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参、赞古耀今 内容: 参、赞古耀今一、赞西方三圣三圣恩德深广无量三圣各已证无心,无心遍应有心人。 普引众生归极乐,身心了无起止痕。 (续编下. 颂赞/ 西方三圣像赞)阿弥陀佛,乃法界众生之无上慈父,险难恶道之第一导师,因中发四十八种之誓愿,果上获超诸数量之光寿。 端居莲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摄含识,即生证三德涅槃。 至若观音势至,二位大士,则现身尘剎,寻声救苦,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辅弼弥陀,度脱众生,与乐拔苦,咸令究竟。 三圣恩德,深广无量。 虽天覆地载,莫能喻其万一;纵粉身碎骨,何由报其涓埃。 (增广下. 创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记〔代华德师撰〕)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事一心念佛,无事不办。 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 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 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它经中说者甚多。 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 当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 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 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较量乎? 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 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 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 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 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三编上. 覆宁德晋居士书十八)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 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 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 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 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 古书所载,难更仆数。 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着而死执着,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 (三编上. 覆如岑师代友人问书)念弥陀,亦可作恃怙。 念观音,亦可得往生西方。 但取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乎? 观音,是弥陀法王子,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 (续编上. 覆殷德增居士书〔民二十二年〕)弥陀是主观音是宾所言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 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 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 然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 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者,先念弥陀名号乎? (三编上. 覆传度和尚书)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 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弥陀佛,以观音乃阿弥陀佛之辅弼也。 弥陀是主,观音是宾。 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 善会其意,即可无疑。 (三编上. 覆丁普瀞居士书)(一)赞弥陀愿王成就大愿愍念有情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续编下. 楹联/ 弥陀)悲哉众生,无所恃怙。 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纵闻佛法,依教修行。 自力劣弱,难破无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 四十八愿,三根等摄。 普令众生,信愿持名。 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感应道交,如磁吸针。 如来恩德,穷劫莫赞。 惟冀含识,悉副佛愿。 (增广下. 阿弥陀佛像赞)六方共赞九界朝宗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 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 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 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 (续编下. 颂赞/ 阿弥陀经塔赞)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 法门广大,不遗一物,故得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续编下. 楹联/ 诸法渊海)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续编下. 楹联/ 弥陀)愿令我满心令我安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惟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 倘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续编下. 楹联/ 弥陀)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阿弥陀佛,久证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灭法乐。 但以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之故,不离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无尽世界。 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或显或密,或折或摄,必期于究竟出离二种生死而后已。 所谓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其道大事广,罄海墨而莫书。 ……极欲发挥,愧无妙笔。 然词取达意,何妨直谈。 夫弥陀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 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随类备现,以行教化。 依报则楼台、殿阁、饮食、衣服,但有利益,无不化现。 怡山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 身能现土,土能现身。 身复现身,土复现土。 《弥陀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众生病故,菩萨亦病。 欲度众生,若不俯顺机宜,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 则凡圣异趣,教莫由施。 (增广下. 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二)赞观音大士赴感应机寻声救苦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 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印池。 尘剎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慈。 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普护持。 (续编下. 颂赞/ 观世音菩萨偈赞)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 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慈悲心切,虽救苦以寻声,常住楞严大定。 与拔情殷,纵逗机而说法,圆彰寂灭真宗。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 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续编下. 楹联/ 观音)稽首观世音,慈悲大导师。 久证无上道,安住常寂光。 为怜众生苦,复现十界身。 应何身得度,即为现何身。 近令生善道,远令证菩提。 菩萨慈悲力,诸佛莫能说。 (三编下. 礼念观音菩萨回向偈)法界众生等蒙摄受观音大士,誓愿弘深,法界众生,等蒙摄受。 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 故遇迷昧自心者,为说法语巽言令开悟;遇遭诸险难者,为现桥梁人士令脱离。 以大士久成佛道,悲愿无尽,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犹阳春之育万卉,有不期然而然者。 由兹咸感佑护之洪恩,故处处各为立庙而供奉焉。 (续编下. 合阳东乡赵家村观音寺募修葺殿宇圣像疏〔民二十四年〕)以普门法度脱众生观音大士,乘大愿轮,以普门法,度脱众生。 言普门者,以法法头头,皆归实相,根根尘尘,悉证圆通,无有一法,不通涅槃,故曰普门。 又复上中下根,皆使就路还家,善恶中庸,无不等蒙摄受,无有一人,不垂慈济,故曰普门。 但以众生在迷,妄于根尘等境,起惑造业,因业受苦,久经长劫,了无出期。 故致天灾人祸,更迭而兴,水火刀兵,相继而起。 岂天之枉虐斯民,实民之往业所感。 若不归命大士,则苦果复生苦因,倘能恳恩莲座,则善缘当获善报。 (增广上. 启建普门无遮普度胜会大道场募缘疏〔代撰〕)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 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 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 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 岂菩萨惟在普陀,不在他处乎? 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 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 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 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 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 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 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 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 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 若菩萨惟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 (增广上. 覆郦隐叟书)济度无方津梁罔测观音大士,誓愿宏深。 济度无方,津梁罔测。 绝攀缘而赴众感,如一月普印于千江。 住真际而应群机,犹阳春遍育乎万卉。 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寻声救苦,处处现应化之身。 随类逐形,在在作迷途之导。 恩周庶类,泽润蒸民。 冀含识亲见性天,固已无剎不赴感。 欲众生投诚有地,特示应迹于普陀也。 由是历朝钦敬,举世尊崇。 佛殿经楼,杰出于云霄之外。 伟文瑰笔,辉煌乎瀛渤之中。 (增广上. 募建普陀山轮船码头疏)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 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 《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 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 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 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 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 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 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 纵令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 则是因宿业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 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诚。 (三编下.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民廿六年〕)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安住寂光净土,恒享真常法乐。 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 于十方微尘佛? ,普现色身,寻声救苦,而于娑婆世界,愍念更深。 其有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所现之身,所说之法,各随机宜,了无一定。 其现前得离众苦,将来常享真乐,则一也。 近多年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争地争城,互相残杀。 人祸既烈,天灾又临,水旱虫疫,同时降作。 此种灾祸,皆由大家宿世现生种种恶业之所感召。 然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当此天灾人祸并临之时,若能发至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 誓愿从今以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决定即蒙慈佑,逢凶化吉,于诸难中,不受危险。 乃以现前念菩萨圣号之别业,转宿世现生所作之共业,故得常获吉祥也。 诸佛菩萨,视一切六道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常欲令其离苦得乐。 无奈众生迷昧,不生信向,以致徒费慈心,不能获益。 譬如杲日当空,普照万方,戴盆者纵立其下,亦不蒙照。 过在戴盆,非日咎也。 近来杀劫弥漫,人民死亡流离,苦不堪言。 南通费慧茂居士,久欲设法挽救,故特搜求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笔所画观世音圣像,一百四十二尊。 以最上宣纸,用珂罗版,印一千部。 期见闻者,同生正信,同念圣号,同消宿现之恶业,同种菩提之善根。 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 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 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 由众生背觉合尘,遂成通而不通之象。 若众生一念生信,虔持圣号,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 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 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 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 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蔽。 种种救护,难尽宣说。 当看《观音本迹颂》、《观音灵感录》、《观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 (续编下. 历朝名画观音圣像珂罗版印流通序〔民二十七年〕)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续编下. 楹联/ 观音)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 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 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 《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 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 以其彻证惟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 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 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 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 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 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 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 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 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 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 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 感应道交,无少差殊。 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 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 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 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 至若水昏而目盲,则不能见。 非月不现,是昏盲咎。 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 〔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 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 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 感应之道,微妙难思。 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 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 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 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 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 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 (增广下. 石印普陀山志序)大感大应小感小应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 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亦未尝无感应也。 (三编上. 覆蔡锡鼎居士书二)良以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 但以众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虚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碍。 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蔽之物,则与普含万象之虚空,浑合无间矣。 是以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故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言求妻得妻等者,即穿小孔得小孔之空,穿大孔得大孔之空也。 其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者,即完全撤去障蔽之物,便与普含万象之虚空浑合无间也。 (增广下.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重刻木板序)随顺劣机显示婆心观音大士,乃过去古佛。 以大悲心,垂形九界。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但以众生机劣,无由得见本相。 凡蒙佑者,多皆见为老媪。 盖以随顺劣机,显示婆心。 若谓实属女身,则于菩萨上同下合之道,毫未梦见在。 (增广下. 普陀海岸道头创建水泥牌坊重修回澜亭碑记〔代了余师作〕)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九法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于人法界,又复种种不一,或为帝王宰官,或为隐逸庶民,或为妇女,或为乞丐,了无一定。 但以菩萨之像,微妙庄严,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类女像,非菩萨原是女身也。 (增广上. 覆裘佩卿居士书二)于此世界因缘最深遍尘剎国悉现身,尤怜娑婆世界人。 不到众生皆成佛,莫息寻声救苦心。 (续编下. 颂赞/ 观世音菩萨像赞)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示作菩萨。 虽则示作菩萨,而复于十方法界,普现色身,寻声救苦,度脱众生。 十法界身,无身不现,令彼一切称名致敬之众生,现在离所受之幻苦,将来得成佛之真乐。 于此娑婆世界,因缘最为甚深。 故《普门品》无尽意菩萨,既闻观音得名之因缘,复问游此世界方便说法之事,佛遂略说三十二应身,以明其概。 (增广下.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发隐)常念圣号常蒙覆被普陀已来过几次,当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来。 来则旷功费日耗财,于己于他,均无利益。 未曾来过,一瞻菩萨道场则可。 已经来过,便可在家供养恭敬礼拜。 岂菩萨惟在普陀,不遍界以应感乎哉? 观音菩萨,常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处,显大神通,演说妙法。 无奈众生迷背错过,辜负慈恩。 倘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自于一切时一切处,常蒙覆被矣。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三)成就人之善念不成人之恶念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 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 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 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 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力能为者,认真为之。 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 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 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 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 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续编上. 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三)赞势至菩萨慧光普照广度众生都摄六根,获大寂灭。 单提一念,证真圆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圆通道,广度众生。 (续编下. 楹联/ 势至)本愿不违摄归净土本愿不违,摄念佛人归净土。 分身无量,居极乐国遍十方。 (续编下. 楹联/ 势至)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 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 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续编下. 颂赞/ 大势至菩萨偈赞)依此开示直契果觉如子忆母勤念佛,都摄六根耳听着。 若依大士此开示,因心各得契果觉。 (续编下. 颂赞/ 大势至菩萨像赞)二、赞净宗祖师(一)赞昙鸾大师北魏昙鸾不测之人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 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增广上.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深得佛心具无碍辩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 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 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增广下. 往生论注跋)往生论注妙绝古今天亲菩萨《往生论》,净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 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 (净土十要附本. 往生论注重排序)昙鸾着《往生论注》,妙绝古今。 (增广上.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文理甚好宜熟看之《往生论注》,照光标示,已标过否? 此书文理甚好,宜熟看之。 (增广上. 覆马契西居士书三)《往生论注》,此须请北京新刻者。 一则错讹少,二则眉目清,此书好极! (三编下. 覆王尊莲居士书)《往生论注》,阅一遍。 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宜细看之。 (增广上. 与康泽师书)(二)赞道绰大师踵昙鸾教专修净业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 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 (增广上.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出格高僧专弘净土道绰禅师,乃出格高僧,专弘净土。 寿七十余岁,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即二十岁讲,五十多年,年须二三次方可。 (三编下. 覆林赞华居士书七)不忌繁重惟期人知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五遍。 不以繁重为忌,惟期人各悉知。 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 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 若专讲净土,人或见轻,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一法也。 (三编上. 覆郭汉儒居士书二)(三)赞善导和尚善导所说如同佛说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续编下. 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颂)弥陀化身有大神通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口出光明神妙莫测汝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胡涂虫,竟敢引善导大师舍身为例。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临终登柳树说偈,即跳下立化。 汝认做从树上跌死了,汝真罪过,瞎着眼专好瞎说。 汝要舍身,则是枉死鬼。 想生西方,梦也梦不着了。 善导大师传中,或有文笔未能显此妙义,故致汝认做舍身而死。 汝曾见《金刚经》感应朱进士事否? 彼以听《金刚经》四句偈,生欢喜心。 不久梦随五人,坐车至一家。 五人皆饮汤,彼欲饮,其领彼之人不许饮即醒。 心甚异之,访至其家,云生六狗,有一死者,以此专持《金刚经》。 至八十九岁登树说偈,乃跳下立化。 此人现生变狗,由数十年持《金刚经》,尚能由高至下而化。 况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汝认做舍身,可怜可怜。 此与愚人以佛涅槃为佛死,同一知见。 (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十)佛声广播化导普广善导法照,特阐莲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笼。 末世众生,断惑匪易,惟此一法,堪为怙恃。 自晋及唐,五百余年,震旦法道,莫之能先。 从兹以后,代有高人,潜修密证,率多隐沦。 (增广下. 佛化随刊序)善导少康,弘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 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三编下. 覆净善居士书二)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续编下. 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疏释观经普利三根《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惟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 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增广下.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虽疏观经最重持名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 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增广上. 覆崇明黄玉如书)婆心亲切慈悲至极《观经疏》,阅三遍。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 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 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 其书经中外抄录,错讹不胜其多。 仁山杨子,凡点句读处皆恰当。 至于校讹,亦只照样校对,并未厘正错讹,如所刻《弥陀疏钞》等。 光不惜获罪,略为正订。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 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 彼若见之,将又如通公之骂聪明人耳。 (增广上. 与康泽师书)解行有别贵在契机善导和尚说:若论学解,一切法门,都应当学。 若论修持,须择契理契机者,方有实益。 念佛一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最为契理契机,今人俱宜修持。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 求其妥当,惟有持名。 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 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 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 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实行也。 (三编下. 净业社开示法语)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 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 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增广上. 覆邓新安居士书)所示专修最为吃紧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增广上.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 (三编上. 覆沈授人居士书)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惟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悬护万代摄归念佛善导,弥陀化身也。 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 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五)发明助念利益宏深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 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 何以故? 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续编下. 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四)赞永明大师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法华一部,佛事百八。 四重料简利愚黠,万善作警察。 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剎。 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蒙赦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建。 (续编下.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赞颂)圆修万善偏赞净土宋初永明大师,住持净慈。 圆修万善,偏赞净土。 恐学者不知自力佛力之所以然,作四料简,以为指南。 俾上中下根,若凡若圣,皆有遵循。 若非弥陀化身,何克臻此? (增广上.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特作料简俾知所趣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 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 (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高抬贵手。 先须认准如何是禅? 如何是净? 如何是有? 如何是无? 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的当,无一字能移易。 ……诚迷津之宝筏,昏衢之明灯也。 (三编下. 净土法门说要)古人说法,穷无涯际。 惟永明四料简所说,诚为末世众生指归家乡之一条大路也。 ……永明禅师,乃阿弥陀佛化身。 所有提倡念佛偈句,通皆机理双契。 此四料简,尤为参禅修净之无上警策。 虽局于偈语,然言略意周,更无一字可以增损其间。 学者宜细细研之。 (三编下.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五)赞莲池大师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初住云栖,即灭虎患。 旱请念佛雨慰盼,村民咸感叹。 庀材开办,道场重兴建。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 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蜂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续编下. 明八祖杭州云栖袾宏大师赞颂)末法导师真模范也云栖蕅益,乃末法之大导师,真模范也。 祈观彼著作时,推原其心之用意处,则自法法头头,皆与机理符契矣。 (三编上. 覆丁福保居士书五〔民六年七月初五〕)立法教人本于平实云栖大师,立法教人,皆从平实处着手。 依之修持,千稳万当。 断不至得少为足,着魔发狂。 王耕心入道之要,未能十分明了,便任意操笔,肆开大口,抹煞一切。 虽有宏法之心,实任坏法之咎。 此皆由不亲明眼知识,及反心自问二病所致。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四)净土宗风为之丕振明季莲池大师,参禅大悟之后,力修净业,重兴云栖。 以契理契机,莫过净土,遂着《弥陀经疏钞》,发其甚深旨趣。 净土宗风,为之丕振。 而一生悲敬双修,事理不二。 以故戒杀放生,济孤利冥之懿范,数百年来,中外景仰。 (增广上.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各取其益方为稳妥莲池大师乃圆融无碍之说。 根机若深,依之修持,则有大益。 根机若浅,或有执理废事之弊。 只宜按事相志诚持名,方为稳妥。 理一心之说,做不到者,说之无益,但不提倡即已。 (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十)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 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 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 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 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 如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视念佛为小乘,不足修持,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 (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六)赞蕅益大师悟与佛同力修净业幼即信佛,随母礼诵。 入塾宗宋遂放纵,读竹窗自讼。 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续编下. 清九祖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赞颂)一生弘法不作住持钟大朗,苏州木渎人,其父母祷观音而生。 幼时随父母礼诵,及入塾,闻圣学,即以圣学为己任,因不礼诵,而辄作辟佛文字。 后见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始知愧悔,不复辟佛。 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心学佛为居士。 遂研究天台、禅宗各书,各有所得,乃礼憨山大师门人出家,法名智旭,字蕅益。 其戒行净若冰雪,其见地明若日月。 而且注重净土一法,以末世众生,不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 一生弘法,不作住持。 多居北天目灵峰寺,故后人每以「灵峰」称之,实未为灵峰主人也。 (续编下. 重修九华山志序〔民二十六年〕)若言习气可谓绝无若言习气,蕅益可谓绝无。 而一般瞎眼禅和,谓为徒有文字,未得大悟,贡高我慢。 此等人乃仰面唾天,何得据以评论耶? (增广上. 覆周群铮居士书一)凡所著述机理双契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 凡所著述,机理双契。 阁下但将惟执「训诂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穷而体会之。 其法喜之乐,当独契于心,而不能开口向人言之。 何也? 以其所得皆失,而归无所得也。 (三编上. 覆丁福保居士书五〔民六年七月初五〕)千古少有利益叵测灵峰著述,千古少有。 彼等正眼未开,不知其要,故辄吠影以惑初学。 果真具正知见者闻之,则彼之心腹,彻底了知矣。 灵峰老人,乃末法绝无而仅有者。 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测。 随人分量,各受其益。 (增广上. 与弘一上人书)净土十要妙契时机《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 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 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惟心。 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 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 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 〔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 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 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 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 就中最要者惟《要解》。 (增广上. 与悟开师书)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 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 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 宜恪遵守,不可忽略。 (增广上. 覆邓伯诚居士书一)依之修持了无差错《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 此次所印,又附数要书要文。 得此一书,依之修持,譬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一直前去,了无差错。 (续编上. 覆梁慧栋居士书〔民二十一年〕)今为寄《净土十要》一部。 此书为净土法门之最切要者,当息心读诵。 则法门之所以,修持之法则,举凡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之道,均可悉知矣。 (三编下. 覆张增纯居士书)此《十要》,乃当日原本,非前木刻之节略本。 读此而能信得及,则一切知识,一切经教,各种法门,皆不能摇动其信心矣。 (三编上. 覆常逢春居士书一)弥陀要解十要之首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 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 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 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况后生浅闻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 以荧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二)《净土十要》,为净土著述之最切要者。 第一要,《弥陀要解》一书,为此经注解之冠。 (三编上. 覆真净居士书)《弥陀要解》,为自有此经以来之妙注,实为修净业者之指南。 其书载于《净土十要》之首。 《净土十要》,乃大师采净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机者,汇而成之。 共十种,故名十要。 以《要解》注经,故居其首,乃尊经也。 (增广上. 覆郦隐叟书)要解义理千古未有《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 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而仅有者。 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 (三编下. 覆王尊莲居士书)今之知识各有所宗,汝且熟阅净土各书,以古为师,庶不致迷。 若亲近时髦知识,或有迷而不知其迷者。 《要解》一书,汝尚不满意,谓其学问不及莲池。 然古人所证,吾人何敢妄拟? 若论《要解》之义理扼要,实为千古所未有。 (三编上. 覆慧清居士书)若欲利人一字一珠若欲利人,《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 (续编上. 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民十一年〕) 发布时间:2024-08-04 14:54: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