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这个心 内容: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 若有人来。 节节支解。 当自摄心。 无令瞋恨。 亦当护口。 勿出恶言。 若纵恚心。 则自妨道。 失功德利。 忍之为德。 持戒苦行。 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瞋,是瞋恨。 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 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 对治瞋恚的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要用“忍辱”。 以忍辱度瞋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瞋恚;你若是能忍辱,瞋恚就没有了。 这是对治瞋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若有人来”:假使有这样一个人来,来到这儿干什么呢? “节节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给断了,令你节节支解。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就是把他手脚节节支解,忍辱仙人还是不瞋恨。 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瞋恨心,我的手还会再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 ”说完这话,果然这手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把它缝上,什么也都不需要,这手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长好了。 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 由于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么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 ”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 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如,这憍陈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忍辱而不生瞋恨心? 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 没有我的执着,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 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瞋恨。 不生瞋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 “无令瞋恨”:他不令心里生出瞋恨来。 “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 “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 “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瞋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 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 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什么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 “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 恶骂之毒。 如饮甘露者。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 瞋恚之害。 则破诸善法。 坏好名闻。 今世后世。 人不喜见。 当知瞋心。 甚于猛火。 常当防护。 无令得入。 劫功德贼。 无过瞋恚。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无法自制。 瞋犹可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 而怀瞋恚。 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云中。 霹雳起火。 非所应也。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 “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 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么甜。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 “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样子愚痴呢? “瞋恚之害”:你若知道瞋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瞋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 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 就因为你有瞋恚心。 “坏好名闻”:你有了瞋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 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 ”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 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 ”不要这么宣传,这么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 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 你看──坏好名闻,什么名誉都没有了。 “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愿意看见一个发脾气的出家人,就是等到来生,人家也不愿意见。 说:“好了! 我们来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这么个有脾气的师父,啊,这真是恶知识。 ”不要这样子。 人不喜见,你看,人都不欢喜见你了。 “当知瞋心”:你应该知道瞋恨心,“甚于猛火”:这比猛火还厉害。 “常当防护”:应该常常防护这个瞋恨心。 “无令得入”:不要令瞋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边。 “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瞋恚。 “无过瞋恚”:没有再比这瞋恚的贼更厉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个修行人,“无法自制”:没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瞋恨。 “瞋犹可恕”:那么在家人脾气大一点,自己管不了自己,这个瞋犹可恕,还可原谅的。 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应为“无欲之人”:应该是少欲知足的人啊! “而怀瞋恚”;可是再有这个瞋恚,放不下,不能忍辱。 “甚不可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 譬如什么呢? “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 “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 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大的脾气呢? 还要那么放不下呢? 这是不对的。 恭录自《佛遗教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4-08-04 08:43: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