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悟法师:杂感三则 内容: 杂感三则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一、律己与律人大心凡夫,欲发心弘法利人,不必计较个人得失毁誉。 只要利益众生的事,但做无妨。 智者大师说:“功由善权,真实得显”,观机说法,至为重要。 弘一大师系晚近中兴南山律宗之祖,他常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 ”可叹时下佛门缁素,学律者,律己者甚少,律人者甚多,学律竟成了卖弄资本、教训他人的工具。 读2002年第2期华定谟君《念佛争鸣篇》,所引一则实例,颇受启发:有一位大学生,到佛寺旁听老和尚的开示,觉得很新鲜且深刻,就对老和尚说,欲学佛,但必须吃素,故不敢学佛。 老和尚说,你照样可以吃肉,同时可以学佛,吃肉学佛两不误。 大学生很高兴,通过读佛书,他懂得了素食道理,他就茹素了。 我很赞叹老和尚的观机开示。 盖圣人设教,对机说法,当机得益。 可是,若换成仅会律人,不能律己的“大德”,决定训斥这位大学生:“你不吃素,有违戒规,不能学佛! ”并且会误解老和尚的善巧方便,大骂其“误人子弟”。 结果,拒诸如这位大学生之类的初机众生于千里之外,以致断送许多众生的学佛因缘。 况且,戒、定、慧三无漏学,先从戒学入手,与先从定学或慧学入手,都是不相妨碍的;何必劝人学佛,非得从戒学入手不可? 二、出书与流汗时下的佛教新书,可谓多矣! 既有学者、居士的著作,也有僧人的专著。 据我所知,在众多的佛教新书中,极少有几本是出版社按正规手续选定选题,再审稿,并支付作者稿费的。 对于出版社,现在是市场经济,佛书的出版,充其量带来一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决定没有,未曾听说,因出佛书而获可观经济利润。 至于作者本人,大多是赔钱赚吆喝! 赔钱赚吆喝有三种:一是有护法檀越为你掏钱,买书号自费出版;或助印出版,无须你操心。 二是你自己为出书而寻求赞助,拉关系走后门,也无须你操心。 三是彻头彻尾的赔钱赚吆喝,如笔者出《天台随笔》便是掏尽个人在家及出家的净资,买书号去印去送人。 这种出书方式,出版社不会亏损,还有可能增加一点利润;作者本人,也能达到出书弘法的目的,可谓皆大欢喜! 只是出版的数量,很少有超过四千本的;所以,万不可因出了书,而自以为名震天下,无人不知。 这种出书方式,这样的出书结果,倘若还要去炫耀,那不是很悲哀吗? 然而,作者为了出书,流了很多的汗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付出了众生的净资,若此书的内容不违佛旨,契理契机,尚值得庆贺;如为捞名而粗制滥造,自误误人,那就惨了! 三、天台止观与念佛法门近有一位对天台宗颇有研究的读者,致函于我,信中写道:“天台实践门的特点是止观,但您特别强调净土念佛法门,这样做,可能会淡化其特色,不知您有何高见,盼赐复。 ”对此,我答复如下:天台宗发展史上,智者大师创教、章安尊者结集之后,出现四次中兴,即中唐湛然大师中兴、宋初知礼大师中兴、明季幽溪大师中兴、民初谛闲大师中兴。 除了湛然大师特别强调修习止观之外,其余三位祖师皆主张“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若论修持,首推净土念佛法门。 至于湛然大师论修持首重止观,乃是契合唐人素质甚高,根机较利之故。 况且,吾祖智者大师悲悯后世众生,示生净土,为“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开了先河。 再者,天台止观代表全部佛法(一切修法)融摄整个佛法、净土念佛法门(持名念佛为主)即是天台止观之一种,堪称天台止观的特色。 因之,谛闲大师高足、天台宗第四十四祖宝静法师说得好:“止观者何? 老实念佛是也! ”(见) 发布时间:2024-08-09 11:41: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