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六觉知 内容: 第六觉知原文:贫苦多怨。 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 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 不憎恶人。 布施平等觉众生在迷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名之「本觉」又名无明不觉。 为何? 因众生妄见贪、瞋、痴而生死轮回,唯有不造业才能解脱,亦是解脱办法。 能止生死而为涅槃「必诸恶莫作」即药,能破烦恼而为菩提「必众善奉行」即病。 换言之,无所为而有所为方是无执着无妄见即无三毒自然无三界。 如去三界必超三界,自然即是出离世间了。 所以三界如同生死,幻生幻灭。 我们能少贪即无贪之苦,多布施即无怨愤心。 多喜舍即少结恶缘,多广善缘即无怨亲债主,少计杀即无旧仇新怨。 苦恼之境,逼追于身,怨恨之念聚积于心,一时交接不能自拔,故而形成种种不道德行,而造种种诸恶缘。 在六度万行之首-「布施」。 菩萨欲庄严净土成就菩提,须行布施。 在维摩诘经佛国品云「布施是菩萨净土」。 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菩萨能行怨亲平等之施,害我者为怨,爱我者为亲。 智度论云「慈心广转,怨亲同等」。 孟子云「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故以平等治怨也(不念旧恶),怒怨可「解」不可「结」。 所以解怨释结不得重恶,故世间人教育戒恶向善之道该多提倡教导,改恶向善,归向理性,以「无善无恶」做道德准则,保护自己是「无善」,防犯他人造业是「无恶」,在佛法中即是「佛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子曰「善者是善人之师,不善者是善人之资。」可见由恶转善改过自新,学道人不念旧憎,平等一体而现。 共受布施之惠,否则与慈心相违背。 学佛者需把习气改掉,坏念头去掉(以戒为师),尤其行者名利需淡泊,才能以「戒定慧」修「五蕴皆空」。 我们佛法盛行,应该在人心上、生活上做持之以恒工夫,方入清净自在感的心境。 我们当知恶人,本非生来即恶,乃是由于失教与染习而成的,能回头即彼岸而以此共勉之。 发布时间:2024-08-08 14:03: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