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正念·法念处 内容: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正念法念处舍弃我禅师(四)法念处法念处的目标涉及广泛。 法(Dhamma)本身被译为,一种显示于心灵或精神上的目标。 确实上,法是种无个人或无众生的自然现象,它含盖全部的缘生法或有为法,以及非缘生法(即是所谓涅槃)。 所以,除了上述的三种念处所涉及的范围色法与心识法,而所剩下的心所法(Mental fac-tors)与涅槃,便为修习法念处的目标了。 通过修习法念处,如实地观照目标,了解它们的缘起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这种的亲身体验,将有助一人破除我见的颠倒,即是错认执取五蕴现象为恒我之幻觉。 法念处的修持共分五大类:(i)五盖(ii)六(内、外)处(iii)五(iv)七觉支(v)四圣谛(i)五盖五盖为:贪欲、嗔恨、昏沉睡眠、掉举懊悔及疑惑。 贪欲盖在此念处是指对可意的目标生起执着及渴求的心识。 嗔恨盖是指对观照目标生起厌弃、苦恼或摧毁性的忿怒情绪。 昏沉睡眠盖是指观照于目标时,心显得怠慢迟钝,掉举及懊悔盖是指那散乱歉疚悔恨的心识。 疑惑盖是指那对四圣谛及三宝起了疑惑的心识。 在此念处,习禅者不但需要了了分明地观照这些不善心识的生起及消失,同时,也要对那些构成恶法生起与消失的条件,注意观察。 由于法念处的目标,都是非常微细的,故法念处的修持比其他前三种念处来得困难。 比方说,具有贪欲的心识及贪欲本身就不易辫别出来了。 所以,一般上,初基的习禅者不应于此念处着手。 唯有当他对其他三种念处有相当的掌握基础后,方才去观照那些更细微的目标。 经论里也常提及,此种念处较适合给那些生性慧根锐利者修行。 (ii)六(内外)处[六根六尘(处法门)]习禅者不但要观照六根与六尘中的诸法(眼识、耳识鼻识),是如何的生起与消失,且要对构成诸法之缘起条件,了了分明地观察。 当我们观照看到时,要应用看到,看到此字为标名,仍是因为它有助习禅者观注看的过程。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目标的颜色。 习禅者所意识到的目标之形状、大小,及较后生起的思维,都是心所造成的观念。 所以,每当看到强烈的目标时,我们立刻标名观照看到,看到(只停留于目标之表色或观照于目标的光线),这将淡化对目标所生起的形状或思维观念。 在此过程里,我们也能觉察到看到的心识,那便是,只有看的心识存在,而不是有个众生或我在此进行看的行动。 听与声,嗅与味,尝与食物,身与触,知与被知物都是如此观照。 我们为何观照听到,听到而不是声音呢? 那是因为声音,不但含有一种断续不连接的性质,而且拥有要向四周扩散的特性。 所以它较难以正念追系。 试图追系只会使习禅者更易被干扰,及不易培育较强的定力。 观照听到,纯粹的观照在耳边听到的声音,而非耳外,如此观照将有助习禅者倾向内观专注及内心沉着。 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确可要观照声音,声音,那是当声音十分强大与持久时。 在这无可避免的状况下,我们除了观照声音及其变化外,并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在观照六根门及它们的所缘(目标)时,习禅者必须锻练醒觉的专注心及守护那些可能依止它们升起的观念。 这正是佛陀给予婆醯迦(Bahiya)的忠告里所强调的:如是啊! 婆醯迦! 你应修习,在看时,只有看;在听时,只有听;在觉触时(嗅、尝)也只有觉到;有思时也只有想到。 观内外的六根门及触尘有正念的观照时,将有破除我见的能力。 我们可察觉到,其实根本没有一个众生,或我或任何幕后主使的人,只有过程在进行着而已。 这种观注的修习,对日常生活中,培育无我的正智尤其有效。 通常,烦恼障都是依止六根门而生的。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锐利持续的正念时,此些恼人的恶法,往往会在这看到,或听到的过程里剩隙而入地生起。 因此,我们也须观照那由六根门所生起的盖障。 (iii)五蕴蕴分五大类:色蕴,仍是四大种性所缘生之色法。 这里所说的四大种性即指坚性(地大),湿性(水大),暖性(火大),与动性(风大)。 色蕴包括了整个物质的领域,我们人类也在其中。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概括了受蕴的功用。 人类的情绪,也由此蕴构成。 想蕴:它的功能是在,认知与辫别各种身心活动的目标。 人类的记忆属于此蕴。 行蕴:对于外境或目标生起善恶功能的心理活动,即有目的行动之意志。 一般所谓的业,也属于此蕴。 识蕴:识有了别、集起的功用,为能认识之主体,它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其所依,(六识身),负担对物镜了解分别记录的作用。 正如其械已装配,马车此语已命名,下如有此五蕴时,世俗惯称为有情。 这五种精神(名)与内体(色)的蕴,是互相依存的。 当它们结合活动的时候,就成为一架身心合一的机器(或有情众生),因而产生了我的意念。 这也就是所谓:见的幻觉,仍是一种虚妄的意念,一种错认五蕴现象为实我的身见。 所以,习禅者要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了知(色、受、想、行、识)的性质,它们如何生起,如何坏灭。 通过如此专心击念,习禅者将能认清诸法的实相。 (iv)七觉支分七觉支是指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及舍觉支是引导习禅者通过涅槃的七种善心所法。 当习禅者踏至第四内观正智时,它们就会显得非常清楚,所以说,它们并非是初基习禅者应用的目标。 在它们初期生起时,由于它们的宁静性质,往往会导致习禅者产生染着,而沉醉其中不愿出来。 我们应如何观察七觉支中的诸法呢? 习禅者如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他有念觉支;或者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他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 对于其他的六种觉支亦如此观察。 由于有这样地专心击念观察,众恶法(如执取染着,傲慢自满)就无机生长与发展。 同时,也有助我们的禅修保持稳定的发展,及平衡五根的好处,尤其是对平衡精进根与定根间。 在随时对治不善心态方面,七觉支的修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譬如,当禅者对自己禅修感到沮丧气馁时,这时他就应当修习精进觉支,喜觉支及择法觉支,这三种觉支将有助高扬激励行者的心。 而当习禅者修行情绪过于兴奋激动时,他就应当修习轻安觉支,定觉支及舍觉支,这三种觉支将有助修行者恢复慎静的作用。 对这些觉支的生灭有正念,它本身就是培育内观正智的修习。 持续不断的奋力修习这七种觉支将会日渐圆满成熟,进而启发导致一切苦灭的正智。 (v)真谛(四圣谛)四圣谛是指:苦谛:是指那些我们应明了领会的实相。 如五蕴本身即是苦。 集谛:是指那应根除的贪染或苦之根源。 灭谛:苦之止息。 道谛:导苦之止息的途径。 苦是译自巴利文的Dukkha,有些人却喜欢翻译它为不圆满或有缺隙的。 根据《无我经》,里面提及无常为苦,苦者无我。 因此,对无常含有正念,亦是对苦含有正念。 那么,什么是无常呢? 即是指诸法名法与色法,包括所有物质及精神现象,除了涅槃外,其他都是无常的。 因此,我们应该各种这些物质及精神现象,如何地生起与衰灭。 当习禅者之贪染或烦恼障生起时,他必须立刻以正念注意观照它,由于它们都是形成众生苦疼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如是的观照,我们将能看到它们的消失。 当我们看清_苦、无常及无我的三个特征,我们也正在培育道支(即八正道)直到我们能亲身体验那最终的苦灭。 此种道支为:正见指在观照时,对目标缘生缘灭的互相关系有正确的了解。 正思惟指引导观照心识于内观智慧的目标上正语避免不正当的言语(在修禅期间应禁语)正业避免不道德的行为(在修行期间)正命避免不正当的职业(在修行期间)正精进指把心推向目标之鞭策力,有令烦恼不起或断的功用。 正念指对目标的醒觉心正定平稳定住目标上之心力在许多佛教传统经典里,尤其是在此部(念住经》中可看到此种毗钵舍那或称为内观智慧,是依据四住(处):身、受、心、法,为修行准则的基础。 而近代的缅甸马哈希大禅师所传授的内观智慧禅特点仍是以审察或观照个人的腹部上升与下降过程为初学者的主要目标。 但! 这禅定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 若在禅坐过程中,忽然有另一个较明显的目标呈现时,这观照的心是可由腹部处转移到此目标上。 由于每个导师教禅的技巧与累积的经验不同,所以在教法与采用禅定目标上是多样化和具有伸缩性的。 佛陀在《念住经》里,一再强调此仍是唯一能净化人心的法门。 此经,把禅定目标分为四大种类。 一人可通过任何其中的一类,使他培育起极强的正念。 则方能令他如实了解观照目标的特性或本质。 此四念住,为:(一)身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身躯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身念处又分为十四个部分:(1)出入息(2)姿势(3)明觉/正知很明显的,它们当中有一些是纯粹以定禅或三昧禅,为先入门的修行法,往后便转入智慧禅为最终目的:他观照五蕴的生起,五蕴的失灭或五蕴的生灭。 (二)受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感受作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受念处分别有九种感受的目标:(1)-(3)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4)-(6)世俗的乐受,世俗的苦受,世俗的不苦不乐受(7)-(9)精神上的乐受,精神上的苦受,精神上的不苦不乐受(三)心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心识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以下十六种心识可以作为培养心念处的引导:(1)心有贪(2)心无贪(3)心有嗔(4)心无嗔(5)心有痴(6)心无痴(7)心专注(8)心散乱(9)心广大(10)心狭小(11)有上进心(12)无上进心(13)心得静(14)心不静(15)心的解脱(16)心不解脱(四)法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心所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1)五盖(2)五蕴(3)六根与六尘(4)七觉支(5)四圣谛(注:要知道十六种心识的详细资料,请参阅《清净道论》第375页:他心智论。 )初习禅者应先以身念处为培养正念的主要目标。 因为身念处:(1)目标较粗,易于观照。 (2)时常都存在,并且实际。 (3)没有疼痛的感受,因此,可以在无心理压力下进行长时间的观照。 当习禅者观照色相的过程时,自然而然地也会观察到随现的心态。 例如:禅者坐久之后,将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其他惯性的恶习和妄念亦会困扰习禅者。 然而,当正念与正定有了相当的进步,习禅者将很容易的观照到更多微细的目标。 使初学者比较容易培养正念的观照目标有以下几种:(1)腹部的上升与下降(2)坐与接触的感觉(3)妄想与掉举(4)昏沉(5)听到声音(6)苦受与乐受习禅者应以腹部的上升及下降为观照的主要目标,但当它变得细微,不明显或不存在时,习禅者就应转移观照坐和接触,作为培育正念的主要目标。 坐了一段时间后,如有痛觉产生,就应观照痛的感受以取代其他的目标。 如果有比较稀有的目标出现,也须注意观照,但当它们消失后,就应观照原有的主要目标。 在行禅时,行走的过程是主要的观照目标。 其他如痛、妄想、视线、听觉等都是次要的目标。 依此修习,习禅者就能清醒的观察到名与色的生灭过程。 如果同时有几个目标出现,习禅者可能会感到困扰和扰像,因此,禅者就须按照优先顺序的方法去观注目标。 这程序有助于增加正念、正定和智慧根。 培养正念的过程可以分为:(1)引发正念。 (2)保持连续不断的正念,即是指能系念于目标变迁的过程。 (3)增强正念以观照事物的实相,即是能亲自且直接的体验到各种不同现象如何的产生,以及形成名与色的过程。 这过程有三个阶段:(A)保持正念。 (B)将正念集中于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即是专注于随着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所产生的目标。 以正念直接的知道形成物质与精神的生灭过程这情形通常是一连串的生灭动态。 这样的观察,智慧由此观照中而生。 发布时间:2024-08-19 13:13: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