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 内容: 《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释华梵 著(续:第四、语观双绝门)【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真如智。 何以故? 圆融相夺离诸相故! 随所动念即皆如故! 竟无能、所为彼此故! 独夺显示染不物故!】上已引经总释何为“语观双绝”,下则仍如前终教(事理圆融门)一样,约空、有两门来别释之。 “即于上来空、有两门。 ”“空、有二门”者,义同上“事理圆融门”所释,二门亦即《大乘起信论》中所云初一心源之二门,其中不生不灭之心真如门即空门,心生灭门即是有门。 有门者,谓如来藏不变随缘;空门者,谓如来藏随缘不变。 “离诸言论、心行之境”者,谓能所双遣,心无所住,不取相分别尔。 “唯有真如及真如智。 ”“真如”者,《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乃约法言、体言。 简单的说,“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 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 “真”,谓真实不虚妄之意;“如”,谓不变其性之意。 真如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今准华严教义而论之。 本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真如)即现象(万法),本体与现象不二无别,其中:真如不变随缘,即真如本为万法;真如随缘不变,即万法本为真如。 “真如智”者,谓契合真如理体之智,又谓之如如智。 此乃约智言、用言。 又方便说,“真如”即是一真法界妙心,“真如智”即自性清净圆明觉体。 于一真法界,又方便开为两种法界,即理法界与事法界。 理法界即真如随缘不变,事法界即真如不变随缘。 以理、事法界,乃有四种法界,四种法界者,谓: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而此四种法界之义,亦不外乎真如不变随缘与真如随缘不变而已。 “自性清净圆明觉体”者,即如来藏中法性圆明觉体。 此自性清净圆明觉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虽处染而不垢,虽修治而不净。 依此圆明觉体,能起二种智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即真如本觉也;森罗万法,皆此一法之所印,此一法印者,即自性清净心是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乃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诸法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名海印森罗常住用也。 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谓修此华严三昧,即得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即真如之不变随缘义也。 “唯有”者,谓于一切空、有诸法,但离于名相虚妄分别,其实唯是真如本体与真如智用而已,别无他物。 上文直述法义,下则征释之。 “何以故? ”征问之文也。 即是征问何故云“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真如智”耶? 释文分四,初、“圆融相夺离诸相故! ”性空缘起,是空不碍有;缘起性空,是有不碍空;空、有无碍,故曰“圆融”。 全空即有,是则有夺空尽;全有即空,是则空夺有尽,空、有互夺,故曰“相夺”。 有夺空尽则离空相,空夺有尽则离有相,空、有相离,故曰“离诸相”。 如是圆融相夺离诸相,即是真如理体。 如是真如理体,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也。 二、“随所动念即皆如故! ”动念者,真如不变随缘(性空缘起),即有;反之觉心不动,亦即真如随缘不变(缘起性空),即空。 是知空、有即是动念分别尔,故空、有不出现前一念;以空、有不出现前一念故,于一念中,是以动念皆如也。 三、“竟无能所为彼此故! ”既空、有不二无别,又无论动念与否皆如,故一切诸法皆无能、所彼此之分也。 以能、所彼此一切诸法皆为同时相应,同时具足圆满,依缘起理而成立,一与多互为一体,无有先后之别故。 譬如对镜现像,镜内、镜外俱时顿成,无先后、能所、彼此之分也。 四、“独夺显示染不物故! ”此是明一切诸法,缘起万象,皆一真如法界,非为余物。 “独夺显示”,譬如对镜现像,俱时顿显,唯是镜体,无复分别。 “染不物”者,譬如大海起波,一水顿成,非是另有余物,故曰“染不物”。 上即以此四句,开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顿教真如理体也。 【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等。 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 ”又经云:“法离一切观行。 ”又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上已直释法义,下则四引经证以证义启信也。 初引经证,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 ”“如如”者,谓法性也,理体也。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 故如如者,即是真如法性义也。 “如如智”者,谓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无明不能覆,烦恼不能染。 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也。 换句话说,即契合如如理体之智,谓之“如如智”也。 《楞伽经》中所言“相、名、妄想、如如、真智”五法,其中“如如、真智”者,即今文中所云如如,如如智也。 二引经证,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宣)。 ”“诸法寂灭相”者,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真如自体相也。 真如自体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如是真如妙相,离于一切言说虚妄心念分别尔。 是知“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尔。 三引经证,经云:“法离一切观行。 ”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自心不观自心,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根,故云“法离一切观行”。 又《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 ”四引经证,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真实”者,即诸法法性尔。 “解真实”者,即悟解通达诸法法性也。 若行人悟解通达诸法法性,则能所双遣,心无分别,亦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也。 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实无菩提可得。 故经云“解真实者,无菩提”也。 又《金刚经》云“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梵语“菩提”,旧译道,新译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义。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 答:非是默而不言,但以语即如故,不异于法,是以无言。 观行亦尔,反上可知。】据上释,夫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若离观行,则能所双遣;既能所双遣者,则既无能入亦无所入,若如是,又该如何证入呢? 于此不解,是故难问曰:“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 ”问者意谓:语观双绝,是默然无语,木然无修,教义观行均无之谓。 其不知语观双绝者,是一法界义,是一心义也。 故答云:“汝会错意也。 夫语观双绝者,非是默然无语谓之绝也。 但以一切言说本身,当体即是真如不变随缘所现,而所言一切诸法亦当体皆是真如不变随缘之所现,是以言(语)、法如如不二,不别不异也。 既解言(语)、法同是一真如心,自心不言自心,是以无言也。 观行亦复如是,观行本身即是真如之智用也,而所观一切诸法亦皆真如不变随缘所现,观、法如如不二,同是一真如心,自心不观自心,是故观行绝。 ” 发布时间:2024-07-13 11:43:3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697.html