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宽见法师:学佛次第入门 第二章 佛教缘起及历史 内容: 第一节回到佛陀的时代古印度佛教圣地一、古印度佛教圣地略图及说明1. 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迦毗罗卫国即现在尼泊尔的西部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 2. 蓝毗尼园是佛陀诞生之圣地,位于迦毗罗卫国东南,今尼泊尔境内、靠近印度边境不远。 3. 菩提迦耶是佛陀成道之圣地,位于摩揭陀国迦耶城附近。 4. 鹿野苑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是佛陀成道后初转*轮之圣地。 佛陀对陈如等说四谛法,在教史上称这次所说的法,叫做转*轮经(pravartasutra)。 陈如等五人闻佛说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开始。 鹿野苑即今之萨尔那特(saranath),位在贝那勒斯(benares)北方六公里。 5. 波罗奈国是中印度的古国,《大唐西域记》称此国为婆罗斯国(baranasi),在摩揭陀国之西北。 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和五十个同伴,一齐来跟佛出家。 俱梨迦长者及夫人也来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另外,佛陀初转*轮度五比丘就是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波罗奈国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6. 王舍城是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为佛陀传教中心之一。 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建筑竹林精舍,供佛作讲经说法的道场,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 位于今日比哈省(behar)巴特那(patna)县南方的拉遮基尔(rajgir)。 7. 舍卫城是古代中印度萨罗国的都城。 须达多长者在此建立祇园精舍,供佛作讲经说法的道场,也是规模最宏大的道场,是佛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 舍卫城在今拉普底河南岸,日贡达(gonda)之西的沙黑特马黑特(sahetmahet)。 8. 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 简称灵山,或称鹫峰。 山形似鹫头,又以山中多鹫,故名。 如来曾于此讲《法华》等大乘经,遂成为佛教胜地。 9. 拘尸那拉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中摩罗国(malla)的都城(中译名又有拘尸那揭罗、拘尸那等),是佛陀的涅槃地。 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娑罗双树间涅槃,国王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遗体,在城东举行焚化。 拘尸那拉城位于现在印度北方哥拉克浦(gorakhpur)县凯西(kasia)之北,现名摩达孔瓦尔(mathakunwar)。 10. 毗舍离是中印度的都城,乃佛灭后百年时第二次佛经结集之处。 位于恒河北岸,与南方的摩揭陀国相对峙。 11. 八那即摩揭陀国的华氏城(patna)或波吒利弗城(pataliputra),是佛灭后二百余年时第三次佛经结集之处。 12. 米兴达礼阿育王之子玛兴达(ma hinda)于公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达,到锡兰岛(即:斯里兰卡)米兴达礼的地方,遇见帝沙王(kingtissa)于狩猎之时,向王宣讲佛法,帝沙王非常欢喜,请玛兴达返京城说法。 不久,锡兰王国人民大部分改信佛教。 而玛兴达之妹,将印度之菩提树移植锡兰,此菩提树至今仍存在,为佛教的胜迹。 13. 那兰陀是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又叫那烂陀,是唐玄奘法师留学的地方。 位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即今比哈省的巴腊贡(baragaon)。 14. 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是今天印度最大的城市,现为西孟加拉邦首府。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加尔各答建立博物馆,供各国朝圣者参礼。 一九七一年,印度华侨集资在市郊修建了一座玄奘寺。 15. 新德里现在印度首都。 二、现在印度佛教四圣地的建筑纪念物1. 蓝毗尼园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及近数十年来,先后由尼泊尔政府及外国佛教徒在此新修的寺、塔(如中国兴建的中华寺)。 2. 菩提迦耶有金刚大塔(又称大菩提塔)。 3. 鹿野苑有转*轮塔。 4. 拘尸那拉城有涅槃塔。 第二节 奇伟的生命世尊八相示现八相示现是佛陀应现于世、度化众生的八个圣迹,简述于下:1. 兜率降先住于兜率天内院,欲降生人间,先观五项合宜之机,即时间、地点、国家、家庭及父母,然后下降人间。 2. 托胎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莲花,降入母胎。 3. 出生公元前六二三年(一说公元前五六五年)五月月圆日,在蓝毗尼园,从摩耶夫人右胁出生。 4. 出家年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观人间生、老、病、死诸苦,觉悟世间无常,欲追求宇宙人生真理,解脱生死痛苦,离开王宫,入山修道。 5. 降魔在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修六年苦行后,到迦耶山附近的大菩提树下,坐于吉祥草垫上,降伏魔军。 6. 成道公元前五八八年(一说公元前五三六年)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道,时年卅五岁(一说三十岁)。 (成道地即现在印度的菩提迦耶)7. 转*轮成道后四十五(一说四十九年)年间说法度生。 8. 入涅槃世寿八十,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示入涅槃。 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关于释迦牟尼佛出世因缘的叙述: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欲见普光如来(即燃灯佛),并买得五茎莲花供养佛。 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说: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后来有一天,善慧仙人见燃灯佛来,因地面浊湿,善慧便将自身所穿的鹿皮衣铺在地上,又将头上的头发散开,再铺上去,待佛走过。 于是燃灯佛更授记善慧说: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诸众生。 善慧便出家修菩萨行。 从此过了若干时劫,至迦叶佛时,善慧菩萨功行圆满,命终生兜率天内院,这时他转名为护明。 兜率天乃是欲界的空居天。 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享福的天人居处,快乐无穷;内院乃是位登补处,即将继承佛位的菩萨居处。 菩萨修行圆满,尽此一生,便可成佛,因此又名为一生补处。 护明菩萨已登补处,在此天中,为诸天众演扬妙法。 直到观察众生的根性已熟,时机已至,便下生人间,成就佛道。 当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时,诸天侍从,放大光明,菩萨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莲花,威神巍巍,于明星出现时,降入母胎,应现于世。 这便是八相中的兜率降与入胎第一、二两相的故事。 第三节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释迦牟尼佛小传(上)一、太子诞生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一说公元前五六五年)年。 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 母亲摩耶夫人,原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生下了太子;太子出生后即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据传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 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盛大的欢庆典礼,有修士阿私陀来访,说太子相貌庄严,预言太子如果在家,将来可做统一全世界的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即能得道,做一切智者佛陀。 父王对太子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 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名,叫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备注:1.转轮圣王是世界第一有福之人。 有四种福报:(1)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2)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种相好;(3)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4)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 转轮圣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 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仅能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2.印度的四种姓:(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 3.阿私陀是信奉婆罗门教之修士,当悉达多太子未降生前,他在禅定境界中出现天女预备为太子降生时散花之瑞相。 二、 幼年及少年时代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后,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孕育太子的功德,上生到忉利天。 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 她把太子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仍旧在幸福舒适的生活中长大。 七岁时,太子开始读书。 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地研读五明和四吠陀。 聪明的太子,闻一知十,没几年(十二、十三岁时)便通达了一切学问。 后来又学兵法和武术,也都很快就精熟了。 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 诸王子中最好的,也只能一箭射穿三鼓,太子却能一箭连穿七鼓。 十六岁时,父亲为他举办婚事,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 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 当罗睺罗出生时,太子叹气道:罗睺罗有般奴。 意思是镣铐锁住父亲的颈项。 净饭王很爱太子,希望他继承王位,所以特别为他筑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但是悉达多太子对这世间的富贵、快乐,却并不感兴趣。 备注:1. 五明:(1)语言学的声明。 (2)工艺学的工巧明。 (3)医药学的医方明。 (4)逻辑学的因明。 (5)宗教学的内明。 2. 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 )(1)梨俱吠陀宗教的赞歌。 (2)沙磨吠陀祭祀仪式的颂文。 (3)夜柔吠陀祭祀仪式的歌词。 (4)阿阇婆吠陀俗世相传的咒术。 三、出家悉达多太子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 他常想着: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 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有什么办法能使他们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见农夫在耕田,上身没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阳光下晒着,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 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存,贫民是多么痛苦! 而生命界的互相争斗残杀,更是一幕大悲剧! 他由此在大树下静静地思考: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才能让大家离苦得乐? 太子想得出神,几乎忘记了回宫。 后来他出游四城,遇见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神情,因此左右思维,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和欲望,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着衰老、疾病、死亡的路上走,面对这悲惨的生命界,面对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如何去解脱痛苦呢? 这些问题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尊荣与富乐,终于在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月圆光辉之夜,下了最大的决心,抛弃了王位、财富和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匿,骑着犍陟白马,偷偷离开了王宫,越过了阿那玛河,到深山旷野中追求解脱痛苦的人生真理去了。 备注:阿那玛河(riveranoma)是恒河的支流,经过二千多年泥沙的积聚,现在如不下雨,已没有河水。 悉达多太子出家离开王宫时经过这河流,沿着这河岸向前走,又越过这条河,南下访道。 四、修行的经过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在阿那玛河畔,自己剃掉头发,披起袈裟,叫车匿带了冠服白马回宫,车匿哭泣,白马悲鸣,舍不得离开太子。 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了,却看不见太子回来,悲痛万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来。 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对追来的大臣说:我如果不觉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宫。 国王无法,只得选了亲族中的五个青年,去跟随太子修行。 太子向旷野前行,进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见那些苦行者,为求升天,而修种种苦行,觉得不是正道,立即要离开,苦行者见他的道志异常,告诉他如果到恒河南面的苦行林,去寻找名师,定可达到愿望。 于是他向南而行,越过恒河到达南岸,到了摩揭陀国,就在王舍城乞食,之后,走向班达峇岩去。 频婆娑罗王知道了,特地到班达峇岩去访问太子,要请他进宫,供养一切饭食,并要让给他王位,赠送给他一半国土及财物,并劝他还俗。 太子因修道意志坚决,不愿接受,频婆娑罗王非常敬佩,对太子说: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记度我。 太子说: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愿。 于是他向王告辞,朝着苦行林的方向,再去寻找名师了。 太子同五侍从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进,访问了当时著名的宗教师阿罗逻迦兰和郁陀迦罗摩弗,可是他们的学说都不圆满,不能满足太子的希望,太子便离开他们,向他处寻访。 太子在尼连禅河近处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过了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麦,身体消瘦,四肢无力。 后来自知过分的刻苦,并不能获得真理,便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牛女苏耶妲(sujata)乳糜的供养,恢复了身体的健康。 随从的五个人,以为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从他了。 于是太子到尼连禅河去洗澡,把六年来的污秽洗掉,并决定要去开辟自己的修行途径。 五、成道悉达多太子自己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时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一个座位,太子即在所铺草座上面静坐。 他发出坚强的誓愿: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 (佛经称此座为金刚座)过了第七日深夜,据传这时,太子在禅定中现出魔境扰乱,即魔王波旬,派遣魔女来诱惑他,发动魔兵魔将来威吓他。 太子意志坚定,定境稳固,始终不被他所动摇,结果魔王被降伏了。 这是说明太子内心已经到达了清净情欲且不为威势所动的修行境界。 太子降魔后,把精神全力集中起来,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众生的问题。 终于在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那年五月月圆日(公元前五八八年 一说公元前五三五年)夜半,看见明星出现,豁然觉悟到圆满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 从此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圣号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陀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缘起的道理,宇宙人生是从缘起而有的,万法是由因缘和合互相依存而存在的。 例如我们的生命,父母生育是缘,自己的业力为因,我们就是由于自己过去所起的无明烦恼和所造业力,所以招感这个身体的果报,有了果报身体的生,那么老、病、死就不可避免,所以要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通过修道断除无明烦恼。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 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缘起,断除无明,慧光焕发,本性显现的结果。 佛陀内心清净,燃起了真理的火炬,照耀人间。 六、说法济度众生佛陀成道后,就开始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最初,佛到鹿野苑教化陈如等五人,他们听佛说四谛法,因而得道,就成为五比丘。 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后来又有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和五十个同伴,一齐来跟佛出家。 俱梨迦长者及夫人也来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接着,佛陀独自到迦耶山上,度化迦叶三兄弟,三迦叶是拜火教的领袖,大哥名优楼频螺迦叶,有五百徒众,二弟名伽耶迦叶,有二百五十徒众,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有二百五十徒众,合共一千个徒众集体来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声望。 佛陀带了迦叶三兄弟,和徒众千人,到摩揭陀国去。 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虔诚皈依,并且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与比丘们,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说法的根据地。 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王舍城内的著名异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因崇拜佛陀所说的缘起真理,联合他的徒众二百人,跟佛出家。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他们都成为佛陀伟大智慧的追随者和传播者,成为佛陀转*轮的助手。 不久,有摩揭陀国大富长者的儿子摩诃迦叶,来皈依佛陀,成为头陀第一,后来佛陀涅槃,他就承受了佛陀的衣钵。 又有须达多长者,皈依了佛陀,在萨罗国舍卫城建筑祇园精舍,献给佛陀作为说法道场。 这寺院的规模比竹林精舍更为宏大,是佛陀在北方说法的根据地。 萨罗的国王波斯匿和皇后末利夫人,也都来皈依佛陀,成为佛教的忠诚护法。 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回祖国去探望年老的父亲。 姨母波阇波提和阿难等几个堂弟及罗睺罗,也信佛,后来都出了家。 当净饭王高龄九十三岁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国为父王临终说法,送终扶棺,布施财物,表示孝敬。 佛陀是大众的安慰者与救护者,他把一切人都当做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爱护,替生病的比丘洗涤脓血,替瞎眼比丘穿针缝补。 释迦族和拘利族争水,他不辞劳苦,特地远道去替他们调解。 毗舍离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别进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并且指导地方官实行民主的政治管理。 佛陀以慈悲无畏的态度,深入民间,去传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触过的,听他说过法的,无不深受感化,而衷心地敬信皈依。 佛陀的信徒,从国王、后妃、大臣,以至贫民、乞丐、奴隶,应有尽有,遍布社会的每一阶层,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济度众生的伟大表现。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释迦牟尼佛小传(下)备注:1. 优婆塞近事男,即在家受三皈、五戒之男居士。 2. 优婆夷近事女,即在家受三皈、五戒之女居士。 3. 头陀即苦行。 4. 耶舍皈依佛陀的因缘耶舍是迦尸城俱梨迦长者的儿子,他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因沉迷酒色,困扰不安。 在一次豪华宴会散席后,他已喝醉,回室就寝,半夜做了恶梦,惊醒后,走出室外,看见他私爱的舞女同一音乐师正在戏弄,因此怒火燃烧,神经错乱,便离开家庭,一路盲目狂奔,直到黎明,走近鹿野苑河边,遇佛叫苦,得佛陀的法音施慰,才恢复精神安定。 由此因缘,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 不久,耶舍出家,其朋友五十人亦来随佛出家。 5. 佛陀度化迦叶三兄弟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优楼频螺迦叶。 此山上有一火龙窟,龙常害人,诸外道不敢靠近,佛却向优楼频螺迦叶借宿龙窟。 后者于翌日往视,见佛已将火龙降伏,遂敬信皈投佛前,与其五百徒众皆闻法证果。 于是将外道所用之物,弃于江中,逐流漂下。 伽耶、那提住江之下游,见而惊异,恐其兄为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见佛闻法出家。 其徒众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 6. 佛陀度化频婆娑罗王佛陀带迦叶三兄弟及其徒众千人往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并与王后韦提希夫人及文武官员均皈依佛陀,佛陀特为他们说五法:(1)布施分配自己所有的财物用来自利利他,尤其施舍功德能得福报,获富贵。 (2)持戒要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 (3)果报说明布施、持戒的功德能生天。 (4)恶因说明贪欲作恶,不能脱苦。 (5)修行要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达到离苦得乐。 7.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汉译鹙鹭,弗言子,因其母眼似鹙鹭,故被称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为身子。 初为外道,于途中见马胜比丘,闻因缘法理,便约其好友目犍连跟佛出家,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佛门二大弟子,先佛入灭。 8.摩诃迦叶摩诃汉译大,亦称大迦叶。 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 未出家时,家境富裕,因宿世善根,早年发愿修道,虽其父母为彼娶美女为妻,却与妻同约为名义夫妇,于竹林精舍闻佛说法,佛陀为其皈依后,修持头陀苦行,成为头陀第一。 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 9.须达多长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乐善好施,慈济贫穷孤寡的人,又被称为给孤独长者。 当他到王舍城访友时,特地去拜见佛陀,请佛到舍卫城去宣讲佛法。 他向祇陀太子购花园,建筑祇园精舍供养佛陀为说法道场。 因祇陀太子赠送花园内的树木,故祇园精舍又名祇树给孤独园。 10. 波斯匿王皈依佛陀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知道他的太子祇陀把首都舍卫城的花园给予须达多长者,建筑祇园精舍供养佛陀,他早已对佛陀仰慕。 有一天带领百官大臣到精舍来拜见佛陀,波斯匿王说: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故特来拜见。 但我觉得有许多修道者,长年在深山丛林中修行,直到衰老之年,尚不能觉悟,你这么年轻,怎能得到正觉呢? 佛陀回答: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轻视:(1)年幼的王子是将来统治国家的大王。 (2)初生的小龙是未来的大龙。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年青的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弘法利生,不论老幼贵贱,都能得到正觉。 故以上四事,实不可轻视。 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说佛性平等,人人只要修善断恶,转迷为悟,皆可成佛。 王听后,非常信服,便皈依佛陀,成为佛教忠诚的大护法。 11.佛陀回国诸王子出家阿难、提婆达多、阿那律、跋提、婆娑诸王子跟佛出家。 佛陀的亲弟难陀,儿子罗睺罗也先后跟佛出家。 12.阿难汉译庆喜,相貌庄严,记忆力很强,侍佛二十五年,多闻第一。 七、涅槃佛陀说法四十五年(一说四十九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到了八十岁那年,从摩揭陀国到毗舍离,在毗舍离的竹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诲。 这时,佛陀示现生病,已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 又渐渐向前走,经过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时间,向村民说法。 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属铁匠)名纯陀的最后供养。 此后佛又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林,就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做他入灭的地方。 佛陀在阿难铺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胁卧下时,示现出非常疲倦。 当时一位外道名叫须跋陀罗(subhadra)的来求见时,佛陀即向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为最后度化的弟子,随侍佛陀的阿难等见佛病势沉重,十分难过,佛对阿难等说:别难过,信任自己,紧握真理明灯,在真理中求解脱。 阿难三次请佛住世,佛陀回答:万法自性仍归于灭,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体怎能永存呢? 我这段生命,必须循着自然法性而归于寂灭。 阿难和阿那律、罗睺罗等听了,不禁流泪! 于是众弟子公推阿难请问佛陀四个问题:1. 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为师;佛陀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 2. 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后,我们依什么安住? 3. 佛陀住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 4. 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说:我答复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记着:1. 我涅槃后,应依戒 律为师。 2. 我涅槃后,应依四 念处安住。 3. 我涅槃后,恶性比 丘,应默摈置之。 4. 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的句子。 阿难和众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泪,佛陀像慈母般地安慰他们说:你们不用悲伤,我一生中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只要你们依照着去实行,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 又说:一切众生均有佛性,皆当作佛;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 就在这年(公元前五四三年一说公元前四八六年)的五月月圆夜半,佛陀从容安静地涅槃了。 拘尸那拉城中的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用最隆重的礼节,为佛陀举行了火葬。 佛的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 这种舍利塔,一直到现在,还留在人间。 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 备注:1.梵语涅槃,汉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慧,寂灭一切惑业。 2.梵语舍利,汉译灵骨,或坚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结晶而成的。 八、最圆满的真理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说了出来,指示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叫做佛法。 佛陀成道以后,到涅槃以前,一直宣说佛法,从鹿野苑对五比丘的最初说法,到拘尸那城对须跋陀罗的最后说法,从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到八十岁,整整说了四十五年(一说五十年)佛法。 佛陀说的这些教法,在他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后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罗汉,公推摩诃迦叶为首席,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编辑起来;先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再经过大众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结集。 后来,对佛经又有过几次集会整理。 在以后的岁月里佛经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国。 中国翻译的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总名大藏经,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有价值的文献。 佛法的内容,说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轨则。 佛法之目的,是教我们怎样去止恶行善,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自利利人。 佛法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学问。 如果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扬佛法,依据佛法的精神做人处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将可转娑婆为极乐。 第四节 种姓不平等与佛性平等佛陀族姓简释释迦牟尼佛的家族姓、种族姓、所属的民族、印度四种姓分别略释:a. 悉达多乔达摩(巴 利文siddha ttha gotama,梵文sia-dhartha gautama)悉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幼时的名字,意译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 乔达摩是佛陀家族的姓,也就是悉达多太子的姓。 也有把gotama译为瞿昙。 b.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太子成道后的圣号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这是以释迦种族为姓,不用家族的乔达摩为姓。 故说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 c. 释迦牟尼是属于古印度四种姓(或称四姓,即四等级)的第二种姓刹帝利王族。 d. 如以世界民族之分布来说,当公元前二千多年时,雅利安族侵入印度,征服了印度原始民族达拉维甸人,定居后所建立的国家,是属于雅利安民族,故释迦牟尼佛属于雅利安民族。 e. 古印度的四种姓(四等级)中最高贵的种姓是僧侣,称为婆罗门,他们的任务是讲授经典,专司祭祀,享有特权。 第二种姓是贵族和国王,称为刹帝利,他们的任务是治理国事,也有特权。 第三种姓是工商业者,称为吠舍,他们的任务是耕种田地,经营工商业,没有特权。 最下贱种姓是奴隶和仆役,称为首陀罗,他们的任务是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役,可说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证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提倡慈悲平等,故当时能折服婆罗门教徒,来皈依佛教。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圣号释义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成道后,圣号称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是佛的姓,意译能仁,牟尼是佛的名,意译寂默。 能仁是表征佛陀有慈悲救世,无我利他的德行;寂默是说佛陀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身、语、意之烦恼永远寂灭,表征他的智慧高深最胜,有自利的功能。 佛:梵语称为佛陀耶(bud-dha),意思是觉者,是先知先觉的圣者。 这觉者有三义:(1)自觉,(2)觉他,(3)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大圣人。 备注:1. ?释迦牟尼佛的父系:(迦毗罗卫国)师子颊王(其妃为阿拿释迦之妹)净饭大王悉达多、难陀;白饭王提婆达多、阿难;甘露饭王摩诃男、阿那律;斛饭王婆娑、跋提。 2. ?释迦牟尼佛的母系:(拘利族天臂城主)阿拿释迦王(其妃为师子颊王之妹)善觉大王提婆达多、耶输陀罗(罗睺罗生母);摩耶夫人(悉达多母);摩诃波波提夫人(悉达多的养母)。 第六节 完备的体系与组织构成佛教的三要素简表佛教三要素:1、教主释迦牟尼佛2、教理五戒(人乘)十善戒(天乘)四圣谛(声闻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中主 要圣道)十二因缘(缘觉乘)六度法门(菩萨乘)三法印及一实相印(小乘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三法印,大 乘一实相印,即诸法缘起性空。 )3、教徒优婆塞(在家学佛男居 士)优婆夷(在家学佛女居 士)式叉摩那(学法女,须学 法二年始受戒。 )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 男童)沙弥尼(未受比丘尼戒之 出家女童)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 男)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 女)第七节 载入时空佛历与佛旗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于公元一九五○年,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关于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岁史实。 因为南传与北传佛教所记载的,各有差异,故作共同规定如下:a.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圆日(中国农历一般在四月十五日)。 b. 佛陀出家时是二十九岁,成道时是三十五岁,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悟道。 c.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圆日夜半入灭。 d. 佛历是由佛陀涅槃那一年计算起:计算从佛陀降生到二○○四年有多少年? 应将佛降生时在公元前六二三年,再加公元二○○四年,即得二六二七年,但到二○○四年庆祝佛诞日,再加一年,已有二六二八年。 e. 讨论并通过关于佛教旗帜的规定:即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来制成佛旗:(1)蓝色;(2)黄色;(3)红色;(4)白色;(5)橙色;(6)前五色混合色。 如图:佛教旗帜图蓝〖〗黄〖〗红〖〗白〖〗橙〖〗蓝黄红白橙第八节 殊胜的三期同庆浴佛节(又称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中国对佛陀圣诞的庆祝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浴佛节。 与此对应,南传佛教则举办卫塞节或佛陀日。 卫塞(wesak)是古代印度五月卫塞迦(vaiskha)的单称。 在佛教中,卫塞不是指一个月,而是指一天,是神圣五月月圆日的那一天,所以卫塞是月圆日的意思。 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简称世佛联)在泰国的曼谷举行理事会议,决议将原订的卫塞节改为佛陀日(buddha day)。 公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佛联在大马吉隆坡及槟城举行第九届大会,复决通过将卫塞节改为佛陀日(如习惯用卫塞节仍可沿用)。 佛陀日的意义在于宣扬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慧和慈悲平等的精神,倡导世界和平、互助共生。 大多数的假日或圣节,只纪念某一事,或某人诞辰,或一国的独立日,或战胜纪念日。 而卫塞节(佛陀日),不仅纪念一事,而是纪念了三件事,即佛陀一生中的三件大事降生、成道和涅槃。 因佛陀降生、成道、涅槃的日子,都在阳历五月月圆日这一天(the full moon of may),也称三期同一庆。 也有人称卫塞节为花节,因佛在蓝毗尼花园出世,据传当时天上散下许多香花,涅槃时天上也散花。 所以在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常在佛像前供花或净水佳果等。 其实无论供什么礼物,都是为了表示对佛的恭敬和爱慕。 佛教团体组织庆祝卫塞节,常用花车游行,悬挂佛教旗帜,还有布施、诵经等,都是为了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勿忘圣教。 佛教徒无论怎样繁忙,对参加游行,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佛诞从不会轻易放过,而且快乐虔诚,从内心自然流露。 第九节 与时俱进佛经的四次结集佛灭度后,诸弟子担心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担心三藏教义日久散失,于是有结集之举。 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集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 大众若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 后来书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 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或异说渐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于后: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窟中,然后从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当结集三藏事宜之责;并派阿难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他们在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 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注重遵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 到了距佛灭后百年时,乃有苦于制律太严,主张微微放宽者。 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新结集,将此问题提交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是为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 外道穷于衣食,诈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篡改佛典,扰乱教义,令佛教徒不能辨别,被诱入邪见者甚众。 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聚集在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公元七十年,揵陀罗国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 王以此事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义。 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之上,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 大乘的结集《大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第十节 因时而变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为三期来观察,每一期约为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一、小行大隐时期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五年,除阿含时代纯说小乘经教外,其余华严、方等、法华、涅槃时代,皆说大乘经教。 佛灭后,除上座与大众二部,在窟内窟外各结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弥勒等菩萨与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中,亦结集大乘三藏。 又窟外大众部所结集的经、律、论、杂、咒五种法藏中,属于大乘类者亦不少,并非纯乎小乘。 大乘教法,虽经铁围山和窟外的结集,然而在佛灭后五百年间,全印度所弘扬的佛法多属小乘。 在这时期,虽然也有大乘佛法夹杂其间,然而由于小乘教法盛行的缘故,大乘教法就隐没不彰,所以在这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为小乘盛行、大乘隐没的时代,同时这五百年也是所谓的正法时期。 二、大主小从时期初期五百年过去了,直至第六百年时,马鸣菩萨出兴于世,造了《大乘起信论》、《大庄严经论》等论典,极力提倡大乘佛法。 于是大乘教义始重光于世。 到了七百年顷,龙树、提婆应运而生,为欲对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执,乃广造诸论,以明大乘诸法缘起毕竟空义。 到了九百年顷,学者因受了龙树学的影响,多数执空,陷于断灭见,于是无著、世亲,根据瑜伽唯识学理,发挥大乘妙有之理,说种子能生一切,因果不空。 经过这两番陈义之后,大乘佛法乃风行全印,使小乘成为依从,所以佛灭后六百年至一千年(第二期五百年)中,可以名为大乘为主,小乘为从的时代。 三、密主显从时期第二期五百年过去后,约在佛灭后千二百年间,大乘空宗的清辩论师,根据毕竟空义,破斥有宗之偏;大乘有宗的护法论师,根据如幻有义,破斥空宗之偏。 其徒宗之,遂成空有之诤,使大乘思想分裂为空有二系,同时小乘则趋于衰微的状态。 此时有龙智菩萨,弘扬密乘,用密乘融摄印度风习来化导众生,因之密乘乃渐发达。 此时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乘而流行。 直至佛灭后千三百年间,因内有婆罗门教的复兴,及后来外有伊斯兰教的侵入,遂使佛法渐趋没落,在印度本土几乎绝迹。 所以这第三期五百年,可以名为密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 第十一节 两大主流的远行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佛教从古印度向外的传播极为广泛,逐渐分成了两大主流,一个是南传佛教,一个是北传佛教,这是从其源流和地理角度上说的。 有的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是从所依据主要经典的教义上说的,并不存在褒贬。 两大主流最大不同处在于,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律藏为主,其藏经泛称声闻藏;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经藏为先,其藏经泛称菩萨藏。 但就整体而言,南传佛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也并非仅有小乘教义,北传佛教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但也不只限于大乘教义。 另外,现存大藏经按照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巴利文、傣文及英文九个系统,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佛教经藏的主要语言体系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以大寺派为传承的上座部佛教而后发展起来的。 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 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即巴利语系大藏经,这是南传上座部所传佛教典籍的丛书。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后,于公元前二十九年在马塔勒的灰寺举行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授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母音译刻写在铜片和贝叶上。 五~九世纪,斯里兰卡多次派遣僧尼到东南亚地区传教,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巴利语佛典,逐渐形成以泰文、缅甸文、高棉文、老挝文和四种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三藏典籍。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教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北传佛教,又称为北方佛教,是指从北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佛教,以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 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后,从东汉末年佛教典籍陆续译出,佛教教义开始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并深入民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法又与本土的玄学糅合,对佛教经文的翻译、教义的研究发展、寺院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形成了几个大乘宗派,宋代以后,佛教逐渐与儒、道融合。 另外,在中国西藏地区,佛教于七世纪传入后,逐渐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后来又传到蒙古及西伯利亚等地区。 四世纪后期,中国汉传佛教传入朝鲜,七世纪以后朝鲜僧人来我国求法,导致了朝鲜禅宗曹溪支派的流行。 六世纪前半叶,中国与朝鲜的佛教传入日本,并迅速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 北传佛教的主要的经典是汉译大藏经和藏译大藏经。 第十二节 东土气象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法传入中国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佛法传入中国的记载。 根据《朱士行经录》载:秦王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狱,旋放逐于国外。 《魏书释老志》载:前汉武帝狩中,霍去病获昆邪王所献金人,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焚香礼拜。 等。 现代学者普遍认同的是《三国志魏志》裴松注,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使伊存为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为较可信的史实。 然而佛教史在诸说中,一直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盛传。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夜里梦到一位周身金色的人,飞行于殿庭之间,且头顶有圆光,次日清晨,就问众位大臣:这是什么吉祥的征兆? 太史傅毅回答说:根据《周书异记》的记载,在周昭王的时候,就有过五色光贯入皇宫的事情,当朝的太史苏由上奏昭王说,有个大圣人已经出生在西方,所以显现这样的瑞相,一千年后,他的言教会传到我们这里,于是昭王当时就下令记载下来。 皇上您的梦正是应了这个预言啊! 汉明帝听后,就派王遵、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去求法。 他们一行到达月氏国后,遇到了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二位尊者,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他们正想到中国弘法,然后就于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一同来到当时的首都洛阳。 皇帝下令增加一个政府办事机构 佛寺,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有佛教寺院和佛经翻译的开始。 二位尊者在白马寺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章而得名。 经文的说理方式平易简明,每章内容简短扼要,全经大意是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 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 新来的佛法受到朝廷的护持,上至百官宫娥,下至黎民百姓,许多人都要求出家,以期修证圣果。 皇帝就下令建造了十座寺院,京城外面七座用来安僧,城内三座用来安尼。 从此三宝皆备,佛法在中国开始流行。 不过,这则流传最盛的佛教初传说,如以史实的角度来考证,则存在问题,此处从略。 佛教缘起及历史 第十三节 佛教的分宗佛陀在世时,僧伽(和合众)是当时唯一的教团。 佛陀入灭后数百年之间,印度的佛教也有类似宗派的传承,例如,上座部就产生了十八至二十个支派,到了大乘佛教时期,有无著、世亲宏扬的唯识,龙树、提婆弘扬的中观,迦叶、阿难弘扬的禅法,到后期,又有龙智、善无畏弘扬的密法等,然而都没有显著的门庭标立。 佛法传到中国后,从隋唐开始,历代佛门大德所修证传持的法门各有不同,所化导的对象也各异,因此各立门庭,势所难免。 在不违背佛法根本教义的前提下,随着各种宗趣的纷纷确立,各自有各自的教义宗旨、仪规和修行的内容,各宗祖师的传承逐渐受到重视,宗派的名称就成为该僧团的标志。 佛法非止一门,修行有多方便,那么,分宗是势在必然的。 既然法法皆归无上菩提,则各宗各派,亦如万流趣于大海,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 有人误以为佛教内部分立宗派是佛法的分裂,这是错误的观念,就像在医院里,虽然有内科、外科和眼耳等科的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一起构成了一个完备的医疗体系。 三藏十二部佛法教典,卷帙浩大,义理宏深,不分宗门就难以引导大众修行。 因为众生根器不等,若欲对治习气,势须对症下药,症既多端,则药需分类。 另外,为使弘法系统清晰,便于传承,化整为零可以避繁就简。 因为佛法博大精深,对于初入佛门的人,若欲遍学往往一无所成,倘若一门深入,那么下手和成功都有方便之处。 中国佛教宗派的产生,有十三宗之说。 所谓十三宗,是指毗昙、成实、律、三论、涅、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 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说,五家就是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是五家中的临济宗又分出杨岐派和黄龙派。 后来,大乘的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涅宗归入天台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这样,大乘就称为八宗,在加上小乘的俱舍宗和成实宗,共为十宗。 这就是中国佛教宗派的轮廓。 发布时间:2024-07-14 13:22: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