那个冤亲债主是谁? 不是别人,是我自己。 那怎么是你自己呢? 是我自己的不善念。 我自己的不善念就是我的冤亲债主,和外边环境,和外面的人事物一点儿关系没有。 我想,同修们如果把我今天说的这段话听明白了,你一定不要再想,哎呀,我的冤亲债主,他们怎么干扰我呀! 怎么怎么地呀! 你这个念头一定要转过来,没有冤亲债主。 冤亲债主是谁? 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的障碍。 过去我曾经劝同修们说,你们不要老把人家扒拉到冤亲债主那一堆儿,你是我的冤亲债主,怎么怎么地。 我说你要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你的冤亲债主。 因为啥呢? 你既然把我扒拉到这一堆儿里,那我就是你的冤亲债主,我就障碍你。 谁障碍的? 是你自己障碍的。 你干嘛要把人家都扒拉到冤亲债主那一堆儿里去呢? 从现在开始,同修们能不能转变过来? 你没有冤亲债主,如果你有冤亲债主,你一定要想那是你自己,不是别人。 这样,我觉得你在修行的路上,你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第六个比喻:〖清净如水。 洗诸尘垢。 〗前面讲的是其心洁白,其心洁白是从性体上说的,讲的是性德。 这一句清净如水是讲的修功,是讲修德。 前面其心洁白是讲性德;这一句清净如水是讲修德。 心本来是清净的,现在被染污了,变得不清净了。 怎么办? 佛法就好比是净水,它能把你心地的污染洗得干干净净。 佛法这么多,我们依哪个法门? 很明确,就依这《无量寿经》,就依这个念佛法门,这就足够了。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依一句佛号就够了。 我们这句话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接受?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依一句佛号就够了。 我跟同修们是这样说的,这是老法师的理念。 如果说,你明理了,你坚定不移地念佛求生净土,选修净土念佛法门,你经论可以放下,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 如果你的理还没明白,没弄清楚,你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对自己成佛还有疑虑,经教不能丢下,还得学习经教。 学经教的目的是明理。 明理之后,经教放下,念一句佛号就足够了。 我们看看自己,就是在这方面你修行得怎么样? 有这么几句话,老法师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年年有进步,很好,值得庆幸;月月有进步,大概往生没什么大问题;天天有进步,恭喜你,你往生有把握了。 告诉大家,我们被污染这个尘垢,佛法净水把尘垢洗没洗干净。 所以那三句话大家要记住:年年有进步,很好,值得庆幸;月月有进步,大概往生没有什么大问题;天天有进步,恭喜你,你往生有把握了。 第七个比喻:〖炽盛如火。 烧烦恼薪。 〗这是什么? 是比喻智慧。 清净心就是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 唯有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 这是比喻,这比喻什么呢? 把烦恼比喻做柴草,火把柴草烧尽,所以智慧就现前,烦恼、无明就都断了。 是用这个来做为比喻的。 第八个比喻:〖不著如风。 无诸障碍。 〗我们在这个世间障碍重重,不自在、不自由。 那障碍是从哪里来的呢? 所有的障碍都是从执著来的。 如果你要是不执著,没有障碍。 本来没有障碍,障碍全是我们自己找来的。 佛在《金刚经》上告诉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要遵守两句教训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这八个字你做到了,就没有障碍。 如果你做到了这八个字,你就进入什么境界呢? 进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进入华严这个境界了。 因为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哪里还会有什么障碍呢。 这里的比喻不著如风,大家想一想,风通过任何物相,它不执著,所以它就没有障碍。 只要稍稍起那么一点点的执著,那障碍就来了。 无论是自己的修行,还是帮助别人,都不可以执著,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法音雷震。 觉未觉故。 雨甘露法。 润众生故。 旷若虚空。 大慈等故。 如净莲华。 离染污故。 如尼拘树。 覆荫大故。 如金刚杵。 破邪执故。 如铁围山。 众魔外道不能动故。】这段经文稍长一点。 菩萨说法的法音,像雷鸣般地能震动,警觉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又像甘露一样,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的善根。 使他们的心量如虚空一样广大,能以大慈悲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到十方世界化导一切众生,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远离五欲六尘,远离烦恼执著。 这些菩萨们的大慈大悲,就像尼拘树一样,令一切众生远离热恼,得清凉自在。 他们的智慧像什么呢? 就像金刚杵,能断除众生的烦恼、邪见、执著。 这些菩萨们的信心、愿力非常坚固,就像铁围山一样,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使其动摇。 这一段经文,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这么几层意思。 〔尼拘树〕:树是印度的一种树名。 这种树,枝叶繁茂,庇荫宽广,就是它遮的面儿非常宽广,我们就说树荫很大吧。 〔金刚杵〕:是金刚神所执的兵器。 比喻智慧锐利,能够灭除众生的烦恼执著。 〔外道〕:我们经常说外道,但是不是太明确这外道都是指什么。 在这里外道是指什么? 是指违背真理以外的教导,都叫外道。 我再说一遍,在这部经里,外道指违背真理以外的教导,都叫外道。 第九个比喻:〖法音雷震。 觉未觉故。 〗〔法音〕是为众生讲经说法。 〔雷震〕是比喻。 大家都知道,雷震的响声是非常震撼的,能够引起人的警觉,震动人心,使没有觉悟的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大家想一想,如果佛菩萨不为我们说法,我们不会知道六道轮回的真相,我们也不会知道十法界的真相。 如果这样,我们永远不会觉悟,永远不会起我要了生死、出三界的念头。 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怎么能有这个念头呢? 所以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也不会用什么方法去出离,这就是不觉。 现在我们能够觉,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佛菩萨给了我们最大的恩惠。 最大的恩惠是什么? 就是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使我们明了事实的真相,使我们能够真正地觉悟,得到真实的利益。 第十个比喻:〖雨甘露法。 润众生故。 〗法音甘露都是比喻佛菩萨弘法利生。 这两句合在一起,意思自然不同。 法音是什么呢? 是以音声为佛事。 雨甘露法就不只是音声,它是说什么? 六尘皆说法:口能说法,身能表法,一切万物也能表法。 这样才能普遍地滋润众生。 佛教学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就像雨露一样,大树能得到滋润,小草也能得到滋润。 佛的教化是平等的,是没有分别的。 雨甘露法,第一个字是雨,在这里要念y,第四声。 第十一个比喻:〖旷若虚空。 大慈等故。 〗这一句是比喻什么? 比喻心量大,比喻能包容,我们今天讲就是有度量。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人有大量。 这个大人有大量,我们过去经常听说,但是我们不知道谁是大人呢?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谁是大人:佛菩萨是大人,佛菩萨有大心量。 所以我们学佛人,要学佛的大心量,学佛菩萨大肚能容和开口便笑。 这是讲什么? 这是讲拓开心量。 弥勒菩萨代表心量大,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扩大心量。 下面还有三个比喻没有说完,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跟大家说。 这节课时间到了。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8-31 12:29:5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