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宽见法师: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内容: 佛法总纲与佛法大意佛法精微广博,法门无量,简而言之,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防非止恶为戒,即戒律;静虑澄心为定,即禅定;破惑证真为慧,即智慧。 修学这三法,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最终证得涅的无漏道果,所以叫做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 戒学指净戒、善戒的修学。 戒是梵语尸罗的意译,特指佛陀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的戒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 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就要奉持佛所制定的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 在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在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只有持戒才能防非止恶,使身、口、意三业清净。 在经律论三藏中,律藏属于戒学。 然而,戒有禁止与勒令之分,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就包括了一切的善法。 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寂静的种种法门。 定为梵语禅那、三摩地、三昧的意译,在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在大乘,除了上述诸定,再加上九种大禅、一百零八种三昧或一百二十种三昧等。 禅定的要义,在于息虑静缘,不妄想,不攀缘,不取相,不动心,令心专注于一种对象,以不散乱的精神作用,达到凝然寂静的状态。 这是入道的机枢。 在经律论 三藏中,经藏属于定学,故说经诠一心,一心就是定。 若能入定,自然引发自性本来的功德作用,譬如静水,受扰动就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 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 慧指智慧、善慧,又叫正见、正慧,是梵语般若的意译,指正确如实地推理、判断事理的精神作用。 慧与智是相对的通名,通达有为法的事相叫做智,又叫有漏慧;通达无为法的空理则称为慧,又叫无漏慧、圣慧。 由听闻正法而来的慧称作闻慧,由如理思维而来的慧称作思慧,由正修行从自性中开发出来的慧称作修慧,以上合称闻思修三慧。 学佛最终目的就是开发智慧。 小乘行者以智慧观四谛、十二因缘而得解脱,大乘行者观真如实相,彻底破除无明而证法性空理。 在经律论三藏中,论藏辨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属于慧学。 《涅经》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包括了整个佛陀教法的大意。 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戒学所摄,就是凡妨害众生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能造作,凡利益众生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当尽力而为,这也是通其它世间善法的,也是为了圆满福德的;自净其意,则是佛法与一般世间善法的不共之处,是为了圆满智慧的,就是必须通过正确的定慧等运才能达到清净意业的效果,才能断烦恼、了生死,才能真实地趣入解脱。 三学是有其次第的,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 所以《楞严经》里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据史书记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大意,禅师告诉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诗人笑说: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 禅师于是喝斥: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 这段公案,对于我们学佛之人,实在是可堪玩味! 五乘佛法乘指道、船、车,就是运载之义。 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将他们运载到没有烦恼的涅彼岸的五种法门,称为五乘。 佛陀运载众生到达人、天二趣的法门为世间乘,运载众生到达声闻、缘觉、菩萨的境地以超越生死迷界的法门,称为出世间乘。 出世间法才是超出三界、永离生死的究竟法门。 佛法名义上有五乘、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二乘(小乘、大乘)的说法,其实唯有佛乘,其余都是佛陀方便施设,所以《妙法莲华经》里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然而由于根性不等,不得已而说有二、有三、有五,无非是为众生究竟成佛而设的阶梯和舟航。 所以释尊在世间说法四十多年,其中番番调停,每每陶铸,待到法华会上众生机缘成熟,则开权显实,阐明一切教化唯为引领众生远离种种颠倒执着,种种开示只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我们学佛,应洞悉佛陀的真实用意,明白佛陀的种种方便。 佛陀的教典称为契经,就是上契佛心和真理、下契无量的众生。 古德有云,说法不契机,等于闲言语。 众生根机,由宿世栽培深浅的不同,今生修学佛法就表现出利钝的差别。 有些人心思昏昧,即使听闻到正法也不求甚解,眼光浅近,只顾当前利害。 对于这一类钝根有情,佛菩萨只说世间法,先作方便接引,如果对他们讲上等法是无法被接受的,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与语上也。 有些人心思敏捷,闻一而知十,根性猛利且目光远大,能够认识到因果规律,那就必须为他说出世间法,直令究竟度脱,如果为他说下等法必然不能满足其要求,所谓中人以上,可与语上也。 像这样应病与药、因机施教,或种(令种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脱(令究竟解脱),就不会有缺于教化的众生了。 人乘只讲最基础的做人条件,以三皈五戒为乘,运载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 因为有些人只知求现世福报,如长寿富贵康宁等,所以就为他们说做人的道理,教他们以受持五戒来完成基本人格,将来可保不失人身。 天乘就是教授众生生到天趣的方法,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出四大部洲而达天界。 因为有些众生希图胜妙的天福,如自然衣食和珍宝宫殿等,所以就为他们说生到天趣道理,教他们修行十善和世间四禅八定,将来就可根据禅定的深浅,而往生不同福报的诸天。 在三藏教典中,凡说到布施持戒和四禅八定的方法,就是包括在人天乘之中,这是佛陀为钝根者免堕三途而设的方便,不能出三界,也不能真正解脱,乃至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长达八万大劫,命终以后仍不免轮回之苦。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说: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因此,这只是生灭世间的偷安小果,不可误认为是究竟法门。 声闻乘是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出三界,到有余依涅或无余依涅而成阿罗汉。 这类有情因听闻了佛的声教,就会明了苦、空、无常的道理,以修 四谛法来断见、思二惑(见本书中六根本烦恼章节内容),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声闻乘的极果,含有三义:(1)杀贼义,破身口诸恶,杀尽见思烦恼贼;(2)应供义,断惑道高,堪受人天供养;(3)无生义,永入涅,不再受分段生死。 声闻乘人只求出离苦、慈悲心薄弱而少化他志向,属于自了汉,所以叫做小乘。 缘觉乘是以观修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出三界,到无余涅而成辟支佛。 缘觉较声闻根性稍利,按照佛陀的十二因缘教法,修道觉悟,断除见思惑而证得辟支佛果位,但仍有烦恼习气。 缘觉又叫做独觉,因为他们生在无佛的时代,无从闻法,因宿世修学的善根力,观察飞花落叶而独自悟道,所以称独觉。 习气就是烦恼的习惯气分,如容器中的臭物,物虽除而臭气还在。 《涅经》里说:声闻缘觉有烦恼习气,谓我衣、我钵,这就是指见惑的习气;《大智度论》中所引用的舍利弗之嗔、毕陵伽之慢、难陀之贪,则是思惑的习气。 缘觉圣者,虽不能够广利群蒙,但能够度化有缘的眷属,所以属于中乘。 菩萨乘是以悲智等运的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超越三界的境地,直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的彼岸。 这类有情根性猛利,从初发菩提心就立下广大誓愿,自利利他,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智慧和慈悲平等任运,修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经三大阿僧劫精进不止,直至证得佛果,所以称为大乘。 菩萨是梵语 菩提萨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又称开士、大士、佛子、大圣、法王子等。 人天乘一、八关斋戒、五戒、十善业道简表八关斋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服装,不自作和观玩歌舞妓乐。 7、不睡卧高大床褥。 8、不非时食。 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十善业道身三善业戒不杀生不杀害物命。 不偷盗不偷盗财物。 不邪淫不淫欲乱交。 口四善业戒不妄语不欺骗诳说。 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不恶口不咒诅恶言。 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 意三善业戒不贪不贪爱五欲。 不嗔不嗔恚无忍。 不痴不愚痴无明。 注:1、善业是以正当的行为去做自利利他的事业。 佛教人做善业,是现在自他受益,来生自己仍是受益。 2、戒是戒止恶行,即禁止诸恶业。 二、略述八关斋戒及五戒十善业道〖〗(一)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 《受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1)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 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 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2)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 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等,都是犯偷盗戒。 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3)不淫戒是指在规定的受戒期间内,制止非礼,不得有淫,是为不淫戒。 (4)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5)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 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破戒的事。 (6)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自作和往观歌舞伎乐戒即脸上不涂脂粉,不将香水涂在身体上,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自作和过往观听歌舞伎乐。 (7)不睡卧高广大床戒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8)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这八戒斋,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是体验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二)五戒及十善业道人天乘正法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此五乘中,人天乘是基础,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道轮回。 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与八关斋戒中的前五项,除了不淫戒改为不邪淫戒以外,其余四戒相同。 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及意思,无多大差别。 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行,而十善兼明心的动念。 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饮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三戒。 合起来,就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 便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 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①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 而孔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 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不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从而天下太平。 ②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指诈骗偷窃,盗指强劫豪夺。 不偷窃和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 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 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 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③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除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 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 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④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 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 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而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就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⑤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 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 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 若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 ⑥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 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 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⑦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 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 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⑧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 悭贪的人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予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 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 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人生因贪而受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⑨不嗔恚而慈忍积福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 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等灾祸的发生。 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干净。 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倘能忍住片时气,过后方知忍为高。 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的伟大事业。 ⑩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如能多闻正理(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 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 不悭贪,不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 意即是心,因为心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 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 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 《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由此可知净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识。 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 身语意是业的发动处,要使身语意时时存善去恶,即能造成善业,自利利人。 反之,身语意存恶作恶,则可造出十恶业来,必危害人群社会,当治之以法。 是人生的造业,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 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 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最终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备注:1、十善业与十恶业,各分三品,按其品级上下而成轮回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为人,下品成修罗。 行上品十恶者入地狱,中品为饿鬼,下品成畜生。 故六道众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业所造作,吾人举心动念,时刻应谨慎三业,勿令造恶,而勤修善行。 2、五欲即名、色、财、食、睡之五欲,起于贪求之心,名为贪欲。 但欲有法欲、世欲之别,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乐著世间的五欲。 身为佛教徒,宁可有法欲,不可贪世欲。 (三)佛教故事三则〖〗(1)在我心田中除草一次,佛陀到摩竭陀国某村庄托钵,有一婆罗门说佛陀不自耕田播种,而托钵向人乞食。 佛陀即与婆罗门申辩正理,回答婆罗门:信是我所播的种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回,进而行慈,将我运到睿智安详的境地。 (2)佛度鸯哥摩罗佛在世时,有杀人外道,在途中斩行人之手指,以为华,称为指外道。 其恶事震撼了萨罗国的人民,大家都怕他。 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号鸯歌摩罗。 鸯哥摩罗说:有人以刀杖正道,或以钩鞭正道,佛陀不用刀杖,徒手调伏我。 鸯哥摩罗过比丘生活,在舍卫城街上托钵,有人向他投土,或向他投石,有时头部受伤,有时毁了衣裳。 佛陀安慰他说:圣者必须忍受,唯有忍受,才能净除业障。 如今,你在偿还以往所犯的恶业呀! (3)那是归于你的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地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婆罗门呀! 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当然的事!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 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如下的偈:对忿怒的人,还以忿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忿怒的人,不还以忿怒,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于是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声闻乘(一)一、声闻乘简释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陈如等五人,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所以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 乘是运载的意思,即是把众生从迷岸运送至悟岸的工具,这工具乃指教法,故乘是譬喻,即指四圣谛的教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悟道之彼岸。 声闻乘的果位声闻乘修习四谛法而证悟的果位有四:A、初果须陀洹(预流)B、二果斯陀含(一来)C、三果阿那含(不还)D、四果阿罗汉(无生)备注:1、声闻功夫是最浅的第一果位,梵语叫做须陀洹,汉译预流,即预入圣流(进入圣果之位)。 2、二果梵语斯陀含,汉译叫做一来,意思即修到此果位,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3、三果梵语阿那含,汉译不还,即是修到此果位,不来人间受生死,称为不还。 4、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 梵语阿罗汉有三意:A、杀贼破烦恼之贼。 B、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C、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二、四圣谛(一)四圣谛简表四圣谛苦谛(迷的果,即苦果)集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灭谛(悟的果,即乐果)道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二)四圣谛简释佛成道后,初转*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 四圣谛的圣字是正的意思。 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1、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生老病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痛苦,除此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2、集谛集是招聚的意思,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集是苦的因。 3、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4、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是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这是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是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若广说则有十使:即(1)贪、(2)嗔、(3)痴、(4)慢、(5)疑、(6)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 修戒定慧三学断此十使,以破我执,可证得我空真如,从而解脱生死。 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陈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 现将三转四圣谛列表于下:三转四圣谛苦谛苦果初转示相:此是苦,逼迫性次转劝修:此是苦,汝应知三转作证:此是苦,我已知集谛苦因初转示相:此是集,招感性次转劝修:此是集,汝应断三转作证:此是集,我已断灭谛乐果初转示相:此是灭,可证性次转劝修:此是灭,汝应证三转作证:此是灭,我已证道谛乐因初转示相:此是道,可修性次转劝修:此是道,汝应修三转作证:此是道,我已修又称三转十二*轮备注:1、五阴炽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故苦。 2、转*轮佛说法,叫做转*轮,轮的意义:①如碾米之轮,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烦恼。 ②如舟车的轮,能通行抵达于目的地,喻佛法能通达四德涅(常、乐、我、净叫做四德涅)。 转的意思,谓诸众生能所改转,即转迷为悟,转染为净,转凡成圣。 故*轮依第一解,使众生借以破五住烦恼,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之岸。 3、五住烦恼①三界见惑,②欲界思惑,③色界思惑 ④无色界思惑,⑤无明惑。 4、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 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为贪痴等诸烦恼是苦因。 灭谛是消灭烦恼,证涅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5、佛初转*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轮,佛教史上称此次所说的法为《转*轮经》。 6、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 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始。 (最初的具足三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 )7、五比丘的译名根据巴利文音译与汉音旧译对照列下:A、KONDANNA(音 译空达诺)旧译陈如。 B、VAPPA(音译瓦伯)旧译婆沙波或伐钵。 C、BHADDIYA(音 译里雅)旧译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罗。 D、MAHANAMA(音译玛哈那嘛)旧译摩诃南或摩诃那摩。 E、ASSAJI(音译阿沙据)旧译阿说示或阿湿波恃和阿舍波又译马胜比丘。 声闻乘(二)三、三十七道品(一)三十七道品简表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 (详见下表)一、四念处1、身念处,观身不净2、受念处,观受是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4、法念处,观法无我重修智慧二、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重修精进三、四神足(四如意足)1、欲神足2、勤神足3、心神足4、观神足重修禅定四、五根1、信根2、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此五慧根能生圣道五、五力1、信力2、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此五慧力能入圣道六、七菩提分(七觉支)1、择法菩提分2、精进菩提分3、喜菩提分4、轻安菩提分5、念菩提分6、定菩提分7、行舍菩提分凡夫从迷而入悟,由未觉而成觉,修此七觉支。 七、八正道正见 见四谛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 正思惟思四谛理,断灭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 (又名正欲)正语 常摄口善业戒,说出和善真诚的言语。 正业 常摄身善业戒,努力做自己正当的行业。 正命 排除邪命,以正业维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来玷污圣洁的生命。 正精进一心专精,不间断地向善的方面的去努力。 (又名正勤)正念 忆念正道,精进正业,体察定慧,保持定慧均等,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 正定 身心清净,入无漏定。 声闻乘三备注:1、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智慧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最为殊胜,亦称四正胜。 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3、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正法,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浅立名,如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得名信力。 故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 佛经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5、五根:①信根:于诸法谛理,信忍乐欲。 ②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进。 ③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 ④ 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 ⑤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惟真理。 6、五力:①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 ②进力:进根增上,故能破懈怠。 ③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 ④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乱。 ⑤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 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慧为终,显示信心是以智慧为主,智慧是以信心为基。 7、七菩提分说明如下:①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②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③喜菩提分心得正法,而生欢喜。 ④轻安菩提分又名除觉分。 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⑤念菩提分时刻观念正法,而使定慧均等。 ⑥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⑦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等观诸法,而不执著。 8、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后修八正道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独得觉名。 9、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即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10、有漏有烦恼,亦称有为。 11、无漏清净无烦恼,亦称无为。 声闻乘(四)(二)略释四念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时,告诉阿难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汝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 在广大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 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①缘身执净,②缘受执乐,③缘心执常,④缘法执我。 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 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 简述如下:①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 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 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都是不净。 当人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 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②受念处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 受乃领纳之义,即感受外界的印象。 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感觉,不论是苦、乐还是舍,这三种受,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当快乐过后恍然若失,甚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 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 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 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着苦。 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③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 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的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 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④法念处观法无我:是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 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 不可执为自性的我,统宰用的我。 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 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 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 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 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 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得到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越多,再接再厉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备注:1、道谛的三十七道品,悟苦、不净、无常、无我而生出离心,即四念处;由于出离对世间染法的贪爱而能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即八正道。 声闻乘(五)(三)实践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 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 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成为善人君子,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名为阿罗汉。 八正道第一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是苦、空、无常,无我,是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应明了在这短促的人生中,一定要保持纯洁善良,不纵我役物,不随流染恶,速把偏执的思想,改正过来,步入正见。 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信善恶因果,三世业报等法理。 不论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又译为正欲,正志等。 正思惟是以正见作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付诸行动,必须要深密思考,三思而后行。 为什么又名正欲? 因欲有善有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痴、慢、疑、不正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恼)的欲,即是正欲。 正欲是正当欲望之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依着目标去做。 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精密计划,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到成功。 至于正思惟又名正志,如经所云: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数计,立意。 这是说明正志的意思。 也即正思惟、正欲、正志,是同指纯正的思想。 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八正道第三是正语,即言语要端正。 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 内心不正,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便如刀剑剌入心胸,令人难堪,弄出祸患。 要实践正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正当的行为。 它的意思是人要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 即身口意三业清净,断除杀生、偷盗、邪淫等一切不正当的行为,叫做正业。 在家佛教徒为了维持生活,人人都要有职业,但若从事杀盗淫妄的职业,就是不正当。 如偷窃强夺他人财物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或贩毒赌博,妓馆邪淫,骗取财物,都是不正业。 要实践正业,须远离杀盗淫妄诸恶业。 诸如教育文化机关之职工,商店的职员,医院的护士,或设办不犯杀戒的事业,都是正业,均为自利利他的善业。 唯佛制出家僧尼是以修持佛法,弘法利生为正业。 那些高僧大德,用佛教真理,教化大众,消除他们的苦恼,正像医生用药为病人治病。 世间的医生,只会治身病,而高僧大德是用佛陀的法药,为大众治疗烦恼的心病。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正命指过排除邪命、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要以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合法的生活行为,获取正当的工作收入来维持生命。 不可受人非法贿赂,以不义之财来维持生活,使生命被染污不净。 这也是说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进: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 不论修哪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勤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 《佛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 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既使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也不为它所染污。 正念是要精进修持,方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头。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 故佛教徒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无生果位,就是要在八正道最后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开示实践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戒定慧三学的完成。 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着此八正道来实践力行。 至于在家佛教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于正道,建立和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缘觉乘(一)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 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根利,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乘闻为深。 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 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一、十二因缘简表十二因缘过去二支因1无明惑(烦恼障)2行业(业障)现在五支果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苦(报障)现在三支因8爱9取惑(烦恼障)10有业(业障)未来二支果11生12老死苦(报障)缘觉乘(二)二、略述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 这十二缘起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 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 《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互相依存的。 十二因缘是佛教说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其内容如下:1、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 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2、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上面的无明和这行,即是过去所起的惑和所作的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3、识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使心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4、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是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5、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 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但对外界的感觉,非常微弱,六根作用还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6、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 如自初生于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两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也没有爱憎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 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7、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 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 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年纪而增长。 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别显明。 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8、爱以染着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执着追求。 如青年时期,特别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着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此时正是学习黄金季节,应该勤奋学习,攀登学习高峰,克制情欲,避免出轨。 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于谨慎自我,调伏自己的情欲。 9、取以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直到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 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10、有即是现有(今 世)业力存在之义。 指由贪爱执取不舍,现在又多造恶业,而构成 潜在业力,感后有(后世)之报。 11、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12、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 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与之俱来。 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两种果报。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不断流转,这叫做流转门。 而这流转门的因果,是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 受的五支果。 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的生和老死的二支果。 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其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 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死亦灭。 菩萨乘(一)一、菩萨与青年菩萨是梵语,原称菩提萨(BODHISATTA),菩提是 觉义,萨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上求佛道属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 菩萨不但自己希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菩萨以立志成佛为目标。 (如简要的说:菩萨是觉悟的众生,自觉、觉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菩萨是发心缘四谛境,立四弘愿,修六度行,方寸纯洁,充满活力,利世度生的人,在佛经中,也称菩萨为童子。 童子是佛教对八岁以上至未冠(二十岁)时的总称,心理学定义人的青年时期是从十三岁至二十三岁。 这样,童子和青年在年龄上是接近的,在精神上也有共同点,他们都具有天真纯净、诚实不欺等品质,都有努力上进、憧憬光明等特点,这充分地表现了菩萨的精神。 不过佛教的童子、青年,是在真诚、柔和,而活力充溢的情怀中,吸取了老年人宝贵的人生经验,绝不是盲目无知的。 所以理想的佛教童子、青年,是把冷静的智慧,与热诚济世的悲心,在一往无前的雄健道路上统一起来的人。 他透过理智修学,向上进取,深入世间而不为物欲所诱惑;跟随良师益友的引导,强毅坚忍地奋斗;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贡献出全部身心。 这样的童子、青年,才是佛教的童子、青年,才是称为菩萨的童子、青年。 并且,菩萨们不仅在童子、青年的时候是童子、青年,老年的时候也还是童子、青年,因为他的思想与行动,永远那样充满活力,不随生理的衰老而衰老。 所以,菩萨的童子、青年,可以说是天真永存,童心不老。 菩萨是童子、青年,大乘佛教是童子、青年人的。 让我们的童子和青年朋友,一起携手,共同承担菩萨的责任,去推动大乘佛教的*轮! 二、六度(一)六度简表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般若。 列简表如下:六度法门简表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度悭贪2、持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度毁犯3、忍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度嗔恚4、精进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度懈怠5、禅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乱6、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痴注:1、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 3、无畏施:具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去行布施,以及冒险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的勇气与行动。 4、持戒:持戒的持字即执持义。 戒就是戒止杀、盗、淫、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鸦片及有毒麻醉物等。 5、律仪戒:是行、住、坐、卧,一一遵守佛所制的戒律,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恶法。 6、摄善法戒:菩萨克已修善,勤修善法,勇猛精进。 7、饶益有情戒: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8、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不生嗔恚心。 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 9、法忍: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无生法忍: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 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住于无生真理,不被逆顺等境所动。 11、精进:即向上努力,志坚不退。 12、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 13、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15、禅定:梵语禅那,是思惟静虑的意思。 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 16、身定:闭目反观自身,使不犯过。 17、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18、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19、般若:梵语义译智慧,即由于正心修身,行善断恶,而从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 20、生空智: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21、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圆满福慧双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是策励六度前进的方法。 菩萨乘(二)(二)事六度和理六度在大乘菩萨所修万行之中,六度是其中主要的修习法门。 六度的原名是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汉译是到彼岸。 因修行者乘着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安乐的彼岸。 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 六波罗蜜第一是檀那波罗蜜,汉译布施度,是度悭贪的。 二、是尸罗波罗蜜,汉译持戒度,是度毁犯的。 三、羼提波罗蜜,汉译忍辱度,是度恚的。 四、毗离耶波罗蜜,汉译精进度是度懈怠的。 五、禅那波罗蜜,汉译思维修度,是度散乱的。 第六、是般若波罗蜜,汉译智慧度,是度愚痴的。 这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理修两种。 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 事修和理修是针对著相与不著相而言的。 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这样叫做事修。 理修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是名为理修。 这个理修也可以说是真修。 因菩萨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观照的功夫(三轮体空),能所俱遣(能观和所观都不执著)故,而达至波罗蜜之究竟境界;否则只能够称之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称度,将来只不过是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报,不能达到涅彼岸了。 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 此三轮体空,亦是因以观照的功夫,观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质皆无所得,所以会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得到无限的功德。 这六度皆是有三轮的,然修六度行者,应当要知道三轮原是空的,不著于法相,乃合于般若。 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执着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罗蜜,始能得到彼岸。 这便是理六度了。 如果执着人、我、法相而修,将来就一定只得到人天的福报,终是不能超出三界的。 所以永嘉大师有一首《证道歌》说得好: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这就是指执著三轮相修行而言的,属于事六度了,虽然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尽势衰,犹如箭坠,还是要轮回生死的。 三、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 怎样叫做无量呢? 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 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论亲冤,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这里是说出世菩萨修四无量心;至于入世,也应分清大敌大我,大是大非)。 解释如下: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 世人往往只知自求快乐,而忽略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而且期望所有的人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并且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快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 平常人只知道自求解除痛苦,往往很少顾及到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不同,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 世人往往只为自己遇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见别人快乐而生起欢喜心的较少。 某些人甚至还存有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 但修喜无量心的人,只要见到听到有人不论是谁,能离开痛苦或得到快乐,都是满心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分别执着的观念。 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 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 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执着,正似一潭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 当时提婆达多因好吃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 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其病即得痊愈。 后来,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这就是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 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执着,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菩萨乘(三)菩萨是觉悟的众生,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萨须修习四摄的法门及具四弘誓愿,同时内心必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 四摄法是:一、布施摄: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 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叫做布施。 你要摄化他人,必须讲究方法,即善巧方便。 你将财力、学力、体力用于帮助别人,对方受了你的恩惠,对你自然发生好感,就可能会相信你所说的话,听从你的指挥。 就是不大合情理的话,他都会倾听,何况你说的是合情理的正法。 人都重视感情,帮助他人是最能联络感情的。 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举办义务教育,以及造福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的方法,发菩萨心学佛的人,于此应加以注意。 二、爱语摄:就是用和谐友爱的话与人谈论,使人听之入神,引之入胜。 和爱的话,可以包括三种:(一)慰喻语:要是有人生病或经历灾难受到惊吓,不要幸灾乐祸,须要用慈爱和悦的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二)庆悦语: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坏人也有他的优点。 凡有好的地方,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是坏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三)胜益语:指你的言语可以使他人增胜增益。 如得少为足的人,你可以勉励他,使他精益求精再进一步。 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学小乘的开导他再学大乘。 这些话,都属于胜而益善的。 有时不但以柔语劝勉,亦可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励精图治,只要态度诚恳,都可以摄受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导。 三、利行摄:指自己做的事情,能使别人得到好处,便是利益众生的行为。 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获得子女的孝顺;教师教导学生,如处处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也必能得到学生的敬仰;长官能顾到部下的利益,也会得到部下的拥戴;菩萨能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自然也会得到众生的感恩,服从他的化导。 从前欧洲有个善于养野兽的人,整天与狮虎为伍,野兽也不害他,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为何不被狮虎所伤? 他说:这有什么奇怪,你待它好,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也会服从你的指导,不会伤害你了。 野蛮的兽群,亦可以感化服从,何况说是人类? 所以菩萨要摄化众生,就应注意做好利行的工作。 四、同事摄: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担任工作,共同生活,同甘共苦。 譬如说:你没有过商人生活,你说的话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没有过农夫生活,你说的话,农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 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示现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事,潜移默化,得到成功。 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地藏大士和弥勒大士的化身千百亿,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 这四个方法,是摄受人、利益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间为人处事,也不能违反这种原则。 我们能以此来宏扬佛法,摄化众生,一定很容易见效。 自己虽然修行佛法或宣扬佛法,而说的话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 一定是自已没有学到这四种方法,或虽学而没有做好。 这是自己可以考验得出来的。 又菩萨初发心时,必须缘四圣谛,发四弘誓愿,以广心量,而明志向。 第一缘苦谛,对于六道有情,受无量苦,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第二缘集谛,对于无始以来,所积聚的烦恼,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第三缘道谛,对于修道过程中的种种法门,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第四缘灭谛,对于清净寂灭的涅道果,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凡是修菩萨道的,都应依此四弘誓愿,作为自利利他的根本动力。 发布时间:2024-07-15 13:26:3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