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七讲:本愿章,何故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 内容: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七讲:本愿章,何故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讲解:纯祥法师念佛专修,生起往生愿望成就信心(1) 发起往生愿望很多莲友来学习,甚至学了很长时间,因为往生志愿比较弱,学习没有什么冲击力。 比如选择本愿,听了与没听差别不大,就是因为往生愿望不强,觉得念佛与其它修行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往生愿望越强闻思修学力量就越大,不强导致学习效率很差。 你虽然念佛,好象专修,但往生愿望总是发不起来,就是你有其它愿望,念佛利益导向了其它方向。 来上课,你没有思考,也就没有什么力量,念佛也只作为培养往生愿望的一种修行,所以首先要选择去极乐净土,发起往生愿望。 (2) 往生愿望成就志愿生起,再选择念佛做为正修行,类似进入第二个阶段。 实现愿望,也是以念佛作为专修,就是无论是发起往生愿望,还是实现往生愿望都是选择专念名号。 现在即使你没有往生愿望,也要注重这个修行方式的选择,把念佛作为专修。 何故第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 答曰。 圣意难测不能辄解。 法然上人讲:圣意难测不能辄解。 佛为什么独选择念佛作为往生的本愿呢? 我们不知道佛的究竟深意,佛到底想什么,我们是很难真正知道的,所以圣意难测,我们在这里就是以信心为主。 虽然圣意难测,法然上人还是依经,从二个方面作了解释:一者胜劣义。 念佛是胜余行是劣。 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 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 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 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 余行不然。 各守一隅。 是以为劣也。 然则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 故舍劣取胜以为本愿欤。 从二边来说,第一:法的方面,念佛是胜的,其它的是劣的,念佛比做别的修行要殊胜。 我们几年已来强调念佛是胜,余行是劣,多数莲友也接受了念佛比作别的修行要殊胜。 法然上人在这里讲了名号集中了佛的所有的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还有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的外用功德。 名号是总持,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念佛比别的殊胜,这叫胜劣义。 即使你不想往生,修行念佛也是很殊胜,因为有比其它修行方式更好的特质。 二者难易义。 次难易义者。 念佛易修。 诸行难修。 第二:机的方面,从众生这边说,念佛易修。 那么从众生的这边来说,念佛是容易的,其它的是难的,下面细说。 为何不令作观,惟劝专称名字。 问曰。 何故不令作观。 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 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也。 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 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我们要体会佛的深意,佛的本愿不是选择观佛,而是选择念佛。 我们学过《观无量寿经》就知道,净土微妙,非常难观的。 观就需要你把心宁定下来,定在上面细细观察。 我们在这里学习随便问一个词,选择是什么意思? 要正确解说也要有一定的观察力。 连这个都没有听明白,就是说我们的心太粗了,叫你去观看净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叫观难成就。 阿弥陀佛悲怜我们,你没有这个本事那就算了,就把要求降低,选择称名,就是因为称名容易的缘故,称名就可以往生。 我们现在学经也是这样,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思维,思维你就要源于经文,去做观察,如果一点都不观察,你就理解不了。 念佛行并不是遮止其他善行,是舍难取易。 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 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曰。 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 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 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 诸行难故,不通诸机。 为令一切众生平等往生,舍难取易以为本愿。 很多莲友也有这样的疑问的,因为作一切善业都是有利益的,也能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呢? 作别的就不行? 念佛好像就把其它的都给挡住了,源信法师就代我们问,然后再代我们回答。 念佛不是把其它的善行遮止了,不是专门念佛,其它的善就全部不好了。 这就是由于我们强烈执着的缘故,为了建立一个,就把其它的全部打倒,认为只有念佛是好的,其它的就全部都是不好的。 实际情况不是像我们认识的这么简单,劝念佛的原因之一是说修念佛容易,所以我们念佛修行的时候,应该体会到这是佛在怜悯我们。 佛知道我们修其它行有难度,就是其它行不是广大众生都容易作到的。 选择念佛作为本愿是为了让广大的众生平等的都可以得到往生,所以佛才舍弃了难作到的,选择了容易的,所以说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 佛只为平等施予一切众生1. 若夫以造像起塔而为本愿。 则贫穷困乏之类定绝往生望。 然富贵者少。 贫贱者甚多。 佛教大量的寺院在恢复,给佛像贴金、建造寺庙就有很多人出力,但很多人的本心不是为了往生。 如果用这个做本愿,有往生愿望的穷人就不行,穷人没有钱,富人就容易。 所以佛没有选择以造像起塔作为本愿,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应该体会到佛是多么悲怜我们。 2. 若以智慧高才而为本愿。 则愚钝下智者定绝往生望。 然智慧者少。 愚痴者甚多。 我们确实都愚痴得不得了,没有智慧,在佛法上就像小孩子,要是要求智慧,那就像我们这些人就都不行了,有几个人是有智慧的呢? 3. 若以多闻多见而为本愿。 则少闻少见辈定绝往生望。 然多闻者少。 少闻者甚多。 这个闻并不是说天天看电视、看报纸、看新闻,而是多闻经教。 我们是闻法,但你闻了之后也没有记住什么,深问你下,也是发懵得很。 我也有个毛病,比较喜欢多闻,但是佛的本愿并不是选择多闻,所以知道得多并不是净土教,净土教就是以念佛为本愿,不以多闻为本愿。 4. 若以持戒持律而为本愿。 则破戒无戒人定绝往生望。 然持戒者少。 破戒者甚多。 你看佛是多么照顾我们,我们最多就只有皈依,像我们这一类的人,基本上就是无戒的人,连破戒的资格都谈不上的。 即使是受了五戒,由于没有皈依基础,没有得到五戒的戒体,也只是跟五戒结了个缘分。 没有从内心深处发起一定要持守五戒,戒就是金刚宝藏不能动摇,比其它价值都要大,都没有这种发心。 当知以上诸行等而为本愿。 则得往生者少。 不往生者甚多。 然则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 为普摄于一切,不以造像起塔等诸行为往生本愿。 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如果用其它行作为本愿来招唤我们,叫我们修,发愿的人就更少,不往生的就更多了,本来我想如果要是以钱为本愿追求的人可能很多,但是真正发起往生愿望的人未必多。 所以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时,里面包含着法藏比丘平等的大慈大悲,他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你,也帮助所有的众生,为了普摄一切,不以其它行为本愿。 所以我们就随顺佛愿,赞叹念佛,不去赞叹其它行,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念佛认识真正的宝藏现在社会只注重钱,认为只有钱是难得的,其实智慧更难得,多闻、持戒也是财富宝藏,是比钱还更重要的东西。 你有没有这些宝藏呢? 在佛法之中要真正的审查一下,你家里到底有什么值得拿出来的东西,左一搜右一搜,就啥都没有。 说到底我们这些人都是穷到家的人,穷得叮当响,都跟乞丐的级别差不了多远,就是说要按照自力的标准,你全部都不行。 如果我们真正用心去体会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那么好的地方,门槛又这么低,每个人都可以去,就会感激涕零的生起愿意往生的志愿,即使不是很深切,也把这个当成生命方向。 我发现真正在生中关心这个事情的太少太少了,就是一起来学习的莲友,平常真正关注这个事情的人也是比较少的。 要知念佛没有其它方向,关注的事情就是往生,你只有发起了这样的志愿之后,你才体会到念佛是多么殊胜,你得到了多么难得的宝藏。 不然你就没有比较、没有鉴别,给你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往生的愿望越强,对于念佛越觉得珍贵。 你如果真正念佛,对于造像起塔,智慧高才,多闻多见,持戒持律反而能够认识到它的珍贵。 但我们都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对于这些也不是真正的能够认识到它的价值。 因为对佛的信力微弱,这些都是佛家的宝藏,圣者的财富,你只有对佛陀、对净土生起信心和恭敬心,体会到佛陀的伟大,才会对佛家的这些财富特别看重。 反过来,对世间其它东西的价值也就自动降低了。 所以我们即使在没有往生愿望的情况下,你一心念佛,也会起到认识这些宝藏的作用,就是能够慢慢生起你的真实志愿。 富有恒沙是佛陀发财与成佛有什么区别? 有个小孩子问一个上师。 上师回答说,发财是会用光的,成佛是用不完的。 圣财是无漏的,是无尽的宝藏,世间的财是会用完的,如果将念佛比喻为发财,佛就是福智圆满的圣财,无量光实际上就是财富。 我们念《阿弥陀经》,那里面说净土都是宝,我们的局限就是愚痴,觉得那个圣财太不靠谱了,还是世间的财好,能用得光的财值得去追求,用不光的谁又见过呢? 反而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目光短浅。 要知道“富有恒沙是佛陀”,你一旦特别看重世间的财,圣财就自动降低价值了,甚至没有价值了。 如果你认为圣财是真财,是无尽的财富,那么就会把追求现世财富的愿望置换成追求往生的愿望,而不是说只要世间的财,这个财暂时用一用也就算了,是无常之法。 其实这些总体上说都是财富,无论是布施、智慧、多闻、持戒全部都是属于圣财的范围。 念佛要勤于思考恐怕很少有人去想这个道理,所以糟糕就糟糕在你念佛没有想,作其它事情也不去想。 事情你深究一下,我们的行为都是值得怀疑的,都是非常的迷茫,人生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念佛? 念佛有什么好处? 要好好的想一想,不然我们就可怜,生命的时光都荒废过去了,你作事情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还很在意,好像一天到晚很忙、很有意义、非作不可似的,这就是很迷茫的人生。 佛陀是非常非常认真的,五劫思维。 你要想作有价值的人,首先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有自信,要不然人家追问你念佛为了什么,你就没有什么可说的。 佛要我们念佛,是经过五劫思维的智慧选择,经得住种种的考问,所以你就是要去念佛。 我们确实是太迷茫了,应该感受到迷茫的人生是痛苦的,不要对你自己都说不明白的很多事情把它说得很有意义。 那个意义都是某些人告诉我们的,某些人你深问他有什么意义,也是懵懵懂懂的,其实你就变成了傀儡,就被各种大神所支配,比你力量大的、制定各种规则的人就利用你。 虽然我们念佛好像也是被佛利用,但你可以好好的去思维为什么要去念佛? 可是我们很懒惰,有疑问也不想处理,疑问就像阴云一样,老是挡在这里不能突破,就不能进步,被困在这个框架里面了。 你只有通过怀疑,突破怀疑,你才能确定下来,才能金刚不动摇。 你不怀疑一天到晚的干这个干那个的,没有一件事情是你可以永远干下去的,而我们念佛是一直要干下去的事情,就要认真一下。 一认真全部都较量出来,就知道胜劣好坏,没有经过这样的过程,以后遇到别人这样说、那样说的就容易动摇,念佛里面是大有文章的,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8-07 14:00:4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