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修行的人,为存留智慧之水,善于修禅定的堤坝 内容: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 若摄心者。 心则在定。 心在定故。 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是故汝等。 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若得定者。 心则不散。 譬如惜水之家。 善治堤塘。 行者亦尔。 为智慧水故。 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是名为定。 ”“禅定”,定就是三昧,现在讲禅那三昧的功德。 禅那──思惟修,又叫静虑。 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没有五禅。 另外,四空处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这四禅、四空合起来,就叫八定,所以诸禅定就是包括这四禅八定,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 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 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 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 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么地方产生呢? 找不着这个欲念了。 什么叫五欲? 什么叫六欲? 都不知道了。 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么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 “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 “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 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么样成的? 怎么样住? 怎么样坏? 怎么样空? 法相就知道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 “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 那么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 “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么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 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 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 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 那么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 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精勤”: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懒惰,都应该精勤。 精勤做什么呢? “修习诸定”:修习一切的三昧。 “若得定者”:假设你得到定力,得到三昧了,“心则不散”:心里的智慧光明就不会散乱,不会消失,不会没有了。 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 “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爱惜水的这种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于治理水坝和水塘。 堤塘,他知道怎么样修理,令它不漏,令这些水不跑失了。 “行者亦尔”: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这个人一样的,“为智慧水故”:为存留这个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于修禅定的堤坝。 “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宝不丢、不漏,不失去了。 “是名为定”: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 恭录自《佛遗教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4-08-05 10:19:3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