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诚法师:丛林及禅法 内容: 一、丛林之兴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边,老的就住在屋里,年轻的化饭,回到寺里大家分着吃。 早晨、中午两餐,过午不食。 没有帐子,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坐的地方,也没一点工具,很辛苦。 晒得墨黑,大太阳晒也不打伞,什么都没有。 到中国来渐渐就改变了,道场最早我们是叫律寺,也是化缘吃饭。 后来化不到饭,因为中国的民情风俗与印度不同,看不起乞食化缘的人。 唐朝六祖以下出了个马祖大师,六祖曾对怀让禅师讲: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所谓马驹,就是指马祖大师。 马祖是四川什邡人,后来出家修禅定,禅定功夫很好,在罗汉寺受戒,喜欢打坐。 听说南岳山很好,且有高僧,故来南岳衡山结一茅蓬打坐。 有一天,怀让禅师看到马祖打坐,问他话不回答。 怀让禅师就拿块砖头在石头上磨,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时间久了,马祖打闲岔,便问怀让禅师:你磨砖做什么? 他说:做镜。 马祖说:磨砖岂能做镜? 让师曰:打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说:那如何即是? 让师曰:牛拖车不动,是打牛,还是打车? 马祖一听就悟道了。 悟道后亲近怀让禅师十年,开始弘法。 先到四川,许多人听说马祖回来了,都去迎接他,熟人看到了,说他是马簸箕子,因为以前马祖家里很穷,父亲是篾匠,做簸箕的。 所以马祖说: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 后来,到江西建丛林,建了四十八座。 为什么要建丛林? 因为他看到中国僧人化缘、不定居很辛苦,他就发心建丛林定居维生,僧人定居在寺院里就不辛苦了。 定居生活要吃饭、穿衣、织布、挖地、种植。 后来他的徒弟百丈禅师精通律藏,根据律藏制立清规。 在印度,掘地、拔生草、织布是犯戒的。 过去出家人不能挖地,因为热带地方,虫子很多。 我曾经去过缅甸,正月间去,热得不得了,脚步踏在地上,烫得不得了。 可是到了中国,由于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的不同,必须要有定居的地方,有了定居之处,就得自给自足。 所以到百丈禅师时制了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做事,就不吃饭,从那时候起,丛林有了制度。 百丈禅师有个公案:百丈禅师八十多岁了,还是很勤奋做事,大众不忍心,就把他劳动的工具藏起来。 于是百丈禅师三天没过堂、没吃饭,他说: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禅师立清规分工合作,开始叫僧堂,不叫禅堂。 僧人住一块,住也在那里,吃也在那里,做事也在那里。 那时候分十寮,现在分八大职事。 当家叫监寺、都监、都寺,管库房,包括会计、出纳。 僧值、知客管钟头、鼓头等行单职;来往的客人、僧众挂单由知客管。 僧值管殿堂威仪纪律等,禅堂有维那管规矩法则。 衣钵管丈室银钱及庄严法器。 大寮里管理饮食的叫典座、寮元管上客堂的客人。 八大执事以后有知屋,他是管基建的;还有知产,是管生产的。 分工很严密、很细致。 住丛林要知道做什么职;例如,禅堂维那师要知客师把进堂师送到禅堂,维那师才好接收、登记,一步步做好。 长老是总管,教育也是由他管。 还有四大班首,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管教育的,讲开示说法由他四个人。 过去丛林动辄一千多人。 现在虽然没有这么多,但也有上百人,两序职事、法事钟板还是一样严整的。 现在的丛林每年上元节、中元节时大请职,要挂牌、送位。 牌要挂三天,让大家都知道。 职事,可由书记代。 书记,一千年不改,丛林叫千年书记;班首,一万年不改,丛林叫万年班首。 书记有寮房,不当书记没有寮房,住广单。 书记寮里有桌子等生活用品一套。 书记告假出去,回来还有寮房。 班首回来了,吃三天客饭,仍然住班首寮。 十五要请吃饭,班首职事,中午请吃饭,早上送位,僧值站侍者位。 丛林职事是榜样。 有三纲,班首,说法之纲;维那,规矩之纲;典座,饮食之纲,饭做不好找典座。 过去请维那,维那管事,现在当家管事。 当家管平常生活,生活要搞好。 职事要开职事会。 职事是寺院纲领,自己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把自己管好,就不能管人。 现在特别提倡以戒为师,要守戒律,把道风搞好。 僧值、知客要讲规矩,不懂的要学习。 首先把自己管好,按照仪轨,职事职则上都有,要常开职事会。 纲领职事还要团结,不能拆台。 丛林规矩,挑三离四,那是破和合僧。 犯了规矩要记过,有功的要表扬,功过分明,可以相抵。 严重的要迁单,迁单,是厉害的。 过去迁单,班首职事都到场,从后门打出去。 催单,是讲话不听的,催他走。 丛林要朴素,朴素就是道风,就有道德。 道是道理,德是德行,也就是道德的意思。 丛林要有制度,制度要搞好。 不论是规矩也好,还是制度也好,一定要建全,有了健全的规矩合院大众就能过的如如法法。 二、从吃茶去说起古来,赵州老人道风高俊,学人都去参拜他。 有天,来了两个僧人,赵州老人问其中一个僧人:上座你是否来过? 僧答:不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 问另外一个僧人:你曾来过否? 僧答:来过。 赵州也说:吃茶去。 当家师听了这话生疑,问赵州说:您对未曾来过的说吃茶去,这倒合理,来过的怎么也叫吃茶去呢? 赵州老人道:当家师! 当家答应一声,赵州说:吃茶去! 这三个人因缘不同,各得了不同的利益。 赵州这个吃茶去的公案,脍炙人口,所以古人传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 再往后来,云门祖师有吃饼的公案。 学人参访云门祖师,问他的佛法。 云门祖师拿起一个饼,学人就领会了,如是,被称为云门饼。 赵州茶,云门饼,在禅宗公案里很著名,搞透了就能开悟。 现在我们也常常吃茶,也说吃茶去。 会不会得这层意思呢? 会得就好! 会不得,就得参这吃饼的是谁? 为什么赵州禅师叫吃茶去? 吃茶的是谁? 就这样参下去。 就如吃花生来说,如果你知道香味,那个是凡夫;如不知道,那个是木头人、石头人,要在知道不知道这两个极端中心点来揣摩,来参究,一定要搞清楚,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份事! 吃茶也是这个道理,为了了道。 古时候人心地纯厚,念念在道,句句无生,所以一点就破了。 我们这一点怎么点也不破,怎么办呢? 就是抱定一个目标,不离开这个参。 要参这个是谁? 到底吃饼的是谁? 吃茶的是谁? 参这个话头,不随季节转! 三、拈花之旨禅宗一脉,源自昔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而来。 其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于汝。 传的是什么法? 叫无相法,也就是正法眼藏。 佛陀拈花,迦叶悟旨,只在一笑间,没有讲一句话,心心相印,超越一切语言文辞。 经典有言,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以古来禅宗祖师大德接引学人时,常常是没讲什么话,而只是竖拂动目,以心传心,徒弟即受法。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讲一个歇字。 所谓歇即菩提,妄想心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师。 接着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什么叫诸缘? 就是六根对六尘生六识,妄作无边之罪,就是造作是非。 所以要离根尘识,万缘放下,体究一念不生,前中后三际,念念无生。 前念不生就是心,后念不灭就是佛。 临济宗的第一代祖师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种了许多年的菜。 首座和尚是过来人,也就是有工夫,有见地,心很清净的人,看他老实,问他:怎么不去和尚那里请开示? 义玄禅师说:怎么样请开示? 首座说:你就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义玄禅师就去了,一走进丈室,就问:请问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才一开口,黄檗禅师就拿起禅棍连打了他三十棍。 义玄疼得要死,又继续跑回去种菜。 首座和尚来问他:和尚怎么给你开示的? 他说:唉呀,怎么讲,刚问了一个开头就被打了三十棍。 首座说:打三十棍也还是要去请和尚开示啊。 义玄禅师说:怎么问呢? 首座说:还是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义玄就又去请开示,进丈室门刚一开口,就又被打了三十棍。 回去后,首座和尚又问和尚有什么开示。 义玄禅师说,什么开示也没有,又被打了三十棍。 首座说:和尚慈悲啊。 但你不能算了,还是要去请开示。 义玄禅师在首座的摧迫之下,再次到黄檗禅师那里问佛法大意,结果和前二次一样,挨了三十棍。 义玄对和尚有意见,想要走就跟首座辞行。 首座说,你走可以,但要到和尚那里告假,问和尚你应该去什么地方。 义玄就依教而行,和和尚告假时说:请问和尚,我到哪里去好? 黄檗禅师告诉他,要去就去大愚禅师那里。 义玄到了大愚禅师处,大愚禅师问:你哪里来? 义玄说:黄檗会下。 大愚禅师问:黄檗有什么开示啊? 义玄说:唉,不知有罪还是无罪,一连三次打了九十棍。 大愚说:哎呀,黄檗老婆心切。 义玄听了当下豁然开悟。 大愚一见,立刻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是我。 于是,义玄禅师又回到黄檗那里。 黄檗言:你从哪里来? 义玄说:从大愚禅师那里来。 黄檗说:笨汉跑来跑去干什么? 义玄说: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黄檗说:大愚饶舌。 临济义玄祖师是因为被打,而契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打的是什么呢? 分别、妄想、执著! 若能不分别,不妄想,不执著,佛法就在这个地方,即心即佛。 四、照顾话头祖师禅到了宋朝以后,开始流行参话头。 那个时候话头有很多,如:念佛是谁? 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乃至于,念经的是谁? 走路的是谁? 吃饭的是谁? 都可以。 宋朝以后,念佛的人很多,都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到现在还持续沿用。 所谓照顾话头,就是回光反照,看心里头有什么妄想,不是去看别人鼻子长,眼睛大。 话没有讲出来以前叫话头,如果讲出来以后就叫话尾。 六祖讲:前念不生即心,那就是话头;后念不灭即佛,那就是话尾;不生不灭,那就是如来。 看话头要看好,要用大工夫。 出了家以后的目的就是办道,方法就是看话头,得力了就可以了生死。 看话头最主要是在谁字上用功,也就是要起疑情。 谁在念佛? 是口在念吗? 那睡着了口还在,为什么不念? 想想口念不对。 是心念? 那又是哪一念心在念呢? 一步一步地参究下去。 你不晓得话头的来路,乱参一通,不但不能开悟,反而会生病。 禅宗有禅宗的门路,念佛有念佛的门路。 照顾话头,看准了以后,立地成佛,顿超直入如来地,一念半句就了生死了,就这么快。 若知道自己还不行,那就要脚踏实地,将妄想心、烦恼心、贡高心、我慢心、一切妄想心扫除干净,而得到清净心。 清净没有妄想,就是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就是定。 如果在动中心亦能不乱,智慧就现前了。 八万四千法门要万法归一法,就是一个谁字,谁,就是一法。 受戒的时候心里老想着戒期早日圆满,早点回去,这就妄想心;坐在那儿腿子痛,这就是妄想心;瞌睡也是妄想,不把这些净除,也就没有成佛的希望。 所以,参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话头,要发大愿心,修持这个法门三生不退,如此成佛决定可期。 今日参谁无力,明日再参;这个月无力,下个月再参;一年没力,两年再来,这就是一法。 万法归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五、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是古人说的,在《祖庭事苑》有记载。 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指的是凡夫众生被六尘所染污,若是破了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执著,六根就能清净。 六根清净了,就没有妄想,就是常寂光净土。 这个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 若是心地中到处都是垃圾,就是秽土,种种妄想就是垃圾。 虚云老和尚住终南山保任的时候,有一天煮毛芋头,坐下来等它熟。 一坐就是十八天,不吃饭,入定了,你看他的定力多深,若有杂念是无法入定的。 现在的人,一天都坐不住,心不定,想东想西。 要入定,非得要下工夫不可。 要如猫捕鼠,妄想一来,话头一提,就没有妄想了,一心没有二用,没有杂念,有杂念就没有话头。 所以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己还要觉人,觉行圆满,才算成功。 只有你一个人成佛有什么好处呢,还要把众生都教化成佛,才算圆满。 像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菩萨发愿,要发大愿,才算成功。 另外,参话头最要紧的是认识宾主,也就是认识客人和主人,什么是客人? 什么是主人? 要像乔陈如尊者用功,他就是因客尘悟道的。 不住是客意,住名主人;动是尘义,空名主人。 虚空是不动不摇的,客尘皆是妄想。 如果没有了妄想,就是常住真心,就是主人,就是清净法身,就是佛。 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六根一动,就把真如妙心遮却了。 所以,学佛之后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烦恼心彻底改掉,万缘放下。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 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讲放下,他说,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个什么呢? 佛言,放下妄想心吧。 大众要发大誓愿,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把妄想放下,才能证菩提,才能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作大善知识。 退而言之,若是妄想不能除,人家说我好就高兴;批评我一下,心里就不好过;妄想纷飞,要赶快对治。 所谓: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忍辱是最大的道行。 譬如人家讲你的坏话,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没工夫了。 现在人障重慧浅,修行不能象古人一样,一点就透,那么,就要这样从歇字下手,从忍辱下手。 不能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这样修行有什么用? 所谓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实行。 譬如出家求戒,就是要以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身心,修改我们的心行。 现在的云居山真如寺,依然保持着丛林家风,四十八单职事齐全。 实践着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训,在日食日耕中体现禅法。 一方面,把寺院的开销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 通过僧人们自耕自作,自种自收维持日常生活,同时还常常把多余的粮、茶、菜送给附近山里的贫困居民,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十余万斤的粮食分给周围的穷困群众。 另一方面每一个到云居寺来学习佛法的人,都希望能够潜心修法,全神贯注,需要回避一些外缘,我们这种农禅并重的家风恰恰给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参学空间。 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修学环境,使之集中精力和时间,更能心无旁骛的研习佛法。 农禅并重的本质就是体现在实践上。 佛教界很早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指的就是怎样把佛法的理念能够很圆满的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态度中,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本身所倡导的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因为佛陀本身就是在人间示现、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涅槃的,而佛陀的教法也是直指人心、作用于人心的。 注重实践本身就是佛教所倡导的。 发布时间:2024-08-03 11:42:3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